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浮光掠影,加勒比島國意猶未盡 ...

世界太大了,書本裏讀到的未必都是真相,出去看看才知道。
打印 (被閱讀 次)
 

       古巴對於中國人很遙遠,但有些閱曆的人可能還記得這個美洲的社會主義遠親。我們一度稱兄道弟,也品嚐過古巴糖的香甜。後因爭論“主義”,漸行漸遠,島國也默默淡出國人的視線。

 

 

      古巴在地理上離美國很近,就在佛羅裏達州南邊一百多公裏的海對麵,但心理上卻遠在天邊。美政府恨古巴與前蘇聯為伍,視其為肉中刺,孤立封鎖近六十年。

 

 

      古巴近年來發生著微妙的改變,開始效仿中國的改革開放,對僵硬的計劃經濟逐漸鬆綁。也利用豐厚獨特的旅遊資源吸引八方遊客來探究這顆罩在神秘紗巾下的加勒比海明珠。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最大的島嶼,1492年哥倫比亞首次航行新大陸就發現了古巴。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古巴成為後來西班牙人占領美洲的錨地,島上的天然良港也成為殖民者轉運美洲財富和販運非洲黑奴的集散地。

 

      首都哈瓦那(Havana):一座五百年的殖民古城,曆盡滄桑,積澱深厚,時間膠囊鎖住片片歲月光影,引誘遊客懷舊重溫。

      哈瓦那港灣入口處的聖薩爾瓦多·德拉蓬塔城堡(Castillo de San Salvador de la Punta)建於16世紀,守護著一方殖民地的商貿中心,也見證了西班牙帝國海上勢力在美洲的興衰。

      港灣對麵莫羅古堡要塞上的燈塔引導過無數商船和戰艦,也是哈瓦那城最著名的地標和景點。

      登上古堡要塞,哈瓦那城一覽無遺,美景盡收眼底。遊人彷佛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曆史煙雲,歲月滄桑。

      哈瓦那的深水良港和戰略位置是兵家之爭,西方列強多次交手爭奪控製權,海盜也不時騷擾。在莫羅古堡要塞旁邊不遠處著名的 La Cabaña 城堡要塞現在開辟成了曆史博物館,講述著一段段戰爭:新崛起的大英帝國海軍在18世紀下半葉攻陷了西班牙人在17世紀建的莫羅古堡,奪取了哈瓦那。後來作為交換條件西班牙人讓出了佛羅裏達才要回了哈瓦那。

      在1774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下令新建了更強大的La Cabaña 城堡要塞,是西班牙在美洲第二大軍事要塞,重要性可見一斑。

      La Cabaña 要塞規模宏大,重炮設防,居高臨下扼守哈瓦那港灣。在以後的兩百年裏為西班牙殖民者和古巴政府的重要軍事要塞和監獄。

      在1959年古巴革命時菲德爾 · 卡斯特羅領軍攻打,守軍卻不戰自降。後來這裏成為古巴革命軍領導人切 • 格瓦拉的軍事總部,也是關押和審判前政府官員的監獄。

      切 • 格瓦拉 (Che Guevara) 可以說是一代傳奇人物:出身在阿根廷,早年學醫,生性反叛。年輕的格瓦拉轉蹍中南美洲多國,路見貧富懸殊,貪腐暴政;立誌革命,追求平等。在墨西哥與古巴流亡革命者卡斯特羅兄弟相遇成為知己,加入古巴革命。格瓦拉機智勇敢,善於遊擊戰,也被譽為領導古巴革命成功的“三巨頭”之一。

      古巴革命勝利後格瓦拉曆任多個政府要職,特別是在軍事領域與蘇聯合作訓練外國遊擊隊,向美洲和非洲輸出革命。1965年格瓦拉親自出馬剛果(金)和玻利維亞,領導遊擊戰顛覆西方支持的政府。他因此成為美國的眼中釘,中情局(CIA)策劃在1967年將其在玻利維亞抓捕殺害。

 

      格瓦拉的死反而成就了一代神話傳奇,他也被奉為反叛與革命的化身;他標誌型的頭像被印上體恤衫,被一代代年輕人追捧。城堡裏格瓦拉博物館介紹他的生平,也陳列不少他的遺物。每年都有不少人慕名而來領略傳奇人物的風采。

      哈瓦那的老城區與 La Cabaña 城堡要塞隔海灣相望,約四平方公裏,匯聚了三千多座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不乏精品;當然也被列為聯合國曆史文化遺產。

      漫步其中如同穿越時空隧道,體驗城市五百年曆史的不同時段。

      許多老街區年老失修,破落衰敗。但仔細觀察框架結構還能依稀看出昔日樓房的的風采。

      多年僵硬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加之美國的封鎖和製裁使古巴的經濟失去活力,停滯不前。眼前的破舊街區讓人回想到改革開放前擁擠不堪的上海弄堂和亂糟糟的北京四和大雜院。

      城市交通如同曆代車展:四,五十年代的美國老爺車招搖過市,大都經過修複,很吸引懷舊的遊客。也有些新車出現,其中不乏中國車的身影,如“吉利”和“BYD”等。路上車不多,沒有交通擁擠。

      大巴車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宇通”,倍感親切。

      古巴的經濟現狀有點像中國上世紀80年代剛剛開放,貨幣實行雙軌製。能和外幣直接兌換的錢叫“CUC”,有點像中國當年的“外匯券”。與美元掛鉤 1:1;可以購買進口和稀缺商品。外國遊客也隻能用“CUC”,吃住消費和美國差不多,並不便宜。

       當地人用的貨幣叫“CUP”,和“CUC”的兌換率是 25:1 。古巴人的平均月工資是一千到兩千 “CUP”,也就是40 到80美元,(合人民幣約300 到 500元)低的不可思議。但是食品和基本日用品都是國產,實行配給製,非常便宜;一個雞蛋不到五分錢人民幣。國營商店的貨架空空蕩蕩,隻有些麵包和簡單食品。

      國營肉食店的選擇好像也不多,據說要憑票供應。讓人想到當年國內的肉店,產生莫名的親近感。不過沒看到營養不良,反之滿街都是豐乳肥臀。

      古巴的“社會主義”成就之一就是全民教育素質高,培養出不少醫生,實行全民醫保。但國營藥房裏似乎沒有“琳琅滿目”;自身生產能力不足和美國製裁讓古巴的醫療服務大打折扣。

      有海外親戚寄外匯,或者有能力做生意的人還可以去大購物中心去消費。雖說不如中國的超市豪華,但也物品豐富,因有盡有;關鍵是手中要有“CUC”。

 

 

      這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很像,政府開始對僵硬的計劃經濟鬆綁。頭腦靈活的人悄悄“下海”,賺錢的機會開始刺激人們的物質欲望。

      古巴近幾年經濟改革最明顯的跡象就是對於老城區的一些標誌性建築開始修繕,讓這顆加勒比海明珠重發昔日的光輝。這裏曾是西班牙人運送新大陸財富去歐洲的中轉站和集散地,聚集過無數財寶,地位顯赫。

 

      在老城區中央公園周圍十八,十九世紀的建築色彩淡雅,雍容華貴,一幅西班牙皇家氣派。

  藝術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哈瓦那大劇院可以說是精品中的精品。建於19世紀中葉,比利時建築師設計,新巴洛克風格。

      大劇院規模宏大,外型優雅,雕塑和浮雕裝飾,是老城區吸引遊客的最亮點。

      在19和20世紀許多全球頂尖級的藝術家都來哈瓦那大劇院表演,列出的名單很長。現在這裏是聞名世界的古巴芭蕾舞團的駐地,大廳裏有芭蕾舞傳奇人物 Alicia Alonso的雕像。

      大劇院旁邊的“國會大廈”也是一大亮點。似曾相識,很像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大廈;這也難怪,本來就是美國人設計監造。隻是建的比原型的長,寬,高各多一米,要略勝一籌。

      “國會大廈”是以前老政府的議會所在地,1959年古巴新革命政府解散了議會,大廈也被棄用,荒廢多年。從2013年起古巴政府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又開始修繕“國會大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會議大廈。

      在大劇院北麵是充滿曆史的 Paseo del Prado 林蔭大道,長約一公裏,直通加勒比海邊。

      大道兩旁排列著經典洋房,每幢都是風格典雅;雖然看上去曆經風霜,有些疏於打理,但都如同漂亮貴婦氣質不減。

      彩色水磨石鋪墊人行大道,傍晚時分是市民和遊客都喜歡光顧和納涼的地方。一群年輕人在光滑的地麵上演示“霹靂舞”的難度。

      近幾年在林蔭大道旁也增加了一些新樓房,主要都是高檔酒店餐館;也加入了不少新的藝術元素,展示出改革開放的自信度。

      在中央公園周圍的幾座高級酒店也很有建築特色,其中塞維利亞酒店就是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阿拉伯風格,門麵精雕細琢,十分考究。

      在凱賓斯基酒店內開設的精品店。可能因為古巴人的消費能力不足,外國遊客人數有限,顯得冷冷清清。

      和其它美洲前西班牙殖民地一樣,古巴本來也是個羅馬天主教國家。1959古巴革命以後新政府奉行馬列,對天主教會實行限製,但比起其它共產黨國家要相對寬鬆。美蘇冷戰結束後古巴政府對於天主教更加寬容,幾屆教皇都來訪問,教堂又成為人們精神世界的中心。

 

 

      哈瓦那老城區裏有許多天主教堂,風格多樣,都是精彩看點。其中哈瓦那大教堂 (Catedral de San Cristobal) 地位最高,建於1777年,巴洛克風格,是哈瓦那的大主教所在。

      聖弗蘭西斯大教堂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 de Asis) 高聳的鍾樓是老城區的地標之一。建於16世紀末,屬於天主教弗蘭西斯教派。教堂廣場寬闊,臨近郵輪碼頭,周邊布滿酒店商家。

      聖安琪兒教堂 (Iglesia de Santo Angel Custodio) 位於安琪兒小山坡上,以其多個小尖頂著稱。多位古巴名人在這裏受洗,也是南美洲浪漫小說中的場景。小廣場上布滿餐館,據說戶外酒吧的豔遇指數爆棚。

      聖托克裏斯托教堂 (Iglesia Del Santo Cristo Del Buen Viaje) 坐落在老城區的低收入教區,設計簡潔對稱,門口兩座六邊形塔樓。教堂廣場周邊的街區破敗失修,燈光昏暗,但絲毫沒有不安全感。

 

      這裏也是哈瓦那的WI-FI點之一,聚集了不少低頭族上網聊天。古巴的網絡係統很不發達,市民和遊客們隻能買上網卡在WI-FI點限時遊覽網絡空間。

      在老城區裏居然看到一座清真寺,傍晚時分還有人在禱告真主。在古巴約有一萬多名穆斯林,大多數都是從巴基斯坦和其它伊斯蘭國家的學生和家屬;土耳其政府也積極向這麵擴散伊斯蘭教影響力。

      哈瓦那和其它西班牙殖民城市一樣也有一座閱兵廣場 (Plaza de Armas),當年是為了展示武力。哈瓦那的閱兵廣場不大,中間是座花園。北麵是座四角形的16世紀古城堡要塞 (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現設為海軍博物館。

      在東北角有一座優美的古希臘神廟風格的建築叫做:El Templete;是為了紀念1519年11月16日哈瓦那建城而修建。裏麵展示了三幅油畫,表現了當時的場景。現在每年的11月都有紀念儀式。

     閱兵廣場的旁邊還有座城市博物館;建築外型高雅,歐洲貴族宮庭氣派。戶外陳列藝術品,街頭藝人表演。

      老城區的另一座廣場是Plaza Vieja;可以說是市民廣場,供百姓娛樂休閑,彩妝遊行,鬥牛狂歡。廣場中心有個大理石噴泉,四周都是商鋪酒店,餐館酒吧,市民和遊客都喜歡在此悠閑打發時光。

      要想了解20世紀的古巴近代史可以參觀老城區的“革命博物館” (Museo de la Revolución)。博物館的原址是1959年前的總統府,大樓本身就是一件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傑作。

      博物館詳細介紹了1959年古巴革命的前因後果,也展示了不少實物。1959年前的古巴政治強人富爾亨西奧• 巴蒂斯塔 (Fulgencio Batista) 執政多年;獨裁親美,寡頭控製經濟,貧富懸殊,民怨沸騰。

      古巴革命三巨頭:菲德爾• 卡斯特羅 (Fidel Castro), 切 • 格瓦拉 (Che Guevara) , 卡米洛• 西恩富戈斯 (Camilo Cienfuegos) 流亡墨西哥,策劃革命。1956年11月乘偽裝的遊船潛入古巴東部叢林,建立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發動農民暴動,最後農場包圍城市於1959年元月推翻巴蒂斯塔政權,建立革命政府。

      美國政府策劃反撲,中情局訓練1500多名古巴流亡人員組成雇傭軍在1961年4月強行登陸古巴南部的豬灣。不料遇到古巴革命軍的強烈抵抗,三天後敗北。博物館外的場地上展出當時的軍火裝備,

      哈瓦那老城區的小街小巷特別適合閑逛拍照,少有小販的騷擾,你也不用為安全擔心。街頭黑人很多,但感覺不到任何惡意。

      雖然許多建築顯得敗落,但不時在街頭拐彎能發現驚喜。這座洋房真是上等精品。

  街口驚現“華人街”牌樓,卻不見華人的麵孔。據說古巴曾有十幾萬華人“苦力”,為古巴做出過不小貢獻。但後來因為一係列歧視性政策大部分都已離開,剩下的也大都和當地人通婚。

  這小子自稱姓李,爺爺是華人移民。仔細看看還真有點像東方人的麵孔。

      在老城區北邊的加勒比海岸是數公裏長的海岸大道 (Malecón)。始建於20世紀初作為防浪堤,後經多次加固擴寬成為當今快速車道加人行步道。樓房麵對無敵海景,在風浪天則是驚濤拍岸,水漫金山。

  傍晚時分岸邊擠滿市民和遊人。目送夕陽,垂釣小飲。情侶纏綿,流連忘返。

      海岸大道的西端是美國大使館,也算個旅遊點。美國和古巴的關係可謂愛恨交加,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美國人幫助古巴在19世紀末從西班牙解脫獲得獨立,但也變成了美國身邊的半殖民地,差點和波多黎各一同加入美國。1959年前的曆屆政府幾乎都是美國傀儡,經濟也大都被美資掌握。古巴島半個多世紀經濟發展迅猛,哈瓦那城也變成加勒比海上的耀眼明珠。賭場妓院,燈紅酒綠;華爾街大亨,好萊塢明星,黑手黨橫行;在美國不方便做的事在這裏可以隨心所欲,逍遙法外。然而貧富懸殊堆積民怨,獨裁專治背離人心。這一切都導致了後來菲德爾• 卡斯特羅領導的革命。

 

 

(大使館前麵不遠處有座美國“緬因號”炮艦紀念碑。停靠在哈瓦那港的“緬因號”在1898年2月15號爆炸沉沒,251名船員遇難。這次事件引發了美國和西班牙的戰爭,也讓古巴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解脫出來。當年的古巴政府為感謝美國,立此紀念碑,頂部有隻象征美國的白頭鷹。革命後的政府將鷹去掉了。)

      革命後的古巴政府向蘇聯靠攏,奉行共產主義;驅走美資,沒收私人財產歸國有。當然美國也沒善罷甘休,多次操縱顛覆卡斯特羅政府,但未成功。1961年的“豬灣事件”,和1962年的“核導彈危機”讓兩國關係徹底決裂,美國也開始了長達近六十年的孤立封鎖。蘇聯解體後古巴政府失去依靠,經濟陷入困境。美國的經濟製裁如同卡脖子,雪上加霜。

 

      就在大使館前麵的“反帝廣場”(Tribuna Anti Imperialista Jose Marti)的一端立有一尊銅像:一男子懷抱受驚嚇的孩子,怒指美使館,似乎在控訴美國罪行。

      美國大使館在好長一段時間裏叫作“美國利益代表處”。盡管當時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兩國實在是糾纏不清,藕斷絲連,必需要有個機構溝通,至少也要較勁。在小布什年代“代表處”利用外牆字幕播放刺激古巴政府的標語。古巴政府就在大樓前麵豎了150隻旗杆,飄揚黑旗,擋住標語,也氣氣老美。在2015年奧巴馬總統改善對古巴的態度,恢複了正式外交關係。兩國開始交流,美國遊客也現身島國。

 

 

      可惜好景不長,特朗普上台後關係又急轉直下,速冷嚴冬。美政府剛剛又公布了更嚴酷的製裁法律,欲致古巴於死地。看來特朗普政府要在加勒比海演一場苦肉計。

      哈瓦那的革命廣場(Plaza de la Revolución)位於新城區,是古巴的政府中心。廣場中心立有109米的何塞 • 馬蒂 (José Martí ) 紀念碑和他的大理石雕像。何塞 • 馬蒂是十九世紀末古巴獨立革命最著名的倡導者,領導人和英雄,也是位著名作家和詩人;1895年犧牲在與西班牙軍隊的戰鬥中。

 

      他在古巴幾乎享有國父的地位,到處都能看到他的雕像和以他命名的街道和廣場,頭像也印在古巴的鈔票上。

      登頂何塞 • 馬蒂紀念碑可以360度環視哈瓦那。哈瓦那市人口兩百多萬,頗為壯觀。“革命廣場”宏大寬闊,可容納百萬人。政府經常舉行大型群眾集會,卡斯特羅和其他領導人在這裏口若懸河,慷慨激昂。

 

 

      新城區有點像前蘇聯的城市規劃,馬路寬闊,辦公樓式樣基本相同。往北可以看到內務部和通訊部的大樓,國家圖書館,國家大劇院,遠處是加勒比海一片蔚藍。

      紀念碑的背麵是古巴國務委員會大樓,也就是最高權力機構。第一代領導人菲德爾• 卡斯特羅在2008年卸任國務主席 (2016年去世),由弟弟勞爾 • 卡斯特羅繼任至2018年;現在是第三代領導人 Miguel Díaz-Canel 任主席;一手推進改革,也麵對美國製裁。

      哈瓦那的科隆公墓(Colon Cemetery)位於革命廣場西北麵,也是個旅遊點。對於國外遊客,不如說是座雕塑公園,門票5美元。這裏的墓碑和陵墓都是精雕細刻,個個都像精美的藝術品。當然古巴人來這裏如同在讀曆史書,可以列出名人錄。公墓管理的井井有條,花園草地修建整齊。看來社會主義的古巴人生前物質生活簡單拮據,去世後才真正進入天堂的共產主義。

      這是座150多年曆史羅馬天主教公墓,規模宏大,有80多萬人在此安息;在西班牙前殖民地國家裏僅次於阿根廷的布利諾斯艾利斯公墓。雖然經過了古巴的“無神論”共產黨政府六十年,卻未見受破壞的痕跡。回想到國內“十年浩劫”的紅衛兵,不免令人感慨。

      特立尼達(Trinidad ) 位於古巴島南岸,距首都哈瓦那280多公裏,著名旅遊景點。建於1514年,美洲最早的殖民城市之一,保持了加勒比海殖民時代的建築原貌,被列為聯合國曆史文化遺產。

      小城的主廣場(Plaza Mayor)是特立尼達的精神中心。聖三一教堂(Iglesia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始建於17世紀,有一段傳奇:裏麵一尊耶穌雕像本來是為墨西哥的一座教堂所造,但西班牙的商船運送三次都在特立尼達附近遭遇風暴,不能前行。於是教會認定上帝耶穌更鍾情於特立尼達,將其供奉在這裏。

 

      聖三一教堂的門麵呈現新古典主義風格,側麵卻顯得簡單。

      教堂前麵是座精致的小花園,有天使和動物造型的雕塑裝點;角落裏立有陶瓷寶瓶,四周有鐵椅供市民和遊客歇腳休閑。

教堂的右邊有幾個餐館和露天酒吧,一片空地是WF-FA上網點。

      小城特立尼達是由甘蔗種植園而興,熱帶海洋性氣候特別適合甘蔗種植。在北麵幾十公裏的山穀平原布滿了甘蔗種植園和榨糖廠,被稱之為“糖穀”。

      這裏也臨近海港,在十八世紀曾是全球蔗糖交易中心,也被譽為“糖都”。“甜蜜的事業”給小城帶來巨大的財富,小城一度極度繁榮。城市以主廣場為中心,放射性布局,石塊鋪街,花園裝點。蔗糖大亨們在中心建了不少豪宅,風格高雅,裝飾高檔,現大多都開辟成了博物館。

       很有意思:“反匪戰爭博物館” (Lucha Contra Bandidos) 的前身是座女修道院。裏麵講述了在六十年代古巴軍隊和美國政府支持的反政府遊擊隊交戰的故事,也展出不少軍事裝備。可見美古關係還有不少傷痛。

      博物館的黃色鍾樓是特立尼達的最高建築,可以登高遠眺,360度環視小城。

      在城區的南部是市府廣場(Plaza Carillo),正麵的黃色建築是市政府,對麵的廣場有花園裝點。

  旁邊還有座小教堂。

      可以看出小城近幾年為了吸引海外遊客進行了修繕粉刷,麵目一新。街區色彩斑斕,一派加勒比海特有的亮麗明快,是攝影愛好者獵取光影的樂園。

      外圍的一些街區好像還是原貌。這座教堂殘垣破壁,隻剩一座鍾樓。不過更顯時間的滄桑,留給人們更多的想象。

      石塊地上馬蹄聲嗒嗒回響;街道蜿蜒,時光緩慢流淌。這裏很適合發呆和閑逛,漫步街頭似乎能嗅到淡淡的蔗糖甜香。

      古巴島南岸港城西恩富哥斯(Cienfuegos),在特立尼達西北約80公裏。它的獨特之處是在古巴唯一由法國人建立的城市。19世紀初美國從拿破侖手裏賤買到包括路易斯安那在內的一大片法國殖民地。在新奧爾良的法國人隻好離開,來到西恩富哥斯重建家園。因此也在這裏留下濃濃的法蘭西風情,被譽為南部古巴明珠。

 

      老城區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城中心的何塞 • 馬蒂公園周圍都是些19世紀的經典建築。

      公園廣場正麵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堂”(Catedral de la Purisima Concepcion)很有特點;兩座鍾樓一高一低。流言說是收工時建築材料不夠。不管怎樣,別致耐看。裏麵的法式大彩印玻璃窗戶是一大亮點。

      右側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是省議會大廈,大拱頂設計和哈瓦那的“國會大廈”師出同門。

      法國風情自然少不了一座歌劇院,托馬斯·特裏劇院(Teatro Tomas Terry)位於公園的北麵。深受法國和意大利建築風格的影響,透著浪漫氣息。

      劇場可容觀眾近千人,內飾華麗。此劇院是由19世紀的蔗糖大亨所修建。從19世紀開始西恩富哥斯以其天然良港將蔗糖交易中心從特立尼達吸引到這裏,財富自然跟著轉移。

      劇院旁邊是座學院,當年的大亨們也慷慨解囊資助教育。

      帕拉西奧·費雷爾-卡薩省文化廳大樓(Palacio Ferrer - Casa Provincial de la Cultura)建在廣場最西麵,裏麵常有藝品術展覽。不過大樓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花一美元就可以登頂,瞭望市容。

      大樓前麵是座拱門,是在1902年為紀念古巴獨立建國而立,也是古巴唯一的拱門紀念碑。

      何塞 • 馬蒂公園一側的聖費爾南多大道 (San Fernando )是西恩富哥斯重要的步行街。雖然古巴經濟狀況不佳,商業活動欠繁榮,但修飾一新的步行街還是值得一走,觀察當地百姓的日常消費。

      筆直的 Paseo El Prado 大道有五公裏長,南北走向,據說在古巴沒有第二條。兩邊走車,中間有寬闊的步行道,不時有長椅和雕塑裝點,以減少步行者的疲勞。

      Paseo El Prado 大道最南端是La Punta 小半島的富人別墅區,現在是遊艇會所和高級酒店。看來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古巴人和外國有錢人都有地方享樂。

      瓦爾勒宮(Palacio de Valle)像顆鑲嵌在小半島上的寶石,光彩奪目。建於20世紀初,據說是一位富商送給新婚妻子的禮物;讓人聯想到印度泰姬陵不朽的的浪漫故事。

      建築融合了北非阿拉伯摩爾人,拜占庭,和威尼斯巴洛克風格,而且應用了古埃及獅身人麵像做裝飾。內飾來自許多知名藝術家,奢華且高雅。

      現在這裏是一座高檔酒店的海鮮餐廳。在頂層的海景酒吧,加勒比音樂配上古巴朗姆酒和雪茄會讓你感受到古巴人的快樂天性。

 

      莫黑托(Mojito)是一種由古巴朗姆酒,蔗糖和薄荷葉調製的雞尾酒 ,很爽口。喝了以後情緒快樂,靈感升高。難怪美國大作家海明威呆在古巴不願走,寫下了名作《老人與海》,聞名全球。

 

       一周多的古巴旅行算是蜻蜓點水,鏡頭裏也隻能留住些浮光掠影。這位昔日的社會主義遠親似曾相識,卻又完全陌生。衰落的街區令人遺憾,而維修過的精美建築卻讓人讚歎。僵硬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美國政府的經濟封鎖使這顆加勒比明珠失去了不少光澤,而改革的努力正在慢慢為島國注入新的生命。真心祝願古巴改革成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古巴貧富差別不大,人們心態相對比較平和自信,有著加勒比海沿岸人民特有的陽光樂觀天性。古巴如同一顆寶石被埋沒在深深的懷舊感,期待著被世人重新發現。希望將來重訪這加勒比島國,收獲更多的驚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