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初心”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打印 (被閱讀 次)

神州隔三差五就出一些神句,用意當然是鼓舞鞭策打氣。看到國人或頻頻點頭;或聞雞起舞,或擺出揎拳捋袖的架勢,我總有些納悶,有些困惑。啥都不想,似乎還明白;略一思索,便恍兮惚兮;而細思,更是極恐。也許製造神句者出發點不錯,但我卻總能看出些不倫不類煞風景的東西。

比如,什麽叫“初心”?字麵上很好解釋,“初”就是最初,開始的時候,也即胡傳魁的“想當初”。國人喜歡想當初是幾千年來落下的老毛病,古代愛吹噓祖上曾經闊過,文革時改為老幾輩窮得活不下去,現在又回去續編早年閃光的家譜。大抵上年老了,便懷念年輕時;婚姻缺激情了,便憶起初戀;腿腳不靈走不動了,頭腦便開始回放活蹦亂跳時的畫麵。“心”更好懂,就是心願、願望、理想、夢想。但合到一起,就不那麽簡單了。對我黨來說,“初”自然指的是建黨初期,若以一大為例,應該說上溯到源頭了吧?但是翻檢史料,可以概括為:黨之初,性本亂。中共是在以俄國為主的共產國際、以標榜新文化運動先鋒的《新青年》和後來成為國民黨中央機關報的《民國日報》以及其它混雜各種內容的報刊雜誌共同鼓動攛掇下得以誕生的混血兒,一開始就不純粹。這讓人想起中國近代史上極具戲劇性的一幕,滿清與南方革命黨的和議代表會麵時的景象,滿清代表唐紹儀西裝領帶呢大衣法式皮帽,儼然華僑;而南方革命黨代表伍廷芳則是老式長袍,活脫遺老。似乎接觸之初,就清楚表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中有舊,舊中有新。這種結構成分貫穿了中國近現代的各黨各派。中共也不例外,新瓶舊酒的特質,時有表現。

以參加會議的十五人來說,荷蘭人馬林、俄國人尼克爾斯基與十三位中國人的心思一樣嗎?張國燾、陳公博、周佛海、劉仁靜、李漢俊、毛澤東的心思一樣嗎?以誰為標準?誰可以代表黨的初心?人不好說,那以共同認定的一大黨綱為標準。中共第一個黨綱是由戴季陶起草的,國民黨的元老起草中共綱領,本身就有點滑稽。即使有人授意,也應該包括了其本人的認識。不忘初心,顯然要包括戴先生的心。但是戴季陶可能不肯認賬,因為很快他便徹底否定那些思想,轉變為堅定的反共幹將。且不說老戴,單看內容,就讓人感覺鏽跡斑斑。其中規定,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鬥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製,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半成品等,歸社會所有;聯合第三國際”。這個“初心”,還捧得起來嗎?那時中國是資產階級國家嗎?用徹底剝奪的辦法消滅階級可行嗎?一百多年的國際共運史已經充分證明馬列主義的“暴力革命”、“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全麵失敗了。赫魯曉夫與尼克鬆“廚房之爭”的結局、“蘇東波”大潮,以及給中國帶來的後遺症,無不宣告了這一點。就算再退一步,以馬列主義標榜成立的黨,懂馬列嗎?十幾個人有幾個真懂?毛在七十年代猶自感慨,我黨真懂馬列的不多,幾十年前就懂?當時對馬列了解最多的李達,隻有半瓶子醋,其他人頂多一知半解,但沒過兩年,李先生也退出了。直到中共取得政權,才被毛重新拉入黨內,十幾年後在文革中又棄之如敝屣。那麽中共的初心是什麽?是模糊的感性認識,是砸爛舊世界,中共後來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在此找到根源。至於怎樣建設新世界,並不清楚。不忘初心,是要繼續堅持錯誤?改革開放的前提之一,是鄧小平聲明放棄階級鬥爭觀念,曾經贏得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不忘初心,是要恢複階級鬥爭嗎?是要重新剝奪資產者的資產嗎?還是要爭取外援,讓外國人來指導中國事物?想當初並不都是那麽美好,有不少家醜,人們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麽?

至於個人入黨動機,怕是更加說不得也,投機者、混世者、找出路者、逃婚者,不勝枚舉。即使懷揣理想的知識分子,其思想也多雜亂混沌,工農分子更是大半抱著打天下坐天下的腐朽觀念。不忘初心,守住家業,這是目的?或者不忘初心是要有所選擇,專挑白菜心?但是隻要選擇,就可能選錯,曆史上我們選錯的還少嗎,哪次錯誤不是全黨全國的選擇,鼓了掌,拍了手的,誰能脫得了幹係?

“初心”,習總也解作“赤子之心”。那麽,什麽是“赤子之心”呢?拋開古人繁瑣的考證,“赤子”可以簡單理解為嬰兒或幼童,“赤子之心”是純真天然無偽的心態,或者也可以說是人最初的心智狀態。老子出於崇尚低調不爭和“絕聖棄智”的思想,對嬰兒情有獨鍾。《道德經》五千言裏,五次提到“赤子”或“嬰兒”與“孩”,在他眼裏,赤子就像蘊含深厚道德的人,毒蟲野獸猛禽都傷害不了,他筋骨柔弱但抓住東西便不撒手,雖不懂男女之事,但小雞雞能勃起不衰,精氣旺盛。他整天啼哭,卻不損身體,有自我調和的至上能耐。與嬰兒生機勃勃相反,一到中年則趨向老化,會逐漸衰亡。因為赤子或嬰兒狀態是老子心中人的理想狀態之一,所以主張“複歸於嬰兒”。而明確表示珍惜“初心”的是佛教(見《大方光佛華嚴經》)。可見,這一口號飽含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觀念,而且區分初心與後心,還是佛教的觀念。僅就這一口號,仍然顯示出,我黨思想家的頭腦陳舊混雜,毫無新意。

中共以前一直把曆史經驗總結為: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中,為黨的幼年,各方麵都很幼稚,一路失敗;遵義會議後才開始扭轉,七大才標誌著進入成熟期,很快取得全國勝利。這一認知基本符合曆史事實。現在強調“初心”,是要複歸幼稚或複舊,還是追憶失敗教訓?顯然不是後者,倒像是刻意否定前總書記提出的“與時俱進”方針大計,另樹一幟,開展兩條路線的對峙。

過去,黨的教育一直秉持入黨前和入黨初期,思想難免不純,還有許多雜念和毛病。在黨的大熔爐裏經過幾番考驗,才會改造轉變成“特殊材料製作的人”。現在大概黨的教育早已變異,不教還好,一教反而變壞,於是幹脆還是保持原初的本色更妥當些。這樣的話,按照邏輯推理,應該忘掉的是這個黨和黨的教育。不忘初心,還入黨幹嗎?

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裏的“大人”是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丈夫”,大丈夫還保持著幼童純真無偽的天性,便是完美的人格。但是,孟子並沒有要人重返赤子狀態,而是作為對大丈夫人格的充實。

老子不同,他要求“複歸於嬰兒”,就是“複歸其根”。聽上去跟當今口號如出一轍。但是老人家的本意是:“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也就是說,隻有歸根,不亂來,才能做大,才能長久,高高在上,平安一生。不知這是否也是“不忘初心”的目的。

古人不忘過去,是要總結吸取曆史的經驗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毛在世時也經常講,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雖然他回顧曆史常常是為了算舊賬的狹隘目的。但比起有選擇的不忘初心,還算是直麵正視。從有形的曆史,到無形的初心,真是一步步在走向夢想,化入虛幻。也許發展下去,又得提倡寫古代的“修身曆”或雷鋒日記,不斷檢查自己。不過古人都知道,修身曆是給人看的,通篇冠冕堂皇,而那些沒記載下來的,才是最真實的,也是最見不得人的東西。再進一步發展,可能就會重現“鬥私批修”的火爆場景。人可以蒙人,曆史發展的邏輯從不騙人。

三千年前,周人總結曆史,得出這樣一條結論:“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人耳熟能詳,承認者多,否定者少。否定者一般都是攢下了家業,要傳給子子孫孫的人。然而人類幾千年,還沒破除這道魔咒。當然可以不承認,接茬與天鬥,自嗨自樂,但結果卻改變不了。

想當初,肯定是回不去了。不忘初心,不過是給初心整了容,通了血管,按摩複蘇後,讓自己陶醉一下罷了。

world1peace 發表評論於
五十年前天安門廣場接受毛主席檢閱,一片山呼海嘯,我心說大丈夫當如是....五十年後我不忘初心,心想事成……摘自近平自傳
愚若智大 發表評論於
說啥做啥,隻為一樁:在位不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