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洪晃愈發懂得活在當下的意義,好好享受慢生活。至於工作,除了寫專欄、做顧問以外,另外一件事就是擔任北京生前預囑協會理事,從投票決議、出謀劃策、聯絡資源到出席各種線下活動,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她的身影。
雙親臨終前的創痛,讓她深切地認識到,“尊嚴死”有多麽重要,而保障尊嚴的方式之一就是生前預囑。在她看來,一個人寫下生前預囑,起碼意味著不管你的身體怎樣,還在控製自己的生命,還有尊嚴。

ICU裏的覺醒之痛
洪晃永遠忘不了父親洪君彥在ICU最後的時刻。"送到醫院時已瘦得脫形,我拉著他的手,他睜眼一瞥——像是魂魄回光返照,很快又閉上。"她聲音低沉,"他最後一年毫無生活質量,簡直是為喘氣而活著。"

更讓她震撼的是母親章含之的離世。這位曾留醫囑"不插管"的外交官,最終在醫院被迫同意插管。"醫生需要我簽字,因為我是唯一直係親屬。"洪晃不解,"為什麽家屬意見高過本人意願?"母親留給她的最後一句話成為永恒拷問:"妞子,我不想堅持了。"
這些經曆讓她寫下生前預囑:"我的五個願望包括不給人添麻煩、治療無效時放棄、最後時刻與親人在一起、享受美食到最後一刻、笑著走。"她頓了頓,"大象都知道悄悄離開象群死得有尊嚴,人類難道不懂?"
生死觀的現代化革命
在喜馬拉雅《寫信告訴我》欄目中,洪晃與羅點點對話"怎樣算體麵死亡"。她拋出尖銳問題:"麵對父母臨終,什麽才是孝?是強行插管延長痛苦,還是尊重意願讓ta安然離去?"
她引用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離世:"癌症晚期後,他帶家人遊尼羅河,與情人聚會,最後停藥獨自等待死亡。"又提到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在家人環繞中安詳離世,這正是我向往的方式。"
最讓她感慨的是中西方觀念差異:"中國大眾隻知遺囑處理財產,不知生前預囑處理生命。'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觀念根深蒂固,甚至'拔管子就是不孝'。"她提高聲調,"我們需要一場生死意識的現代化洗禮!"
優雅告別與生命終章
洪晃欣賞作家劉索拉的創意:"組織老年旅遊團,周遊世界,死到哪兒埋哪兒。"但她笑著質疑,"最後一個人誰收屍?"
她描述理想中的告別:"躺在家裏床上與親友道別,讓大家繼續好好生活。每次在影視劇看到這種場麵我都哭得一塌糊塗。"對她而言,死亡不可怕,告別才可怕。
作為北京生前預囑協會理事,她見證變化:"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是生命最後一件重要事。"她特別呼籲時尚人群加入:"當物質生活豐富,我們更該追求尊嚴。"
洪晃已規劃好人生終章:"我不求長生不死,但一旦成為別人累贅,我願在親人懷抱中少痛苦地離開。這將是我最後的幸福時刻。"她唯一恐懼的是:"我的親人比我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