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語電視的發展曆程中,廣東電視台曾書寫過濃墨重彩的篇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它以獨特的嶺南文化視角和創新的節目形式,成為了全國觀眾矚目的焦點。從風靡一時的電視劇《蝦球傳》《情滿珠江》,到開創內地綜藝先河的《萬紫千紅》,廣東台憑借著大膽的嚐試和對本土文化的深耕,不僅引領了地方電視台的發展潮流,更是培養出了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主持人
。
這些主持人宛如璀璨星辰,點綴著廣東電視台的黃金時代,他們的聲音和形象,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廣東觀眾的成長。然而,時光無情,歲月流轉,有這樣
5
位主持人,他們曾在熒幕上熠熠生輝,給觀眾帶來無盡歡樂與感動,原以為他們退休後正安享晚年,可實際上,他們已離開我們多年。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故事,緬懷那些逝去卻永不磨滅的熒幕記憶。
1986 年,遠洋賓館的服務員陳旭然因出眾氣質被《家庭百事通》發掘,這個非科班出身的女孩憑借驚人毅力,從晨間節目一路躋身王牌綜藝《萬紫千紅》。1990 年與陳維聰組成的 “金童玉女” 組合,以 “優雅而不失親切” 的風格讓節目收視率超越香港無線《歡樂今宵》,成為全國地方台的收視奇跡。
巔峰期的她並未止步:主持《共度好時光》等多檔名牌欄目,斬獲省級以上多項大獎,1995 年更成為廣東台最年輕的女製片人。轉型幕後的同時,她發行個人專輯《情與夢的絮語》,展現跨界才華。然而 1998 年 12 月 30 日,30 歲的生命在入室搶劫案中戛然而止,留給觀眾無盡唏噓。正如業內評價:“她本可見證廣東綜藝下一個黃金十年。”
譚國治:《萬紫千紅》的締造者與綜藝伯樂
1981 年,當廣東台籌備內地首檔大型綜藝《萬紫千紅》時,借調自省廣播局的譚國治成為關鍵先生。這位聲音磁性的播音員不僅組建鍾新寧等初代主持陣容,更主導設計了文藝演出、競技比賽、舞台劇等多元形式,讓節目成為央視《正大綜藝》的靈感源頭。
1992 年,他以該節目斬獲 “全國廣播電視主持人開拓獎” 金獎,卻在巔峰時主動讓賢,悉心培養陳維聰、任永全等後輩。從 “省港杯” 歌唱比賽到 “羊城跨年嘉年華”,他的身影貫穿廣東綜藝黃金年代。2016 年,73 歲的譚國治因癌症離世,但其 “甘為人梯” 的精神,仍在廣東電視界傳承。
馬婷:雙棲舞台上的 “麥太” 與阿英
1981 年踏入廣東台的馬婷,兼具北京廣播學院的新聞功底與北電表演素養。她主持的《搖錢樹》以三農視角切入,塑造的農村婦女阿英形象深入人心,斬獲 2013 年新農村藝術節最佳主持人獎;而《外來媳婦本地郎》中的 “麥太”,更以潑辣又溫柔的鮮活演繹成為廣府家庭記憶的符號。
這位雙棲藝人的成績單尤為亮眼:1991 年參演的合拍劇《豪門怨》登頂台灣年度收視,此後更活躍於《棋行天下》等多部影視劇。2015 年確診癌症後,她隱瞞病情堅持工作,直至 2016 年 53 歲離世。同事追憶:“她錄完最後一期節目時,還在教新人鏡頭感。”
吳捷玲:跨時代的少兒主持與文化使者
作為廣東廣播電視大學首屆畢業生,吳捷玲 1978 年入職廣東台,1980 年成為恢複圖像播報後的首批熒屏播音員。1981 年轉型主持後,她開創性地打造少兒節目範式 ——《智力問答比賽》以趣味互動替代刻板說教,成為 70 後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1 年移民新加坡後,她在當地廣播局製作的 “生活極短篇” 文學節目,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紐帶。2016 年腦癌確診後,這位始終心係故土的主持人仍堅持回穗探望舊友。2017 年 67 歲辭世時,新加坡媒體評價:“她讓華語廣播在獅城擁有了溫度。”
偏正中:體育解說界的 “犀利先生”
1965 年,北廣首屆播音專業畢業生偏正中放棄邊疆誌願,紮根廣東電台。70 年代初,他敏銳捕捉體育熱潮,成為文革後地方台 “體育解說第一人”,逾千場轉播覆蓋奧運會、世界杯等頂級賽事。其 “激昂犀利” 的風格獨樹一幟,既能精準描述賽事瞬間,更敢為公平正義發聲,贏得 “犀利先生” 美譽。
1991 年創辦的《健力寶體壇》開啟體育評論先河,2010 年《美麗說亞運》更以脫口秀形式革新傳播。即便 2012 年擔任鳳凰衛視評論員,他仍堅守粵語解說陣地。2018 年 74 歲病逝前,這位被金寶成稱為 “中國體育播音符號” 的老人,還在修改亞運會解說稿。
從《萬紫千紅》的聚光燈到體育賽場的解說席,從少兒節目的童謠到家庭劇的煙火氣,陳旭然、譚國治等五位先驅者,用專業與熱愛定義了廣東電視的黃金時代。他們的離去,是熒屏的損失,更是時代的印記 —— 正如《萬紫千紅》的旋律仍在流傳,他們的聲音與形象,早已融入嶺南文化的血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