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廣州車展開幕,中國汽車市場正式打響年度收官之戰。11月22日,騰訊汽車借本屆廣州車展契機,特邀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車
Riff
創始人劉寶華展開逛展直播對話。兩位嘉賓圍繞車展熱門新車的創新配置、核心技術等維度,從用戶真實需求與汽車安全底層邏輯出發,進行了深度解讀。
回顧2025年,汽車產業接連曝出車輛起火、輔助駕駛相關事故,進而引發包括新造車品牌在內的全行業大規模召回。朱西產認為,中國電動化創新雖已推進近20年,但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連續突破50%、60%僅發生在近4-5年。2020年至今的五年,是新能源汽車快速創新期,但快速創新也帶來了“魚目混珠”的問題,部分是真正的技術突破,部分創新埋下了安全隱患,2025年交通事故的集中暴露,讓這些隱患浮出水麵。
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在新能源與智能化浪潮中湧現大量“偽創新”設計,業內認為,這些功能以“科技感”為噱頭,卻背離用戶真實需求與安全底線。朱西產認為,當前暴露的安全隱患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隱形門把手設計、大屏泛濫、物理按鍵缺失和單踏板模式。
朱西產認為,反觀今年發生的幾起極端事故,若隻論事故發生率,其實並不算高,即便這個說法可能會招致質疑,但事實確實如此。但這些事故引發全社會恐慌情緒,遠遠不是汽車被動安全、主動安全和電安全領域所能覆蓋的,因此整個產業要重新認識和理解安全兩個字。
“從近期的電商破窗錘熱銷就可以看出來,甚至有些家庭開始讓家裏老人小孩子演練怎麽逃生,這個性質就已經變了。”朱西產強調,它(極端事故)引發了公眾安全以後,概率統計就失去了參考意義,“盡管事故可能發生在某一兩個品牌身上,但其實所有汽車廠都在深入看這件事”。
2025年,汽車產業迎來多項強製性國家標準的修訂與出台。其中,《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的2025年修訂版正在向社會征求意見,聚焦新能源汽車安全與智能化設計規範,涉及加速限製、實體按鍵強製配置等核心條款調整。
針對隱藏式門把手,GB7258明確要求所有車輛必須配備機械式車門釋放裝置,內外均可物理開啟,以應對事故斷電風險;針對實體按鍵強製配置,GB7258新國標征求意見稿第二條明確規定:轉向燈、喇叭、擋位、除霜除霧雨刮、車窗控製以及智能駕駛激活等重要功能,必須設置實體操縱件;針對單踏板模式,新國標進一步要求,鬆開加速踏板後的減速度不得超過0.08g,這意味著,靠鬆油門實現強減速的單踏板模式將被禁止。
值得深思的是,這種焦慮的背後,是公眾對汽車安全認知的升級。朱西產在直播中強調,作為中國製造業最亮的名片,智能電動汽車產業能夠在保證創新的同時,保證安全性不滑坡,這是非常必要的。
“德國有GIDAS事故數據庫,美國有交通事故死亡數據庫(FARS),每年還發布兩個榜單——車內傷亡人數最少和最多的各10個車型,這才是安全最權威的評價。”朱西產呼籲,隨著數字強國、數字經濟、數字治理的發展,“希望中國也能有這樣的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