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在《中庸》的CH12的開始,作者子思告訴我們:君子之道,是要從自己最親近的人倫關係作起,大到應該包含了整個宇宙,而且小到比宇宙間的最小粒子還要小。換句話說:在行君子之道時,應該是無所不包。即使我們在探討宇宙中的最遠的星球時,或者是在研究最小粒子的量子通訊時,也要以“君子之道”作為道德的考慮因素。如此才不會做出傷天害理的無法挽回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CH11中,孔子告訴子思,在春秋時期的三種人。第一種人是喜歡提出奇怪言論的人以引起當時的人士的注意,並希望引起諸候的注意,可以幇助君王的富國強兵,譬如在春秋的後數百年的戰國時期的法家與名家,都是屬於“素隱行怪”之類。第二種人雖是儒家的弟子,篤行中庸之道,但是不能堅持,半途而廢。第三種是依循中庸之道行事的人,他一切低調作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我們都知道要將天下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是一件難事。隻有具有高度聰明智慧的人才可以容易地作到。同樣的,為了保護自己的清廉正義,去放棄高官厚祿,也是一件難事,唯有清廉而且有仁道的人才可以作到。同樣的,踐踏過雪白的刀刃的尖鋭刀口,是一件難事,唯有很勇敢的人才可以踏過。 但是,在《中庸》的CH9中,孔子告訴我們要一切為人作事和治國平天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因為孔子鼓吹中庸之道,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一位喜歡勇敢行事的學生,所以在子路的心中有一個疑問,就是篤守中庸之道的人,是否強者呢?在《中庸》CH10中,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就是說:篤守中庸之道的人可以算是強中的最強者。孔子舉例告訴他,寬厚包容的人,和好勇鬥狠的人都是兩種極端的人,但是都比不上和順待人與篤守中庸的人,這才是最強的人。這種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中庸》CH8中,子思記載孔子推薦顏回(顏淵)為榜樣,希望他的學生效法顏回。孔子說:顏回的學習心態就是學得一件好事後,就牢牢地記住在心中而不會忘掉去做好事。在《中庸》的CH2、3、4、5中,都是記載孔子歎息中庸之道的不能推廣。而在CH6中,孔子推薦舜是大家的榜樣,去讓他的學生效法。舜在孔子的眼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聖人,但是離開春秋時期很遠,他的學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孔子在春秋時期,常常歎息中庸之道很難普及,所以在《中庸》CH5中,子思記載他曾說過:“道其不行矣夫。”他歎息中庸恐怕是很難推廣啊!所以在孔子深入的探討後,在《中庸》之CH4,他曾說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先將CH5的《中庸》原文與白語文登出,再討論:〖中庸CH5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中庸CH5白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孔子一直鼓勵他的學生篤行仁道,並且以中庸之道為人作事,孔子了解能長期保持中庸是很難的,所以推舉出一位古代的聖人舜為榜樣,以便大家學習。以今日的術語就是英文的rolemodel。在《中庸》CH6中,孔子描述1、舜的為人是:好問求知識、並且喜歡省察親近人的忠告,並且隱惡揚善。2、他的行政原則是:擇取合乎不偏左也不偏右而居中間的道理施用於民。所以孔子非常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人在世上、是一個很聰明的動物。比起其他的動物,人的確是萬物之靈,非常聰明。但是,人就是因為有此小聰明,就縱容自己於歡樂遊戯之中,或者於酒色財色之中,甚至導致傾家蕩產的地步。孔子在《中庸》CH7,就形容這種人就好像有些動物不知道避開陷阱而被人驅入。在孔子眼中的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連一個月都不能奉行中庸之道。先將CH7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般人大都可以了解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但是他們常常被自己的欲望掩蓋,所以不去執行。雖然心中了解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中庸的方法去處人作事,但是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在《中庸》CH3中,所以孔子說:“民鮮能久矣。”先將〖中庸〗CH3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出,再討論:〖中庸CH3原文〗1、子曰:,2、“中庸其至矣乎!3、民鮮能久矣。”〖中庸CH3白話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孔子時期,那時候的教育水平,是普遍的低落,即是有孔子在當時的推廣“有教無類”的政策,一定還有很多的文盲。即使也有些文人、雖然受過教育,而自以為是,以為高人一等,會常常作出不合中庸之道的事情。因此孔子就去深入了解為什麽中庸之道就很難推行的原因,在《中庸》CH4中,孔子就說出他探討的結果:孔子是一位非常講究美食的人,所以他就以飲食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