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上麵我們說到日本加入金本位的時候有過這樣的敘述“你篤定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發行你的貨幣,紙頭的數字的都可以,反正你的日元流來流去,最終總要流向倫敦的嘛,1鎊9.7元,我有多少結算多少。”這個話是沒錯,但是日元是不會直接流向倫敦的,它最先流向的地方是最近的上海的外匯市場,當時的遠東第一大外匯市場,在那裏被賣出,兌成銀元,英鎊,美元,當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4.日元借助其國際貨幣地位對中國的瘋狂投資那麽這一切和中國又有什麽關係呢?它幹擾了英國對中國外匯市場的管理。英國人對中國的外匯供應是很摳門的,說是無限量,不間斷供應,其實總是和中國的國際收支出超相匹配,控製的正正好好,不多不少。外匯少了,銀價要下跌,白銀要外流,外匯多了,銀價要上漲,白銀會流入。作為中國人,總是希望市場外匯越多越好,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3.債歸日本-為誰辛苦,為誰忙?上麵的敘述看下來,細心的同學會發出疑問:那日本的貿易狀況也是連年逆差呀?他的情況又如何解釋呢?的確,別看日本對中國這樣巨額的連年順差,他總體的對外貿易是逆差的,而且逆差金額不小。1900-1913年的逆差總額3.75億美元,年均2678萬。1921-1938年的逆差總額18億美元,年均1億。可以這樣說,日本自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以來直到二戰,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錢進中國-盲目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回頭再來說日本,日本人現在二難了。當初這麽花血本,收刮了全國建立了這個近代工業體係,為了什麽?一,不被人欺負,二,雄起於亞洲。日本要為世界繁榮和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的想法,在政治家裏麵大概最早是幣原吧,還被全國痛罵。我覺得幣原有這樣的想法和他平民出身有關,在日本當時是個稀有動物。就是說當日本社會快速進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第二小節:日本的工業化陷阱和社會資本被迫流入中國這樣的結果實際上衝擊了英國對中國貿易的管理。白銀流向日資銀行,假設一半的中日貿易是在日資銀行結算的,那麽至少有年均3000萬兩的白銀盤桓在日資銀行。日本替代了德國變成了吸取中國白銀的吸塵器,他憑借著這個籌碼,一變而為中國經濟這張賭桌上的MajorPlayer,有在上海金融界和英國平起平坐,睥睨匯豐,問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第三節:日本-工業化迷思及其對華影響
中美關係以二戰為界,戰前基本乏善可陳,戰後二者的關係密切而複雜,有破壞性,也有建設性。中日關係正好倒過來,戰後乏善可陳,戰前的中日關係非常複雜。它的破壞性眾所周知,琅琅上口,它的建設性則緘口不語。所以認真敘述戰前,戰時的中日關係。那都是雷區,必須小心翼翼。好在本節隻是敘述一下在英國人主持的這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美國雖然從建國以來就一直宣稱它的銀元既是銀15,又是金1,但是實踐中就是個銀本位國家。它還不大鑄造自己的銀幣,就用墨西哥的鷹洋。所以1873年之前,中美之間的貨幣是相同的。大量的墨元隨中國勞工的回國輸入中國。到了1873年,發生了二件事,一是國會通過了“硬幣法案”將銀元驅除出流動領域;二是“Greenback”可以到銀行裏兌黃金。這樣美國就正式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
本位幣,是上海錢業的叫法,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標準幣”。它的含義是和金屬貨幣的使用分不開的。比如用銀,各人口袋裏各有各的銀塊,各人的銀塊拿出來一比的話,各個不同。度量衡的差別尚且可以做硬性的規定。純度方麵那就五花八門了。明清小說裏留下了大量因為銀子成色不同而產生糾紛的故事情節,沒有標準,無法交易嘛。那自然要由國家出麵,定一個標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第二節:美國-羅賓漢式的英雄情結和金融霸權野心的奇妙混合19世紀後期對中國的殖民運動,美國是個局外人。他基本沒有參與,就是做些貿易,而這個貿易量也不算大。一戰前美國對華的進出口總量占中國整個對外貿易總量的8%左右,遠遠落後於英,德,日。戰後,中美貿易迅猛發展,1919年以後占進出口總額的16-20%。而且基本可以保持貿易平衡。對美逆差也就是29年大蕭條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
第四章:變局-第三方入局,德國,美國,日本對於鴉片戰爭以來,特別是1890年以來的中國白銀周轉和外匯平衡,我盡我所能,自以為闡述是清晰明了的。希望讀者也能同意。但是你要認為這就是曆史事實,你就錯了。曆史沒有簡單的事實,曆史是由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發酵出來的。取其主幹,去其枝葉,是曆史敘述的必然手法,優點是簡單明了,有利於教育。缺點就是簡單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