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全天在線的30歲打工人,拚命學會意念退群

全天在線的30歲打工人,拚命學會意念退群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2025-11-08 20:31:1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全天在線的30歲打工人,拚命學會意念退群

在“永久在線”的當下,意念退群這種弱連接策略,成了人們擺脫社交媒體帶來的倦怠與壓迫的一種出路。

正如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一樣,人類的天性之一是折中。

就好比說,如果要宣布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隻有一樣,肯定會有很多人跳出來各抒己見。但如果你換個措辭,說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什麽,那就會得到無數人讚同。

不裝了,攤牌了,我宣布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微信折疊群聊功能,一生唯愛“中庸”的中國人狠狠點了個讚。



數字時代的社交中庸之道,讓既不想完全合群、更不願完全不合群的年輕人找到了中間值——不完全合群,也就是“意念退群”。折疊群聊則是最適配的好幫手。畢竟群友無法通過網線窺探到你的“敷衍”,而當你把群聊設為“折疊”的那一刻起,你的社交態度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

熱愛折中的人類,正通過意念退群的方式,在折疊的社交活動中嚐試重新找回社交的平衡。

選擇意念退群的潛水黨

在徐海看來,“意念退群”這個看似新潮的社交概念,無非是新瓶裝舊酒。作為一個從千禧年初就混跡於互聯網的90後“老油條”網民,徐海用一句當年他的QQ賬號口頭禪終結了話題——“GGMM(哥哥妹妹)們好,我來冒泡了。”

“‘冒泡’,形容浮上水麵,指在群裏聊天;反之,不說話就是‘潛水’了嘛。”經曆過“QQ愛”時期的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都相當熟悉“潛水黨”的存在。潛水黨這個網絡流行詞,主要用於指代在線上以旁觀者身份存在的用戶群體,用潛水的動作形容用戶像潛在水下一樣隱蔽。



在大部分網上社交場合,徐海也是個不愛說話的潛水黨。“群友個個都那麽有才,說話又好聽”,稍不留意,群裏就有超過99條新消息的超高頻聊天,“看都看不過來,就更加沒必要再插一嘴了”。

“當然,不同社交軟件的潛水黨,也有不一樣的特性。”徐海用QQ和微信類比,後者的潛水黨比起前者通常更多了一絲無奈。“網上聊天的爽感之一,就在於匿名帶來的安全感,不用斟酌說話的藝術,可以放飛自我。”和現實生活強綁定的微信,更像是升級版的即時通信工具,大部分時間,會找上門的都是現實關係網中的熟人,人們很難把網絡形象和線下真人徹底分割。



“遇到一些不想接聽但又不便直接掛斷的來電,大部分人會選擇一鍵靜音,然後等待對方放棄。意念退群也是同樣道理。”

徐海在兩年前進入了現在的建築公司,他所在的設計部門流動性不大,如果從工齡算起,他現在還勉強算是部門“新人”。同事之間彼此都很熟絡,所以內部的工作群基本很少“廢話”,工作效率極高且信息量極大。

直到一次年末活動的跨部門合作,有其他部門同事和徐海閑聊時提到,他們都懷疑徐海的部門集體把大工作群“折疊”了,因為他們的存在感實在很低。“我們除了收群發紅包和排隊發祝福表情包,確實不怎麽吭聲”,徐海當時回憶了一下,把自己都逗笑了。

“我以前認為大家都是主動選擇‘潛水’的。”經過這次小誤會,徐海意識到意念退群也可能是一種被動賦予的行為。但無論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徐海對意念退群的態度都是正麵的。

“連太陽也會下山,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你在某些群聊中一直很活躍、從不離場,那你必然會在另外的群組裏保持沉默。”能無意識地做到意念退群,徐海覺得這反倒是一件好事,證明自己不會被社交焦慮綁架。

更何況,選擇沉默的永遠是大多數。意念退群,又何嚐不是一種集體意識的顯化呢?

從意念回複,到意念退群

微博上,曾出現過“忘記回消息就意念回複了”這一熱搜話題,引得當時許多網友直呼“人間真實”。



早在2018年,《大西洋月刊》記者朱莉·貝克就曾在文章《無視信息和郵件是如何成為常態的》中談到這種意念回複的情境邏輯:“正在運轉的記憶功能——大腦中的待辦事項清單——一次隻能記住這麽多。當這項清單被諸如購物計劃和各類工作任務塞滿的時候,它就會出現漏洞。”

在文章中,朱莉·貝克引用了皮尤研究中心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90%的手機用戶經常隨身攜帶手機,76%的人承認自己“很少”或“從不”關機。對於手機從不離身、幾乎“器官化”的現代人來說,用“沒看到消息”來搪塞,確實在多數時候是站不住腳的。



這也是德國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在他的“社會加速”理論中所強調的現象。

羅薩將現代社會的加速區分為科技加速、社會變化加速與生活節奏加速三個互相耦合的維度,它們共同構成一個“自我推動的螺旋”循環。流媒體服務與社交媒體的發展趨勢更凸顯社會加速效應,用戶被迫持續接觸海量信息與互動,承受著前所未有的認知壓力。

羅薩將當下需要不斷回複各種消息卻永遠也回複不完的人們,比作受到懲罰的西西弗斯——每天要處理的消息就像我們要推上山頂的巨石,是一個周而複始卻沒有終點的痛苦循環。



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海量社交消息不斷衝擊,人們掉入一種不斷加速的困局中,“意念回複”的存在,變成了人們自我保護的防禦機製,一個可控的暫停鍵。與之一脈相承的“意念退群”,是人們找到的社交潛規則中的漏洞,或者是一個心照不宣的“彩蛋”——正如人們需要間隔年(gap year),這也是契合人類真切需求的間隔地帶(gap zone)。

“25歲是人生的一道坎”,今年26歲的詠儀徹底領悟了這句話。在家族觀念較重的潮汕地區,詠儀作為她家族這一代孫輩中最年長的一員,又是唯一一個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家鄉本地工作的人,經常受到長輩親戚的關注。

去年春節開始,家長們的催婚話術輪番上陣。詠儀還記得其中最離譜的兩條理由:有位長輩不知在哪看到28歲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於是積極勸說詠儀26歲找對象,27歲結婚,剛好28歲生孩子;另一個親戚則說,詠儀按虛歲計算已經27歲,再不結婚,等過了30歲就“沒人要”。

親戚們大多住在同一個村裏,日常來往頻繁,時常有親戚來詠儀家串門,她出於禮貌也得陪聊陪笑。線下聚會無法抽身,詠儀選擇在家族群中變得“沉默”,不再參與聊天,有人問起來就是“工作很忙抽不開身”。



“其實我知道別人應該不會留意到我的變化,也可能壓根不在意,但最重要的是我得表明自己的態度。”詠儀覺得親戚之間不好鬧翻,但精神上絕交——冷處理就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再進一步,她還能利用這段沉默的空白時間,去慢慢思考更好的解決方式。

無論是意念回複還是意念退群,通過“意念”來達到社交減速目的的人,同時也是為了在生活的其他方麵加速。

永久在線,不等於永久連接

《奇葩說》第三季有一期的辯題是:“時保聯”(時常保持聯係)是一種暴政嗎?

當時還不是跑步愛好者的辯手薑思達,作為當期的正方辯手,給出了精彩絕倫的回答。



“很好的朋友並不‘時保聯’,因為朋友非常有分寸,你們才能成為朋友,所以我們和朋友在一起才會感到舒服。”“情侶如果特別黏,你們都願意和對方時刻保持聯係,頂多能證明你們是在以暴製暴。”

“我們時刻保持聯係最大的危害是:我們難以時刻和自己保持聯係。”節目最後,薑思達總結道。

有一種傳播學研究的新範式名為“POPC”(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意思是“永久在線、永久連接”。有學者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這樣的時代,這種始終與線上世界保持連接的狀態,突破了時間與場合的限製,突破了“線上—線下”的二元劃分,成為一種“深度嵌入生活的自然化行為”——在線不再需要特別付出心智勞動,相反,離線才需要。

意念退群,也就意味著你“不在場”,而這恰恰是人們在POPC世界中逐漸失去的一種自由:日常處於“過度連接”狀態中而產生社交媒體倦怠心理的當代人,被有意無意地剝奪了“離線自由”。



2017年,騰訊研究院曾經進行了一次“社交網絡齋戒實驗”,85名參與者在15天裏每天使用微信時長不得超過30分鍾,並每天記錄使用體驗。結果顯示,在“齋戒”的強製規定下,大部分人改為集中處理信息,回複消息時也按重要程度區分。

如此一來,參與者以往由於“泛社交”產生的疲累得到一定緩解,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有營養”的社交上,得到了更多情感上的滿足。一位參與者談到社交網絡“齋戒”帶來愉悅感的原因:“你可以控製手中的工具,而非被它利用。”



在社交媒體的“上古時期”,擁有在線“隱身”功能的人們,還明確擁有拒絕交流的自由。而在“永久在線”的當下,意念退群這種弱連接策略,成了人們擺脫社交媒體帶來的倦怠與壓迫的一種出路。

當所有互聯網產品都在為用戶提供“連接”的可能性,人們同樣需要“反連接”的存在。意念退群的再度興起,或許隻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選擇,但在加速社會中,慢一點總是沒錯的,更是無害的。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美股崩盤恐迎血洗修正?專家曝"最神準指標",預警跌幅16%
蔡磊現狀令人淚目 舌頭嘴唇已經萎縮 洗澡用繩子吊
吳亦凡驚傳在獄中死亡 北京官方封口中!
拜登狠批特朗普:讓國家蒙羞
中國女千辛萬苦當上空姐 上班首日就遭開除 上網喊冤




24小時討論排行

政府停擺 上千航班取消 特朗普又回海湖莊園狂歡
25年來首批美產稀土出廠 貝森特:打破中國"卡脖子"
罕見 加州開始大規模吊銷卡車駕照!針對非法移民
曼達尼當選引爆危機 紐約警察士氣崩盤 大批辭職
甩鍋 失誤 民心流失…川普反擊混亂背後 是更大危機
英媒:他賭贏了 有望成為下一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曼達尼的崛起,華爾街大佬彼得·蒂爾郵件泄密
英特爾華人工程師被裁前盜走上萬機密文件 公司怒索賠
川普承諾:關稅紅利發放 每人至少獲2000元支票
德州冷笑少年毒駕逆向超車 奪命移民一家6口 被判65年…
高市涉台言論 引發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揚言“砍腦袋”
美國將推50年超長房貸 網友:一房傳三代 人走債還在
一掌KO趙鴻剛 他到中國創“赤陽掌” 通背拳全門噤聲
曆史一刻:蕭美琴歐洲議會演說掌聲如雷 求合照
中國人去不得!信息繭房之外的真實俄羅斯
中國衛星把台灣看光光 國台辦:這是“家的俯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全天在線的30歲打工人,拚命學會意念退群

新周刊 2025-11-08 20:31:14
全天在線的30歲打工人,拚命學會意念退群

在“永久在線”的當下,意念退群這種弱連接策略,成了人們擺脫社交媒體帶來的倦怠與壓迫的一種出路。

正如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一樣,人類的天性之一是折中。

就好比說,如果要宣布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隻有一樣,肯定會有很多人跳出來各抒己見。但如果你換個措辭,說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什麽,那就會得到無數人讚同。

不裝了,攤牌了,我宣布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微信折疊群聊功能,一生唯愛“中庸”的中國人狠狠點了個讚。



數字時代的社交中庸之道,讓既不想完全合群、更不願完全不合群的年輕人找到了中間值——不完全合群,也就是“意念退群”。折疊群聊則是最適配的好幫手。畢竟群友無法通過網線窺探到你的“敷衍”,而當你把群聊設為“折疊”的那一刻起,你的社交態度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

熱愛折中的人類,正通過意念退群的方式,在折疊的社交活動中嚐試重新找回社交的平衡。

選擇意念退群的潛水黨

在徐海看來,“意念退群”這個看似新潮的社交概念,無非是新瓶裝舊酒。作為一個從千禧年初就混跡於互聯網的90後“老油條”網民,徐海用一句當年他的QQ賬號口頭禪終結了話題——“GGMM(哥哥妹妹)們好,我來冒泡了。”

“‘冒泡’,形容浮上水麵,指在群裏聊天;反之,不說話就是‘潛水’了嘛。”經曆過“QQ愛”時期的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都相當熟悉“潛水黨”的存在。潛水黨這個網絡流行詞,主要用於指代在線上以旁觀者身份存在的用戶群體,用潛水的動作形容用戶像潛在水下一樣隱蔽。



在大部分網上社交場合,徐海也是個不愛說話的潛水黨。“群友個個都那麽有才,說話又好聽”,稍不留意,群裏就有超過99條新消息的超高頻聊天,“看都看不過來,就更加沒必要再插一嘴了”。

“當然,不同社交軟件的潛水黨,也有不一樣的特性。”徐海用QQ和微信類比,後者的潛水黨比起前者通常更多了一絲無奈。“網上聊天的爽感之一,就在於匿名帶來的安全感,不用斟酌說話的藝術,可以放飛自我。”和現實生活強綁定的微信,更像是升級版的即時通信工具,大部分時間,會找上門的都是現實關係網中的熟人,人們很難把網絡形象和線下真人徹底分割。



“遇到一些不想接聽但又不便直接掛斷的來電,大部分人會選擇一鍵靜音,然後等待對方放棄。意念退群也是同樣道理。”

徐海在兩年前進入了現在的建築公司,他所在的設計部門流動性不大,如果從工齡算起,他現在還勉強算是部門“新人”。同事之間彼此都很熟絡,所以內部的工作群基本很少“廢話”,工作效率極高且信息量極大。

直到一次年末活動的跨部門合作,有其他部門同事和徐海閑聊時提到,他們都懷疑徐海的部門集體把大工作群“折疊”了,因為他們的存在感實在很低。“我們除了收群發紅包和排隊發祝福表情包,確實不怎麽吭聲”,徐海當時回憶了一下,把自己都逗笑了。

“我以前認為大家都是主動選擇‘潛水’的。”經過這次小誤會,徐海意識到意念退群也可能是一種被動賦予的行為。但無論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徐海對意念退群的態度都是正麵的。

“連太陽也會下山,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你在某些群聊中一直很活躍、從不離場,那你必然會在另外的群組裏保持沉默。”能無意識地做到意念退群,徐海覺得這反倒是一件好事,證明自己不會被社交焦慮綁架。

更何況,選擇沉默的永遠是大多數。意念退群,又何嚐不是一種集體意識的顯化呢?

從意念回複,到意念退群

微博上,曾出現過“忘記回消息就意念回複了”這一熱搜話題,引得當時許多網友直呼“人間真實”。



早在2018年,《大西洋月刊》記者朱莉·貝克就曾在文章《無視信息和郵件是如何成為常態的》中談到這種意念回複的情境邏輯:“正在運轉的記憶功能——大腦中的待辦事項清單——一次隻能記住這麽多。當這項清單被諸如購物計劃和各類工作任務塞滿的時候,它就會出現漏洞。”

在文章中,朱莉·貝克引用了皮尤研究中心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90%的手機用戶經常隨身攜帶手機,76%的人承認自己“很少”或“從不”關機。對於手機從不離身、幾乎“器官化”的現代人來說,用“沒看到消息”來搪塞,確實在多數時候是站不住腳的。



這也是德國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在他的“社會加速”理論中所強調的現象。

羅薩將現代社會的加速區分為科技加速、社會變化加速與生活節奏加速三個互相耦合的維度,它們共同構成一個“自我推動的螺旋”循環。流媒體服務與社交媒體的發展趨勢更凸顯社會加速效應,用戶被迫持續接觸海量信息與互動,承受著前所未有的認知壓力。

羅薩將當下需要不斷回複各種消息卻永遠也回複不完的人們,比作受到懲罰的西西弗斯——每天要處理的消息就像我們要推上山頂的巨石,是一個周而複始卻沒有終點的痛苦循環。



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海量社交消息不斷衝擊,人們掉入一種不斷加速的困局中,“意念回複”的存在,變成了人們自我保護的防禦機製,一個可控的暫停鍵。與之一脈相承的“意念退群”,是人們找到的社交潛規則中的漏洞,或者是一個心照不宣的“彩蛋”——正如人們需要間隔年(gap year),這也是契合人類真切需求的間隔地帶(gap zone)。

“25歲是人生的一道坎”,今年26歲的詠儀徹底領悟了這句話。在家族觀念較重的潮汕地區,詠儀作為她家族這一代孫輩中最年長的一員,又是唯一一個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家鄉本地工作的人,經常受到長輩親戚的關注。

去年春節開始,家長們的催婚話術輪番上陣。詠儀還記得其中最離譜的兩條理由:有位長輩不知在哪看到28歲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於是積極勸說詠儀26歲找對象,27歲結婚,剛好28歲生孩子;另一個親戚則說,詠儀按虛歲計算已經27歲,再不結婚,等過了30歲就“沒人要”。

親戚們大多住在同一個村裏,日常來往頻繁,時常有親戚來詠儀家串門,她出於禮貌也得陪聊陪笑。線下聚會無法抽身,詠儀選擇在家族群中變得“沉默”,不再參與聊天,有人問起來就是“工作很忙抽不開身”。



“其實我知道別人應該不會留意到我的變化,也可能壓根不在意,但最重要的是我得表明自己的態度。”詠儀覺得親戚之間不好鬧翻,但精神上絕交——冷處理就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再進一步,她還能利用這段沉默的空白時間,去慢慢思考更好的解決方式。

無論是意念回複還是意念退群,通過“意念”來達到社交減速目的的人,同時也是為了在生活的其他方麵加速。

永久在線,不等於永久連接

《奇葩說》第三季有一期的辯題是:“時保聯”(時常保持聯係)是一種暴政嗎?

當時還不是跑步愛好者的辯手薑思達,作為當期的正方辯手,給出了精彩絕倫的回答。



“很好的朋友並不‘時保聯’,因為朋友非常有分寸,你們才能成為朋友,所以我們和朋友在一起才會感到舒服。”“情侶如果特別黏,你們都願意和對方時刻保持聯係,頂多能證明你們是在以暴製暴。”

“我們時刻保持聯係最大的危害是:我們難以時刻和自己保持聯係。”節目最後,薑思達總結道。

有一種傳播學研究的新範式名為“POPC”(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意思是“永久在線、永久連接”。有學者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這樣的時代,這種始終與線上世界保持連接的狀態,突破了時間與場合的限製,突破了“線上—線下”的二元劃分,成為一種“深度嵌入生活的自然化行為”——在線不再需要特別付出心智勞動,相反,離線才需要。

意念退群,也就意味著你“不在場”,而這恰恰是人們在POPC世界中逐漸失去的一種自由:日常處於“過度連接”狀態中而產生社交媒體倦怠心理的當代人,被有意無意地剝奪了“離線自由”。



2017年,騰訊研究院曾經進行了一次“社交網絡齋戒實驗”,85名參與者在15天裏每天使用微信時長不得超過30分鍾,並每天記錄使用體驗。結果顯示,在“齋戒”的強製規定下,大部分人改為集中處理信息,回複消息時也按重要程度區分。

如此一來,參與者以往由於“泛社交”產生的疲累得到一定緩解,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有營養”的社交上,得到了更多情感上的滿足。一位參與者談到社交網絡“齋戒”帶來愉悅感的原因:“你可以控製手中的工具,而非被它利用。”



在社交媒體的“上古時期”,擁有在線“隱身”功能的人們,還明確擁有拒絕交流的自由。而在“永久在線”的當下,意念退群這種弱連接策略,成了人們擺脫社交媒體帶來的倦怠與壓迫的一種出路。

當所有互聯網產品都在為用戶提供“連接”的可能性,人們同樣需要“反連接”的存在。意念退群的再度興起,或許隻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選擇,但在加速社會中,慢一點總是沒錯的,更是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