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瑛教授

此一言堂非彼一言堂也。此一言堂,乃是萬言堂中之一分子。無此一堂之言,便無百家之爭。故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打印 (被閱讀 次)

吳瑛教授是著名神經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西北大學講座教授。於今年七月十日自殺身亡。

吳瑛教授長期接受美國NIH的科研基金資助。她最後一個NIH資助的項目總計3,031,670美元。開始於2018年9月18日,終結於2023年6月30日。此後沒有再得到NIH的資助。

局外人可能會覺得五年裏資助三百多萬美元非常多,但細算起來卻很有限。每所大學都要收科研管理費,因為大學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後勤保障,包括實驗室,讀書館,計算設備,電氣,保安,審計等等等等。收取科研管理費的比例隨時間變化。西北大學於2018年到2022年間收取的科研管理費占科研資金的36.7088%,即吳瑛的3,031,670美元NIH資助中的1,112,891美元被學校作為管理費拿走,隻剩下1,918,779美元可以由吳瑛支配。一般越好的大學扣的管理費越多,因為這些大學的實驗室,讀書館,計算設備,電氣,保安,審計等等後勤保障的質量比較高,所以花費也大。扣除管理費後剩下的錢除以5便是每年可用的錢,要買設備,藥劑,參加國際會議,發表文章,還要付科研團隊的工資等等,壓力是很大的。

吳瑛教授的職稱全名是Dr. Charles L. Mix Research Professor。大學裏的“Research Professor”(科研教授),和終身製(tenured or tenure-track)內的教授有很大不同。吳瑛教授曾經是範德堡大學的終身教授,不知道跳槽到西北大學後是否脫離終身製而成為科研教授。終身製內的教授是要教課的,即使不願意教課也得教,得受死不開竅的學生的差評(雖然大家裝作沒看見)。如渥太華大學終身製內的教授應該花40%的時間開課,40%的時間科研,20%的時間參與管理。他們的工資來自學校的運作經費,是鐵飯碗(除非學校破產)。科研教授則是以科研為主,教書可有可無,大多數科研教授選擇不開課,可以專心搞科研。然而科研教授的工資來源很不一樣。有的科研教授可以通過和學校的談判得到工資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但談判細節是保密的)。大多數科研教授的工資得從自己的科研經費裏支出。他們和學校的關係完全由他們的科研經費來維持。如果得不到科研經費,他們和學校的關係便自動終止。簡而言之,終身製的教授吃的是皇糧,而科研教授如同下海創業開公司。前者不管折腰與否都是五鬥米,後者則要碰運氣。科研一帆風順時,可以得米百鬥;逆水行舟時,勉強湊滿一鬥。人生在世,各有坎坷。

如果吳瑛教授是在一個三流學校,則失去NIH資助根本無所謂,因為前後左右的同行們沒有個得過NIH的資助。在西北大學醫學院,前後左右的同行們都有NIH的資助,所以看不見的壓力,撲麵而來,令人窒息。

自殺的大學教授並不罕見,隻是死者的家屬都不願張揚。我曾經有一位前輩,Dr. Jerry O. Wolff, 也是自殺身亡。Jerry研究齧齒類動物生態,雖然沒有出類拔萃,但也絕非一生平庸。當過係主任,是終身教授。不知何故,自己留下一紙遺囑,帶上一把槍,悄悄地來到猶他州Canyonlands國家公園內的山清水秀之處,將自己的生命定格於2008年5月10日。

吳瑛教授是個優秀的科學家。她的死顯然是悲劇性的。願生者積口德,願死者得安息。

(如有錯漏,敬請指正)

ShiMaQian 發表評論於
回複 'gamlastan' 的評論 :

Timberwolf 的評論倒沒有錯。吳瑛在過去十年確實沒有發表什麽作為第一(單獨)作者的文章,但她曾經發表過不少作為通訊作者的文章。另外,如果按獲得科研經費多少來排名的話,她還是排得很靠前的。如果按文章的引用率來排,則需要區分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和其它作者的貢獻。比如有兩篇文章,張三是其中一文的唯一作者,另一篇有300人署名,而李四是300人中的一位,而且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訊作者。如果這兩篇文章各被引用一次,過去的統計是張三得一分,李四也得一分。新的統計會給張三積分比李四多一點。最新的斯坦福大學的全球科學家積分排名便是如此(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6)。按照這新的積分排名,吳瑛的排名很一般。
kevinz2015 發表評論於
吳瑛教授和Jerry O. Wolff教授的離世令人感到惋惜。

在網上看到Wolff教授的照片 —— 一位慈善的老人。他在留給家人的告別信中寫道:“I am gone in a remote wilderness where I can return my body and soul to nature. There is no reason for anyone to look for me, just leave me where I am.”坦然超脫地離開人世。

我兩年前曾去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旅遊, 那裏人跡罕至。Wolff教授的遺體在2009年3月才偶然地被一個徒步者發現,讓人不勝唏噓。

ShiMaQian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扭曲時代' 的評論 :

比如按文章應用率排名的科學家中,西北大學有72名排在前10000,而Vanderbilt隻有36名。Vanderbilt的教授人數多於西北大學,但排名優秀的科學家卻隻有西北大學的一半。由此可見一斑。
雅美之途 發表評論於
文中的這個理解應該有誤,不知西北人怎麽看,我覺得吳瑛是Tenured Professor:“吳瑛教授的職稱全名是Dr. Charles L. Mix Research Professor。大學裏的“Research Professor”(科研教授),和終身製(tenured or tenure-track)內的教授有很大不同。吳瑛教授曾經是範德堡大學的終身教授,不知道跳槽到西北大學後是否脫離終身製而成為科研教授。終身製內的教授是要教課的,即使不願意教課也得教,得受死不開竅的學生的差評(雖然大家裝作沒看見)”。但是在美國私立的研究型大學,與州立大學不同,是沒有所謂hard money的,所有工資從基金裏出,除非上臨床或有些課時補貼。如果沒有經費運轉實驗室,基本上玩完。因為不在前沿,基本上也沒有人找你開課。一般情況下都會走人,如果以tenure 賴著不走,係主任、教授同事們甚至學生都會有意無意羞辱你,讓你生不如死。所以研究型一流大學基本上Tenure沒有意義,況且外麵的世界很精采,可以掙比大學高得多的工資。
gamlastan 發表評論於
her English name is Jane Y Wu
gamlastan 發表評論於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as_sdt=0%2C33&q=Jane+Y+wu&btnG=

She is outstanding scientist
扭曲時代 發表評論於
博主弄錯了。Vanderbilt 排名始終是在全美十幾年來,一直在15。而Vanderbilt Cancer Center ranking 也是一直排名第十。

兩個學校的醫學研究用什麽“不可同日而語”,實在差亦!
ShiMaQian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風淡雲清2' 的評論 :

1. 西北大學在學術上當然要高於Vanderbilt。醫學研究就更不能同日而語了。
2. 她在Vanderbilt是一般教授,在西北大學是冠名的講座教授
風淡雲清2 發表評論於
Vanderbilt是著名的私立大學,怎麽可能放棄那裏的終身職位去西北當科研教授?
Timberwolf 發表評論於
這位教授在過去十年間隻有兩篇2-3頁的短文以第一(單獨)作者署名發表。這樣的成就能當得起優秀科學家的稱呼嗎?
https://www.scholars.northwestern.edu/en/persons/jane-wu/dataset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