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蘇聯專家在克拉瑪依油田發現中的貢獻

(2006-01-20 14:44:10) 下一個

中國石油大發現,包括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以及目前的航天飛人,背後都有外國專家或技術的影子。可是長期以來,在我們的出版物和對外宣傳中,都統一口徑,強調自力更生,隻字不提外國專家的作用。好象不這樣做,就對不起四大發明的列祖列宗。其實這樣做,本身就是抹殺曆史,就是沒有良心,是丟祖宗的人。我們常指責越南朝鮮阿爾巴尼亞忘恩負義,其實我們自己做的,也並不好多少。

下麵這兩個轉帖,是少有的講蘇聯專家在新中國勘探和發現第一個油田中的作用的,值得一看。

其中的張愷先生是克拉瑪依油田的創業者之一,北隊隊長。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總地質師。在《發現克拉瑪依油田的前前後後》一文中,他細致而又深情地 回憶了油田的發現過程。

趙白先生, 是克拉瑪依油田地質勘察隊南隊隊長。後任新疆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他在《克拉瑪依油氣勘探的風雨曆程》一文中,也強調指出:發現克拉瑪依油田的功臣,應該是前蘇聯專家烏瓦洛夫。

這兩位先生不貪功,不倭過,令人景仰。

相反,中國的石油之父大慶油田的發現人黃汲清,這一次卻把話說的太早,以至於馬失前蹄,看走了眼,被遺笑大方。

 

附一、追憶流金歲月——發現克拉瑪依油田的前前後後

作者:張愷 來源:克拉瑪依日報 2005-05-25

 

一、新地區、新隊長和黑油山之謎

1953年春,我和範成龍、王大鈞同誌一起由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分配到新疆中蘇石油公司地調處工作。

當時按協議規定,各級領導蘇方為正職,中方為副職,所以地調處處長由蘇聯專家巴格良負責,副處長是餘萍同誌。地調處的中方同 誌很少,隻有劉福來科長、一位辦事員、一位翻譯和一位打字員。

我被分配到蘇聯專家畢赫亭負責的地質隊工作,名義上是實習工程師,領的是采集員的工資,但實際在隊上做的卻是包括采集員、實 習工程師、夥食管理和所謂中方代表等許多方麵的工作,這對我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我們的工區是托斯台———加爾特河地區。隊上還有一名剛從學校出來不久的年輕的蘇聯專家任地質師。隊長畢赫亭50多歲,是個 經驗豐富的石油地質專家,參加過衛國戰爭。他教會我如何做好采集員和實習工程師的工作。他是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位啟蒙老師,雖然 時間僅一年,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按照餘萍副處長的要求,我除了完成隊長分配的工作外,還利用晚上時間寫了一份托斯台———加爾特河地區的石油地質調查報告。 餘副處長很認真地為我們組織了答辯會,聽取了我們每個人的研究成果匯報,並提出了修改意見。這是我參加工作後編寫的第一份研究報 告,雖然不是正式的,但餘副處長很重視,讓打字員正式打印了。這對我們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因為它代表了蘇聯專家和處領導對我們 的熱心培養。

1954年春,餘萍副處長宣布調我到新區去工作,隊長是蘇聯專家勒·依·吾瓦洛夫同誌,我們的隊號是54年第1隊,工區是準 噶爾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搞1:10萬的石油地質普查工作。

餘萍向我們詳細介紹了黑油山油苗大麵積分布的情況。這使我的頭腦一時轉不過來彎,因為我這一年來主要是了解和熟悉盆地南緣的 石油地質資料,對盆地西北緣一無所知。但一聽到黑油山有大麵積油苗出露,我還是被深深吸引住了,腦海裏出現了一係列的問題:從什 麽時代地層出露的 油從哪裏來的 它和盆地南緣是什麽關係 那裏的山高嗎 工區的地理條件如何 ……當餘副處長宣布會議結束時,我才從一連串的問題中醒轉過來。

這時,我們地調處已由經理部大樓搬到地調處大樓 後來成為明園地區的醫院 。我到隊裏報到時,第一次見到我們的新隊長,蘇聯專家吾瓦洛夫同誌,他是蘇共黨員,參加過衛國戰爭,是個50歲開外經驗豐富的石 油地質專家。他熱情地接待了我,並很高興地用中國話自我介紹說:“我,吾瓦洛夫,地質師。”然後哈哈大笑。在爽朗的笑聲中,我認 識了一位熱心的、和藹的、經驗豐富的、敢於創新的、在地調戰線上工作了幾十年的石油地質專家。當時隊上隻有我們3個人,按編製是 1名隊長和兩名地質師,另1名地質師是王克思同誌。王克思是一個身材高大又很穩重的人,能說流利的俄語,雖沒學過石油地質專業, 但和蘇聯專家學會了一套野外地質工作方法。


二、初探克拉瑪依

1954年5月中旬,當明園中的楊樹已長出綠油油的葉子時,我們開始了野外工作。

出發前隊上又增加了1名實習生(趙學海同誌,他是天津大學化工係畢業生,分配到公司後,改行學地質),3名工人和1名廚師,加 上 司機同誌我們隊一共是9個人。

當汽車開出烏魯木齊在公路上奔馳時,我凝視著公路右側茫茫的戈壁沙漠,在腦海中思索著黑油山可能是個什麽樣的地方?它的地貌景觀 和天山山前一樣嗎?從查閱過的省誌和文獻中,我知道我們的工區歸塔城專區管轄,工區西部“小地名叫黑油山,大地名叫青石峽”,北 西向沿伸的大山叫成吉思汗山;工區東部叫烏爾禾,是居民點,那裏有代木河和艾裏克湖;工區東南方向是瑪納斯河,小拐是居民點。但 黑油山到底是什麽樣子?一連串的問題始終在我腦海中轉來轉去。

汽車開到烏蘇後,就開始掉頭向盆地腹地開去。當時沒有現在的克一烏公路,去克拉瑪依必須走烏蘇一塔城的公路。這條公路基本上是 土 路,由於是奎屯河向西流入艾比湖流經之地,春季翻漿嚴重,路非常難行。有些地球物理隊早在4月中旬就出發了,由於那時間正是這段 路翻漿最厲害的時候,因而導致那些隊的許多重車都臥在了泥坑中。這對我們是“前車之鑒”。我們吸取了地球物理隊的教訓,一是晚出 來些日子,二是小心地繞道而行,因而順利地通過了翻漿地段。車到車排子農場後又轉向東北行,經前山澇壩直奔克拉瑪依。這時車子已 進入幹旱的戈壁平原,左側遠處是光禿禿的低矮的克勒山和成吉思汗山,右側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瀚海。有時我還能隱隱約約地看見雄偉高 大的北天山白皚皚的雪峰。

當車子開到紅山嘴時,要下一個很大的陡坡,這時我看到了克拉瑪依五顏六色的一片露頭區和低矮的丘陵地貌,這和天山山前相比像是到 了另外一個世界。這裏沒有起伏的高山和河流,沒有森林,隻有光禿禿的平頂山梁和一條條的幹溝,它們在山前匯集成大麵積分布的衝積 平原,平得就像一麵鏡子。汽車在衝積平原上把速度開到80公裏/小時,也一點都不顛。

車子停下休息時,我好奇地爬上路邊的平頂山梁上,想看看為什麽平頂山梁遠望是黑黝黝的。我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層大小不等的石子蓋 在 上麵,有趣的是每個石子的上麵都是黑黑的很光亮,而下麵卻是青色的,也沒有亮光,是岩石的本來顏色。我思索著這是為什麽?後來, 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蘇聯學者奧布魯切夫在文獻中所描述的“沙漠漆”這個獨特現象吧。真的很像是誰在石子的表麵塗了一層油漆。

當車子快走到去黑油山的路岔口時,我們碰到兩個人迎麵走來。車子停下,我們向他們打聽了去黑油山的方向,並知道他們的車子在前 邊 出事了,他們要步行到車排子去求救。吾瓦洛夫讓廚師給他們的水壺加滿了水,給了他們一些幹糧,並向他們說了聲“謝謝”。

車子向黑油山開去。沿幹溝走了約3公裏,我們看到了不整合溝旁美麗、壯觀的地質構造剖麵露頭。不整合線下麵出露的是一套雜色地 層 ,地層傾角達30至40°,不整合線上麵是一層厚3米左右的黑紅色地層,其上是淺黃色厚層砂岩,地層傾角僅3至5°,形成鮮明的 兩個構造層。這一重要的地質現象一進入眼底就把我吸引住了,一直到車子開到黑油山停下後,我還在遠遠地凝望著它。當我回頭向前看 時,又被壯觀的、大麵積分布的瀝青丘、液體油苗驚呆了。真是百聞不如一見,我去年在托斯台一加爾特河工區雖見過許多油苗和泥火山 ,但規模都小,也很分散。

下車後,我們隨吾瓦洛夫爬上黑油山的最高處。這是一個很大的瀝青丘,地層出露很少,大部分麵積都被幹涸的瀝青覆蓋了,一些地方 沿 裂隙仍有黑色稠油流出。山頂上有一個小坑被水和稠油充滿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水、稠油和天然氣不停地冒上來,坑滿後就向山下 流去,一直沿著幹溝流出很遠。後來我們才知道黑油山的油雖然很稠,但其凝固點很低,零下70℃才凝固,所以它一年四季都在不停地 流著,到如今已有180萬年了。吾瓦洛夫告訴我們這水坑是打的一口淺井,到38米處就鑽遇基底變質岩了。吾瓦洛夫說:“淺鑽隊1 952至1953年根據莫以先可1951年黑油山地區詳查報告的建議,在這裏共打了3口井,第3口井在南邊,深達500米,發生 了井噴。這山頂上的是第1口井。”

隨後,我們回到山下看了看原來鑽井隊住的地方,認為這裏沒有水,又是風口,不宜選做住的地方,應該尋找一個有泉水和背風的地方。 於是我們就沿馬車走的小路開往成吉思汗山下的吐孜阿肯溝。當汽車下了一個陡坎進入吐孜阿肯溝向左拐彎時,前麵出現了一片樹林,我 們感覺像是到了一個仙境,連空氣聞起來也不一樣,有些潮濕的泥土香味。這片綠洲雖然不大,卻真是難得。我們下車後仔細察看了一下 ,隻見這樹林裏有楊樹、柳樹和草地,還有蘆葦。走近一看,蘆葦坑裏是水泉。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樹林中發現有一個比較大的木頭房子, 房子裏兩邊都是用木板搭的通床。這房子的主人是誰呢?吾瓦洛夫很高興地決定在這裏安家。

    

三、建設小西湖——我們的生活基地

這塊戈壁灘上的綠洲真像是世外桃源。吐孜阿肯溝寬約100米,兩側是高50米以上的陡崖,溝的左側是現代河床,寬5米左右,都是 些砂石;溝的右側就是古河床的灘地,因有泉水而形成綠洲。我們給綠洲起了個外號叫“小西湖”,它可以算是克拉瑪依的一顆明珠了。

第二天,我們很快就把生活基地建設好了。把大木房打掃幹淨作為我們的住處和庫房;在其西側給吾瓦洛夫搭了一個小辦公室,也是他 的 住處;把大木房南邊長蘆葦的泉水坑加深,並修成整齊的長方形,算是我們的遊泳池了,它長3米,寬1.5米,深達兩米;把此泉水上 方的一個小泉眼擴大、加深,並用一個木箱子支撐起來,搞了一個能開關的蓋子,供大家洗衣服用水;在大木房的東側搭起一個簡單的廚 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庭院,中間有一個約4平方米的幹整地麵,就算是我們的活動中心了,東側的現代河床就是我們的停車場。

為了解決水源問題,吾瓦洛夫又領我們在吐孜阿肯溝的西側幹溝上遊找到了兩個小泉眼,把它同樣清理幹淨,用木箱子裝起來,做為我 們 的後備水源。為了慎重起見,這個泉水我們隻用它做了一天飯,第三天吾瓦洛夫就決定到小拐去運瑪納斯河的水做食用水,我們來時帶來 了5個200公升的大鐵桶是專門裝水用的。

生活基地安排好後,吾瓦洛夫手裏拿著一把理發的推子到我們的大木房來,他宣布每個人都要把長發剪去,並首先就盯住了我,問我願意 不願意剪發?他解釋在野外留平頭好處很多,他看我還有些猶豫,便不等我表態,走上前來就是一推子,這時我才注意到,原來他已經剪 成平頭了。很快,我們全隊所有同誌,除了廚師外都理成平頭了,小小的庭院中響起了一陣陣的歡笑聲。這一切我都看在眼裏,記在了心 裏。

短短的兩天時間,吾瓦洛夫就把我們的野外生活基地安排得井井有條。晚上,夜深了,當大家都進入夢鄉時,我發現吾瓦洛夫拿著手電筒 到我們大木房看過大家後,才回去睡覺。他就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對我們這些年輕人就像對待他的孩子一樣,從各方麵細心地愛護 著、關心著。

來克拉瑪依後的第三天,我們找到了和我們地質隊一起合作的測量隊。他們把基地放在了紅山嘴以北的一個幹溝中,他們想從工區南端開 始測圖工作。測量隊隊長是李異同誌,測量工程師是杜慶瑞同誌。吾瓦洛夫同他們商量工作後,邀請他們和我們搬在一起住。李隊長同意 了。這樣,我們的小西湖基地又增加了十幾位同誌,傍晚休息時,小庭院裏熱鬧極了。


四、拜訪黑油山和撈油的維吾爾族老人

生活基地安排好後,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實地考察黑油山和那裏的地層、構造以及瀝青丘的分布情況。

根據蘇聯專家莫以先可關於黑油山地區的詳查地質報告,我們初步認為黑油山地區出露的是侏羅係地層。著名的黑油山瀝青丘是黑油山背斜的西高點,其兩翼地層傾角達20—30°,油層上部黑色泥岩蓋層風化後呈褐黃色,在西高點使油層暴露地表,由於西高點大部分被流出的瀝青覆蓋而形成最大的瀝青山。因稠油流動時有大風吹來的砂、石混入,所以幹涸後不仔細看時容易將瀝青誤認是含瀝青砂石。

在黑油山瀝青丘四周的山坡上,因仍有稠油沿儲層裂隙流出,故形成許多活的稠油油苗。一個個小坑都充滿黑色的稠油,我們用木棒攪了攪,發現裏麵有許多小動物屍體,以麻雀和田鼠最多,有時還有蜻蜓。我們推測這是由於這些稠油坑裏的油在太陽照射時發出閃閃亮光,這些小動物以為是水了,因而喪生。在山頂上我們發現有人在冒油、冒水的大坑旁又掘了兩三個小坑,大坑滿時上邊漂浮的稠油和少量水就流入小坑,小坑滿時,又順著地勢流向更低一些的小坑,這時流入小坑的主要是稠油了。這真是一個有科學道理的分選采油法。另外,我們還看到在小油坑旁有撈油的大鐵勺,但沒有遇到撈油的人。

我們走下黑油山向東高點走去,東高點隆升幅度較低,這裏的黑色泥岩蓋層保存了下來,並很快向東傾沒,一套雜色地層形成的東圍斜在遠處的陡崖上表現出很完整的空狀背斜。但東高點沿斷裂和裂隙仍有稠油流出,形成一些規模較大的瀝青丘和活油苗。

這時已過中午了,天氣顯得有些熱,我們忽然看見遠處有一位穿著袷袢 棉大衣 的人向我們走來。到近處,我們才看清他的麵貌,原來是個滿頭白發、胸前飄著銀白色長胡的維吾爾族老人。吾瓦洛夫很高興地和他聊起天來。原來這個老人就是我們要尋找的撈油人。他已經是七十高齡的老人了,家住在車排子農場附近的一個村莊,家裏子孫滿堂。為了撈油,他在一個陡崖旁搭了一個小房子,一個人住在那裏。老人告訴我們,由黑油山向北到吐孜阿肯溝後,沿溝進入成吉思汗山後有條小路可通向廟兒溝、托裏的大路,過老風口後就到塔城了;由黑油山向東南到公路上後,有路通烏爾禾和艾裏克湖,在湖邊有鹽池。他之所以在這裏撈油,是因為經常有馬車和驢馱子到艾裏克湖馱鹽時來往經過這裏,而黑油山的原油可以做馬車的車軸油用。老人把撈的油賣給馬車夫們,他們有時給點鹽,有時給點錢,也給點麥粉。因黑油山冬天太冷,風也大,所以老人是夏初來這裏,秋末就返回家裏。老人還告訴我們,來往和豐、烏爾禾和車排子、烏蘇之間的馬車、驢馱子也到他這裏買他撈的油。

吾瓦洛夫還很高興地拜訪了老人住的小屋,並看了看他的饢坑和撈油的工具。他很敬佩這位老人的頑強精神,在戈壁灘上隻有一條狗和他作伴,卻不感到寂寞。

    

五、初訪烏爾禾和一次有趣的河邊對話

測量隊的地形圖始終是很緊張的,為了不影響工作,吾瓦洛夫決定先到烏爾禾去踏勘一次。

我們三個人帶上一位工人天不亮就出發了。當時是雨季,去百口泉的路不通,我們隻能沿成吉思汗山山前的公路繞到百口泉河的上遊,因為那裏有橋可以過去。過橋後,汽車爬上了一個很高的平梁,我們遠遠地就望見了美麗、雄壯的魔鬼城。這時太陽已經轉到東偏南方向,經過太陽光的照射,魔鬼城顯得特別嬌豔,一座座姿態多變的城堡披上了綠色和紅色的彩裝,其規模很壯觀,彼此疊疊巒巒一直延伸到天盡頭。

汽車很快就沿著代木河南岸的大路開始行駛。代木河穀兩側都是高達40到50米的陡崖,河穀被綠蔥蔥的樹林覆蓋著,遠遠望去就像一條彎彎曲曲的綠色裙帶。這時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哈拉阿拉特山低矮山巒,像是一個黑大漢守臥在魔鬼城前邊。這番美麗的景色一下就把我迷住了。這和光禿禿的克拉瑪依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汽車沿著公路很快下了陡坡,進入了代木河穀地。車子像是進入林海一樣,因這條路上汽車比較少,來往行人也少,所以不時驚飛起漂亮的野雞和一群群乖巧的鵪鶉。當汽車來到烏爾禾村時,這裏的代木河已變得很寬,河床中有水部分就寬50米左右。這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老鄉稱它是冬窩子,是個很好的牧場。村子在河北岸,住著幾戶蒙古族牧民,我們在這裏首先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河裏養著一群群的野鴨子,同時還可以看到天空中有一群群的野鴨子在飛翔。這和我以前看到的家鴨群大不一樣。

王克思很快找來一位蒙古老鄉做我們的向導,他是位身體健壯的中年人,很熱心地告訴我們魔鬼城前有瀝青,在哈拉阿拉特山下有黑色的油苗。吾瓦洛夫請他和我們一起吃午餐,飯後他就領著我們向哈拉阿拉特山進軍了,他讓我們的車子先是沿公路向北走,一直向上爬坡到較高位置後才向西轉向哈拉阿拉特山,他一邊走著一邊告訴我們這麽做是因為在山前有一個幹涸了的湖,一到雨季就有水,不能通車,所以我們必須繞道避開它行駛。

當汽車沿幹溝緊靠著哈拉阿拉特山行駛時,我們忽然發現了大麵積分布的瀝青砂岩 這就是烏爾禾著名的瀝青溝油砂。但蒙古老鄉不認識它,他要領我們看的是黑色的活油苗。當時我們爬上了一個高的山梁向四周察看,這一帶是白堊係吐穀魯層,厚層砂岩直接超覆沉積在古生界之上,瀝青砂岩厚達數十米,分布就達數平方公裏,其規模不次於黑油山瀝青丘。

這位熱心的蒙古族向導很快就把我們帶到黑色油苗流出的地方。這是一條很小的幹溝,與哈拉阿拉特山平行,四周出露的均是膠泥盆係 奧布魯切夫圖上標著 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四周也沒有中生代露頭。溝中有一泉眼,有水和黑色稠油流出,幹溝東南側是一個很小的山包,仔細觀察後發現在火山岩裂隙中有很小的瀝青詠充填,有趣的是還發現火山岩中有小的石英詠,在石英脈兩側石英結晶體之間的空洞中也有瀝青充填。吾瓦洛夫對此油苗很感興趣,並連連向蒙古族向導表示謝意。

看完古生代油苗後,蒙古向導又興致勃勃地領我們去看魔鬼城下的瀝青脈。這個瀝青脈在蘇聯學者奧布魯切夫所編的1∶50萬的地質圖上已標出。當汽車又回到公路上向烏爾禾村方向開出不遠,我們就轉向魔鬼城開去。這裏同樣沒有路,汽車沿一些幹溝很快就來到魔鬼城山下,走近時已可以看到一條條的黑色瀝青脈分布在山坡露頭上。

我們走近觀察一條比較大的瀝青脈,脈寬有0.2———0.5米,兩側灰綠色砂岩被油侵為瀝青砂岩。我們用地質錘敲打著烏黑發亮的瀝青標本,發現它具貝殼狀斷口。這一帶地層出露的是下白堊統吐穀魯層中部灰綠色組,以厚層砂岩為主夾些灰綠色泥岩。抬頭仰望魔鬼城堡時,它的主城堡高達200米,這裏地層平緩,傾角僅2———3°,向東南傾斜,瀝青脈走向與地層走向大致相同。我們推測瀝青脈的形成與沉深部斷裂和裂隙發生的油流運移有關。很顯然當時油質並不稠,因油浸形成的瀝青砂岩的產狀說明此點。

吾瓦洛夫風趣地說,當初油流沿斷裂和裂隙向上流動時,不是目前自噴生產井的油嘴規模———幾個毫米,而是0.2———0.5米,當時景象是相當壯觀的。我聽後很欽佩他的想象力。

看完瀝青脈後,我們又沿代木河下遊來到靜謐的艾裏克湖邊。那天沒有風,湖的北側是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南側是紅色岩層形成的陡崖;向西看不到湖的對岸,湖邊水清可見底,空氣很新鮮,給人一種幽靜而舒適的美感。湖邊緊靠蘆葦蕩有條魚船停在那裏,岸邊有個小窩鋪,幹樹枝搭的架子上曬著魚網。

我們感興趣地拜訪了這湖邊的漁家,並向他買了幾條新鮮的魚。吾瓦洛夫對他的魚子很感興趣,也買了一些帶回。

當我們回到烏爾禾村時已是夕陽西下了。這時的魔鬼城被夕陽照射的更加美麗,以迷人的雄姿和多變的城堡使人留連忘返。吾瓦洛夫非常感謝向導對我們踏勘工作的幫助,給了他應得的報酬。

當汽車開到白楊河流向百口泉的橋邊時,已接近傍晚了,我們隻好決定當晚就住在河邊,第二天再趕回克拉瑪依。我們很快就在車上搭起帳篷,並做好了香噴噴的鮮魚湯。我們在車旁一邊吃著一邊聊天。吾瓦洛夫問我今天向導領我們看的哈拉阿拉特山的油苗是什麽時代的 我沒加思索地順口告訴他是古生代的。吾瓦洛夫看來好像有些生氣了,順手在河邊拾起一個滾圓卵石又問我這是哪裏來的 我說是被河水從白楊河上遊帶來的。他沒有吭聲,談話進入了僵局和沉默。我當時不理解這是為什麽

後來,當秋天我們在烏爾禾工作時,我們大隊的蘇聯專家馬俠根來我們隊檢查工作,我聽到吾瓦洛夫和他談話時提到我的名字,並提到蘇聯學者庫德良切夫的名字,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吾瓦洛夫生我的氣是場誤解,他是聽了我的回答認為我是無機生油論者了。其實,我當時聽他問我發現油苗的地層是什麽時代的,我就順口回答他是古生代的。但當時一般都認為古生代地層已變質,所以引起了一場誤會。

沒想到五十年代初期的一次偶而交談和一場誤解,卻真的在我的學術思想領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六、在小西湖基地時發生的幾件事

我們在小西湖基地和測量隊一起渡過了整個夏天,在野外生活中發生了幾件難忘的事情。

一是我們到克拉瑪依剛開始工作不久,杜慶瑞工程師小組的1名測量工人在快收工時沒回來,我們在附近找了很久也沒找到,天黑了小組才回到小西湖。他們向吾瓦洛夫敘說了工人丟失的情況後,吾瓦洛夫判斷這位工人初到克拉瑪依,由於這裏的地貌特征比較平緩,每條溝、每個山梁的樣子都差不多,所以他迷路了。

因當時晚上天氣還冷,困在戈壁灘上要出事,於是我們兩個隊的同誌決定全部出動去找那名丟失的工人。

帶上吃的、水、索索柴和棉衣我們就出發了。兩輛汽車在附近分兩片尋找,兩個組整整找了一夜沒找著。我們每到一個較高的山梁上就架起了索索柴,點燃後就大聲呼喚,估計他若在附近就會奔火光而來,每個地方等兩小時,不見人來的話就放一點水和幹糧再換一個地方。

天亮了,我們回到小西湖後方知大家都沒找到他。吃完早飯後,我們又分兩個組出發了。吾瓦洛夫也決定親自到小拐去,那裏是地球物理隊的基地,有電台,他可以向地調處領導匯報這一情況並請領導派飛機來幫助尋找。中午時,我們在克一烏公路上找到了這位工人,原來他迷失了方向,沿幹溝一直走到了公路上,第二天下午遇到一輛過路的汽車,他要了些幹糧和水,才渡過了饑荒。為了避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杜慶瑞專門向工人們講解了這裏的地貌特點和他的“旗語”。

二是一天清晨,我們發現在小西湖基地南側蘆葦中有一匹馬停在那裏吃草,不是野馬,可能是老鄉丟失的馬。仔細觀察後,我們發現馬的腹部上叮滿了草鱉子,它們的身體已長到花生米大小。這些草鱉子吸了馬多少血呀 大家看了都很驚奇。吾瓦洛夫特別對我們講解了這種草鱉子的習性,當它叮上你的血管吸血時,你是拿不下來它的,用力大了它的頭就斷在你的血管裏,唯一的辦法就是用香煙的火熏它的屁股,這樣才能迫使它慢慢退出來。吾瓦洛夫告訴我們,他們蘇聯人在野外最怕的是“法琅格”,它是一種比蠍子毒性還大的小動物,被它咬了,24小時以內就要死亡,他說他每天晚上都要察看一下房間才敢睡覺,並囑咐我們也要注意,因為他在白天已發現了一隻“法琅格”。

三是夏末秋初時,測量隊的1名工人,在吃早飯時突然喊起來,說他兩個眼睛疼癢死了。大家仔細觀察後發現他的眼睛裏布滿了小白蛆,用放大鏡看時,才知道是一種蒼蠅下的蛆。這位工人說他吃飯時,覺得一個蒼蠅很快地從他的眼前飛了一下,接著就感覺眼睛裏亂動起來。我們用醫藥箱裏的蒸餾水給他衝洗,一大瓶用完了也衝洗不出來。吾瓦洛夫說,你們把熱饅頭的皮剝掉後,用它粘一下看效果如何 果然,用了一個饅頭就把眼睛裏的蛆都粘出來,忙呼了一陣大家才算鬆了一口氣。事後,吾瓦洛夫對我們講,在野外條件比較差,沒有醫院也沒有醫生,出了事必須自己想辦法。他說他以前遇到過這種事情,說這種蒼蠅特別怪,他的蛆一定要下在人和動物的眼睛上,他的個體很小,但飛的速度很快,隻要在你的眼前一掠而過,就已把蛆下在眼睛裏了。他囑咐大家要注意一些。

這三件事雖小,但可看出吾瓦洛夫同誌不但有豐富的野外生活經驗,並十分關心我們隊和測量隊同誌們的身體健康和安全。

 

七、烏爾禾的秋天

夏末秋初,我們搬到烏爾禾工地來工作。代木河水已變得少多了,我們和測量隊就在河的東北岸搭起了生活基地。

這裏空氣非常新鮮,遼闊的河穀平原上是一片綠蔥蔥的樹木和草原,還可看到農墾部隊和老鄉們種的一片片莊稼。最使人難忘的一是日出時雄偉多變的魔鬼城的一個個城堡,被萬道霞光襯托時的美麗景象;二是晚上月亮爬上這靜悄悄的河穀平原高空時,四周萬籟寂靜,魔鬼城在淡淡的月光下景色更為迷人,一半隱隱約約可見,一半藏在黑色夜幕中,使人對它更增幾分神秘感。

我們把生活基地安排好後,吾瓦洛夫就帶領我們到四處觀察:先是向北沿公路翻過哈拉阿拉特山一直到和什托洛蓋,沿路觀看哈拉阿拉特山和西雷克山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剖麵;向西北沿代木河西側的大路深入托裏穀地,觀看那裏的成吉思汗山東北端的古生代地層,在那裏我們看到了一個開采金礦的舊基地;向東南沿艾裏克湖東北岸行走,汽車爬上一個陡梁時,就來到一個大的平梁,它是分隔艾裏克湖和瑪納斯湖的分水嶺。平梁向瑪納斯湖方向傾斜,是一個地形平坦的戈壁灘,上麵鋪了一層戈壁礫石。

我們在瑪納斯湖邊取了幾瓶水樣。湖水很堿。吾瓦洛夫說這個湖鹽的蘊藏量很高,將來可成為一個很大的鹽場。向西南方向我們觀察了烏爾禾和克拉瑪依之間的百口泉地區,這裏地形平坦,有泉水遍布的戈壁灘,有枯死了的樹林,汽車在這個地區行駛時速度可以快到80一100公裏。百口泉和瑪納斯湖旁的戈壁灘上有很多黃羊,我們還追逐過它們。到烏爾禾以後,我們連吃了幾天黃羊肉,無論是煮著吃、烤著吃,還是用油炸著吃都別有風味。

9月初,處裏來人時,給我們送來了兩名大學畢業生,他們倆就是宋漢良和朱瑞明同誌,他們是西大1954年畢業生。吾瓦洛夫很高興。這下我們隊上年青人多了一倍,過去的半年多來隊上隻有我和趙學海兩個人,真的有些寂寞。


八、一個“奇怪油苗”的發現

9月份吾瓦洛夫有事回烏魯木齊去,走時讓我負責烏爾禾地區典型剖麵的丈量和描述工作,並告訴我們他選擇的剖麵就沿代木河穀兩岸一直到艾裏克湖東北端的陡崖邊。

吾瓦洛夫走後的第二天,我們4個年青人就沿著代木河開始剖麵丈量工作了。這裏的白堊係吐穀魯層與克拉瑪依對比,大部出露的是中部的灰綠色層和上部的上條帶層;而下條帶層和底礫岩隻在代木河上遊出露。當記錄到灰綠色層中部時,我們在克一烏公路的東南邊陡崖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沉積現象,在一層灰綠色厚層砂岩的交錯層裏發現有烏黑的小碎塊,小的比砂粒大些,大的直徑有一公分左右。

當仔細敲打、觀察這些小碎塊後,我們認出來了,它們是瀝青塊,表麵雖然已暗淡無光澤,但將其打破,其內部則烏黑發亮,具貝殼狀斷口,質量很輕。我們斷定是瀝青碎塊無疑。

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顯然它是瀝青脈被風化破碎後,並經曆了一段距離的河流搬運過程,然後才在淺湖中和沙粒一起沉積下來,形成了目前看到的產狀。真有意思,它是從哪裏搬運來的呢 當時我們已觀察了風蝕城山下的瀝青脈和哈拉阿拉特山南側古生界地層中的瀝青油苗和細小的瀝青脈,根據它們儲存的層位,我們推測它們應來自哈拉阿拉特山南側古生界地層中的瀝青脈。當該山隆升遭到剝蝕時,瀝青脈和泥砂被河流一起帶到淺湖中沉積下來。

為了研究它們的成份,我們當即采集了一小口袋樣品送化驗室做成份分析。記得冬天在烏魯木齊時,我們曾一起收到三個樣品的化驗結果,即風蝕城山下的瀝青脈、哈拉阿拉特山南側古生界中的瀝青脈和克———烏公路到烏爾禾下陡坡時路右側砂岩中的瀝青碎塊,它們的化學組成相近,說明來自同一個油源。


九、一場激烈的論戰和我們辦公室的常客

11月初收工回到烏魯木齊以後,從寫完初步報告向地調處領導匯報開始,我們就進入了一場激烈的論戰。

當時地調處的總地質師蘇聯專家等不同意我們隊對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的評價,每次開討論會回來,吾瓦洛夫就累的筋疲力盡,一直連續地喝水,並對我們連連搖頭,然後不斷地對我們說“獨山子的油象一杯水”,他舉著手中的茶杯大聲說著,“而克拉瑪依的油像大海”,他一邊說著一邊把兩臂向兩邊張開,以表示油誨之大。另外,他的眼睛也跟著發生很大的變化,說到獨山子的油很少時,他把睛睛眯成一條縫;說到克拉瑪依的油多得像大海一樣時,又把眼睛睜得大大的。這就是在新疆石油公司地調處蘇聯專家中引起的一場爭論,這場爭論一直從地調處擴展到公司的經理部。

在這場爭論期間,我們辦公室有位經常的來客,他就是年輕的蘇聯專家尼基申。他是負責準噶爾盆地綜合研究工作的,所以他能從全局來衡量和考慮問題。他一來就和吾瓦洛夫討論一些有關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的評價問題,看來他是支持吾瓦洛夫的觀點的。他的特點是講話時不看對方,而是看著天花板,滔滔不絕地論述著他的觀點。吾瓦洛夫問我們中國話“碩士”怎麽發音,我們教會了他。尼基申一進我們辦公室的門,吾瓦洛夫就用中國話說“碩士來啦”。引得我們全辦公室的人都哈哈大笑,而尼基申不懂中國話,他不知道我們笑什麽。有時吾瓦洛夫想用中國話說尼基申是“年輕的碩士”,但他不會用中國話說“年輕的”,隻好用他已學會的中國話稱他為“娃娃碩士來啦”。

經過近一個月的激烈辯論,吾瓦洛夫的觀點受到公司經理部波波文總經理的支持。公司決定綜合勘探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具體部署一是打兩口預探井;二是安排兩個詳查地質隊和一個地質普查隊;三是安排地震、電法隊進行詳查和普查;四是安排地質淺鑽隊,在克一烏油區鑽剖麵探井。這一部署得到石油管理總局的批準。1955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石油勘探會議決定,在黑油山打兩口探井。所以,將近兩個月的爭論,以吾瓦洛夫取得勝利而暫告結束。

1954年底,中蘇石油公司發生很大的變化,蘇方辦理了移交手續。自1955年1月開始,由中方任經理,改稱燃料工業部新疆石油公司,由馬載任總經理,餘萍任地調處經理,田在藝任總地質師。1955年7月又改屬石油工業部領導,張文彬任總經理,杜博民任總地質師。蘇聯專家大部分回國,隻留下少數有經驗的專家做顧問,吾瓦洛夫同誌就被留了下來做顧問,他的夫人雖留了下來,但沒有安排工作。

吾瓦洛夫仍繼續指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野外地質隊的野外地質調查工作。他共安排了三個隊,一個隊 1/55年 部署在北克拉瑪依地區 即目前的百口泉、白堿灘和克拉瑪依一、二、三、五區大部 做詳查工作,由我任隊長;一個隊 2/55年 安排在南克拉瑪依 即目前的紅山嘴地區和克拉瑪依的四區、五區 做詳查工作,由趙白同誌任隊長,地質技術員是鄭德森同誌;一個隊 3/55年 安排在前山澇壩———艾比湖地區,做普查工作,由姚國範同誌任隊長。此外,他還安排一個地震隊做克拉瑪依地區的地震詳查工作,由莊國成同誌任隊長。

同年6月,由獨山子礦務局安排1219青年鑽井隊鑽探克拉瑪依1號探井,鑽井隊長是陸銘寶同誌。所以吾瓦洛夫同誌的願望都基本實現了。就這樣,1955年5月,我們重返克拉瑪依工作。我們原來的地質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王克思去蘇聯了,趙學海調到別的隊去工作,朱瑞明同誌留下來做隊上的技術員工作,宋漢良同誌調到新組成的獨山子東圍斜地質隊任隊長,史繼義同誌調到我們隊來做地質技術員。我們隊4月底出野外,基地放在克拉瑪依———烏爾禾公路的南側 即現在采油三廠南側的公路旁 。這裏地形平坦,交通比較方便,周圍有些砂丘,東側是一條幹溝,有幾間用土塊砌的破房的殘牆。相傳土匪烏斯滿曾在這住過,那幾堵殘牆就是他的馬棚。和我們一起工作的地形測量隊隊長的名子我已經記不起來了,他和我們隊住在一起,就住在烏斯滿當年當馬棚的地方。

這個基地雖不如去年的小西湖基地,但也別有風味。我們用木板子給蘇聯專家顧問搭了一間住房,他不在時就是我們隊部的辦公室。在這間木板房東西兩側,我們挖了四個地窖做為我們隊上同誌們住的地方;南側又給廚師搭了一間廚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小院,中間是同誌們吃飯或休息的地方;在木板房西北角的一個小砂丘上,我們建立了一座小小的氣象站,記錄氣溫和風向;在它旁邊的一個小沙丘上,我們利用沙丘的高度,搭了一個臨時洗澡、衝涼的地方。我們建立起的這個生活基地,因為它緊靠公路,我們在這裏接待了許多客人,吾瓦洛夫的木板房就成了客人們的招待所。住在這裏的客人有地質部專家黃汲清、謝家榮、朱夏,石油公司經理部總地質師杜博民等。當然,常住這裏的還是蘇聯專家顧問吾瓦洛夫同誌。這一年,我們經常吃黃羊肉,還有當年烏斯滿土匪馬棚處的雨後蘑菇,大家都說我們的夥食辦得不壞,並且很便宜。


十、一次意味深長的談話

我們野外的地質詳查工作很快就展開了,朱瑞明同誌帶一個組,我和史繼義同誌在一個組。

我們首先在深底溝剖麵的下部紅色條帶層中發現了三疊紀的植物化石,經潘銘詳教授鑒定,其時代屬晚三疊世,可與陝北的延長統物群對比,其層位處於下灰黃色層之下,1954年普查時吾瓦洛夫將其定為早侏羅係,因其與下黃灰色層是連續沉積,所以把它們都劃為晚三疊係,其上的煤係地層定為早———中侏羅世煤係地層。此含三疊係拉物群化石的紅色條帶層,就是克拉瑪依油區的主要產油層。地表出露的瀝青砂岩和稠油苗均產自此層。此後,我們又在花園溝、平梁溝三疊係地層中發現大麵積出露的瀝青砂,他們直接覆蓋在古生界不整合麵上。

我們細測了地麵的深底溝構造,並通過槽探搞清了其東圍斜傾沒端地層倒轉是與大侏羅溝的逆掩斷層有關,其封閉條件是比較好的。

正當我們的工作繼續深入的時候,吾瓦洛夫來到我們隊上檢查工作。一天他和我在野外觀察完露頭後坐在克勒山山前的平梁上,眼前正是茫茫一片的白堿灘,它是瑪納斯河曾經形成水匯的一個幹湖,目前連蘆葦都很少見了,隻剩下一片索索柴和沙丘。吾瓦洛夫凝視著它和我交談了很久。最後,他意味深長的說,克拉瑪依的大油田不在克拉瑪依,而是在公路以南,在這茫茫的白堿灘 它的年產量不是幾萬噸而是幾百萬噸。他開玩笑地說:“等你老了的時候,你會一邊咳嗽一邊告訴別人說,這裏的年產量是幾百萬噸!”談話結束後,他透露說他可能要回國了。

9月份地質部專家黃汲清等回烏魯木齊後,蘇聯專家們敬仰他的學說,邀請他召開地質座談會。我當時回烏魯木齊參加這個座談會時,在明園見到吾瓦洛夫同誌,他非常高興。在專家食堂舉辦的酒會上,他高興地說他這次來中國工作,培養了三位隊長,就是範成龍、宋漢良同誌和我。他希望我們為中國的石油工業做出貢獻!

9月份孫同誌陪著女專家別洛索娃來我隊檢查工作時,我才知道吾瓦洛夫奉命回國了。他們全家走時,送給我大女兒一個很大的洋娃娃,留做紀念。他的顧問工作由蘇聯女專家別洛索娃擔任。我很遺憾沒能給他送行。

這時我們隊上的人員也發生了變化,史繼義同誌因工作不對口 他是學化工的 調到北京化工院了;我們隊上又來了兩位女同誌,她們是郝鱗和郭蔚虹同誌,是西大應屆畢業生,處裏把她們分配到我們隊裏來實習。這下我們隊裏又熱鬧起來了。


十一、克拉瑪依1號探井告捷和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1號探井完鑽,用清水替出泥漿後,外溢的替入水帶有石油和天然氣。

獨山子礦務局的蘇聯專家到我們生活基地來,高興地讓我到井上去看看出油的情況,我到井場後,在泥漿槽中見到黑色原油和氣泡隨泥漿從井內返出,當時,為了紀念這個有意義的景像,蘇聯專家給我在泥漿槽旁拍照留念。這張照片目前還保存在像冊中。

11月初收工回到烏魯木齊以後,我們隊就開始了緊張的室內綜合研究工作。我們詳細地研究了克拉瑪依露頭區三疊係儲層 油砂 的物性和岩性變化,並編製了對比綜合圖,確定了三疊係是主要勘探目的層,侏羅係是次要目的層。其油源推測來自盆地中部和南部的天山山前拗陷區,因此拗陷為不對稱拗陷,若以深拗軸為界,山前地帶聚油麵積小,而西北緣油氣供油麵積大,此油氣主要向盆地西北緣運移。從而我們肯定了克———烏油區的油氣遠景。

另外,地震詳查隊發現了二區的南克拉瑪依背斜構造、一區的背斜構造。出油的1號探井,正好位於南克拉瑪依背斜構造西北圍斜上。這些局部構造的發現為進一步詳探克拉瑪依油田提供了科學依據。

1955年冬,在新疆石油公司、蘇聯專家組長參加的答辯會上,我們隊的地質調查報告被評為優秀,並受到領導的表揚。

1956年1月,在管理局領導參加的地調成果匯報大會上,張文彬局長聽了我們的地調成果匯報,很感興趣。認為我們的評價是有說服力的,克———烏油區值得重視,應列為1956年的勘探重點。張文彬局長同意杜博民總地質師的意見———對我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即調我到克拉瑪依探區搞進一步的勘探工作。所謂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就是我在克———烏油區搞了地質普查、地質詳查之後,又讓我負責克拉瑪依油田勘探總體設計的編製工作,最後又把我調到克拉瑪依鑽探處負責油田的勘探地質工作。就這樣,在杜博民總地質師的領導之下,我又負責編製了克拉瑪依油田的總體勘探設計。秦峰副局長有時風趣地稱這個總體設計是一部“天書”。

1956年2月,石油部召開全國勘探會議,聽取了新疆石油公司對克拉瑪依開展重點勘探的布置方案。3月份,石油部根據副總理陳雲的指示精神,決定集中力量大力勘探克拉瑪依。就這樣,我於1956年3月從北京參加全國勘探會議回到烏魯木齊以後,就按照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第三次奔赴克拉瑪依,投入了克拉瑪依油田的勘探會戰工作。


十二 第二次激烈的論戰

1956年4月,石油部康世恩部長的助理率領工作組和蘇聯專家組長安德烈克、石油部勘探司總地質師陳賁等中、蘇專家十餘人來克拉瑪依視察工作。

康部長助理等首先到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觀察野外地質露頭和幾處大型油氣苗:黑油山瀝青丘油苗、烏爾禾風蝕城下的瀝青脈和哈拉阿拉特山東南麓的大麵積出露的瀝青砂岩。康部長助理觀察後認為這是我國少有的幾處大型油苗。

然後,康部長助理和工作組以及蘇聯專家們聽取了我的匯報,匯報的中心內容是對克———烏地區的評價和下步勘探部署的意見。當時又有了新的情況:一是位於南克拉瑪依構造上的2號探井鑽到含油砂岩,4號井也於三疊係地層鑽遇含油砂岩;二是地震隊有幾條測線在白堿灘六、七、八區發現局部構造,在烏爾禾地區發現大型背斜構造;三是地質淺鑽隊在前山澇壩、紅山嘴、白堿灘、百口泉、烏爾禾和夏子街地區都鑽遇含油砂岩、瀝青砂岩和稠油,其層位是侏羅係白堊係和三疊係;四是地震、重力、電法勘探都表明沿克———烏公路附近,有一條深大斷裂存在。

根據這些新情況,我們提出了4點規律性的新認識,認為克———烏油區具備形成大油田的地質條件,應對克———烏油區展開區域性勘探,把地質淺鑽、深井鑽探和地震、重力、電法探等地球物理勘探綜合起來聯合作戰。勘探目的層主要是三疊係,侏羅係列第二位,取心也以三疊係為主,侏羅係次之。

康部長助理和蘇聯專家們聽完匯報後,分別進行了討論,當時在蘇聯專家中又引起第二次激烈的爭論,一派主張天山山前為主攻戰場,一派主張勘探克一烏油區。這場爭論由克拉瑪依一直爭到獨山子油田。此時克拉瑪依傳來了4號探井噴油的消息。

最後,康部長助理聽取中、蘇雙方的匯報後,決定了采取“撒大網、捕大魚”的勘探方針,把克拉瑪依油田的詳探和克———烏油區的區域勘探結合起來,共布置十條鑽探大剖麵從紅山嘴、小拐一直延長到夏子街地區,展開大規模勘探。


十三 難忘的全國群英會

我們北克拉瑪依地質隊 1/55年 被評為先進集體,我被評為先進個人,並於1956年5月參加了石油部召開的先進生產者會議和全國召開的先進生產者會議。

會議期間,中央領導劉少奇、鄧小平、陳雲等同誌接見了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的全體代表們,並合影留念。我們每人還獲得了兩枚“勞動光榮”紀念章和一本紀念冊。這對我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我在紀念冊的首頁上寫下了以下誓言: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祖國石油的勘探事業 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這個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驕傲、不自滿,兢兢業業地工作、學習!向科學進軍。

我深深地懂得,這個榮譽應該屬於我的老師———蘇聯專家吾瓦洛夫同誌;應該屬於我們北克拉瑪依地質隊全體同誌,應該屬於和我們一起在野外並肩作戰的地形測量隊的全體同誌;應該屬於以莊國成為首的地震勘探隊全體同誌和以陸銘寶為首的青年鑽井隊的全體同誌們。總之,這個榮譽應該屬於地調處勘探尖兵的全體同誌們,是他們為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做了大量辛勤的勞動,而我隻是做了一些綜合研究工作而已。

1956年5月11日新華社向國內外發布消息:石油工業部負責人在全國石油工業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上宣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的克拉瑪依地區,已經證實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大油田。

在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期間,新華社記者向我作了新聞采訪;中央廣播電台記者也向我作了新聞采訪,並做了講話錄音,向祖國人民匯報了克拉瑪依油田的勘探前景。這對我都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十四、遙遠的懷念

克拉瑪依油田的勘探工作在全國支援下很快開展起來。到1956年底已基本控製了克拉瑪依油田的含油麵積,並在一些大剖麵探井上發現了一些好的顯示,說明紅山嘴、白堿灘、烏爾禾是三個含油地區。

1957—1960年,我們繼續貫徹“撒大網,捕大魚”的勘探方針,把詳探工作與區域勘探工作密切地結合起來,克———烏油區的勘探工作取得很大的進展:1957年發現了白堿灘油田,1958年發現了百口泉油田和烏爾禾油田,1959年發現紅山嘴油田;與此同時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五個區 一、二、三、四、五 和白堿灘三個區 六、七、八區 的含油麵積,並證明白堿灘油田的七區、八區是高產油田,八區的高產井193井日產原油百噸以上,並長期穩定;此外,在侏羅係也獲得工業油流,並探明了七區的含油麵積。克拉瑪依成為我國大慶油田發現以前國內最大的油田。

回國的蘇聯專家吾瓦洛夫同誌在報紙上見到克拉瑪依油田已證實為大油田的報導後,非常高興,他於1956———1959年曾給我來過三封信,一方麵談他回國後從事的工作;一方麵談他非常想念克拉瑪依,想念在中國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地調處的同誌們 他很希望有機會能再回到克拉瑪依,親眼看看她已變成什麽樣子。

這來自遙遠的懷念是真誠的。祝願他長壽,能實現他再來克拉瑪依探望的心願!(作者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總地質師 )

 

附二:克拉瑪依油氣勘探的風雨曆程

作者: 趙白, 來源:克拉瑪依日報, 2005-10-23

   我國接收後的克拉瑪依油氣勘探

1956年4月,在蘇方顧問們仍持兩種不同意見的情況下,時任石油部部長助理的康世恩同誌,作出重點鑽探克拉瑪依油田的決定,並從克拉瑪依到烏爾禾布置了十條鑽井大剖麵。

十條剖麵井完鑽後,雖然在個別井中未見工業油流,但它卻展現了一個事實: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是一個大麵積的含油區;含油區內有隱伏斷裂存在;斜坡區三疊係下有二疊係存在。

從1957年開始,新疆石油管理局在湖灣區靠近斜坡高部位,用多台鑽機開始了淺油層鑽探,並根據出油情況,證實了中、下三疊係為麵積性儲油、基岩中有斷裂存在等事實。在基本上查清了含油層、含油斷塊輪廓及含油分區後,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管理局製定了克拉瑪依油田二區開發方案。

1957年是湖灣區鑽開發井與探井最多的一年,亦是獲得各方麵成果最多的一年。

1958年,是眾所周的“大躍近”之年,石油管理局也同樣卷入了這一運動。由於蠻幹、不講科學、鑽井不取心、不合理地放大油嘴采油,使得開發區的許多井被水淹。1960年,由於油田開發形勢開始惡化,原油產量急劇下降,油田開發處於被動局麵。

  建國初期的克拉瑪依油氣勘探

以克拉瑪依為中心的石油勘探,開始於中蘇石油股份公司時期的1951年。

蘇聯專家莫依先科率隊,以黑油山為中心,完成了1:2.5萬的地麵地質詳查。他發現黑油山地區有大量外溢的原油和天然氣,並據此推測地下可能存在著工業性的油氣聚集。至1953年,該地區先後完成了重磁力、電法及部分淺鑽普查。有關專家對該地區的基岩和沉積岩構造向盆地傾斜的趨勢,有了輪廓性的認識。

1954年,蘇聯專家烏瓦洛夫率隊在克拉瑪依―――烏爾禾作了1:10萬地質普查。他結合前人的資料與看法,認為工作區有著良好的含油氣遠景,提出了走出“山前”向“地台”進軍的建議。烏瓦洛夫還提出了包括現今1號出油井在內的3口預探井井位,他推測這3口井均位於古河床上,極有希望出油。

烏瓦洛夫是發現克拉瑪依油田的功臣,這是應當肯定的。他是一位石油地質專家,有著豐富的油氣勘探經驗。1955年,烏瓦洛夫作為蘇聯留下的專家顧問,主要指導南、北克拉瑪依兩個細測隊的工作。北隊隊長是張愷同誌(後為克拉瑪依礦務局副總地質師、新疆石油管理局總地質師),南隊隊長是我。

烏瓦洛夫提出1號井後,在討論中遭到了蘇聯專家中鑽山前坳陷派的強烈反對。但鑽探人員當時鑽的幾個山前構造,幾乎是井井落空。由於急需石油,最後,中蘇雙方總經理采納了烏瓦洛夫的建議,作出了“上地台鑽探”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決定。

在1號井鑽探過程中,正值由朱夏教授率領的原地質部631隊在盆地東北緣―――北緣從事石油地質普查,普查組中有我國聞名的石油地質學家黃汲清教授。黃汲清在查看了克拉瑪依瀝青丘及地麵的油砂後,回到北京在給有關院校作報告時說,“克拉瑪依的油都跑光了,沒希望。”這一消息傳到了新疆,人們議論紛紛。有一次,烏瓦洛夫和我在看正在鑽進中的1號井時,他感慨地說:“趙白,大專家的看法能壓死人呀!”這句話道出了他內心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委屈。1955年10月29日,隨著一聲轟鳴,一號井噴出工業油流,一切非議和疑惑也隨之煙消雲散。在人們歡慶、喜悅的時刻,烏瓦洛夫卻奉命悄然回國……

在蘇方移交前的短短四年裏,除鑽探和開發獨山子油田與南疆庫東山前構造調查外,地質人員在準噶爾盆地南緣山前坳陷帶,找到了44個地麵與潛伏構造,對部分構造使用地質淺鑽資料作了詳查與細測,並提出了評價。

這些勘探成果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盆地西北緣除了用淺鑽搞清了邊緣斜坡區基岩埋深與沉積岩構造外,還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鑽探稠油資源的可靠依據。正是根據這些可靠的地質資料,1984年,由我出麵承包、由夏明生等同誌具體實施的西北緣稠油勘探才超額完成了任務。這是石油管理局有史以來首次由個人承包的勘探項目。

  油田研究大隊的成立與研究成果

餘秋裏部長察看油田情況後,星夜召開了管理局黨員幹部會,對那種不尊重科學的蠻幹作風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為了盡快扭轉油田開發的被動局麵,1961年,管理局從地質研究所、地質處、鑽井處和試油處等單位抽調百餘人成立了油田研究大隊,隊長由地質處處長秦振華擔任。大隊下設構造(包括大斷裂帶)、地層岩相與油氣水整理三個小隊。

研究大隊一成立,為了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立即鑽了一批資料井和檢查井,目的在於盡快查清含油規律,挽救惡化的油田。地層岩性組作出了一套岩相圖;油氣水組作出了油氣分布規律圖;構造組研究了大斷裂下盤五區的二疊係分布、岩性及出油層岩性。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研究資料井岩心,將湖灣區明確地劃為四個生產區塊;根據岩心資料與電測資料,將三疊係中下克拉瑪依組細分為儲集層與隔層(即砂礫岩層與泥岩層),並對全區的井進了統一對比,白堿灘組厚層泥岩被確認為區域性油氣蓋層。

在斷裂研究方麵,我在地質研究所就利用重磁力、部分電法與地震及鑽井資料,勾出了隱伏的克―――烏斷裂平麵分布圖,這次我又利用部分新資料作了修改補充,並著手研究斷裂與油氣關係方麵的問題。

通過對三疊係與侏羅係在斷裂上下盤的厚度與岩性分析,我和其他研究人員得出了斷裂屬生長型斷裂,活動的顯著期主要在三疊係到侏羅係沉積期的結論。特別是在上下盤岩性對比中,我們發現下侏羅係八道灣組在斷裂上下盤均有明顯的四個沉積小旋回,但二者厚度差別較大。於是我們利用鑽井上下盤、三疊―――侏羅係岩性厚度,繪出了克―――烏斷裂西段從東到西斷裂發育曲線圖,並在此基礎上,以厚度補償法研究了斷裂的形成、發展與沿斷裂的油氣運移與聚集特征,研究了油氣沿斷裂向上運移所遇的封堵層、儲集層、斷麵傾斜角度等,肯定了沿斷麵形成上下盤多油層的理論,找出了斷裂帶的油氣高產規律。

1962年,斷裂與高產研究課題通過了石油部組織的驗收,並被定為國家級研究課題。

60年代初期的這次研究成果,有力地指導了克拉瑪依油田的勘探開發實踐,使克拉瑪依油田的生產形勢迅速好轉,出現了儲量穩步增長、產量穩步上升的可喜局麵。

1965―――1966年,我利用夏子街―――盆1井的南北向地震大剖麵及與其相交的兩條東西向剖麵,勾出了二疊係沉積凹陷,並定名為瑪湖南凹陷,這為係統研究克拉瑪依油田油氣生、排、運、聚,提供了理論基礎。

1966年下半年,十年浩劫開始,油田儲量又跌入了一個低潮時期。

  西北緣勘探研究大隊成立

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

在主持勘探的宋漢良同誌的倡議和力爭下,管理局黨委通過了成立西北緣勘探研究大隊的決定。

這個大隊同樣是一個由局屬各有關單位抽出技術骨幹組成的臨時性研究群體。大隊下設綜合組、構造組、地震資料解釋組、沉積組(以後並入大隊)、資料組(克―――烏地震資料運輸交接)與現場資料收集組等。

大隊的研究範圍:西南從車排子起,經克拉瑪依與烏爾禾,東北到夏子街,為全長250公裏、寬20公裏、麵積500平方公裏範圍的斷裂帶及其兩側。

隨著地震裝備的更新、資料處理技術的提高,再加上1979年在百口泉21井鑽探時發現了斷層緩斷麵(當時形象地將斷裂上盤叫帽簷),我們這次在斷裂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搞清了斷裂帶推覆逆掩的事實,提高了對推覆體形成理論的認識。我們把這一250公裏長的潛伏的三條斷裂連接的斷裂帶,分為前沿外圍斷裂帶與推覆帶及推覆尖滅帶。通過緊張的地震勘探與鑽井,研究大隊擴大了百口泉、五區、七區、八區沿斷裂的高產麵積,新增地質儲量一億噸。西北緣斷裂帶找油理論的提高與找油領域的不斷開拓,引起了國內各油田的關注。1983年初,西北、西南省區在石油部的主持下,在克拉瑪依召開了研究斷裂體含油規律的會議。由我主持撰寫的《克拉瑪依大逆掩斷裂帶的油氣分布特征》一文受到與會代表的高度稱讚。1984年,由謝宏、趙白、林隆棟與尤綺妹編寫的《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斷裂帶含油特征》一文,參加了國際環太平洋礦產及能源討論會,得到了與會的國內外專家的讚歎。此論文還獲得了自治區論文一等獎。有關斷裂研究的綜合成果,還獲得過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八十年代勘研院的勘探研究成果

由於視野的開闊,理論的提高,研究的深入,在勘探上又打開了沿斷裂石炭係基岩與裂隙的找油新領域,新疆石油管理局在縱、橫向找油都有了很大擴展,相繼發現了紅山嘴油田、百口泉油田、烏爾禾油田及夏子街油田,探明儲量迅速增長。探明儲量1982年比1981年增長28%,1983年比1982年增長98.6%,1984年又比1965年增長了140%。若加上重質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六五”期間,石油管理局探明的地質儲量與過去25年找到的儲量相比,翻了一番還多,動用儲量占探明儲量的50%。這就為管理局向盆地內部,特別是向陸探斜坡甩開鑽探,奠定了基礎。

  展望盆地今後的油氣勘探前景

準噶爾盆地是一個多生油岩係、多儲蓋組合與多構造旋回的大型含油盆地之一,由於斷裂及各層係呈超覆或退覆沉積,又是一個有非背斜圈閉出現的盆地。無論是北部斜坡區,或是北天山山前的前陸拗陷,油氣田似有遍地開花之勢。準噶爾盆地的油氣勘探前景是光明與燦爛的。

準噶爾盆地勘探至今,隆起型與斷裂型油氣藏已找到了不少,對這一領域的找油方法我們已有豐富經驗。但是,想繼續使油田增多,產量增加,繼續使盆地油氣產出量保持旺盛,我們還應當在非背斜油氣藏及岩性―――地層油氣藏的勘探與研究上下功夫。今後找油的對象大部分是要找岩性―――地層超覆、尖滅型等油氣藏。為此,石油地質工作者應向地震工作者靠近並學習,地質人員不但要會向地震工作者提出合理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地震剖麵上發現有意義的地質問題。

另外,任何一個石油地質工作者,都要有一個全盆地的石油地質概念,避免遇事斷然肯定與否定。因為肯定與否定是相輔相成的,萬物的矛盾是變化的,要在肯定中尋找否定理由,反之亦然。隻有如此,才能發現問題和深入地研究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我的這番議論,可能會遭到一些作具體工作的石油地質者與研究者的反對,但是,總有一天會他們會接受這一具有哲理的觀點。

  (作者為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現已退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