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拘7人,擬處罰兩家空殼公司……11月5日,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發布的一則警情通報,揭開了網絡上常見的“兼職騙局”背後的真相。
聲稱免費培訓,背後卻暗藏數千元的分期付款合同。現實中,這種以“高薪兼職”為誘餌,“套路”求職者簽下高價培訓合同的“兼轉培”陷阱不在少數。被騙的求職者們滿懷期待找到線上兼職後,等來的不是賺錢,而是債務陷阱。這背後,其實藏著一條環環相扣的利益鏈。
想賺錢先交錢:
為拿到“高薪兼職”,大學生們簽下培訓服務合同
今年8月,福建的大三學生小吳在手機上看到了“幫批改作業一天100元”的朋友圈廣告。點擊進入後,小吳加上了大連某教育谘詢有限公司(下文稱“教育公司”)一位“老師”的微信,對方聲稱他們能提供“視頻剪輯”的兼職崗位。“老師”給小吳發來一段長約30秒的視頻,稱這種視頻是最簡單的直播切片剪輯,隻要通過剪輯培訓課程學一學,花半個小時就能剪完,做一條能賺30元。
小吳回憶,“老師”發來了免費的剪輯教程,但隨即要求小吳交納所謂的“渠道服務費”,要收到服務費後才能給小吳提供剪輯訂單。
在兩人的聊天記錄中,“老師”稱訂單做得最少的學生每月都能掙1500元左右。為了打消小吳的疑慮,“老師”保證,渠道費每月約499元,做一個月交一個月,不想做隨時取消,公司每月至少提供30筆剪輯訂單,訂單量上不封頂。
兼職公司人員宣稱每月最少能掙1500元
小吳專門查詢了該教育公司的信息,沒發現有何異常,最終決定交費兼職。8月12日,她與前述教育公司簽下了《培訓服務合同》,所交費用的名目為“渠道服務費”,總價5980元。
大二學生小陳也被類似的網絡兼職吸引。今年7月,在國外留學的小陳短暫回國,打算做點兼職緩解生活壓力。她在某平台刷短視頻時看到了兼職廣告,加上微信聯係客服後,客服向其推薦了“PS修圖”的線上兼職。
不過,客服要求小陳先交每月390元的修圖培訓課程費,且看完7節培訓課程,才能正式開始接單。客服承諾,未來一年中,每月兼職收入高於390元才交培訓費,賺不到錢就不用交。小陳放下心來,按對方指示簽下了一份培訓合同,合同甲方為徐州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乙方為小陳。
貨不對板:
“高薪兼職”10天僅賺3元,想退出要賠2000多元違約金
在簽下合同、並足足花費半個月時間按要求完成了“上網課”“交作業”等準備工作後,小吳發現事情跟自己預想的不一樣。
“訂單報酬大幅縮水。”小吳表示,“老師”聲稱剪輯一條視頻能賺30元,而派給小吳的單子都是最基礎的視頻剪輯,一條頂多給五六元錢。小吳算了算,就算辛辛苦苦做滿一個月,收入還不夠支付400多元的“渠道服務費”,更別說賺錢了。
另一邊,上完7節修圖培訓課後,客服卻給小陳派來了在閑魚“轉賣小貓”、在小紅書發布“兼職引流”、在抖音“舉報視頻”等多個訂單。認認真真做了10天,小陳隻拿到了3元錢報酬,“簡直哭笑不得。”
小吳向“老師”提出解除協議,對方直接把她轉給了“售後客服”處理。客服稱,小吳必須先交納首月的499元培訓費,才能解除合同。
海報新聞記者在她與教育公司簽訂的《培訓服務合同》中看到:合同約定培訓課程為“剪輯兼職培訓課”,培訓費用總額為5980元,由小吳分12期支付,通過第三方網絡培訓平台綁定其銀行卡後按月扣費;首次扣費日期為9月12日,且已收取的培訓費不予退還。
協商失敗,小吳隻得趕在9月12日首次扣款前,將綁定扣費的銀行卡掛失了。雖然避免了被自動扣費,但她仍然為可能產生的違約金和個人信用問題而忐忑不安。
“合同裏寫著,我如果不按時交納培訓費,每延遲一日要交總額0.05%的違約金。”小吳表示,按照合同裏的說法,甲方(教育公司)有權在通知小吳後,自主或通過第三方將小吳的違約信用記錄上傳至芝麻信用、民間征信機構、銀行征信係統或合作金融機構係統。
小吳簽下的合同中寫到的違約責任
小陳的客服則開始“玩消失”。發現賺不到錢後,小陳提出退課,多次追問後,客服才回複:想退課得交納2263元錢,其中159元為學習賬戶開通費,2104元為違約金。
這不是忽悠人嗎?小陳到派出所報警,民警了解情況後表示,此事不屬於警方管轄,建議小陳聯係市場監督管理局。小陳隨即向徐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反映“兼職被簽訂培訓合同”的遭遇,但一直沒等到進展。
環環相扣的利益鏈:
整個鏈條上的公司其實都是靠賣培訓課牟利
直到要求解除合同,小吳他們也無法確定,客服宣傳的“高薪兼職”真的存在嗎?
成都警方日前破獲的“兼職騙局”案,揭開了背後的真相。
從目前披露的情況看,製作線上培訓課程、招聘新人簽約兼職,每一環節都有“對口”的公司。此案部分受騙兼職者手中的線上培訓課程,來自一家名為雲尚圈的技術谘詢有限公司。該公司一位自稱吳總的負責人稱,他們公司提供視頻剪輯等多種線上培訓課程,主要客戶正是所謂招聘兼職的公司。客單價(培訓費)為5980元,客戶公司將這些課程“賣”給求職者,雲尚圈從中抽取10%的服務費。
按照吳總的說法,整個“兼職騙局”鏈條上的各家公司,都是靠賣培訓課牟利。所謂的“高薪兼職”根本不存在,那些派給兼職者們的業務訂單都是招聘兼職的公司憑空捏造出來,誘導求職者上鉤的。
即使像小吳、小陳一樣,發現不對勁後要求解約,公司也能靠合同中設下的陷阱“坑”一筆違約金,為鏈條上各環節獲利“兜底”。
與小陳簽下“培訓合同”的徐州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培訓是技術服務,用了就不能退。“課程費用都是我們公司先墊付的,已收取的培訓費是打到第三方網絡培訓平台的,退不了。”不過,該工作人員也承認,這些培訓課程均由公司自行上傳,兼職學生交納的課程費用“繞一圈”之後,最後還會打到該公司賬上。
海報新聞記者注意到,小吳他們與所謂教育公司簽訂的合同中,從頭到尾都未明確提及“兼職”。原本為賺錢簽下的“兼職協議”,如今看起來,倒更像是教育公司的“賣課合同”。
“兼職轉培訓”陷阱涉嫌詐騙
公安機關將聯合多部門開展專項整治
煎熬了一段時間後,小吳選擇妥協——她向教育公司交納499元首月培訓費,雙方解除了協議。
身在國外的小陳仍在等待處理方案,這期間又收到過幾次客服的催款通知。記者就小陳兼職一事致電徐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記錄情況後表示會盡快回電。截至發稿,記者仍未得到回複。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黎建飛認為,從發布虛假招聘信息,到分期支付培訓費用,再到誘導求職者簽訂合同,整個鏈條涉嫌詐騙。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建議,兼職人員如果遭遇此情形,應當提前保存好兼職宣傳頁麵截圖、與機構的聊天記錄、培訓合同、付款憑證,調查對方的注冊信息、訴訟信息等,爭取獲得負責人的真實信息,向市場監管部門、公安部門舉報,也可以聯合其他受害人集體報案或者訴訟。
成都警方通報類似案件調查結果
記者注意到,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在11月5日發布的警情通報中明確提到,經縝密偵查,破獲假借網絡兼職招聘名義實施詐騙的係列案件。除了已依法刑事拘留主要犯罪嫌疑人7名,擬對兩家涉事公司行政處罰外,通報還明確提出,下一步,公安機關將聯合市場監管、人社、網信等職能部門,共同開展針對此類招聘詐騙行為的專項整治。
仍在等待中的小陳們,或許很快就能等來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