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拒絕為“A Level”續費的中產:不裝了,錢不夠了

拒絕為“A Level”續費的中產:不裝了,錢不夠了

文章來源: 最人物 於 2025-11-01 00:35:1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說中產返貧的典型三件套是:貸款買房、孩子上國際學校、老婆在家做全職太太。而如今,不少中產家庭開始麵臨尷尬的處境——

他們率先選擇放棄的,通常是孩子的“教育自由”。

去年,深圳厚德書院因財務問題宣布關停,北京房山的諾德安達也宣布倒閉——這輪民辦、國際學校“關門潮”的背後是中產家庭集體斷供的縮影。

還有更多家庭采取更保守的教育態度,開始把孩子的教育從民辦或國際學校轉向公立學校。

而這種行為折射出的,不隻有中產家庭的財政危機。

“念書念出一套房錢,就業一看月薪八千”,無數中產正從奮力托舉孩子的教育競賽中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這場投資的真實回報率。

國際學校,這條曾被許多家庭視為“通往世界舞台”的理想路徑,如今正逐漸演變為一場考驗財力、耐心與教育理念的漫長馬拉鬆。

本文授權轉載自「視覺誌」

作者 -小飆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國際學校陸續發布學費上調通知。

盡管各校漲幅不一,但整體趨勢持續向上。尤其令人咋舌的是,部分學校學費的年度漲幅甚至超過25%,遠遠跑贏中產家庭的收入增長。

那麽,國際學校的真實收費究竟有多高?以北京鼎石學校為例——這所成立於2014年的學校因明星子女就讀而備受關注,李小璐的女兒甜馨便在此就讀。

有網友統計,鼎石的學費平均每年超30萬元,若加上寄宿與餐飲費用(約11萬元/年),且從9年級起學生必須在校寄宿,那麽一個學生每年的基礎花費,必然穩穩突破40萬元大關。

然而,學費隻是國際學校支出的“冰山一角”。

在每年一繳的固定學費之外,學生家庭還需承擔一係列看似零碎卻不容忽視的日常開銷:校服、社團活動、校車接送等等。比如有網友曬出在鼎石買校服的vlog,11件校服一共花費3000多。

而如果家中有兩個或三個子女同時就讀,相關費用還要成倍上漲。

當然,國際學校所提供的服務也實打實地體現在教學與生活細節中。學校的師資隊伍多由外教與中教共同組成,且更注重個性化教育,給予孩子不同於傳統學校的知識環境和表達空間。

很多網友會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國際學校宿舍條件,這些孩子的宿舍環境十分優越,更像是一套配備齊全的公寓。且除了相對獨立的宿舍空間,也有公共活動區——這樣的設計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意識,也能尊重他們的私密空間。

有博主拍攝過學校的餐食,種類豐富、搭配科學,充分滿足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與口味需求。

以上這些,都精準迎合了中產家庭渴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給子女更優渥生活的心態。這也是不少家長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原因——環境很重要。

但是,付清學費、安排好教學環境,遠不是教育的終點。課外興趣班、暑期海外研學、競賽輔導、升學規劃等這些“隱形支出”接踵而至,持續考驗著中產家庭的經濟耐力。

此時也許你會問,那為什麽一定要努著一股勁兒支付這些課外活動開銷呢?

原因可能是,許多家長在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後才意識到,那筆名為學費的開銷隻是國際學校的“入場券”,孩子入學後真正的學習環境,那些與同學共同參加的活動、那些關於興趣的共同話題、日常生活的集體回憶,所有的這些都要靠金錢去構建。

這個時候,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無所遁形。有教育博主分享過真實案例:孩子開口要一雙6000元的球鞋,家長第一反應是攀比,但其實孩子的同學中有人每雙鞋都是這個價位。

以前,咬咬牙供孩子讀國際學校,對不少中產家庭來說,是踮踮腳就能夠到的選擇。可現在呢?學費一個勁兒漲,附加消費也不斷疊加,這條路慢慢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些看似承載著中產 “跨越階層” 希望的國際學校,仔細看看賬單才發現,不過是一場用金錢細細編織的夢。這個夢對於曾經的中產家庭來說也許是值得做的,但如今的他們也意識到,這個沒有盡頭的夢,代價高昂,結局卻並不盡如人意。

其實中產家庭選國際學校,差別還挺大的。

一種是“出走型”路線:家長直接選擇海外的國際學校,核心訴求就是讓孩子徹底躲開國內的教育內卷。泰國、馬來西亞這些亞洲國家成了熱門,一來當地國際學校學費相對便宜,距國內更近;二來宣傳重點都是 “讓孩子快樂成長”,特別對想逃離教育焦慮的中產胃口。

這當中又以泰國的國際學校為最火。當地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也就是北京等一線城市同類學校的一半,加上泰國生活成本低,自然吸引了不少家長。

可真把孩子送過去,新的焦慮又找上門了,有些家長甚至最後把孩子接回了國內,理由是再待下去“孩子就廢了”。倒不是說這些學校的課程理念不好,隻是很多中國家長心裏總覺得“不踏實”。

一位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泰國國際學校的課程的確輕鬆,比如,教授給孩子的課程是“如何更正確地呼吸”;還有的家長發現學校教授的是“如何用一塊抹布打掃全家”的課程。而這些課程顯然並不符合中國中產對孩子的教育期待。

這種模式確實減輕了孩子的壓力,卻也削弱了孩子的競爭力。可這恰恰是很多中產家長最難接受的。要知道,這些家長中的大多數人是靠高強度學習和競爭才實現階層躍升的,骨子裏還是相信“嚴格訓練”才是成功的關鍵。

而另一種選擇,是留在國內讀國際化學校,但家長們同樣有自己的困惑和焦慮。選這條路的家長,對教育不抱天真幻想,也不追求“輕鬆”,他們要的是“精英式”培養。

可國內國際學校水平參差不齊。頂級的學校,中產家長難以承受高昂的學費;一般的學校,師資又缺乏保障,這就特別考驗家長篩選教育資源的能力。

前兩年不少所謂的 “國際學校”,其實就是掛著國際招牌的雙語學校,但架不住宣傳猛,所以成了不少中產家庭的選擇。後來國內的國際學校遭遇了一波外教離職潮,直接攪亂了這些學校的師資穩定;就算還有一些外國老師,但是不少人可能並非來自英美等英語國家,甚至有的可能來自東南亞國家,教學能力和語言水平都沒保障。

而事實上,一些老牌的國際學校,學生們並不輕鬆。那些優質國際學校的學生,日常作息到底什麽樣?除了排得滿滿的學科課,課餘時間還要被社團活動占滿,放學後可能還要做研究性作業、準備國際競賽;周末也歇不了,SAT(也被稱為美國高考)培訓、藝術特長班排得滿滿當當。

這種高強度安排,和外界想象中 “國際學校=快樂教育” 根本不是一回事。有些孩子適應不了,就出現了 “教育回流”,從國際學校轉回公立體係。

一些家長除了扛不住常年高額的教育開支,還要麵對孩子在生活、學科上的各種不適應:與其花大價錢請家教補課,不如幹脆回公立,衝高考,反而簡單直接。

這麽看下來,國際學校早就不隻是個讀書的地方,更像一塊試金石,照見了中產家庭的價值觀和生存策略。家長選哪條教育路,本質上是在回答兩個更深的問題:我們到底想讓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又願意為這個目標,付出多大的代價?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好奇,國際學校對於中產家庭而言堪稱完全的教育“奢侈品”,那他們為何還要前赴後繼地走上這條道路呢?

其實撥開層層光環,大部分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初衷,依然離不開最樸素的"望子成龍"情結——

他們期待孩子能夠借助這條通道順利出國,進入世界頂尖大學,最終實現真正的階層跨越。而一些頂尖國際學校每年超高的升學率,正是這些家長所追求的。

這種追求聽起來順理成章,但現實情況往往困難又複雜。即便成功進入國際學校、適應了國外的教學體係,想要踏入世界名校的大門也絕非易事。國際教育並非一條鋪設好的康莊大道,而更像是一場需要全家總動員的升級打怪之旅。

以美國頂尖大學申請為例,除了需要近乎完美的成績,學生還需要展現獨特的個人特質。這就催生了一場圍繞"人設打造"的隱形競賽。

比如,美國名校喜歡那些有做公益項目經驗的學生。這裏說的“公益”不是簡單地“扶老奶奶過馬路”,而是可以直接服務於社區的公益之舉。

就像中國南方雨水多,有時下雨井蓋會反水,有個南方的同學就做了一個傳感器,可以在雨水達到一定高度時報警並封閉井蓋,從那之後該同學所在的社區井蓋就再沒積過水。這個公益項目從調研到研發再到生產投放,需要持續的研究和經濟支持,而即使是中產家庭,要做到這一點的難度也可想而知。

此外,運動特長也不再是簡單的強身健體。穀愛淩就曾經在采訪中表示,她的運動特長確實幫助自己申請到了更好的學校。

穀愛淩爆火後,讓孩子靠運動特長拿到國外優秀大學的offer,幾乎是每個華人家庭都會考慮的教育“捷徑”。

但這條路並不“快捷”,如果要走體育“爬藤”這條路,等到高中再開始就晚了,“9年級定項目、查NCAA 認可課程,10年級注冊賬號,11年級既要備賽又要考 SAT,12年級簽錄取信……”

這場看似個性化的競賽,其實都對家庭資源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國際教育就這樣,悄然從"卷孩子"變成了"卷全家"。

而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即便投入如此巨大,結果也未必盡如人意。比如有的畢業生雖然成績接近滿分,擁有豐富的課外活動經曆,最終卻與夢想的藤校失之交臂。

這種不確定性讓許多中產家庭陷入深深的焦慮。他們既不能像頂級家庭那樣從容應對,也無法像普通家庭那樣安心接受主流教育路徑。在國際教育的道路上,他們像是走在鋼絲上,每一步都需謹慎權衡。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好奇:那些砸重金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盼著他們靠海外名校實現階層跨越的家庭,可最後真能如所願嗎?現實比想象殘酷多了。

這些年留學生越來越多,海外文憑早就沒以前那麽“值錢”了。如今在就業市場上,“海歸”身份早已不稀罕。網上總傳 “海歸月薪才5000”,這話或許不全屬實,但這類消息一遍遍被轉發,確實也慢慢磨掉了家長們當初的高期待。

市場大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全球化的熱度降了,加上國際局勢的不斷變化,“留過洋”的標簽早就沒那麽好使了。

越來越多想依靠托舉孩子完成階層躍遷的中產家庭開始冷靜思考:花幾百萬培養一個“全球化人才”,到底值不值?他們開始認真算賬,考量教育投入能有多少回報?

其實,與其硬著頭皮湊錢,賭一個不確定的留學未來,不如選一個更貼合自家情況的教育方式。

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從來都是幫每個人找到和世界相處的方法。當更多中產家庭從盲目追逐國際教育的迷夢裏醒過來,才能讓教育找回它本來的樣子。

就算有人說“中產返貧先爛尾教育”是個常態,但這個現象背後,藏著的其實是家長們用更清醒的頭腦,給孩子找一條更適合的成長之路。這條路,配得上孩子的未來,也符合家庭的當下。

量力而為,總不是一件壞事……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撞死3歲華裔幼童的無照司機重罪全免,家屬痛哭…
一代賭王坐擁2000億 卻遭兒女做局 83歲靠變賣籌錢…
美國父子亞洲度假 遭“殺人蜂”群襲 被蟄成血人身亡!
奸殺10多人 強暴30人 “殺人魔”前妻首度曝驚悚過往...
美財長罕見承認:美國房地產已經陷入衰退




24小時討論排行

10歲童腹痛就醫 送進手術室逾14小時 6器官遭切除
特朗普遭紮心3連問:普京為何不停火?他無視你嗎?…
民調顯示 3分之2美國人認為美國“嚴重走錯方向”
“了不起的特朗普”花天酒地,4200萬美國人卻正挨餓
紐約“紅潮”:33歲“社會主義市長”馬姆達尼的驚天逆襲
中國延長46國入境免簽有效期 美加不在此列
中美貿易變化,CNN做了4張圖
中國機器人慘遭美國網紅霸淩“施虐”!引發網友關注
紐約時報: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政策糟透了
巴厘島叫停著名景點懸崖電梯工程,由中企承建
伏屍百萬,這個國家已經進入大屠殺模式
美部長放狠話:我們若認為不安全 會關閉整個領空
黃仁勳:中國們現在能生產數百萬顆AI芯片
紐約市長選舉|社會主義者曼達尼嚇怕華裔老一輩
4200萬人鬆口氣 動用應急金發糧食券 最快5日到賬
工資打五折,醫生紛紛降薪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拒絕為“A Level”續費的中產:不裝了,錢不夠了

最人物 2025-11-01 00:35:19


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說中產返貧的典型三件套是:貸款買房、孩子上國際學校、老婆在家做全職太太。而如今,不少中產家庭開始麵臨尷尬的處境——

他們率先選擇放棄的,通常是孩子的“教育自由”。

去年,深圳厚德書院因財務問題宣布關停,北京房山的諾德安達也宣布倒閉——這輪民辦、國際學校“關門潮”的背後是中產家庭集體斷供的縮影。

還有更多家庭采取更保守的教育態度,開始把孩子的教育從民辦或國際學校轉向公立學校。

而這種行為折射出的,不隻有中產家庭的財政危機。

“念書念出一套房錢,就業一看月薪八千”,無數中產正從奮力托舉孩子的教育競賽中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這場投資的真實回報率。

國際學校,這條曾被許多家庭視為“通往世界舞台”的理想路徑,如今正逐漸演變為一場考驗財力、耐心與教育理念的漫長馬拉鬆。

本文授權轉載自「視覺誌」

作者 -小飆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國際學校陸續發布學費上調通知。

盡管各校漲幅不一,但整體趨勢持續向上。尤其令人咋舌的是,部分學校學費的年度漲幅甚至超過25%,遠遠跑贏中產家庭的收入增長。

那麽,國際學校的真實收費究竟有多高?以北京鼎石學校為例——這所成立於2014年的學校因明星子女就讀而備受關注,李小璐的女兒甜馨便在此就讀。

有網友統計,鼎石的學費平均每年超30萬元,若加上寄宿與餐飲費用(約11萬元/年),且從9年級起學生必須在校寄宿,那麽一個學生每年的基礎花費,必然穩穩突破40萬元大關。

然而,學費隻是國際學校支出的“冰山一角”。

在每年一繳的固定學費之外,學生家庭還需承擔一係列看似零碎卻不容忽視的日常開銷:校服、社團活動、校車接送等等。比如有網友曬出在鼎石買校服的vlog,11件校服一共花費3000多。

而如果家中有兩個或三個子女同時就讀,相關費用還要成倍上漲。

當然,國際學校所提供的服務也實打實地體現在教學與生活細節中。學校的師資隊伍多由外教與中教共同組成,且更注重個性化教育,給予孩子不同於傳統學校的知識環境和表達空間。

很多網友會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國際學校宿舍條件,這些孩子的宿舍環境十分優越,更像是一套配備齊全的公寓。且除了相對獨立的宿舍空間,也有公共活動區——這樣的設計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意識,也能尊重他們的私密空間。

有博主拍攝過學校的餐食,種類豐富、搭配科學,充分滿足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與口味需求。

以上這些,都精準迎合了中產家庭渴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給子女更優渥生活的心態。這也是不少家長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原因——環境很重要。

但是,付清學費、安排好教學環境,遠不是教育的終點。課外興趣班、暑期海外研學、競賽輔導、升學規劃等這些“隱形支出”接踵而至,持續考驗著中產家庭的經濟耐力。

此時也許你會問,那為什麽一定要努著一股勁兒支付這些課外活動開銷呢?

原因可能是,許多家長在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後才意識到,那筆名為學費的開銷隻是國際學校的“入場券”,孩子入學後真正的學習環境,那些與同學共同參加的活動、那些關於興趣的共同話題、日常生活的集體回憶,所有的這些都要靠金錢去構建。

這個時候,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無所遁形。有教育博主分享過真實案例:孩子開口要一雙6000元的球鞋,家長第一反應是攀比,但其實孩子的同學中有人每雙鞋都是這個價位。

以前,咬咬牙供孩子讀國際學校,對不少中產家庭來說,是踮踮腳就能夠到的選擇。可現在呢?學費一個勁兒漲,附加消費也不斷疊加,這條路慢慢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些看似承載著中產 “跨越階層” 希望的國際學校,仔細看看賬單才發現,不過是一場用金錢細細編織的夢。這個夢對於曾經的中產家庭來說也許是值得做的,但如今的他們也意識到,這個沒有盡頭的夢,代價高昂,結局卻並不盡如人意。

其實中產家庭選國際學校,差別還挺大的。

一種是“出走型”路線:家長直接選擇海外的國際學校,核心訴求就是讓孩子徹底躲開國內的教育內卷。泰國、馬來西亞這些亞洲國家成了熱門,一來當地國際學校學費相對便宜,距國內更近;二來宣傳重點都是 “讓孩子快樂成長”,特別對想逃離教育焦慮的中產胃口。

這當中又以泰國的國際學校為最火。當地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也就是北京等一線城市同類學校的一半,加上泰國生活成本低,自然吸引了不少家長。

可真把孩子送過去,新的焦慮又找上門了,有些家長甚至最後把孩子接回了國內,理由是再待下去“孩子就廢了”。倒不是說這些學校的課程理念不好,隻是很多中國家長心裏總覺得“不踏實”。

一位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泰國國際學校的課程的確輕鬆,比如,教授給孩子的課程是“如何更正確地呼吸”;還有的家長發現學校教授的是“如何用一塊抹布打掃全家”的課程。而這些課程顯然並不符合中國中產對孩子的教育期待。

這種模式確實減輕了孩子的壓力,卻也削弱了孩子的競爭力。可這恰恰是很多中產家長最難接受的。要知道,這些家長中的大多數人是靠高強度學習和競爭才實現階層躍升的,骨子裏還是相信“嚴格訓練”才是成功的關鍵。

而另一種選擇,是留在國內讀國際化學校,但家長們同樣有自己的困惑和焦慮。選這條路的家長,對教育不抱天真幻想,也不追求“輕鬆”,他們要的是“精英式”培養。

可國內國際學校水平參差不齊。頂級的學校,中產家長難以承受高昂的學費;一般的學校,師資又缺乏保障,這就特別考驗家長篩選教育資源的能力。

前兩年不少所謂的 “國際學校”,其實就是掛著國際招牌的雙語學校,但架不住宣傳猛,所以成了不少中產家庭的選擇。後來國內的國際學校遭遇了一波外教離職潮,直接攪亂了這些學校的師資穩定;就算還有一些外國老師,但是不少人可能並非來自英美等英語國家,甚至有的可能來自東南亞國家,教學能力和語言水平都沒保障。

而事實上,一些老牌的國際學校,學生們並不輕鬆。那些優質國際學校的學生,日常作息到底什麽樣?除了排得滿滿的學科課,課餘時間還要被社團活動占滿,放學後可能還要做研究性作業、準備國際競賽;周末也歇不了,SAT(也被稱為美國高考)培訓、藝術特長班排得滿滿當當。

這種高強度安排,和外界想象中 “國際學校=快樂教育” 根本不是一回事。有些孩子適應不了,就出現了 “教育回流”,從國際學校轉回公立體係。

一些家長除了扛不住常年高額的教育開支,還要麵對孩子在生活、學科上的各種不適應:與其花大價錢請家教補課,不如幹脆回公立,衝高考,反而簡單直接。

這麽看下來,國際學校早就不隻是個讀書的地方,更像一塊試金石,照見了中產家庭的價值觀和生存策略。家長選哪條教育路,本質上是在回答兩個更深的問題:我們到底想讓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又願意為這個目標,付出多大的代價?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好奇,國際學校對於中產家庭而言堪稱完全的教育“奢侈品”,那他們為何還要前赴後繼地走上這條道路呢?

其實撥開層層光環,大部分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初衷,依然離不開最樸素的"望子成龍"情結——

他們期待孩子能夠借助這條通道順利出國,進入世界頂尖大學,最終實現真正的階層跨越。而一些頂尖國際學校每年超高的升學率,正是這些家長所追求的。

這種追求聽起來順理成章,但現實情況往往困難又複雜。即便成功進入國際學校、適應了國外的教學體係,想要踏入世界名校的大門也絕非易事。國際教育並非一條鋪設好的康莊大道,而更像是一場需要全家總動員的升級打怪之旅。

以美國頂尖大學申請為例,除了需要近乎完美的成績,學生還需要展現獨特的個人特質。這就催生了一場圍繞"人設打造"的隱形競賽。

比如,美國名校喜歡那些有做公益項目經驗的學生。這裏說的“公益”不是簡單地“扶老奶奶過馬路”,而是可以直接服務於社區的公益之舉。

就像中國南方雨水多,有時下雨井蓋會反水,有個南方的同學就做了一個傳感器,可以在雨水達到一定高度時報警並封閉井蓋,從那之後該同學所在的社區井蓋就再沒積過水。這個公益項目從調研到研發再到生產投放,需要持續的研究和經濟支持,而即使是中產家庭,要做到這一點的難度也可想而知。

此外,運動特長也不再是簡單的強身健體。穀愛淩就曾經在采訪中表示,她的運動特長確實幫助自己申請到了更好的學校。

穀愛淩爆火後,讓孩子靠運動特長拿到國外優秀大學的offer,幾乎是每個華人家庭都會考慮的教育“捷徑”。

但這條路並不“快捷”,如果要走體育“爬藤”這條路,等到高中再開始就晚了,“9年級定項目、查NCAA 認可課程,10年級注冊賬號,11年級既要備賽又要考 SAT,12年級簽錄取信……”

這場看似個性化的競賽,其實都對家庭資源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國際教育就這樣,悄然從"卷孩子"變成了"卷全家"。

而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即便投入如此巨大,結果也未必盡如人意。比如有的畢業生雖然成績接近滿分,擁有豐富的課外活動經曆,最終卻與夢想的藤校失之交臂。

這種不確定性讓許多中產家庭陷入深深的焦慮。他們既不能像頂級家庭那樣從容應對,也無法像普通家庭那樣安心接受主流教育路徑。在國際教育的道路上,他們像是走在鋼絲上,每一步都需謹慎權衡。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好奇:那些砸重金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盼著他們靠海外名校實現階層跨越的家庭,可最後真能如所願嗎?現實比想象殘酷多了。

這些年留學生越來越多,海外文憑早就沒以前那麽“值錢”了。如今在就業市場上,“海歸”身份早已不稀罕。網上總傳 “海歸月薪才5000”,這話或許不全屬實,但這類消息一遍遍被轉發,確實也慢慢磨掉了家長們當初的高期待。

市場大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全球化的熱度降了,加上國際局勢的不斷變化,“留過洋”的標簽早就沒那麽好使了。

越來越多想依靠托舉孩子完成階層躍遷的中產家庭開始冷靜思考:花幾百萬培養一個“全球化人才”,到底值不值?他們開始認真算賬,考量教育投入能有多少回報?

其實,與其硬著頭皮湊錢,賭一個不確定的留學未來,不如選一個更貼合自家情況的教育方式。

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從來都是幫每個人找到和世界相處的方法。當更多中產家庭從盲目追逐國際教育的迷夢裏醒過來,才能讓教育找回它本來的樣子。

就算有人說“中產返貧先爛尾教育”是個常態,但這個現象背後,藏著的其實是家長們用更清醒的頭腦,給孩子找一條更適合的成長之路。這條路,配得上孩子的未來,也符合家庭的當下。

量力而為,總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