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萬噸化肥的產量,相對15億畝耕地,約等於零。1972年以前的化肥都是煤炭或其它化工副產品為基礎的,氮肥以氨水為主。1978年後的增長才是石化產品,氮肥以尿素為主。中國的耕地經世代耕種,特別是公社化後無輪作,土地基本沒了肥力,產出全靠施肥。1972年的化肥產量,平均到耕地麵積尚不足世界平均施用量的三分之一。1978年有七八成,1982年達到世界平均。1985年後繼續增長,很快超過安全施用量,形成濫用。
在全國耕地沒多大變化前提下,食產量與化肥使用量高度正比(1972到1985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線在300kg/人(印度是200kg/人)。上表中1952年碰巧是個大豐收年,1965和1972都是典型的“平年”。從1978年後,由於化肥保證供應,其它農資供應逐年增加(主要是農藥、農機、電、柴油),糧食產量再沒有出現過大波動。其實我們吃的已不再是糧食,而是石油和天然氣。到1985年糧票可有可無(黑市價跌半)。說什麽是包產到戶解決了吃飯問題,是個精巧的政治宣傳(精神勝利法)。
穿衣問題是個同樣過程。上表中我們看到中國人均棉布產量一直在增加,從1952到1972幾乎翻了一番,為什麽反而緊張要發布票?隻能是每個人的消費需求增加了。同樣在70年代,手表自行車越造越多,市麵上卻越緊張。發工業券,要湊齊100張(個人要攢8年)才能買到。那時因為需求增長超過供應增長。1978年化纖剛起步,但這29萬噸化纖織成布,可以供給全國每人四市尺,勉強做件外衣。替代棉花的話,可以抵上兩百萬畝良田產量。到1982年化纖產量翻一番,到1985再翻一番。再也不存在糧棉爭地的問題。1984年布票自然取消。當然,到2020中國化纖年產量可以達6000萬噸,夠全世界人民穿衣服的。問題大發了,全世界都不得不限製中國紡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