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上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空氣汙染過程仍在持續,PM2.5汙染加劇,京津冀中部地區達到中度至重度汙染水平。
據介紹,11月4日午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汙染持續累積,5日在弱東南風作用下,汙染氣團主體自南向北移動。11月4日,區域內15個城市出現PM2.5輕度汙染天;北京市從5日淩晨開始,PM2.5濃度快速上升,小時濃度峰值為163微克/立方米(5日19時),已達到短時重度汙染水平。目前,全市大部地區仍處於中度汙染水平。
距離上一輪汙染過程結束還沒多久,這一輪區域又出現汙染,這是為何?對此,清華大學教授王書肖分析了三方麵原因——
一是弱東南風、貼地逆溫、高濕大霧等因素疊加,京津冀中部氣象條件非常不利。11月4日至5日,區域受持續弱東南風控製,存在係統性貼地逆溫,大氣擴散條件較差;最高相對濕度超過90%,促進汙染物的化學轉化。特別是5日京津冀中部位於風場輻合區,邊界層低至300米,且出現大霧天氣,造成北京及周邊汙染明顯加重。
二是區域汙染物排放強度仍然較大,高濕條件下氮氧化物等氣態汙染物二次轉化影響顯著,部分時段存在燃燒源影響。近期區域內陸續啟動供暖,同時區域機動車、工程機械活動水平居高不下,導致氮氧化物等氣態汙染物排放增加。從顆粒物組分特征來看,典型城市北京在汙染高值時段,組分重構以硝酸鹽主導,占比達51.8%。此外,部分時段受燃燒源排放影響較為明顯。
三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還受到安徽北部的汙染傳輸影響。11月3日至4日,安徽北部宿州、亳州、蚌埠等地秸稈火點密集多發,導致局地空氣質量快速轉差。宿州連續出現13小時的重度及以上汙染,高值時段有機物占比達到八成。在東南風作用下,安徽北部的汙染氣團向北移動,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升高有一定貢獻。
從目前預報分析來看,預計11月6日至7日區域北部汙染略有緩解,8日至12日區域係統改善。具體到北京的情況,今明兩天空氣質量會逐步有所好轉,但徹底轉好預計要等到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