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湖南醫生17分鍾的瓜裏,藏著一個更大的危機

湖南醫生17分鍾的瓜裏,藏著一個更大的危機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2025-11-09 09:21:1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湖南醫生17分鍾的瓜裏,藏著一個更大的危機

一段長達17分鍾的偷拍高清視頻在網上流傳,讓湖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祖某某與眼科副主任曾某瞬間卷入輿論漩渦,幾近社死。

據湖南省衛生健康委通報,兩人“生活作風問題,情況屬實”,已被暫停職務接受調查,後續將依規依紀嚴肅處理。

但人們更多談論的是這段偷拍視頻本身,包括沙發上鋪著的藍色無菌墊。有人說醫生果然有職業病,有人說這是真愛,有人說這是權色交易,有人到處求視頻資源。

圍觀狂歡與全民審判背後,一個重要的問題被忽略了:這段高清偷拍視頻,究竟從何而來?有誰在乎過祖醫生和曾醫生的個人隱私權?

從湖南省人民醫院的值班室到南京“紅老頭”的出租屋,從王家衛的片場到酒店客房、家庭客廳,當偷拍、偷錄一次次突破隱私的邊界,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個失序的世界裏裸奔。

從“遊街示眾”到“全網瘋傳”

“周一下午三點,值班室……”視頻細節在網上被反複咀嚼玩味。

在這場全民“吃瓜”盛宴中,輿論場迅速產生分裂。一方痛斥:“今天違反私德,明天就能違反醫德。今天能背叛配偶,明天就能背叛患者!”另一方則戲謔:“隻要醫術好,個人私生活關我屁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014年,《新周刊》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愛'捉奸'也愛看'捉奸'。”捉奸者不僅是觀眾、是演員,而且還在心理上自我幻化為英雄、社會風氣管理和維護者。捉奸最大的樂趣恐怕不在於“捉”,而更在於“看”。

易中天在《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中的分析更為犀利:“我們中國許多人,對於抓賊、反貪、追捕逃犯和製止犯罪,似乎並未表現出捉奸時的那種熱情......這樣算下來,則我們的'正義感',似乎就要打一個折扣。”

從古代的“遊街示眾”到今天的“全網瘋傳”,“捉奸”的形式在變,內核未改。在這場針對醫生私德的全民審判中,那個將鏡頭對準私密空間並公之於眾的偷拍者,明明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卻在“他倆活該”的聲討中被輕輕放下甚至遺忘了。

這個秋天,“墨鏡碎了”

今年,還發生過兩起涉嫌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公眾事件。

在南京江寧區,一名38歲的“外省來寧人員”焦某某通過戴假發、抹口紅、穿裙子假扮女性,以“紅姐”(真相揭穿後,網友戲稱其為“紅老頭”“紅大爺”)身份在網絡活動,以“免費服務”為誘餌,要求上門者不能空手,必須攜帶食用油、牛奶等日常物品作為“禮物”,進而偷拍大量親密視頻。

最令人震驚的是,“紅老頭”除了偷拍,還把這些偷拍內容明碼標價,通過付費群組和“拉好友免費看”的裂變式傳播在網絡上大肆擴散,導致許多人直接“社會性死亡”。

來的人裏有健身教練、企業高管、大學生、老外,部分受害者在見麵時其實已發現異常:粗糙的雙手、明顯的骨節、若隱若現的喉結。但麵對這些破綻,“紅老頭”扭扭捏捏嘻嘻哈哈便輕鬆搪塞過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有人識破其男性身份,仍因“來都來了,反正不要錢”的心態選擇繼續親密行為,甚至成為“回頭客”。

2025年7月8日,南京江寧警方在通報中稱,焦某某已被抓獲,並因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被依法刑拘。“紅大爺”就像一麵照妖鏡,一麵照出人性的荒誕與醜陋,一麵照出其法律意識的淡薄和對個人隱私權的淡漠。

最近,王家衛私人談話錄音的曝光,則徹底打碎了他的黑色眼鏡和大師濾鏡。

原《繁花》劇組工作人員程駿年(網名“古二”),自2023年多次指控《繁花》劇組剝奪其編劇署名權,雙方各執一詞。2025年9月至11月,古二在網上公布多條王家衛的私人對話錄音,其中,王家衛對合作演員的私下評價與其公開形象形成鮮明反差。他說唐嫣“很裝”,為此特意安排表演老師提前到片場,製造唐嫣遲到的假象來“拿捏她的愧疚感”;調侃陳道明是“極品”,用“陰陽同體”來形容他;直言92歲的遊本昌“不是省油的燈”;稱要開影視公司招學生,開夏令營收年輕人劇本。

私人談話錄音曝光後,一些曾經被美化成“大師方法論”的操作變成了“PUA大法”,引發全網對王家衛人設的質疑,“墨鏡碎了”一時成為網絡熱詞,象征著“墨鏡哥”偶像濾鏡的破滅。

而《繁花》劇組則發布聲明,稱古二發布大量未經證實的非法錄音,不僅未經當事人同意,且存在大量失實、蓄意剪輯和惡意解讀的情況。強烈呼籲其“立即停止這些多重違法行為”。

隱私崩塌,去哪兒找安全感?

隱私邊界的持續崩塌,已經從公眾人物蔓延到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曾經相對安全的私人空間,如今都可能成為隱私泄露的重災區。

從酒店到家庭,我們正陷入一場無處可逃的隱私危機之中,這種隱私權和安全感的喪失會侵害到每一個人。

技術的“進步”正在為個人隱私的侵權行為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

許多偷拍設備在市場上唾手可得,從偽裝成打火機、鋼筆的微型攝像頭,到可以遠程操控的智能設備,偷拍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產”。在這條產業鏈中,有人負責設備研發、有人負責內容采集、有人負責傳播分銷、有人負責資金結算。

在酒店,越來越多的旅客已經養成了一進房間就先檢查有無偷拍攝像頭的習慣。那些看似普通的煙霧報警器、電源插座、衣物掛鉤、花盆、空調出風口、電視遙控器,都可能隱藏著針孔攝像頭。有網友不知疲倦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反偷拍秘籍”:關燈使用手機攝像頭掃描紅光,檢查鏡子是否為雙向鏡,留意異常的電線孔洞。有人賣矛,就有人賣盾,有商家趁機推出便攜式偷拍檢測儀,結果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家庭這個人類文明中最後、最神聖的私密領地,也正在技術麵前變得千瘡百孔。

那個用來看護孩子、寵物的家用攝像頭,同樣可能成為隱私漏洞,弱密碼、默認設置、未加密的數據傳輸,很可能讓家庭生活被實時直播給未知的窺視者。對技術高手來說,隻要通過簡單的操作,就能訪問許多未改初始密碼或者設置弱密碼的家庭攝像頭,實時觀看他人的私生活。

每天,當我們接到陌生來電,對方直呼姓名,精準地問你要不要貸款、買不買房、買不買車、續不續保險、嚇你涉嫌洗錢要趕緊把錢轉進安全賬戶……一股無形的寒意便悄然升起。我們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消費記錄、資產情況、婚姻狀態、健康情況、開房信息、行程信息、行駛軌跡不再是隱私。在隱私竊賊眼中,我們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個被標價的數據商品在黑市和暗網流通。當隱私成為流通貨幣,每個人都將成為數字牢籠裏的透明人,這或許是這個時代最細思極恐的日常。

當然,麵對日益嚴峻的隱私保護形勢,法律防護網也正在逐步完善。

《民法典》將隱私界定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還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個人信息保護法》更是進一步細化了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要求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並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采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

但除了法律法規之外,我們更需要喚醒關於個人隱私保護的集體社會意識。當我們熱衷於點擊他人的私密視頻滿足窺私欲時,是否想過自己也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應當尊重和保護好個人隱私權,讓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吳亦凡驚傳在獄中死亡 北京官方封口中!
蔡磊現狀令人淚目 舌頭嘴唇已經萎縮 洗澡用繩子吊
提醒:這些照片,千萬別發在朋友圈!
中國女千辛萬苦當上空姐 上班首日就遭開除 上網喊冤
英媒:他賭贏了 有望成為下一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拜登狠批特朗普:讓國家蒙羞
政府停擺 上千航班取消 特朗普又回海湖莊園狂歡
25年來首批美產稀土出廠 貝森特:打破中國"卡脖子"
甩鍋 失誤 民心流失…川普反擊混亂背後 是更大危機
罕見 加州開始大規模吊銷卡車駕照!針對非法移民
曼達尼的崛起,華爾街大佬彼得·蒂爾郵件泄密
曼達尼當選引爆危機 紐約警察士氣崩盤 大批辭職
德州冷笑少年毒駕逆向超車 奪命移民一家6口 被判65年…
川普承諾:關稅紅利發放 每人至少獲2000元支票
英特爾華人工程師被裁前盜走上萬機密文件 公司怒索賠
高市涉台言論 引發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揚言“砍腦袋”
中國衛星把台灣看光光 國台辦:這是“家的俯瞰”
美國將推50年超長房貸 網友:一房傳三代 人走債還在
中國人去不得!信息繭房之外的真實俄羅斯
打贏“選區重劃”公投戰 紐森角逐總統大位行情看漲
一掌KO趙鴻剛 他到中國創“赤陽掌” 通背拳全門噤聲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湖南醫生17分鍾的瓜裏,藏著一個更大的危機

新周刊 2025-11-09 09:21:12

湖南醫生17分鍾的瓜裏,藏著一個更大的危機

一段長達17分鍾的偷拍高清視頻在網上流傳,讓湖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祖某某與眼科副主任曾某瞬間卷入輿論漩渦,幾近社死。

據湖南省衛生健康委通報,兩人“生活作風問題,情況屬實”,已被暫停職務接受調查,後續將依規依紀嚴肅處理。

但人們更多談論的是這段偷拍視頻本身,包括沙發上鋪著的藍色無菌墊。有人說醫生果然有職業病,有人說這是真愛,有人說這是權色交易,有人到處求視頻資源。

圍觀狂歡與全民審判背後,一個重要的問題被忽略了:這段高清偷拍視頻,究竟從何而來?有誰在乎過祖醫生和曾醫生的個人隱私權?

從湖南省人民醫院的值班室到南京“紅老頭”的出租屋,從王家衛的片場到酒店客房、家庭客廳,當偷拍、偷錄一次次突破隱私的邊界,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個失序的世界裏裸奔。

從“遊街示眾”到“全網瘋傳”

“周一下午三點,值班室……”視頻細節在網上被反複咀嚼玩味。

在這場全民“吃瓜”盛宴中,輿論場迅速產生分裂。一方痛斥:“今天違反私德,明天就能違反醫德。今天能背叛配偶,明天就能背叛患者!”另一方則戲謔:“隻要醫術好,個人私生活關我屁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014年,《新周刊》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愛'捉奸'也愛看'捉奸'。”捉奸者不僅是觀眾、是演員,而且還在心理上自我幻化為英雄、社會風氣管理和維護者。捉奸最大的樂趣恐怕不在於“捉”,而更在於“看”。

易中天在《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中的分析更為犀利:“我們中國許多人,對於抓賊、反貪、追捕逃犯和製止犯罪,似乎並未表現出捉奸時的那種熱情......這樣算下來,則我們的'正義感',似乎就要打一個折扣。”

從古代的“遊街示眾”到今天的“全網瘋傳”,“捉奸”的形式在變,內核未改。在這場針對醫生私德的全民審判中,那個將鏡頭對準私密空間並公之於眾的偷拍者,明明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卻在“他倆活該”的聲討中被輕輕放下甚至遺忘了。

這個秋天,“墨鏡碎了”

今年,還發生過兩起涉嫌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公眾事件。

在南京江寧區,一名38歲的“外省來寧人員”焦某某通過戴假發、抹口紅、穿裙子假扮女性,以“紅姐”(真相揭穿後,網友戲稱其為“紅老頭”“紅大爺”)身份在網絡活動,以“免費服務”為誘餌,要求上門者不能空手,必須攜帶食用油、牛奶等日常物品作為“禮物”,進而偷拍大量親密視頻。

最令人震驚的是,“紅老頭”除了偷拍,還把這些偷拍內容明碼標價,通過付費群組和“拉好友免費看”的裂變式傳播在網絡上大肆擴散,導致許多人直接“社會性死亡”。

來的人裏有健身教練、企業高管、大學生、老外,部分受害者在見麵時其實已發現異常:粗糙的雙手、明顯的骨節、若隱若現的喉結。但麵對這些破綻,“紅老頭”扭扭捏捏嘻嘻哈哈便輕鬆搪塞過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有人識破其男性身份,仍因“來都來了,反正不要錢”的心態選擇繼續親密行為,甚至成為“回頭客”。

2025年7月8日,南京江寧警方在通報中稱,焦某某已被抓獲,並因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被依法刑拘。“紅大爺”就像一麵照妖鏡,一麵照出人性的荒誕與醜陋,一麵照出其法律意識的淡薄和對個人隱私權的淡漠。

最近,王家衛私人談話錄音的曝光,則徹底打碎了他的黑色眼鏡和大師濾鏡。

原《繁花》劇組工作人員程駿年(網名“古二”),自2023年多次指控《繁花》劇組剝奪其編劇署名權,雙方各執一詞。2025年9月至11月,古二在網上公布多條王家衛的私人對話錄音,其中,王家衛對合作演員的私下評價與其公開形象形成鮮明反差。他說唐嫣“很裝”,為此特意安排表演老師提前到片場,製造唐嫣遲到的假象來“拿捏她的愧疚感”;調侃陳道明是“極品”,用“陰陽同體”來形容他;直言92歲的遊本昌“不是省油的燈”;稱要開影視公司招學生,開夏令營收年輕人劇本。

私人談話錄音曝光後,一些曾經被美化成“大師方法論”的操作變成了“PUA大法”,引發全網對王家衛人設的質疑,“墨鏡碎了”一時成為網絡熱詞,象征著“墨鏡哥”偶像濾鏡的破滅。

而《繁花》劇組則發布聲明,稱古二發布大量未經證實的非法錄音,不僅未經當事人同意,且存在大量失實、蓄意剪輯和惡意解讀的情況。強烈呼籲其“立即停止這些多重違法行為”。

隱私崩塌,去哪兒找安全感?

隱私邊界的持續崩塌,已經從公眾人物蔓延到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曾經相對安全的私人空間,如今都可能成為隱私泄露的重災區。

從酒店到家庭,我們正陷入一場無處可逃的隱私危機之中,這種隱私權和安全感的喪失會侵害到每一個人。

技術的“進步”正在為個人隱私的侵權行為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

許多偷拍設備在市場上唾手可得,從偽裝成打火機、鋼筆的微型攝像頭,到可以遠程操控的智能設備,偷拍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產”。在這條產業鏈中,有人負責設備研發、有人負責內容采集、有人負責傳播分銷、有人負責資金結算。

在酒店,越來越多的旅客已經養成了一進房間就先檢查有無偷拍攝像頭的習慣。那些看似普通的煙霧報警器、電源插座、衣物掛鉤、花盆、空調出風口、電視遙控器,都可能隱藏著針孔攝像頭。有網友不知疲倦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反偷拍秘籍”:關燈使用手機攝像頭掃描紅光,檢查鏡子是否為雙向鏡,留意異常的電線孔洞。有人賣矛,就有人賣盾,有商家趁機推出便攜式偷拍檢測儀,結果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家庭這個人類文明中最後、最神聖的私密領地,也正在技術麵前變得千瘡百孔。

那個用來看護孩子、寵物的家用攝像頭,同樣可能成為隱私漏洞,弱密碼、默認設置、未加密的數據傳輸,很可能讓家庭生活被實時直播給未知的窺視者。對技術高手來說,隻要通過簡單的操作,就能訪問許多未改初始密碼或者設置弱密碼的家庭攝像頭,實時觀看他人的私生活。

每天,當我們接到陌生來電,對方直呼姓名,精準地問你要不要貸款、買不買房、買不買車、續不續保險、嚇你涉嫌洗錢要趕緊把錢轉進安全賬戶……一股無形的寒意便悄然升起。我們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消費記錄、資產情況、婚姻狀態、健康情況、開房信息、行程信息、行駛軌跡不再是隱私。在隱私竊賊眼中,我們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個被標價的數據商品在黑市和暗網流通。當隱私成為流通貨幣,每個人都將成為數字牢籠裏的透明人,這或許是這個時代最細思極恐的日常。

當然,麵對日益嚴峻的隱私保護形勢,法律防護網也正在逐步完善。

《民法典》將隱私界定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還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個人信息保護法》更是進一步細化了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要求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並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采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

但除了法律法規之外,我們更需要喚醒關於個人隱私保護的集體社會意識。當我們熱衷於點擊他人的私密視頻滿足窺私欲時,是否想過自己也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應當尊重和保護好個人隱私權,讓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