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5日,印度俄羅斯聯合軍演。(俄國防部)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週二(4日)分析指出,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俄稱紅軍城)的陷落不僅是軍事失敗,更象徵西方“自由霸權思維”的瓦解,強調,這場戰爭揭示了單極世界(unipolar world)的終結與多極秩序(multipolar world)的崛起,俄羅斯挺過製裁、重整軍工、深化與亞洲及全球南方的貿易連結,反而使得西方陷入孤立,波克羅夫斯克的包圍戰,是俄方以現實主義擊敗意識形態的象徵。
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30日,開放波克羅夫斯克戰場給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外媒採訪,並非出於人道考量,而是一場“現實主義的劇場”。他認為,這是普京在用戰場影像向世界傳遞訊息,烏克蘭軍隊陷入包圍、補給枯竭、戰線節節敗退,而西方投入再多政治敘事和媒體敘事,也無法改變戰場事實。
政治、媒體敘事渲染太久,自己都信了
米爾斯海默指出,西方長期將這場戰爭誤判為“民主對抗專製”的道德戰,而非地緣政治的實力競爭。西方戰略家誤以為宣傳、製裁與輿論能取代軍事實力,但普京開放戰場的舉動,等於要讓媒體親眼見證烏軍的潰敗,使西方自編的敘事神話瓦解。
他分析,自2023年起俄軍放棄全麵進攻,改採“消耗戰”與穩定包圍策略,以時間、火力與補給線優勢壓垮對手。波克羅夫斯克戰役就是這種策略的典範:俄軍以耐心與紀律封鎖烏軍關鍵補給線,逼使烏軍在心理與戰略上雙重崩潰。當克裏姆林宮邀請外媒進入包圍區時,等於宣告戰局已定。
米爾斯海默批評,西方從2022年起就誤判了這場戰爭,以為能透過北約擴張與軍援逼退俄羅斯,卻低估了莫斯科的決心與承受力。“現實主義告訴我們,國家麵對生存威脅時會戰到最後一刻,而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戰爭正是如此。”
他指出,隨著戰事拖長,烏克蘭的人力、彈藥與防空係統日益枯竭,西方援助也因內部政治壓力與選舉因素而減弱,美歐社會的經濟負擔、通膨與能源危機削弱了“團結挺烏”的意誌,原本堅稱的“道德聯盟”開始出現裂縫。
西方忘了,大國政治的運行依循“均勢”而非“仁慈”。西方誤把霸權當作永久,把冷戰後的勝利混淆為普世的合法性。三十年來,西方不斷將軍事聯盟擴張至俄羅斯邊界,幹預他國的核心利益區,並以“自由”之名包裝其行動
原本被設想為“孤立俄羅斯”的戰略,如今反而演變成“西方與全球非西方世界的疏離”,這正是傲慢的產物,種錯誤的假設,認為全球秩序會順從道德敘事,而非多極現實。
現實主義擊敗意識形態,西方幻覺崩潰
在更宏觀的層麵上,波克羅夫斯克戰場不僅是一場軍事包圍的場景,更象徵著文明秩序的反轉。如今,暴露於世界麵前的已不是俄羅斯,而是西方,一個過度擴張、道德疲乏、戰略迷失的集團。
自稱“普世”的自由主義秩序,如今困在自己製造的幻象之中。西方誤以為自己的霸權是永久的,把財富當成智慧,把媒體當成真理
他強調,這場戰爭揭示了單極世界(Unipolar world)的終結與多極秩序(multipolar world)的崛起,俄羅斯挺過製裁、重整軍工、深化與亞洲及全球南方的貿易連結,反而讓西方陷入孤立。波克羅夫斯克的包圍戰,是俄方以現實主義擊敗意識形態的象徵。
米爾斯海默最後總結,每場戰爭終將回到權力的邏輯。當西方的信念超越實力、道德脫離現實,它就會變成脆弱與虛偽,波克羅夫斯克不是一場戰役的終點,而是西方幻覺崩潰(which Western civilization sees itself stripped of illusion)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