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八七會議的史實

(2005-08-16 12:11:31) 下一個
北京大學曆史係楊奎鬆教授曾經指出,在葉永烈所著《曆史選擇了毛澤東》一書中,關於八七會議部分,有相當多的史實錯誤。楊教授所根據的,是中央檔案館先後兩次公布了的八七緊急會議記錄。據說,八七會議的記錄人,是中央秘書處的處長鄧小平(注:鄧作秘書處的處長,是很久以後的事。這裏是有人拍馬屁)。但鄧小平不是會議正式代表,因他在21人之外。也有回憶文章說,鄧小平當時不過是幫助張羅一下會場,抬抬桌子搬搬板凳看風高風遞倒茶遞煙什麽的,八七會議的記錄員,另有他人。例如瞿景白和任作民等。可是現在的文章,說鄧是大會的籌備者。

據《湖北日報》2004年報道,武漢市文物管理處的周斌曾兩度赴京向鄧小平求證八七會議舊址及相關史實。第一次是1972年,鄧小平當時身在江西,仍抽空複信。他在信中寫道:毛主席是參加了會議的。還有瞿秋白、羅亦農八七會議後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局書記……。第二次是1978年鄧小平恢複工作後,得知有人到北京征集有關八七會議的資料,他非常高興,委托弟弟鄧墾捎去回憶材料和對恢複八七會議會址的意見。並指出:搞這個紀念館,就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主要是會議解決了什麽問題,完成了什麽曆史任務,起了什麽作用……要體現當時艱苦奮鬥的精神。1980年5月20日,小平親筆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六個大字送給紀念館。

1980年5月20日,鄧小平親自題寫“八七會議會址”

1980年7月15日鄧小平與“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工作人員合影

現在官方的說法是,當年20多名代表在瞿秋白和李維漢主持下,在這幢門窗緊閉的樓房裏開了一天一夜的會。鄧小平作為中央政治秘書負責會務工作,帶著行李最早進入會場,最後一個離開,在這棟陳設簡陋的房子裏呆了整整6天。

根據八七會議紀念館館長趙曉林的文章,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舉辦《中國共產黨曆史陳列》,展覽中把“八七會議”說成是在九江召開的。周恩來看後,指出八七會議不是在九江開的,而是在武漢開的。隨後,湖北省博物館根據文化部文物局的指示精神開始在武漢調查八七會議會址。

他們請來了瞿秋白夫人楊之華的哥哥楊葆青(1927年中央機關在漢的許多辦公房屋是他經手租用的)。但是,由於會議高度保密,楊葆青也未能找到會址。當年籌備八七會議期間,鄧小平與瞿秋白、楊之華夫婦同住在漢口德林公寓(現天津路與勝利街交匯處),所以楊之華就去詢問鄧小平。鄧小平對楊之華說:會議是在蘇聯顧問洛卓莫夫家裏開的。這是建國後鄧小平第一次談到八七會議。雖然簡單,但他肯定會議是在漢口召開,明確了開會地點是在蘇聯顧問家裏。

以後,鄧小平先後又七憶八七會議, 並明確指出: 八七會議決定在湘鄂粵贛四省搞農民暴動,舉行秋收起義,號召共產黨人拿起槍杆子,同國民黨反動派作堅決的鬥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對八七會議參加者名單,鄧小平說: 我也記不清楚了,可能李維漢知道清楚些,他當時是中央秘書長,似乎也參加了八七會議,可問問他本人。

看來湖北武漢的這個八七會議地址紀念館, 主要是按照鄧小平後來的回憶和指示搞出來的。

柳孚三在《曆史被掩蓋、被篡改》一文中引證朱蓬蓬的文章質疑: 一九九七年第8期《炎黃春秋》發表了一篇林修敏,邸春玲寫的文章,文章說,八七會議的參加者,鄭超麟是唯一還健在的人,據他告知,8月7日這個中共中央緊急會議根本沒有作記錄,參加會議的隻有十幾個人,李維漢也沒有參加。現在中央檔案館的一份《八七中央緊急會議記錄》,寫得如此整齊清潔,說有五十六人參加。顯然不確切。而且,當時也沒有人叫它作”八七會議”的,就像朱元璋沒死就叫“明太祖”,是笑話一樣。可見所謂“會議記錄”是後來補搞的。

 

八七中央緊急會議記錄。其中“邁”指羅邁(李維漢),“秋”指瞿秋白,“澤”指毛澤東,“弼”指任弼時,“太”指張太雷,“中”指鄧中夏,“兆”指蘇兆征,“亦”指羅亦農,“喬”指陳喬年,“和”指蔡和森

據八七會議參加者,後遭國民黨槍殺的朱其華(李昂)所寫的《紅色舞台》一書所描述的情況判斷,中央檔案館所存之所謂記錄是偽冒假劣產品。朱其華說開會於漢口日租界一弄堂樓上,瞿秋白利用機會擅行召集,到中委僅三人,即秋白、向忠發、李立三及中央工作人員十人,天奇熱,秋白宣讀「告黨員書」曆八十分鍾完畢,並無辯論。這個記載, 其實也不太確切, 三個中央常委, 按照李維漢後來的回憶,應該是李維漢瞿秋白和張太雷。 當時會議隻開了一天,蘇聯專家的報告占了一上午,對於決議和中央委員,是事先決定了的,雖然有簡單的討論,但並不激烈,大家都是舉手通過。

朱其華何許人也? 根據朱蓬蓬的介紹, 陳玉堂老先生於1993年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收進了朱其華的辭條,這個辭條是這樣寫的:〖朱其華〗 (1907-1945),浙江海寧人,生於上海。本名朱雅林(柳亞子信中稱),字亞領,乳名朱六寶(因排行六而名),學名朱駿先(亦為譜名) 又名朱佩我(一作字)、 朱新繁(一作號,著《中國資本主義之發展》等著作時署名,1930年時用),字其華,號心凡,筆名亦明(見1932年《讀書雜誌》)、李昂(著《紅色舞台》署名,1946年用)、柳寧(見1937年《抗戰與文化》,任主編。著《一個無產者的自傳》亦署,1941年用)。童年時,曾在印刷廠當學徒,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是中共一大代表(?僅見其自傳,供參考)。從事工人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受命參加國民黨,擔任廣東革命政府俄國高等顧問鮑羅廷翻譯,並被派於黃埔軍校政治部工作。1926年參加北伐,任第四軍政治部宣傳科長。次年,寧漢分裂後,調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受命起草《八一宣傳革命大綱》,嗣後參加了八七會議。廣州起義失敗後轉赴港、滬。1928年受命赴蘇出席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到達伊爾庫次克後因故折回上海。1928年被任命為紅十四軍司令(以江蘇南通為基地),未就返滬,從此脫離共產黨(被列為十個主要托派分子之一,十人中朱其華、柳寧實為一人)。與葉青、陶希聖等在一起,參加讀書雜誌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在西安國民黨中央軍校七分校任少將政治總教官,與葉青共事,主編《抗戰與文化》,1941年被指控有通共嫌疑而入獄。1945年被放火燒死(一說槍決)。著作還有《中國經濟危機及其前途》、《中國近代社會史解剖》、《社會革命之思想與運動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沒落》等。

中共五大以後, 中央政治局秘書廳設立八大秘書, 其中包括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福州市委書記陳昭禮、瞿秋白的童年好友羊牧之、陳獨秀的生活秘書黃文容、政治秘書朱其華、任弼時的弟弟任卓民、以及後來加入的鄧小平等人。開始由王若飛任中央秘書處的處長,後來是任卓民,再後來快到百色起義的時候才輪到鄧小平。看來除了名單中的若幹位,朱其華和鄧小平、以及陳昭禮和瞿景白,都是有可能以中央工作人員和大會記錄員的身份,參加會議。瞿秋白的兩個烈士弟弟一文中就說, 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他(瞿景白)協助主持召開中共中央緊急會議的瞿秋白,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為“八七會議”的圓滿舉行做了大量會務工作。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圖為八七會議會址。 

陳獨秀的生活秘書黃文容則肯定是沒參加,因為下了台的總書記陳獨秀,都沒有能夠輪得上。

其實八七會議的這個紀錄是真是假,把中央檔案館裏當時任八大秘書的字跡都對照一下,也就一目了然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