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殺青後的第三天,43歲的短劇導演高俊倒在了自家衛生間。
10月20日16時40分,妻子王飛發現了他,隨即送醫搶救。18時21分,醫院宣布高俊因心肌梗死去世。幾天後,王飛處理完後事,開始查看高俊的手機。微信裏的消息記錄,讓她逐漸拚湊出丈夫生前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狀態。
“這兩年,他很少和家人說工作上的事。”王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高俊原本是一名廣告和紀錄片導演,去年經曆了一段時間的工作空窗期,今年5月開始考慮轉型短劇行業,8月起陸續在劇組工作。
10月14日至18日淩晨,高俊生前參與的最後一個項目在鄭州完成拍攝。他擔任執行導演,負責現場統籌與各部門調度。劇組工作群裏,每天早晨7點多發布拍攝籌備通知,次日0點後,仍有夜宵、遺失物品、次日車輛安排等消息在更新。王飛推測,劇組單日工作時長超過17小時。
王飛認為,丈夫的猝死與前幾日的超負荷工作狀態有關。然而,臨時組建的短劇劇組往往缺少勞動合同與薪資說明,使得事後的責任認定與權益保障無所依從。
高俊的短劇作品,均在今年10月上線。圖/紅果短劇app
“隨時等候任務”
高俊參與的短劇是一個出海項目,劇組的工作群聊名稱為“巴西葡萄牙語10月14日開機”,群成員共35人。該短劇由河南花貝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製,劉愛國是該公司的唯一股東,也是項目導演。
劉愛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和高俊在2022年認識,此前未有合作。今年9月20日,高俊詢問他是否需要執行導演,二人隨後一起籌備新項目。
王飛提供了高俊與劉愛國的聊天記錄,印證了他的說法。9月26日—27日,高俊聯係攝影指導,整理轉譯資料等。10月7日—9日,二人一起討論修改劇本問題,高俊發了服裝參考。10月12日—13日,二人與製片人有私下見麵,繼續修改劇本細節,完成最後的前期籌備工作。
“他認真負責,態度積極,做的功課非常細致。”劉愛國評價。聊天記錄中,高俊多次提到“隨時”一詞,主動詢問工作,如“國慶全天候等待導演下達任務,隨時候著”“需要我準備什麽,隨時說”“隨時等候任務指令”。
10月3日至10日,高俊此前擔任導演的4部短劇作品陸續在紅果短劇上線,版權方為七公主劇場,在紅果平台的熱度值均達1400萬—2300萬。他曾對劉愛國提道:“10天4部16萬字,談不上啥質量了,能不熬夜已經是勝利了。”
劇組殺青後,10月18日中午,高俊離開劇組回到家中。20日11時25分,他對劉愛國發送了一段項目感受,認為自己在此次拍攝中有失誤,相比於之前在鄭州另一家短劇承製公司擔任執行導演的經驗,在現場帶節奏“帶得困難”,並提出要盯後期。“我們要一起複盤。”劉愛國表示,後期公司尚未確定,找了三個公司試剪。高俊回複:“隨時喊我。”
二人的聊天止於12點45分。晚上9點多,劉愛國收到了王飛的通知,得知高俊已離世。
“我們都感到深深的遺憾。”劉愛國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拍攝過程中高俊並未提到自己身體有不舒服的情況,如果有,劇組一定會積極響應。事發之後,他也沒有再推進新的項目,“壓力很大”。
部分工作群聊聊天記錄。 圖/受訪者提供
“下刀子都得拍完”
在10月20日的對話中,高俊向劉愛國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的問題。“估計前麵睡得也不太夠,從未有過的片場斷線感覺。”他說。王飛也表示,高俊回家後提到過自己“腳疼”,微信步數顯示,拍攝期間他每天行走1.2萬步以上。
陳飛是該短劇劇組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高俊的離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他已經推掉了兩個劇組的邀約,“太熬了,不想拍了”。
據陳飛回憶,每天拍攝結束後抵達酒店已是淩晨一兩點左右,最後一天拍攝熬到了次日淩晨2點。“這次拍攝挺順利的,現場也沒有什麽矛盾或卡殼,睜眼工作,閉眼休息,短劇都這樣。”他表示,自己曾經曆過連續40個小時的拍攝,吃過兩三次速效救心丸。
他曾在現場聽高俊提起,鄭州另一家短劇公司也很“熬”,拍攝簡單且速度極快,一天幾十場戲,兩三天就拍完了。
陳飛從業已有十多年,由於長劇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他從前年開始靈活接一些短劇工作。“長劇的拍攝還有調整的空間,短劇根本沒有,為了控製成本,每天的計劃必須完成,不管下雨還是下刀子都得拍完。”他說。
另有短劇從業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現場急救方麵,長劇劇組往往在拍攝地配備一輛救護車,“短劇沒有這種條件”。在工作時長方麵,海外演員和部分頭部演員會要求一定睡眠時間,工作超過12或14小時需要加錢,但大部分從業者沒有“加班費”這一說法,要跟著劇組一起“熬”。
給行業敲響警鍾
事發之後,高俊親屬與劉愛國進行了多次溝通。
項目薪資方麵,雙方已達成一致並結算完畢,按1000/天的標準發放5天,加上交通補償共6000元。撫恤金金額方麵,劉愛國提出的方案是1萬元,親屬要求更多,雙方目前仍未達成共識,僵持不下。
大部分短劇劇組都是臨時組建的班子,不具備固定的勞動關係,也沒有正規的勞動或委托合同、書麵薪資說明。據了解,劇組都是合作、外聘關係,薪資主要靠口頭約定。劇組在項目拍攝期間給所有工作人員購買的保險是唯一保障。
這為維權帶來難題。上海蘭迪(南京)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張祺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一方麵,法律規定,工亡賠償需猝死發生在工作期間或48小時內搶救無效的情況下,在家猝死需證明其工作狀態;另一方麵,由於缺少勞動合同,需通過勞動仲裁確認事實勞動關係,再申請賠償,過程複雜。
“高俊導演的去世給行業敲響了警鍾。”張祺表示,行業裏,因私人關係好或互相介紹,缺乏書麵合同的情況需要得到規範。從業人員應簽訂合同、保留創作或工作證據、明確報酬支付方式、購買保險等,以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文中陳飛為化名)
記者:王詩涵
編輯:閔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