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速覽:33歲“局外人”的勝利,重塑美國政治版圖
2025年的紐約市長競選,正演變為一場牽動全美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
年僅33歲、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的州議員佐蘭·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在幾個月前民調支持率還徘徊在1%的情況下,竟然在近期的民主黨初選中,一舉擊敗了前州長安德魯·科莫(Andrew
Cuomo)這樣的政治老將,成功贏得黨內提名。

馬姆達尼的勝利,被廣泛視為一場從底層草根發起的“政治地震”。他所依靠的,是強大且紀律嚴明的草根組織(NYC-DSA)、極具感染力和傳播力的社交媒體視頻敘事,以及一係列直指民生痛點的激進口號,諸如“凍結租金、免費公交、全民托兒”。這些策略成功動員了規模龐大的年輕選民和工薪階層。

這場勝利更深遠的標誌性意義,在於它發生在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的第二個任期內。
馬姆達尼的崛起,不僅預示著紐約這座全球金融中心,極有可能迎來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血統和社會主義者市長,更意味著在白宮麵前,一個意識形態上的鮮明“對立麵”已然豎起。
特朗普總統及其盟友已迅速作出反應,將馬姆達尼定性為“共產主義瘋子”和“反美分子”。一場圍繞紐約市控製權的政治大戲,正迅速升級為“特朗普主義”與美國新左翼勢力的全國性攤牌。
這場發生在特朗普“故鄉”的政治風暴,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紐約市的邊界。《今日特讀》為您深入解讀。

外媒觀察:不隻是“反特朗普”,一場有組織的“新政治”實驗
馬姆達尼的異軍突起,讓美國乃至全球的媒體觀察家們深感震動。各方分析的焦點,不僅在於他如何贏得了這場近乎“不可能的勝利”,更在於他所代表的這股政治力量,究竟將如何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掀起一場怎樣的風暴。

核心製勝點一:超越魅力的“組織戰”與“新媒體戰”
多家分析機構都指出,如果將馬姆達尼的勝利僅僅歸功於“個人魅力”,那將是一個嚴重的誤讀。
這場勝利之所以讓政治精英們措手不及,正是因為它顛覆了傳統金錢政治規則。
《雅各賓》和《獨立月報》均著重強調了“紐約市民主社會主義者聯盟”(NYC-DSA)在選舉中扮演的支柱角色。馬姆達尼的勝利,首先是組織化、高度紀律性的草根運動的勝利。NYC-DSA為他提供了數以萬計的誌願者、龐大的選民數據庫,以及通過“挨家挨戶敲門”建立的傳統動員能力。(相關報道:雅各賓
| 佐蘭·曼達尼的市政社會主義,還得向拉丁美洲"抄作業"獨立報
|“排斥式新聞學”失靈了?紐約“社會主義”黑馬如何衝破1%的媒體圍剿)
更為關鍵的是,馬姆達尼巧妙地利用了同理心和務實能力,將民主社會主義的理念,包裝成了一套解決“生活成本危機”的具體方案。他沒有空談抽象的“階級鬥爭”,而是將理念轉化為“凍結租金”和“免費公交”這樣直白的口號。後者甚至成了他與選民在集會上標誌性的互動(當他高呼"Freeze
the…",人群會默契地回應"Rent!"),這最直接地回應了紐約市民當下迫切的經濟焦慮。
《紐約客》寫道,在馬姆達尼早期的競選視頻中,一個最廣為流傳的片段是:他主動與特朗普的支持者交談,探尋他們為何因生活成本而轉向特朗普,並展現了“多傾聽,少說教”的姿態。
正是他這種充滿同理心、好奇心的“快樂民粹主義者”的形象,與特朗普“非黑即白”的憤怒動員形成了鮮明反差。

核心製勝點二:從“階級”到“身份”的政治敘事重構
馬姆達尼的成功,還在於他將“階級政治”與“身份政治”進行了一種巧妙的結合,而這恰恰是特朗普時代最容易引爆的議題。
《紐約客》深入挖掘了馬姆達尼的背景:他生於烏幹達,母親是知名電影導演米拉·奈爾,父親是哥倫比亞大學的著名後殖民理論學者馬哈茂德·馬姆達尼。(相關報道:紐約客
|
紐約政治的“局外人”:激進派新星馬姆達尼,正讓華爾街和白宮同時頭疼)但他並未被這種精英背景所束縛,反而將其轉化為一種獨特的“權力”。
作為紐約第一位穆斯林市長候選人,他沒有回避自己的宗教和移民身份,而是在巴勒斯坦問題、反仇恨犯罪等議題上采取了極其鮮明的立場。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文章指出,他因批評以色列在加沙的“種族滅絕”行為、支持BDS(抵製、撤資、製裁)運動而飽受攻擊。在一次深夜秀上,他甚至被要求對“哈馬斯”做“點讚或點踩”的表態。特朗普更是威脅要“逮捕”他。(相關報道:布魯金斯學會
| 複盤馬姆達尼的紐約奇跡與三重挑戰)
但馬姆達尼展現了高超的政治技巧:他一方麵堅持其在國際法上的立場,另一方麵則在競選中不斷將話題拉回到“租金太高”等本土民生議題上。
他似乎成功地讓選民相信:對巴勒斯坦人的同情,和對紐約租客的同情,源於同一套價值觀。正是這使他頂住了來自民主黨內部和共和黨的猛烈攻擊和“伊斯蘭恐懼症”標簽。

關鍵背景:對手的“饋贈”與“局外人”紅利
馬姆達尼的勝利,同樣離不開一個關鍵背景:他的競爭對手們。
多家媒體不約而同地指出,無論是初選中的科莫,還是他在大選中可能的對手現任市長亞當斯,都深陷於醜聞和執政不力的泥潭之中。
《經濟學人》的數據顯示,紐約市民對糟糕的生活質量和政府服務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峰,滿意度已從8年前的50%以上暴跌至27%。現任市長亞當斯因腐敗指控以及以配合大規模驅逐移民換取撤銷指控這一與特朗普達成的“魔鬼交易”而聲名狼藉;前州長科莫則始終背負著性騷擾醜聞的陰影。(相關報道:經濟學人
| 紐約政治劇場新序幕:激進新星與前任總統的對決,誰將買單?)
正是在這樣的政治空氣中,馬姆達尼所展現的“快樂”與“希望”,和科莫“充滿怨恨”的建製派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媒體注意到,科莫的競選風格疏離且“不友好”,似乎更多地被“怨恨”而非同情所驅動;而馬姆達尼則相反,他穿著印有口號的T恤跑馬拉鬆,在深夜徒步走完整個曼哈頓,在地鐵站台上與興奮的通勤者自拍,他表現出的是一種享受競選、享受與人連接的姿態。
正如一名紐約市民所言:“我收到了很多來自科莫的信,但我在街上見到佐蘭更多。”
這使得馬姆達尼的勝利不僅被視為左翼的成功,更被視作一次徹底的“反建製派”民意宣泄。

未來焦點:“特朗普 VS 馬姆達尼”的正麵交鋒
展望未來,幾乎所有觀察家都將目光投向了白宮。《經濟學人》更是將即將到來的紐約市治理,形容為“一場史詩級的政治大戲:佐蘭·馬姆達尼
vs唐納德·特朗普”。
在深入探討這場即將到來的衝突之前,我們必須理解馬姆達尼的議程對紐約這座全球資本主義堡壘而言,究竟有多麽顛覆性。
他所承諾的不僅僅是政策的修補,而是對城市運行邏輯的根本挑戰。“凍結租金”將直接撼動紐約龐大的房地產利益集團;“免費公交”和“全民托兒”所需的巨額財政支出,幾乎是在倒轉自裏根時代以來的“小政府”敘事;而他暗示將任命更激進的監管者,更是讓華爾街不寒而栗。
這不僅是改革,在許多精英眼中,這近乎一場“天翻地覆”的實驗。
基於此,我們能清晰預料到這場正麵交鋒將在赤裸裸的財政與權力博弈中展開。
《經濟學人》指出,特朗普握有巨大的“杠杆”:紐約市預算中74億美元的聯邦資金。因此白宮很可能故技重施,效仿對付其他藍州城市的手段:“凍結”資金,從財政上“扼殺”馬姆達尼的社會主義實驗。
與此同時,一場激烈的敘事戰爭也已打響,共和黨人正準備將馬姆達尼塑造成2026年中期選舉的“最佳陪襯”,利用其“社會主義”和“反以色列”立場,恐嚇郊區選民,試圖將整個民主黨“極端化”。
然而,馬姆達尼並非毫無還手之力。
正如《雅各賓》所建議,他可以向內,效仿拉丁美洲“市政社會主義”經驗,通過“參與式預算”等方式動員其工薪階層基礎,以“自下而上”的直接行動對抗精英阻撓。同時他也可以向外,利用特朗普的弱點。
《雅各賓》還觀察到,馬姆達尼頻繁地引用特朗普在2024年競選中關於“降低生活成本”的承諾,隨即指出特朗普的政策如何辜負了這一承諾,然後巧妙地將自己的“免費公交”和“全民托兒”方案,包裝成“真正能兌現承諾”的替代品。
《經濟學人》則警告,特朗普若過分“開戰”,可能會反噬自身:擾亂美國最大的城市將產生經濟連鎖反應,而馬姆達尼本人也是一位特朗普“尚未準備好如何應對”的現代傳播大師。
在這方麵布魯金斯學會的分析一針見血:特朗普是“文本和高轉發”的Twitter時代的大師,而馬姆達尼則是TikTok和Instagram
Reels占據江山的“算法和垂直視頻”時代的“原住民”。他能用極具視覺衝擊力和情感共鳴的短視頻,繞過所有傳統媒介,在特朗普的“主場”之外開辟一個全新的、後者難以模仿和反製的輿論場。

結語展望:“紐約實驗”是新左翼的希望,還是特朗普的“最佳標靶”?
佐蘭·馬姆達尼的驚人崛起,標誌著美國政治走到了一個新的節點。
他不僅僅是一個“反特朗普”的符號,更代表了一股新左翼力量的成熟。這股力量通過成功地將激進的經濟訴求與穆斯林、移民等身份認同融為一體,鍛造出一種能與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義相抗衡的“左翼民粹主義”敘事。也正因如此,他所代表的議程被認為是對過去四十年新自由主義共識的徹底決裂,其顛覆性遠超奧卡西奧-科爾特斯等“進步派”同僚,直指紐約市的權力與資本結構核心。

擺在馬姆達尼麵前的,似乎是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若能在“凍結租金”等核心議題上取得突破,同時成功動員其龐大的草根基礎,頂住了來自白宮的財政和政治打壓,那麽紐約將由此成為一個“另類美國”的成功樣本,證明社會主義理念不僅可以贏得選舉,更可以有效“治理”,從而在全國範圍內激發更廣泛的政治變革。
但反之,如果無論是由於財政枯竭、州政府阻撓,又亦或是由於商界精英的“資本罷工”而處處碰壁,他的激進議程在現實中被成功“限製”,那麽他很可能就會成為特朗普“鐵腕”下第一個被扼殺的政治樣本。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僅會被特朗普政府塑造成一個“激進、反猶、混亂”的負麵典型,使紐約市陷入經濟與自主權的雙重困境,更可能拖累整個民主黨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的表現。
當共和黨的紅與所謂的紐約“社會主義”的紅正麵相撞,你認為馬姆達尼的“紐約實驗”最終是會點燃一場席卷美國的政治革新,還是會成為特朗普“鐵腕”之下最脆弱的犧牲品?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洞見。
下期節目期待看到什麽?寫下您的關心,並關注《今日特讀》,本欄目與您共同追蹤,一站式看懂特朗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