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和加拿大生活 最深刻的兩點不同(組圖)

打印 (被閱讀 次)

生活在別的國度肯定需要經曆與國內不同的生活方式、麵對不同習性的人群。我在中國是至少生活了25年的人,在加拿大也生活了7年多。我能說這7年基本活出了某種認知,至少使我可以很深刻的將這種生活方式的不同講出來。這些年講真話確實也不少得罪人,但走到現在感覺也沒有什麽過不去的坎,所以倒不如繼續做自己,繼續分享真實的感受。 

?? ????¤§??????

我想說以下兩個不同,大家可以讀讀看: 

1.不同的生活壓力  在國內的壓力來源於生存方麵居多,而在加拿大生存方麵壓力其實要小的很多,畢竟全國人口也就三四千萬,比起將近14億的人口來講,根本不是一個層級的。有句話說得好,在國內,人努力去生存;在加拿大,人不用努力也可享受生活。 

但在生活這麽多年之後,我可以理解的一些事情為,生存的壓力很大這個是事實,卻並不絕對是一件壞事。人經常會在生活所迫之情況下才會激發出潛能。在國內可以出很多頂尖的人才,但在加拿大就不行,原因就是在加拿大根本磨不出人的鬥誌。 

試想一下,連一個餐廳服務員都可以通過五六年的努力,買到一套公寓然後配個小寶馬,在這種情況下,那種為了生存而要努力奮鬥的心早就磨滅了。因為你根本就不用那麽努力去賺錢,而是專心放在實現自己的想法和夢想上了。   

加拿大房子  國內大多數人的夢想是:賺更多錢買豪宅,盡早財富自由。而加拿大人的夢想是,我想開一個自己的修車店,開一家自己的蛋糕店,做個攝影師……等。 

生活的真正壓力是來自身邊的環境和自己因為生活壓力而製定的為了活著像個人樣的夢想。而當現實和夢想的差距展現在眼前時,壓力就來了。 

總結:加拿大是一個好山好水好無聊,活著壓力小的國家;中國是人多人多還是人多,不出人頭地就會被別人超越。 

2.不同的攀比心     這點可能很少有人講述,因為他們會忽略這個小方麵。我在國內經常可以感覺的到,比如從學校同學之間的行為到工作後同事之間的互動,再至網絡上那些小視頻段子裏透露出的那種資訊。 

我總結一下,這是一個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如早期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能夠買彩電是一件很有麵子的事情。那時每家每戶就相互攀比,這個張三說那個李四怎麽怎麽樣,王五和老六因誰家結婚場麵大而羨慕嫉妒。 

這個我非常能理解,因為我們人活著多數時間就是為了個麵子。這個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誰都想過的比別人好,人人都喜歡更好的生活,簡稱為:攀高枝。

但發展到現在就成了一種無法更改的習性了:見不得別人過的比自己好,幸災樂禍,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人與人之間現在攀比的依舊為:誰的房子住的好,誰的房子在上海,誰的家有豪車,誰的家有礦。整個“文化”就默默的成了圍繞著誰更有錢或誰家更有錢來發展了。

畢竟在國內,賺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比買iPhone 11 Pro Max,普通人需要半年的工作之後才能買到。因此,就算你用個手機,也能攀比誰用的更好,或誰用的更貴。  再說加拿大,這些事基本不存在。

為什麽?因為在加拿大,貧富兩級分化並沒有很嚴重,很多窮人住的是個獨立別墅。很多富人就算住的是豪宅還開著豪車。當他們開車經過這些窮人家時,他們也會熱情的打招呼,而這些窮人們也會給富人來個大拇指,並說這車真的很酷。     

???è±???????è±?è??

那為什麽會是這樣的場麵?很簡單!因為窮人對富人絕大多數情況下產生的是種羨慕和尊重,而並沒有嫉妒和仇恨。或說並沒有那麽多,但絕不能說完全沒有,畢竟窮人和富人的煩惱差不多。窮人想多賺錢買個好房子和好車,富人更要努力繼續賺錢來支付每日在郵箱裏收到的昂貴的帳單。 

因為在加拿大這種人口不多的國度裏,稅收非常針對高收入人群的,就是一種方法去拉近窮人跟富人的那種幸福指數,讓窮人擁有更多的社會福利。再加上整個消費層級非常平均化,給人的感覺是:你再富有,吃的東西和窮人也高不到哪去。 

因為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讓大家把精力放於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而非去如何賺更多的錢。這一點我在加拿大生活的幾年來深有體會,你真的會看到一些開著很普通車子的人非常開心,而且非常熱愛其生活。 

他們不會因為車子的不同或級別的高低去另眼看待其他人,這是一件國內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總結:因為教育的方式與發展的方向截然不同,才造就了人們的認知跟對待事物的想法也不盡相同。 

以上這兩個是我在生活中體會到的不同。其實不能絕對的說好或是不好。任何不同之處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是合理存在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存在的。  若你喜歡闖,選擇國內奮鬥比較合適;若你沒有那種爭鬥的心,隻想安穩的度過平淡的一生,那加拿大就更適合你。

Froginwell 發表評論於
有人說這是麻醉,欺騙試教育,不過我不認同。
美麗的人生 發表評論於
真對!實在。喜歡你的青白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