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不應被遺忘的珞珈山傳奇?:武漢大學的“劉道玉時代”

不應被遺忘的珞珈山傳奇?:武漢大學的“劉道玉時代”

文章來源: 學人Scholar 於 2025-11-07 17:07:0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不應被遺忘的珞珈山傳奇?:武漢大學的“劉道玉時代”

據多方核實,劉道玉先生於今天逝世,享年92歲。

劉道玉,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棗陽蔡陽鎮劉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53年10月-1958年8月,在武漢大學化學係學習。1958年9月-1960年12月,在武漢大學任助教。1961年1月-1963年7月,先後在留蘇預備部和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學習,任支部書記和學生會主席。1962年,武漢大學派他到蘇聯科學院,攻讀有機氟專業。1963年9月-1966年4月,在武漢大學化學係任講師。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後任武漢大學副教務長、校黨委副書記。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複統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後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校長。

1980年代,在那個短暫、激越的年代,中國的改革地圖上群星閃爍,如果說改革的政治中心是北京,經濟中心是深圳,鮮為人知的是,在武漢的珞珈山畔,也同樣在進行一場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教育改革——劉道玉與他所在的武漢大學銳意革新、成果輝煌,被稱為“劉道玉時代”。

1981年至1988年間,是劉道玉先生主政武大的黃金歲月。那個年代,武大最耀眼的不是它的櫻花,而是由劉道玉和他的教授、學生們共同締造的珞珈山奇跡。

而劉道玉之所以能締造這一教育奇跡,不隻是他的勇氣與改革才能,正如劉道玉對自己一生三次轉身的描述:從“拓荒牛”到“杜鵑鳥”到“啄木鳥”——

作為一個教育改革者,首先必須是個實幹家,是“拓荒牛”,有擔當、有能力;其次,必須是理想主義者,為教育的至善境界鼓與呼,是“杜鵑鳥”,即使失去了舞台,也不安於現狀,對現實不甘妥協;最後,還必須是半個思想家,做錯誤觀念的“啄木鳥”,敢於逆潮流而動,致命遂誌,其命維新。

▌武大的蔡元培:為國家掄材,為民族養士

在劉道玉主政武大的時期,學校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思想自由、民主學風。他認為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人為設置一道道的門檻和禁區,磨滅學生們求知的衝動,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減少限製,點燃學生對知識的敬畏和渴求。

即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劉道玉當時的遠見和改革魄力,依然令人感慨,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他率先廢除了政治輔導員製度,實行導師負責製;多次進京懇求、克服重重困難,率先摸索出學分製、雙學位、轉學製等一係列先進製度,實現了“以學生為本”。

在武漢大學開學第一天,劉道玉先生就對全校學生說:“如果老師的課講得不好,你們可以不聽。”

據當年武大學生回憶:學生們在路上可以輕易地攔住他們的校長,討論問題。他們的校長永遠麵目和藹、舉止優雅。

學生們可以組成討論會,探討各個學科最前沿的問題。據說,隻要學生們邀請,劉道玉校長會盡可能推掉其他事情,參與討論,傾聽學生們的聲音。

劉道玉還獨創了插班生製:社會青年通過考試,可以直接到武大念大三,畢業後享受同等待遇。著名作家野夫就是第二屆作家班的插班生,他感歎“校長給了我們走出深山、人生洗牌的機會”。

當時的武大學生可以不上課,可以提前畢業,可以轉係甚至轉校;經濟困難的可以貸款,畢業後5年內若有大的成就,或自願奔赴邊遠的,由學校還貸。

畢業於武漢大學的主持人竇文濤,曾在一次采訪中說:“我想我們要感謝校長劉道玉,開明、學分製,學生可以不上課,老師上課不點名,非常寬鬆。不愛讀書你就去實習,考試時再回來。”

劉道玉被稱為“武大蔡元培”。在武大校長任上,他一方麵營造了自由開放的校風;另一方麵大刀闊斧改革高等教育,學分製、主輔修製、導師製等一係列現代高校的教育製度和管理模式,均始於他治下的武大。

劉道玉的教育改革與轟轟烈烈的經濟改革同步,在短短8年時間裏,塑造了舉世矚目的教育成就。

他惜才如金,曾為楊小凱爭取平反、保護趙林不被開除、破格錄取野夫、幫鄒恒甫籌集哈佛大學的學費;培養出了易中天、鄧曉芒等著名學者,陳東升、雷軍、毛鎮華、艾路明等企業家。

遺憾的是,就在武漢大學如日中天的1988年,劉道玉準備開始第二個五年規劃時,一道撤職令突然傳下來,他不得不離開武漢大學校長一職。



▌一個合格的教育改革家,他的骨子裏是個理想主義者

被免職後,劉道玉的日子不太好過。大會小會上都要點他的名,生病住院都會被拉出來做檢討,但他從沒寫過一個字。

楊小凱1995年受劉道玉之邀回武大講學,校領導不但禁止他講課,甚至還派人監視他的行蹤。

在被免職後,劉道玉還多次受邀出任廈大、暨南、華僑等大學的校長,甚至還有某市市長、團中央書記,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他心灰意冷地說:“我不是做官的料,隻會辦教育。但是,既然換來換去都是那個婆婆,我又能做成什麽呢?”

他曾寫過一副對聯:“生不做萬戶侯,死不爭半寸塚。“這是他對為官的真正態度。

劉道玉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教育。在長達100多萬字的著作和無數次的演講中,他對中國的教育之積弊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見。

他抨擊錯誤的基礎教育是“戕害人性”,對功利化、官僚化、排斥現代文明的辦學方式深惡痛絕,無一不指向中國教育的病根所在。

一個合格的教育改革家,他的骨子裏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做事的方式卻更像實幹家和冒險家,能將空中樓閣般的教育理想,落實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正如劉道玉所說:理想主義者和務實主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理想主義者對現實的很多東西總認為不完美、不滿意,總要想改它,追求事物最完美的狀態。而現實派認為現成的東西都是合理的。

培根有一句名言:新東西再好,人們也會因為不適應它而反對它;舊事物盡管有很多問題,因為人們適應它,所以願意保護它。

但是改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意義是什麽?理想主義者存在的價值,就是讓後人沿著他們的足跡前進。他們可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他們可能還沒有看到曙光的時候就已經被浪潮淹沒了,但是後人會沿著他們的足跡前進。



▌致命遂誌,其命維新

“卸任”武大校長之後,劉道玉沒有氣餒,而是開始攀登他人生的第二個高峰——教育研究和演講,並留下長達100多萬字的著作和無數次的演講。

在《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一書中,劉道玉將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問題的思考,歸結為十條意見,無一不指向中國高等教育的病根所在:

◎廢除自學考試製度:嚴格大學文憑標準、淨化人才市場的需要。

◎取消不合格的在職研究生學位:杜絕大學以賣學位換取資源的權錢交易。

◎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嚴格整頓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

◎大學必須與所謂“獨立學院”脫離關係:獨立學院的產生是利益均沾的結果,是不倫不類的怪胎。

◎讓成人教育回歸職業教育:真正體現職業教育或繼續教育的特點。

◎停止大學辦分校:辦分校就是變相的教育產業化。

◎整頓大學的科技開發園和研究院:科技開發園決不能多,多則必濫。

◎實行教授定編製:不允許無限量地晉升教授,解決濫竽充數的問題。

◎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學出版社和學報:讓剽竊抄襲見光死。

◎整頓大少爺作風,嚴查大學財務支出:對大學的撥款、經費開支、建設項目、享受的待遇等進行嚴格監督。

整頓高等教育絕非僅以上十個方麵,但這些是最主要的。劉道玉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也正是因為他的國際視野和觸及教育靈魂的改革理念:思想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

正如劉道玉在接受《新周刊》采訪時略帶辛酸的話:“80年代任職的大學校長之中,沒有誰像我一樣呼籲教育改革了,也沒有誰對中國的教育理解更深刻了。”

即便是今天,像他這樣敢於直言並且一針見血的教育家依然是極少數。

隨著年歲漸長,他的耳朵已不太靈光,視力也在衰退,最麻煩的是他還患上一種書寫痙攣症,右手提筆寫字就顫抖,吃飯可以,拿刀可以,就是不能拿筆。

“這是天要殺我耶,我這種人不寫作了,還能幹什麽呢?”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說:

“人們肯定劉道玉,其實是肯定改革;懷念劉道玉,其實是呼喚改革。改革是沒有‘任期’的。惟其如此,劉道玉才成為了‘永遠的校長’。”

▌中國有劉道玉,乃天下學子之幸;史書無劉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

在武大的校友裏,無人不知劉道玉。關注中國改革教育史的,同樣無人不知劉道玉,但在相關的資料與檔案中,他卻被有意無意的隱去了。

中國有劉道玉,乃天下學子之幸;史書無劉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

在改革舉步維艱、溫飽都沒解決、互聯網尚未出現的80年代,劉道玉校長就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教育奇跡,提攜了無數青年才俊。盡管中途受阻、壯誌未酬,然而他的成就和影響,早已超出校園和時代,至今無人望其項背。

作為改革家,他大膽創新、甘冒風險;作為教育家,他慧眼識珠、成就斐然;作為良師益友,他愛才如命、義薄雲天;作為知識分子,他剛直不阿,不慕權位……

劉道玉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已經與中國40年的教育改革畫上了等號,盡管武大至今沒有劉道玉一個題字,也沒有一座建築、一條道路冠上他的名字。然而世所公認:他的生命曆程、改革曆程,早已與武大、與中國教育血脈相連。

順命又逆命在洪流中浮沉的青年驕子



圖源:《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

“激進”是20世紀人類曆史的主色調之一,與同時代那些傑出的頭腦一樣,青年時代的劉道玉,也經曆了從熱血到覺醒的痛苦曆程。

▍農家少年的「諾貝爾夢」



1933年,劉道雨生於湖北棗陽一個典型的農家,排行老三。他6歲放牛,8歲念私塾,先生為他改名“道玉”。他後來的筆名是“路石”,這種自謙恰正如一則奇妙的人生預言——當一塊美玉甘做鋪路石,必有無數人通過它走向真理。

幼年教育造就了他淳樸善良、勤於思考的品質。他自小以諾貝爾為偶像,立誌成為大科學家,到哪裏成績都是拔尖。

▍熱血青年的報國心



少年劉道玉滿懷激情,渴望報效國家。盡管對現實有困惑,他仍竭力做正確的事。大學期間參加抗洪,他帶病堅守大堤。為了多學知識,他偷偷向老右派請教,去地攤上淘俄英教材。

1959年,作為優秀畢業生的劉道玉被選派留學蘇聯。出國前的新年,他與妻子新婚,恰逢“三年困難”,招待賓客的喜宴,是從“特殊渠道”買來的一鍋糖水蘿卜湯。

▍命懸一線,激進洪流中的浮萍



1962年,劉道玉在蘇聯攻讀化學副博士,各科成績全優。但因為代表留學生發言時觸怒蘇聯當局,第二年就被點名遣返。回國後,他竟成為派係爭搶的籌碼,自此留學夢碎。

1966年,32歲的劉道玉躋身武漢校委,卻無法生出興奮和作為。目睹悲劇與荒唐,堅守善良的他迷茫了,也成了挨整對象。攻擊他的大字報貼滿校園,無數次非人折磨、命懸一線,他不得已留下遺言。幸有妻兒相愛扶持,才熬過艱難歲月。

其命維新:他為武漢大學而生中國教育因他而輝煌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負有使命。劉道玉的使命,就是壯大真理、愛生如子。他革新中國教育,為國家掄才,為民族養士。他的舞台,就是80年代的武漢大學。

▍大轉折:主動請纓 重回珞珈



1977年,劉道玉被借調到教育部,參與冤假錯案平反、高考製度重建。持續兩年的過度勞累、營養不良,導致他重病住院。大病初愈,他拒絕了高教司司長的職位,回到與他一樣飽受摧殘的武大,誓要重鑄母校的輝煌。

對大學裏狂熱反智、人才凋零的現狀,他痛心疾首,又深知其弊。48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享受講師待遇,他卻樂此不疲、廢寢忘食——他終於獲得機會一展拳腳,開始銳意改革。

▍武大奇跡:人生的高光時刻



劉道玉率先廢除政治輔導員製度,實行導師負責、學生自治。他摸索出的學分製、雙學位、轉學製、插班生等先進製度,被各大高校爭相模仿,有的延續至今。

80年代的武大學風自由、英才輩出。劉道玉時代的武大精英,成為中國文化新生的一張張名片:鄧曉芒、李百煉、彭富春、楊小凱、野夫、易中天、於可訓、張在元、趙林、艾路明、陳東升、葛鴻偉、田源……

▍「生不願封萬戶侯」:命也?時也?



1988年,正當武大的奇跡震動世界時,劉道玉卻突然被免職。持續近十年的教育奇跡戛然而止,“劉道玉時代”成為曆史。

被免職後,劉道玉曾被委任某市市長等高官,但是他專門赴京謝絕任命。他說:“我不會做官,隻會辦教育”。也有世界名校發來邀約,他卻以“我做不了拉讚助的校長”婉拒。



壯士暮年:拓展生命的新高度



功成身退者沉醉往昔、遭遇挫敗者怨天尤人,是人之常情。但這都不是劉道玉。老年多病的他仍在鍥而不舍地「與命運搏鬥」,拓展生命的新高度——他播下的種子,將會成為時代的遺產,還是愛與美德的延續?這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當代蔡元培」



步入多病體衰的暮年,劉道玉依然不失“戰士”本色:他批評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積弊。這些批評雖不失青年時的銳氣,卻滿是長者的悲憫與大愛。

他斥責功利化的教育是“無意義地戕害人性”,對官僚化、背棄現代文明的教育更是深惡痛絕;他理想的大學是,以學生和教授為本,思想自由,學術至上,學風民主,創造不止。

▍沒有最好的時代,隻有不屈的戰士



經曆過高光時刻,又在高峰中跌落,劉道玉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沉迷於昔日榮光。他潛心研究教育理論,還成立了劉道玉教育基金會,將慈善注入教育。正如易中天所說:劉道玉不是一個聖人,他是一個戰士。

三十多年筆耕不輟,但他的所思所寫,不是為自己辯護立傳,而是探尋“何謂人才、何謂大學、何謂教育之真諦”等追本溯源的大問題,以及中國教育轉型的現實路徑。這些作品,是傳承、複製珞珈山奇跡的密碼。

▍「對理想拓荒,努力改變現狀」



2008年以後,劉道玉受熊彼特、德魯克等大師的啟發,從“破壞性創新”、“管理者的領導力”等角度,為自己的教育實踐注入新鮮血液,尤其在“如何發現天分、如何培養人”等具體問題上,有了新的理解和闡釋。

他對教育的診斷和設想,無一不指向其病根所在。但是他說:“光有理想和理論是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努力改變現狀,才是對理想的拓荒。”

▍「實為道玉,卻甘做路石」——天才少有,教育家更稀缺



大學之大,在於大師;文明之大,在於文化

劉道玉開創的奇跡,常被歸因於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家才能。但真正成就“70年來最好校長”的,其實是他的“教育家精神”:愛生如子,不甘讓天才埋沒、被戕害的大愛;為民族掄才養士的使命;為捍衛神聖不可侵犯之教育規律的“教條主義 ”。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實為道玉,卻甘做路石”的謙卑——天才可能成為改變時代的巨人,但像劉道玉這樣的教育家,卻成就了無數個巨人。

▍在多變的時代「扼住命運的咽喉」



劉道玉先生這一代人的際遇,是現代中國的“活曆史”:他們生於舊時代的文化餘輝;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卻如浮萍一般隨激流浮沉;在世紀末“巨輪掉頭的瞬間”,隻有少數的勇者抓住機遇,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

我們無法離開時代巨變的曲線,去思考劉道玉的幸運與不幸,但是他身上的“教育家精神”,與“扼住命運咽喉”的努力,永遠值得我們致敬、傳承。

劉道玉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將會成為時代的遺產,還是美德、真理和愛的延續?這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本文參考武漢大學、“先知書店”相關資料。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李承鵬:怎麽看郭美美?史將證明這是一個奇女子
這國總理突然接近習近平 中國官員全嚇傻視頻曝光
"軟飯王"李春平去世:百億遺產查無實據 美國富婆到底是誰
Meta華人太多!員工崩潰:不懂中文像局外人
涉強吻男生 王丹不服遭清華認定性騷擾成立 興訟敗訴




24小時討論排行

“DNA之父”逝世 因談黑人智商低過白人榮銜被褫奪
扇耳光大賽趙鴻剛:練了兩年通背拳 沒想到打成這樣
關稅退款潮?美貿易代表:川普恐需退回$1000億
曼達尼當選市長 紐約超市大亨威脅“搬家”
一鍵登記投誠祖國?國台辦回應“歸家”App
打破中國稀土壟斷 西方全寄望它
特朗普:南非對白人搞“屠殺”,G20峰會美國不去了
國父們的擔憂與美國命運 曆史地剖析“特朗普現象”
全紅嬋渾身是傷出賽 走樓梯都痛 醫:她有癱瘓風險
紅軍城將陷落 烏克蘭一再重蹈覆徹!不願存人失地
10號高速致命車禍印度司機 被撤毒駕指控 原因竟是…
從強硬到妥協:習近平的轉向與“戰狼外交”的終結
穀歌員工被迫住車上“以車為家” 很多同事如此
白宮公布習近平"笑眯眼"照片 中國民眾看不到
佩洛西將隱退 川普:很高興 邪惡女人退休是好事
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入列 習近平親自登艦視察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不應被遺忘的珞珈山傳奇?:武漢大學的“劉道玉時代”

學人Scholar 2025-11-07 17:07:03
不應被遺忘的珞珈山傳奇?:武漢大學的“劉道玉時代”

據多方核實,劉道玉先生於今天逝世,享年92歲。

劉道玉,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棗陽蔡陽鎮劉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53年10月-1958年8月,在武漢大學化學係學習。1958年9月-1960年12月,在武漢大學任助教。1961年1月-1963年7月,先後在留蘇預備部和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學習,任支部書記和學生會主席。1962年,武漢大學派他到蘇聯科學院,攻讀有機氟專業。1963年9月-1966年4月,在武漢大學化學係任講師。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後任武漢大學副教務長、校黨委副書記。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複統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後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校長。

1980年代,在那個短暫、激越的年代,中國的改革地圖上群星閃爍,如果說改革的政治中心是北京,經濟中心是深圳,鮮為人知的是,在武漢的珞珈山畔,也同樣在進行一場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教育改革——劉道玉與他所在的武漢大學銳意革新、成果輝煌,被稱為“劉道玉時代”。

1981年至1988年間,是劉道玉先生主政武大的黃金歲月。那個年代,武大最耀眼的不是它的櫻花,而是由劉道玉和他的教授、學生們共同締造的珞珈山奇跡。

而劉道玉之所以能締造這一教育奇跡,不隻是他的勇氣與改革才能,正如劉道玉對自己一生三次轉身的描述:從“拓荒牛”到“杜鵑鳥”到“啄木鳥”——

作為一個教育改革者,首先必須是個實幹家,是“拓荒牛”,有擔當、有能力;其次,必須是理想主義者,為教育的至善境界鼓與呼,是“杜鵑鳥”,即使失去了舞台,也不安於現狀,對現實不甘妥協;最後,還必須是半個思想家,做錯誤觀念的“啄木鳥”,敢於逆潮流而動,致命遂誌,其命維新。

▌武大的蔡元培:為國家掄材,為民族養士

在劉道玉主政武大的時期,學校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思想自由、民主學風。他認為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人為設置一道道的門檻和禁區,磨滅學生們求知的衝動,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減少限製,點燃學生對知識的敬畏和渴求。

即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劉道玉當時的遠見和改革魄力,依然令人感慨,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他率先廢除了政治輔導員製度,實行導師負責製;多次進京懇求、克服重重困難,率先摸索出學分製、雙學位、轉學製等一係列先進製度,實現了“以學生為本”。

在武漢大學開學第一天,劉道玉先生就對全校學生說:“如果老師的課講得不好,你們可以不聽。”

據當年武大學生回憶:學生們在路上可以輕易地攔住他們的校長,討論問題。他們的校長永遠麵目和藹、舉止優雅。

學生們可以組成討論會,探討各個學科最前沿的問題。據說,隻要學生們邀請,劉道玉校長會盡可能推掉其他事情,參與討論,傾聽學生們的聲音。

劉道玉還獨創了插班生製:社會青年通過考試,可以直接到武大念大三,畢業後享受同等待遇。著名作家野夫就是第二屆作家班的插班生,他感歎“校長給了我們走出深山、人生洗牌的機會”。

當時的武大學生可以不上課,可以提前畢業,可以轉係甚至轉校;經濟困難的可以貸款,畢業後5年內若有大的成就,或自願奔赴邊遠的,由學校還貸。

畢業於武漢大學的主持人竇文濤,曾在一次采訪中說:“我想我們要感謝校長劉道玉,開明、學分製,學生可以不上課,老師上課不點名,非常寬鬆。不愛讀書你就去實習,考試時再回來。”

劉道玉被稱為“武大蔡元培”。在武大校長任上,他一方麵營造了自由開放的校風;另一方麵大刀闊斧改革高等教育,學分製、主輔修製、導師製等一係列現代高校的教育製度和管理模式,均始於他治下的武大。

劉道玉的教育改革與轟轟烈烈的經濟改革同步,在短短8年時間裏,塑造了舉世矚目的教育成就。

他惜才如金,曾為楊小凱爭取平反、保護趙林不被開除、破格錄取野夫、幫鄒恒甫籌集哈佛大學的學費;培養出了易中天、鄧曉芒等著名學者,陳東升、雷軍、毛鎮華、艾路明等企業家。

遺憾的是,就在武漢大學如日中天的1988年,劉道玉準備開始第二個五年規劃時,一道撤職令突然傳下來,他不得不離開武漢大學校長一職。



▌一個合格的教育改革家,他的骨子裏是個理想主義者

被免職後,劉道玉的日子不太好過。大會小會上都要點他的名,生病住院都會被拉出來做檢討,但他從沒寫過一個字。

楊小凱1995年受劉道玉之邀回武大講學,校領導不但禁止他講課,甚至還派人監視他的行蹤。

在被免職後,劉道玉還多次受邀出任廈大、暨南、華僑等大學的校長,甚至還有某市市長、團中央書記,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他心灰意冷地說:“我不是做官的料,隻會辦教育。但是,既然換來換去都是那個婆婆,我又能做成什麽呢?”

他曾寫過一副對聯:“生不做萬戶侯,死不爭半寸塚。“這是他對為官的真正態度。

劉道玉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教育。在長達100多萬字的著作和無數次的演講中,他對中國的教育之積弊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見。

他抨擊錯誤的基礎教育是“戕害人性”,對功利化、官僚化、排斥現代文明的辦學方式深惡痛絕,無一不指向中國教育的病根所在。

一個合格的教育改革家,他的骨子裏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做事的方式卻更像實幹家和冒險家,能將空中樓閣般的教育理想,落實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正如劉道玉所說:理想主義者和務實主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理想主義者對現實的很多東西總認為不完美、不滿意,總要想改它,追求事物最完美的狀態。而現實派認為現成的東西都是合理的。

培根有一句名言:新東西再好,人們也會因為不適應它而反對它;舊事物盡管有很多問題,因為人們適應它,所以願意保護它。

但是改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意義是什麽?理想主義者存在的價值,就是讓後人沿著他們的足跡前進。他們可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他們可能還沒有看到曙光的時候就已經被浪潮淹沒了,但是後人會沿著他們的足跡前進。



▌致命遂誌,其命維新

“卸任”武大校長之後,劉道玉沒有氣餒,而是開始攀登他人生的第二個高峰——教育研究和演講,並留下長達100多萬字的著作和無數次的演講。

在《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一書中,劉道玉將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問題的思考,歸結為十條意見,無一不指向中國高等教育的病根所在:

◎廢除自學考試製度:嚴格大學文憑標準、淨化人才市場的需要。

◎取消不合格的在職研究生學位:杜絕大學以賣學位換取資源的權錢交易。

◎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嚴格整頓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

◎大學必須與所謂“獨立學院”脫離關係:獨立學院的產生是利益均沾的結果,是不倫不類的怪胎。

◎讓成人教育回歸職業教育:真正體現職業教育或繼續教育的特點。

◎停止大學辦分校:辦分校就是變相的教育產業化。

◎整頓大學的科技開發園和研究院:科技開發園決不能多,多則必濫。

◎實行教授定編製:不允許無限量地晉升教授,解決濫竽充數的問題。

◎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學出版社和學報:讓剽竊抄襲見光死。

◎整頓大少爺作風,嚴查大學財務支出:對大學的撥款、經費開支、建設項目、享受的待遇等進行嚴格監督。

整頓高等教育絕非僅以上十個方麵,但這些是最主要的。劉道玉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也正是因為他的國際視野和觸及教育靈魂的改革理念:思想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

正如劉道玉在接受《新周刊》采訪時略帶辛酸的話:“80年代任職的大學校長之中,沒有誰像我一樣呼籲教育改革了,也沒有誰對中國的教育理解更深刻了。”

即便是今天,像他這樣敢於直言並且一針見血的教育家依然是極少數。

隨著年歲漸長,他的耳朵已不太靈光,視力也在衰退,最麻煩的是他還患上一種書寫痙攣症,右手提筆寫字就顫抖,吃飯可以,拿刀可以,就是不能拿筆。

“這是天要殺我耶,我這種人不寫作了,還能幹什麽呢?”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說:

“人們肯定劉道玉,其實是肯定改革;懷念劉道玉,其實是呼喚改革。改革是沒有‘任期’的。惟其如此,劉道玉才成為了‘永遠的校長’。”

▌中國有劉道玉,乃天下學子之幸;史書無劉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

在武大的校友裏,無人不知劉道玉。關注中國改革教育史的,同樣無人不知劉道玉,但在相關的資料與檔案中,他卻被有意無意的隱去了。

中國有劉道玉,乃天下學子之幸;史書無劉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

在改革舉步維艱、溫飽都沒解決、互聯網尚未出現的80年代,劉道玉校長就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教育奇跡,提攜了無數青年才俊。盡管中途受阻、壯誌未酬,然而他的成就和影響,早已超出校園和時代,至今無人望其項背。

作為改革家,他大膽創新、甘冒風險;作為教育家,他慧眼識珠、成就斐然;作為良師益友,他愛才如命、義薄雲天;作為知識分子,他剛直不阿,不慕權位……

劉道玉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已經與中國40年的教育改革畫上了等號,盡管武大至今沒有劉道玉一個題字,也沒有一座建築、一條道路冠上他的名字。然而世所公認:他的生命曆程、改革曆程,早已與武大、與中國教育血脈相連。

順命又逆命在洪流中浮沉的青年驕子



圖源:《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

“激進”是20世紀人類曆史的主色調之一,與同時代那些傑出的頭腦一樣,青年時代的劉道玉,也經曆了從熱血到覺醒的痛苦曆程。

▍農家少年的「諾貝爾夢」



1933年,劉道雨生於湖北棗陽一個典型的農家,排行老三。他6歲放牛,8歲念私塾,先生為他改名“道玉”。他後來的筆名是“路石”,這種自謙恰正如一則奇妙的人生預言——當一塊美玉甘做鋪路石,必有無數人通過它走向真理。

幼年教育造就了他淳樸善良、勤於思考的品質。他自小以諾貝爾為偶像,立誌成為大科學家,到哪裏成績都是拔尖。

▍熱血青年的報國心



少年劉道玉滿懷激情,渴望報效國家。盡管對現實有困惑,他仍竭力做正確的事。大學期間參加抗洪,他帶病堅守大堤。為了多學知識,他偷偷向老右派請教,去地攤上淘俄英教材。

1959年,作為優秀畢業生的劉道玉被選派留學蘇聯。出國前的新年,他與妻子新婚,恰逢“三年困難”,招待賓客的喜宴,是從“特殊渠道”買來的一鍋糖水蘿卜湯。

▍命懸一線,激進洪流中的浮萍



1962年,劉道玉在蘇聯攻讀化學副博士,各科成績全優。但因為代表留學生發言時觸怒蘇聯當局,第二年就被點名遣返。回國後,他竟成為派係爭搶的籌碼,自此留學夢碎。

1966年,32歲的劉道玉躋身武漢校委,卻無法生出興奮和作為。目睹悲劇與荒唐,堅守善良的他迷茫了,也成了挨整對象。攻擊他的大字報貼滿校園,無數次非人折磨、命懸一線,他不得已留下遺言。幸有妻兒相愛扶持,才熬過艱難歲月。

其命維新:他為武漢大學而生中國教育因他而輝煌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負有使命。劉道玉的使命,就是壯大真理、愛生如子。他革新中國教育,為國家掄才,為民族養士。他的舞台,就是80年代的武漢大學。

▍大轉折:主動請纓 重回珞珈



1977年,劉道玉被借調到教育部,參與冤假錯案平反、高考製度重建。持續兩年的過度勞累、營養不良,導致他重病住院。大病初愈,他拒絕了高教司司長的職位,回到與他一樣飽受摧殘的武大,誓要重鑄母校的輝煌。

對大學裏狂熱反智、人才凋零的現狀,他痛心疾首,又深知其弊。48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享受講師待遇,他卻樂此不疲、廢寢忘食——他終於獲得機會一展拳腳,開始銳意改革。

▍武大奇跡:人生的高光時刻



劉道玉率先廢除政治輔導員製度,實行導師負責、學生自治。他摸索出的學分製、雙學位、轉學製、插班生等先進製度,被各大高校爭相模仿,有的延續至今。

80年代的武大學風自由、英才輩出。劉道玉時代的武大精英,成為中國文化新生的一張張名片:鄧曉芒、李百煉、彭富春、楊小凱、野夫、易中天、於可訓、張在元、趙林、艾路明、陳東升、葛鴻偉、田源……

▍「生不願封萬戶侯」:命也?時也?



1988年,正當武大的奇跡震動世界時,劉道玉卻突然被免職。持續近十年的教育奇跡戛然而止,“劉道玉時代”成為曆史。

被免職後,劉道玉曾被委任某市市長等高官,但是他專門赴京謝絕任命。他說:“我不會做官,隻會辦教育”。也有世界名校發來邀約,他卻以“我做不了拉讚助的校長”婉拒。



壯士暮年:拓展生命的新高度



功成身退者沉醉往昔、遭遇挫敗者怨天尤人,是人之常情。但這都不是劉道玉。老年多病的他仍在鍥而不舍地「與命運搏鬥」,拓展生命的新高度——他播下的種子,將會成為時代的遺產,還是愛與美德的延續?這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當代蔡元培」



步入多病體衰的暮年,劉道玉依然不失“戰士”本色:他批評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積弊。這些批評雖不失青年時的銳氣,卻滿是長者的悲憫與大愛。

他斥責功利化的教育是“無意義地戕害人性”,對官僚化、背棄現代文明的教育更是深惡痛絕;他理想的大學是,以學生和教授為本,思想自由,學術至上,學風民主,創造不止。

▍沒有最好的時代,隻有不屈的戰士



經曆過高光時刻,又在高峰中跌落,劉道玉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沉迷於昔日榮光。他潛心研究教育理論,還成立了劉道玉教育基金會,將慈善注入教育。正如易中天所說:劉道玉不是一個聖人,他是一個戰士。

三十多年筆耕不輟,但他的所思所寫,不是為自己辯護立傳,而是探尋“何謂人才、何謂大學、何謂教育之真諦”等追本溯源的大問題,以及中國教育轉型的現實路徑。這些作品,是傳承、複製珞珈山奇跡的密碼。

▍「對理想拓荒,努力改變現狀」



2008年以後,劉道玉受熊彼特、德魯克等大師的啟發,從“破壞性創新”、“管理者的領導力”等角度,為自己的教育實踐注入新鮮血液,尤其在“如何發現天分、如何培養人”等具體問題上,有了新的理解和闡釋。

他對教育的診斷和設想,無一不指向其病根所在。但是他說:“光有理想和理論是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努力改變現狀,才是對理想的拓荒。”

▍「實為道玉,卻甘做路石」——天才少有,教育家更稀缺



大學之大,在於大師;文明之大,在於文化

劉道玉開創的奇跡,常被歸因於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家才能。但真正成就“70年來最好校長”的,其實是他的“教育家精神”:愛生如子,不甘讓天才埋沒、被戕害的大愛;為民族掄才養士的使命;為捍衛神聖不可侵犯之教育規律的“教條主義 ”。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實為道玉,卻甘做路石”的謙卑——天才可能成為改變時代的巨人,但像劉道玉這樣的教育家,卻成就了無數個巨人。

▍在多變的時代「扼住命運的咽喉」



劉道玉先生這一代人的際遇,是現代中國的“活曆史”:他們生於舊時代的文化餘輝;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卻如浮萍一般隨激流浮沉;在世紀末“巨輪掉頭的瞬間”,隻有少數的勇者抓住機遇,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

我們無法離開時代巨變的曲線,去思考劉道玉的幸運與不幸,但是他身上的“教育家精神”,與“扼住命運咽喉”的努力,永遠值得我們致敬、傳承。

劉道玉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將會成為時代的遺產,還是美德、真理和愛的延續?這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本文參考武漢大學、“先知書店”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