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一個意想不到的數據:2024年57.9%醫生降薪

一個意想不到的數據:2024年57.9%醫生降薪

文章來源: 大何日拱一卒 於 2025-11-16 20:08:5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一個意想不到的數據:2024年57.9%醫生降薪

​​​​​​​

昨天看到一個讓人有點意外的數據,2024年57.9%醫生降薪。

這個數字出自一份覆蓋了近三萬名醫務人員的調研報告。

據市場研究機構華醫網發布《醫療人才2024年薪資及就業調研報告》的報告顯示,57.9%的醫生在2024年經曆了降薪。



這個比例,比去年的37%又高出了整整20個百分點,說明降薪的潮水不僅在蔓延,而且勢頭更猛了。

以至於,一些醫生不得不去跑滴滴,送外賣來補貼家用。

說實話,這挺反直覺的。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裏,醫生手握“保命手藝”,技術門檻高、需求剛性強,本該是經濟波動周期裏的“鐵飯碗”。

畢竟,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誰能跟健康討價還價呢?

更何況,我們正踏在一個浩浩蕩蕩的老齡化浪潮之上。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突破3億,而老年人的人均醫療開銷是普通人的3到4倍。

從住院人次來看,去年也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萬。

一邊是看似無限增長的醫療需求,另一邊卻是醫生收入的普遍下滑。

這個矛盾的背後,一定有什麽更深層的東西正在發生。

另一組宏觀數據更能說當下各地醫院的處境。

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就有超過1200家民營醫院關門大吉,平均每天倒閉近7家。

民營醫院的關停率已從2023年的7.2%上升至2024年的19.6%。

公立醫院的日子同樣不好過,雖然它們輕易不會“倒閉”,但為了緩解經營壓力,各地公立醫院合並重組的消息此起彼伏。

2025年以來,四川、浙江、安徽、河南、內蒙古、吉林、廣東等多地已發生近十起公立醫院合並事件。

曾幾何時,許多年不愁“客源”的醫院,如今竟然開始批量倒閉了?

我試著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拚湊答案。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文章中很多醫生提到的:病人真的變少了。

這聽起來和前麵提到的“住院人次增加”有些矛盾,但其實並不衝突。

宏觀數據增長的背後,是結構性的變化。

一方麵,出生率下降,產科、兒科這些曾經的熱門科室,如今門可羅雀,相關的產業鏈都在萎縮。

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經濟大環境的涼意,正悄悄改變著人們的就醫習慣。

過去手頭寬裕時,一點小毛病可能就直奔大三甲圖個心安。

現在,更多的人選擇“捂緊口袋”,小病能忍則忍,或者去社區醫院、線上問診解決。

這種消費降級,直接導致了大量非核心、非緊急的醫療需求被抑製,尤其衝擊了那些定位不上不下的基層和縣級醫院。

其次,一個更具顛覆性的變化,來自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這可以說是釜底抽薪的一招。

過去醫院的盈利模式很粗放,多做檢查、多開藥,收入就水漲船高。

現在不同了,DRG/DIP(按病種付費)的推行,意味著治療某個病,醫保隻給一個打包價。

治好了,省下的錢是醫院的利潤;超額了,醫院就得自己承擔虧損。

這種改革的初衷就是為了降本增效,遏製醫療資源的浪費。

但它也徹底改變了醫院的生存邏輯,從“多做多賺”變成了“省著做才賺”。

實際上由於各地財政狀況不一,醫保基金的回款周期被不斷拉長。

醫院墊付了藥品、設備、人力的成本給病人看病,卻遲遲等不來“回款”,現金流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就像一家企業,銷售額看著不錯,但應收賬款堆積如山,隨時可能倒在資金鏈斷裂的路上。

巨大的成本壓力,最終會像水一樣,順著管理層級傳遞到每個科室,再分解到每位醫生的績效上。醫生的收入,自然會受到影響。

不過我個人是支持國家下大力氣醫改。

再不改,我等老去可沒人兜底了,光靠國家撐著老年社會的看病問題,無異於癡人說夢。

最後,我們還要把視線拉回到醫院自身。

回看前些年,在房地產和基建大發展的熱潮中,很多醫院也卷入了規模擴張的“軍備競賽”。

新院區蓋得一個比一個氣派,昂貴的醫療設備一台接一台地買。

這些投資在當時看似風光,如今卻變成了沉重的債務和高昂的固定運營成本——無論有沒有病人,大樓的維護費、設備的折舊費、員工的基本工資,一分都不能少。

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

一頭是需求端的收縮(人們看病更謹慎了);

一頭是支付端的改革(醫保控費越來越嚴);

中間夾著醫院自身背負的曆史包袱(高額的債務和運營成本)。

再加上藥品集采的改革,切斷了最後一條傳統的盈利路徑。

當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醫院的虧損就成了必然。

所以,醫生降薪,並非一個孤立事件。

它更像是一個信號,是整個醫療係統在經曆了多年的高速擴張後,進入深度調整期所表現出的一個最直接的症狀。

舊有的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而轉型期的陣痛,正實實在在地傳導到每一家醫院和每一位醫生的身上。

時代的浪潮下,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時代浪潮下,受到影響的是我們每一個人。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8)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飛日航班櫃台現人龍 遊客喊“政治與我無關”
少林寺原住持釋永信被正式批捕 罪名是…
名妓林黛玉一生嫁19次 死時變幹屍 靠青樓姊妹辦後事
張雪峰女兒私生活曝光:坐頭等艙 住五星酒店…
曾經轟動世界的七胞胎 如今28歲 各自開啟不同人生




24小時討論排行

反擊日本,中國輿論掀“琉球地位未定論”
高市內閣罕見支持率持續高漲 中國恐錯估高市韌性
中國祭"旅遊警示",日本女議員呼籲反製!
中國承諾跳票 采購美大豆不到3% 美農民撐不下去了
紐約深夜爆仇亞群毆:一群人狂喊“我討厭亞洲人”
反差強烈 日動畫《鬼滅之刃》中國票房3天飆破3億
決裂後川普窮追猛打 格林:體會到愛潑斯坦案受害者的恐懼
成“重點獵物”?FBI警告:在美國講中文者小心
中國海警在釣魚島周邊巡航,當局警告國民避免前往日本
大家都在省!留學生“剩飯盲盒”硬撐生活 $40吃一周
轟炸瞬間畫麵曝!美軍擊毀運毒船3死,21起空襲已奪80命
曝17歲少女多次進出普京官邸 百萬英鎊豪宅當分手費
態度轉彎支持公開愛潑斯坦文件,特朗普:沒有什麽好隱瞞
中國街頭的女性外賣騎手 正以驚人的速度暴增
成本15元卻賣4.7萬 美陸軍部長批軍火商坑自家人
日官員抵北京,日媒:料重申"一中立場"不撤涉台發言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一個意想不到的數據:2024年57.9%醫生降薪

大何日拱一卒 2025-11-16 20:08:52
一個意想不到的數據:2024年57.9%醫生降薪

​​​​​​​

昨天看到一個讓人有點意外的數據,2024年57.9%醫生降薪。

這個數字出自一份覆蓋了近三萬名醫務人員的調研報告。

據市場研究機構華醫網發布《醫療人才2024年薪資及就業調研報告》的報告顯示,57.9%的醫生在2024年經曆了降薪。



這個比例,比去年的37%又高出了整整20個百分點,說明降薪的潮水不僅在蔓延,而且勢頭更猛了。

以至於,一些醫生不得不去跑滴滴,送外賣來補貼家用。

說實話,這挺反直覺的。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裏,醫生手握“保命手藝”,技術門檻高、需求剛性強,本該是經濟波動周期裏的“鐵飯碗”。

畢竟,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誰能跟健康討價還價呢?

更何況,我們正踏在一個浩浩蕩蕩的老齡化浪潮之上。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突破3億,而老年人的人均醫療開銷是普通人的3到4倍。

從住院人次來看,去年也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萬。

一邊是看似無限增長的醫療需求,另一邊卻是醫生收入的普遍下滑。

這個矛盾的背後,一定有什麽更深層的東西正在發生。

另一組宏觀數據更能說當下各地醫院的處境。

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就有超過1200家民營醫院關門大吉,平均每天倒閉近7家。

民營醫院的關停率已從2023年的7.2%上升至2024年的19.6%。

公立醫院的日子同樣不好過,雖然它們輕易不會“倒閉”,但為了緩解經營壓力,各地公立醫院合並重組的消息此起彼伏。

2025年以來,四川、浙江、安徽、河南、內蒙古、吉林、廣東等多地已發生近十起公立醫院合並事件。

曾幾何時,許多年不愁“客源”的醫院,如今竟然開始批量倒閉了?

我試著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拚湊答案。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文章中很多醫生提到的:病人真的變少了。

這聽起來和前麵提到的“住院人次增加”有些矛盾,但其實並不衝突。

宏觀數據增長的背後,是結構性的變化。

一方麵,出生率下降,產科、兒科這些曾經的熱門科室,如今門可羅雀,相關的產業鏈都在萎縮。

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經濟大環境的涼意,正悄悄改變著人們的就醫習慣。

過去手頭寬裕時,一點小毛病可能就直奔大三甲圖個心安。

現在,更多的人選擇“捂緊口袋”,小病能忍則忍,或者去社區醫院、線上問診解決。

這種消費降級,直接導致了大量非核心、非緊急的醫療需求被抑製,尤其衝擊了那些定位不上不下的基層和縣級醫院。

其次,一個更具顛覆性的變化,來自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這可以說是釜底抽薪的一招。

過去醫院的盈利模式很粗放,多做檢查、多開藥,收入就水漲船高。

現在不同了,DRG/DIP(按病種付費)的推行,意味著治療某個病,醫保隻給一個打包價。

治好了,省下的錢是醫院的利潤;超額了,醫院就得自己承擔虧損。

這種改革的初衷就是為了降本增效,遏製醫療資源的浪費。

但它也徹底改變了醫院的生存邏輯,從“多做多賺”變成了“省著做才賺”。

實際上由於各地財政狀況不一,醫保基金的回款周期被不斷拉長。

醫院墊付了藥品、設備、人力的成本給病人看病,卻遲遲等不來“回款”,現金流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就像一家企業,銷售額看著不錯,但應收賬款堆積如山,隨時可能倒在資金鏈斷裂的路上。

巨大的成本壓力,最終會像水一樣,順著管理層級傳遞到每個科室,再分解到每位醫生的績效上。醫生的收入,自然會受到影響。

不過我個人是支持國家下大力氣醫改。

再不改,我等老去可沒人兜底了,光靠國家撐著老年社會的看病問題,無異於癡人說夢。

最後,我們還要把視線拉回到醫院自身。

回看前些年,在房地產和基建大發展的熱潮中,很多醫院也卷入了規模擴張的“軍備競賽”。

新院區蓋得一個比一個氣派,昂貴的醫療設備一台接一台地買。

這些投資在當時看似風光,如今卻變成了沉重的債務和高昂的固定運營成本——無論有沒有病人,大樓的維護費、設備的折舊費、員工的基本工資,一分都不能少。

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

一頭是需求端的收縮(人們看病更謹慎了);

一頭是支付端的改革(醫保控費越來越嚴);

中間夾著醫院自身背負的曆史包袱(高額的債務和運營成本)。

再加上藥品集采的改革,切斷了最後一條傳統的盈利路徑。

當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醫院的虧損就成了必然。

所以,醫生降薪,並非一個孤立事件。

它更像是一個信號,是整個醫療係統在經曆了多年的高速擴張後,進入深度調整期所表現出的一個最直接的症狀。

舊有的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而轉型期的陣痛,正實實在在地傳導到每一家醫院和每一位醫生的身上。

時代的浪潮下,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時代浪潮下,受到影響的是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