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飛飛教授因其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而獲得表彰。
被譽為人工智慧(AI)“教母”的李飛飛教授(Prof. Fei-Fei Li)向BBC表示,作為七位獲頒頂尖工程獎的人工智慧先驅中唯一的女性,她“很自豪自己與眾不同”。
英國國王今日將在聖詹姆士宮舉行典禮,頒發“2025年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予李教授及其他六位得主。
與她一同獲獎的包括:約書亞·本吉奧教授(Prof. Yoshua Bengio)、比爾·戴利博士(Dr. Bill Dally)、傑佛瑞·辛頓博士(Dr. Geoffrey Hinton)、約翰·霍普菲爾德教授(Prof. John Hopfield)、英偉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以及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博士(Dr. Yann LeCun)。
他們因對現代機器學習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而獲得表彰,這一領域是推動人工智慧快速進展的核心基礎。
誰是人工智能“教父”與“教母”?
自從共同獲頒“2018年圖靈獎”(2018 Turing Award)以來,傑佛瑞·辛頓博士、本吉奧教授與現任Meta首席AI科學家的楊立昆博士便廣泛被譽為“人工智慧之父”。然而,所謂的“人工智慧之母”隻有一位——李飛飛教授。她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自己已逐漸接受這個稱號。
“我不會稱自己為任何領域的‘教母’,”她說。
她表示,幾年前當人們開始這樣稱呼她時,她曾經“停下來思考,如果我拒絕這個稱號,可能會錯失讓女性科學家與科技工作者被這樣認可的機會”。
“因為男性很容易就被稱為‘教父’或‘奠基者’。”
“為了我所共事的年輕女性,以及未來一代的女孩們,我現在願意接受這個稱號,”她補充道。
李教授出生於中國,青少年時期移民美國,並在電腦科學領域表現卓越。她現為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係聯合主任,也是World Labs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她因主導ImageNet計劃而廣受肯定。該計劃推動了電腦視覺的重大突破。她與學生們建立了大規模的圖像辨識資料集,成為許多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礎,為電腦“看見”世界鋪路。
她表示,這個資料集的重要性在於“打開了資料驅動AI的閘門”。
她認為,人工智慧的下一個重大裏程碑,將是能夠與周遭世界互動的能力。
這種能力“對動物與人類而言是與生俱來的”,若能在AI中實現,將能在多方麵“強化”人類,包括創造力、機器人學習、設計與建築等。
這將是七位得獎人首次齊聚一堂。
三位“AI教父”對人工智慧的潛在風險持公開分歧的看法。辛頓博士多次表達對AI可能構成“滅絕級威脅”的嚴重擔憂;但同樣任職於Meta的楊立昆教授則認為,這類世界末日式的警告過於誇張。
李飛飛教授表示,她采取的是更“務實的態度”,並認為科學家之間的分歧是“健康的”。
“我們習慣了意見分歧,我認為這是健康的。像AI這樣深遠且具影響力的議題,需要大量健康的辯論與公共討論。”
“我認為,針對AI的極端言論都讓人擔憂……我一直主張以更科學、務實的方式來溝通與教育大眾。”
“所以,是的,我希望我們對AI的溝通能更節製,並以事實與科學為基礎,而非極端言論。”
“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每年頒發一次,表彰對全球人類福祉帶來突破性創新的工程師。過去的得主包括萬維網的發明者提姆·伯納斯-李爵士(Sir Tim Berners-Lee)。
“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基金會主席瓦倫斯勳爵(Lord Vallance)表示,這些得獎人“代表了工程界的最高水準”,並補充說他們的工作“展現了工程如何既能維護地球,也能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