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30

(2016-07-18 05:25:08) 下一個

美國雖然從建國以來就一直宣稱它的銀元既是銀15,又是金1,但是實踐中就是個銀本位國家。它還不大鑄造自己的銀幣,就用墨西哥的鷹洋。所以1873年之前,中美之間的貨幣是相同的。大量的墨元隨中國勞工的回國輸入中國。到了1873年,發生了二件事,一是國會通過了“硬幣法案”將銀元驅除出流動領域;二是“Greenback”可以到銀行裏兌黃金。這樣美國就正式進入了金本位。但是Greenback並不能使用於對中國的貿易,它對中國的貿易仍然使用鷹洋和本於鷹洋鑄造的美國貿易銀元,中國外號叫它“拿花”。其和中國銀元的兌換率還是自然匯率1比1,按市價兌成黃金的話,也就是1.5克。當時一塊墨元裏的純銀大概6錢多一點。就是說1890年代白銀大貶值之前,中美貨幣是等值的。到了1890年之後,隨著白銀相對黃金的貶值,對華貿易結算一個美元就是二個中國銀元。那時的一美元銀幣其實就升華了,從實物升華成了Token, 變成了個象征物。它象征1.5克黃金。那麽你看看英鎊的含金量,7.3克,一個五先令的硬幣含金1.825 克,美金定價比英金大致相同,差了18%。那意思美國承認自己和大英帝國有差距,但差得不多,基本可以平起平坐。但這隻是你美國人自己的見解,英國人承認不承認是關鍵。英國人要是不承認,辦法很多。你不是說你一銀元現在值二銀元嗎?行,我這有1千萬銀元,統統拋售給你,請付給2千萬銀元。奧,你說你國家現在不使用銀元了。行,你們家法律沒禁止買賣麵粉吧? 就用麵粉也是一樣的,我全世界購買的麵粉統統傾銷到美國,收回美元到你家銀行,1美元請給我1.5克黃金。其實還不用這麽麻煩,那些金融大鱷有的是辦法弄到美元,拋向外匯市場就行了。到了那時你怎麽辦?你必須無限量買入美元來保護你的匯率,這就意味著你的外匯儲備在不斷地流失,到最後要麽輸出黃金,要麽借債,誰能有大量的外匯借給你?就是拋美元的那批人!他們不斷地拋,你隻好不停地借,你永遠成了他們的債務奴隸。所以,所有的金本位國家,其規定的含金量都是當時金銀的市場價格。一點都不敢高估,高估了就是邀請人家來攻擊。但是市場價格是變動的嘛,19世紀末20世紀初總的趨勢是金漲銀跌。前年還估得好好的,今年就算高估了,引來了一大群套利者的攻擊。可是你再看看美國,沒人敢攻擊它,就是英國也不敢。為什麽呢?你明明高估了呀?那我們按遊戲規則來,所謂的“攻擊”不過是人為地製造本幣的供應,你需求跟不上,你這個匯率就得垮。可是要是我本幣的需求跟上了呢?我是誰呀?1900年的美國呀!世界製造工廠,全世界都需要美元來購買美貨,投資美國,就是說總趨勢美元是多頭上升中,你一定要做空頭,你是不是要小心一點?好,空口無憑,掀底牌說話,1899年6月30日,美國國外黃金流入以及國內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得貨幣黃金存量達到8.59億美元。到1913年12月,美國已經持有世界黃金儲備量的26.6%,遠遠超過英國3.4%的比例。所以說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實力,實力到位了,一口價,一張綠紙頭,我說值1.5克就值1.5克,不服,你來拋拋看。等到沒人敢拋你的貨幣了,你的金本位就成功了。金本位成了,你的本幣就和英鎊固定掛鉤了,成了外匯。嚴格地說,隻有英鎊才是全世界唯一的外匯,但是你和英鎊的固定匯率長期穩定,你本幣的國際支付意義清晰明確,你的貨幣就可以算是外匯,一種二級外匯。

我們中國當時看到美國,心裏是很羨慕的。你看同樣的一塊銀元,我換英鎊就要10元一鎊,美國人就是5元一鎊。不知道這個戲法是怎麽變得。中國有這樣的心理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美國,老是來引誘我們。“想知道?那我告訴你,就是金本位。你也趕快實行吧,我來幫你,一旦實行了金本位,點石成金,你們中國的國際支付的窘態就會大大改善。”那你明明知道以中國當時的國力,驟然實行金本位,其後果隻能是借債,沒有其他出路的,為什麽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國往火炕裏推呢?因為你的火坑就是我的天堂。美國,實際上在1900年之前和中國沒有什麽關係,連貿易都不多,所以其他帝國主義通過貿易順差積累中國白銀再貸放給中國的外債模式,美國做不了。要不是庚子賠款,花旗銀行都不會在1903年到上海開張。中美貿易中不產生白銀,沒有必要在上海開銀行。所以美國要另外尋找一個對中國的放貸模式, 這個模式就是金本位。貿易上入超了你的白銀再貸還給你,這個還可以說是純商業操作,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都可以說,裏麵總還有“善”的成分。美國人設計的這種“外債”模式,純粹是引誘你吸毒,一旦著了道,萬萬擺脫不了他的控製。美國為什麽要這樣算計中國?原因有二:一,美國要和英國爭老大,盎格魯薩克森人之間就不動刀兵了,但是貨幣爭奪是必須的。即使到了1930年代,英國已經衰弱的不成個樣子了,英鎊的統治權還是牢牢地掌握在它手裏。人家有英聯邦,美國再凶也是孤家寡人一個,那時誰知道會打上二次大戰?於是想到了中國。關鍵是貿易量啊,中美的貿易量能加在一起,完全可以顛覆英鎊的統治地位。中美的貿易量怎麽才能相加?中美聯係匯率就可以了。就是說美國用美元做保騙誘我們進入的所謂“金本位”其實不是真正的金本位,是和美元掛鉤的美元匯兌本位。因為你的本幣的最後擔保不是黃金,是美債。這樣的一個模式也不是美國自己拍腦袋發明的,它是遵循英聯邦國家的貨幣模式的。嗬嗬,這下你明白了什麽叫做盎格魯薩克森人吧。英國人當然明白美國人在幹什麽,所以冷眼旁觀,估計背後沒少下絆子。因為從中國當時的議論來看,都很明白這條路和印度,埃及的很像,我就懷疑英國人在背後搗鬼,否則以中國士大夫的這點知識何以如此明白?[1]這也說明了為什麽當時的中國對金本位滿腹的狐疑,猶豫不決。原因之二,以中國的塊頭,美國早就明白,中美之間遲早是對手。這個早,早到什麽時候?至少在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人就想到了。證據呢?1872年中國派幼童留學美國,美國人是歡迎的。到了1879年,中國提出了將其中幾個優秀的學生送進Annapolis 海軍學校學習,美國人一口回絕了。可是同時他接受了日本的留學生在海軍學校裏學習。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1870年代美國已經定下國策要主宰太平洋,大英帝國遲早要滾蛋的,擋在他前麵的隻有中國,當時他的東亞外交政策是扶植日本,對抗中國。從那時直到現在美國的東亞政策就一直沒變,扶植弱的對付強的。那時中國至弱,但是在西方人看來那不過是表象, 一旦中國走強,以其規模會變得至強,至少1870年代美國就有這個預見,因此不得不預做防範,拒絕你的留學生學習海軍是一個,控製你的貨幣也是一個,一個一個地可以數出很多。

具體的事件,從1904年的精琦到1910年的5000萬美元幣製改革大借款,到1929年的甘末爾委員會,到1934年的白銀法案,到1935年的法幣改革,就不多說了。總之,美國的這樣一個政策,一以貫之30年,也算是基本國策了吧,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其破壞性和建設性,見仁見智吧。這個政策最終成為引發中國白銀大外流的一大外因,從而摧毀了英國人創立並主持了30年之久的中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執行框架。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軌跡。

 

[1]題外話,英國人這麽精,最終卻要靠美國人在一戰中借款20億美元撐住英鎊匯率,這個不是美國給中國設的局嘛,英國人自己往裏鑽。末代子孫啊!祖先在天上看得滿眼的淚。一戰英國對美總債務41億美元,為什麽要打一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哈哈,儂這個例子隻能說明德包兒夫人和LISA不屬於一個群體,所以她們是平等的,如果德包兒夫人是公司的領導,LISA是公司的雇員,LISA就不能隨便說NO ;-)
忘了是誰說的,人生而平等,但注定是不自由的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哈哈,這個我們和而不同。小時候看簡愛電影,現在還記得簡愛對羅切斯特的表白:我窮,不漂亮,但是我們的靈魂在上帝麵前是平等的。個體才會有平等的訴求。群體不會,人群當然要有等級以便於管理,全世界都把這個固化成身份等級,唯有英國在身份等級之外另開一扇大門。人生而平等。不是像法國一樣用宣言。這個沒用,而是用習俗。case by case。 比如簡愛這個宣言。再比如傲慢與偏見,最後德,包兒夫人出場,這是什麽排場?四輪大馬車,據考證當時全英國不過十幾輛,如同今天的羅斯勞斯,啪停在小戶人家門口,夫人下車對lisa 痛說門不當戶不對。Lisa 回到:我決定怎麽做,你管不了,任何像你這樣的局外人都管不了!這個是1800年左右,英國社會的習俗,較其真來,婚姻是二人之間的事情,任何人的管不了。要說階級等級人家也有,但是歸根結底個人說了算,父母長輩政府都是沒辦法的。底線就是沒辦法,認了。要是換成中國的場景就要加一句台詞:小膩子,我分分秒秒“恁”死你,信不信?就差著一句話,形成了天壤之別的二個社會。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我平常固定看幾個網站,這篇是這幾天與土耳其有關的應景文章,覺得其中說到的思想的作用挺有新意,所以就存下來了。土耳其這幾天的事情挺有意思,幾千個係主任幾萬個老師被撤職,很有點當年文革的意思,網上傳說政變也許是“STAGED",也就是引蛇出洞的意思?
你上麵所說的“人群需要領袖”確切地說應該是“擁有權力的人群需要領袖”,否則手中的權力不成其為權力,像銀行家不也需要一個央行麽;-)
“人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 是個體的,但歸根結底是群體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時代。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謝謝連接,讀了。哈總閱讀真廣泛。土雞這個事情是個很好的觀察對象。為什麽三權分立,議會民主沒有製衡住這位蘇丹?這事不是一次二次了,希特勒算一次,毛德文革算一次,這樣的天子一樣的人物可以洞穿一切製衡。因為製度是製衡人的,天子他製衡不住。為什麽一個普普通通的,和大家一樣的人,會被全國人民承認為天子?還是人群意識,人群需要領袖,個人則不需要,個人直接對上帝負責,對良心負責。人有抱團的需要,有被領導渴望,那人就有犧牲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動機。有這樣的一群人在那裏,什麽製度都是白搭。至於權威主義和經濟增長,第一歸功於大規模的使用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力。第二歸功於權威主義征集資源的能力,但是這個magic wand 是有邊界的,不能超過午夜12點。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是的,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為,
下麵說到的這個經濟學家,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了

當經濟學家遇到土耳其
http://vwlde.blog.sohu.com/322331586.html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看了你的連接,我喜歡泰戈爾的觀點。歸根結底是怎麽來看“人”,是看作個體的人,還是看作群體的人?角度不同,世界觀大不一樣。以前宋儒有“壁立千仞,隻爭一線“的說法。當時暈忽忽的不知道他在說什麽,現在老了,明白了。人是作為群體存在的,從來就是這樣,隻有一個例外,西北歐,主要是英格蘭。那裏的意識形態偏向於將人看成個體。以此發展出來一整套的文化,這套文化在16世紀契合了上帝的節奏,於是在物質上有了突破性的大發展,並向全世界傳播。世界,主要指歐亞大陸的人類在承認,模仿,享受其物質文明的時候,並沒有改變把人當作群體來看待的眼光。或者因為習慣,或者根本不想改。這樣物質文明和意識形態就分開了。全球化隻指物質領域,再進一步是淺層意識領域比如製度。就到此為止了。再往深處走,就會出現堅決的抵抗,其旗幟就是民族主義,其背後實際支持的意誌形態是集體主義。這個就是對全球化的反動。這種反動是沒有出路的,因為體和用是分不開的。妄想棄其體而合其用,就比如辛德瑞拉的南瓜車,12點一敲就完蛋的。我不是專指中國,從法國到日本,整個歐亞大陸的人類都一樣地犯錯誤,都一樣地無路可走。所以回到根本問題上來?人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不能打馬虎眼,不能說既是個體的又是群體的,不能像日本,法國,德國那樣假裝承認普世,實際上又動搖的很的。壁立千仞,隻爭一線!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我的看法是實力要最終要通過戰爭來檢驗,這是個硬指標,打得贏就是實力強,打不贏就是實力弱,就這麽簡單。古往中外的帝啊王啊,不都是靠戰爭取得地位和權力的嘛,至於以後如何治理,就看各自的造化了。大清朝如果不是輸了那麽多戰爭,也許現在就是君主立憲製,但是任何一個專製政權,如果體量夠大,都會麵臨來自外部的挑戰,也會受到內部的挑戰,如果鎮不住,那就是崩潰以後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麵了。
曆史的版本太多了,有理性人的版本,有瘋人狂人的版本,
我們隻能從有理性的當時人那裏窺得一些曆史的真諦,從瘋狂的人那裏隻能得到教訓。

儂的想法似乎有點像泰戈爾,嗬嗬
https://moment.douban.com/post/131961/?douban_rec=1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對呀!我發現這個以後的第一反應真是天暈地旋。不是說好的舊中國半殖民主義半封建,任人宰割。忽然之間,舊中國成為待嫁的姑娘,人人獻殷勤。英國送製度,日本送外匯,送工業能力,俄國送理論+軍火,德國幹脆送了一座城市。美國死乞白賴地要送我們美債。這個不對呀,哪裏有一點點“曆盡苦難和屈辱“。曆史真是任人打扮得小姑娘。你在那邊的一句話得了曆史的真諦“文革有各種版本“ 誠哉斯言!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文革!版本不統一,爭論個屁呀!中國人能夠平心靜氣地說自己的版本,聽他人的版本就算是燒高香了。這個未來幾十年裏都看不到希望的。
就我的近代史版本來看,晚清70年,其實是中國最好的年代,也是上帝給過中國的一個機會,投資貿易雙入超,很少有國家得著這樣的機會的。1880年的德國,現在的美國,人家什麽實力,晚清什麽實力。可惜呀,機會之窗一閃而過。辛亥革命毀掉了這個機會,從此一連串的革命葬送了中國的機會。上帝不會再給你第二個機會的。哈總你是不同意我的觀點的,我很悲觀,並且衷心希望自己錯了。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這樣的書需要細讀,每個不清楚的詞都要查查字典和維基,隻是這樣讀太費時間了。
想想也是有意思,當時的美蘇都往中國送東西,美國送貨幣和杜威,蘇聯送軍火和馬列主義。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哈神探:寫一戰的書,這本算是必讀。抓住具體曆史事件,廣泛收集資料,深挖下去。最終得出耳目一新的結論,這也是戰後西方史學的傳統。年青人勇於挑戰老人,即使謬誤多多,隻要出一個真才實學的觀點,就為以後這個領域的研究開辟了方向。還有一本書,英格蘭的個人主義,也是這種情況。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我讀了一些英文版,沒讀完,作者做了很多功課,寫得很細,好多典故在裏麵,要細讀的話得花好多時間。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我讀過中文版,八月炮火,非常流暢的文字,印象深刻。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要打一戰,米國人也這麽問,所以有了本“ The Guns of Augus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