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女空間的討論熱度高居不下。
全女酒吧、全女健身房、全女青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被許多女性興奮地稱作“女性烏托邦”。
她們的歡呼尚未結束,許多全女店鋪又因客流量不穩定接連倒閉。幸存者中,不少將拒絕男性顧客的成本,轉嫁給女性顧客,通過提高單價彌補虧損。
還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調侃:“連宿舍關係都搞不好,還搞什麽全女?”
全女青旅,似乎成了口碑營收雙撲的燙手山芋。
可在北京,仍有許多女性在湧入這樣的旅店。她們耗費比通勤更長的時間拖著疲憊的身軀,橫跨北京五環,返回這樣的旅店休息。更有甚者,逐漸對這樣的旅店,產生“情感連接”,在店裏打工,甚至搶著幹活。
全女到底意味著什麽?她們為什麽趕來,又為什麽留下甚至產生依戀?
帶著這些疑惑,我們找到了全女旅店的老板郭姐,探索全女旅店背後的故事。
客滿
這是家太不起眼的旅店。
它藏在北京接近六環的天竺鎮。從北京地鐵15號線花梨坎地鐵站出站,還要走上幾分鍾才能抵達。
一路上,許多設施還在建設中。路邊圍著因修路臨時搭建的隔離鐵板,行人道緊貼著機動車道,路很窄,要貼著走才能在川流不息的車流中找到一點安全感。
郭姐的店與周圍的店鋪融為一體,入口和尋常煙酒超市的玻璃門無異。

青旅入口
這同樣是家不便宜的旅店。郭姐在國貿的兩家店,四人間床位148元,單人間近200元。
可打開旅店的密碼鎖,裏麵卻住滿了回頭客。
從繁華的國貿到偏遠的順義,郭姐三家全女青旅都是如此。
有人從一年前開業起,一直住到現在,將青旅作為出租房使用。在北京大廠做銷售運營的女生,每個月10天去出差,或回到丈夫和女兒所在的成都家裏,其餘20天左右都在住在這家全女旅店。
更誇張的顧客,跑到北京的一環天安門看完升旗儀式後,拖著疲憊的身體,坐了70多分鍾的地鐵回到五六環的順義,隻為繼續住在這裏。
開在順義的店,地理位置不算優越,且剛開業一個月的新店,床位已經即將滿員。
國貿的另外兩家全女旅社,早就不再掛在酒店預定平台上,因為已經無法接待新客。
住青旅總有些眾所周知的理由,比如更適合奔波的生活。在大廠工作的女生介紹,相比過去租房生活,住在這裏,不需自己打掃衛生,拎包入住,不用簽任何租房合同,可以隨時離開。還有一點,兩者的價格相當,青旅還直接表明多住有折扣。
而且旅店的空間更大,在她看來,“一樓辦公,二樓睡覺,有種住豪宅的感覺。”

青旅的工作區
可眾所周知的理由之外,住在這裏的女性,不僅粘性極強,而且還想在住宿費之外,為旅店花更多錢。
常客中,有三四位女孩在詢問郭姐投資第4家店鋪的相關事宜。
有人願意出錢,有人願意出力。旅店店員也是由住在這裏的女顧客兼職,從前台管家到財務,她們多是在國貿附近上班的律師、審計,擁有國際前100名校畢業的學曆。
還有其他自由職業女性,在為店鋪做著設計圖、賬號運營……
“我的青旅和傳統的不一樣,我覺得更像是一個女性共同居住的社區。”
規模不大的旅店裏,簡單的老板與顧客關係,因為全女的緣故,變成了朋友、同事甚至家人的關係,這遠遠超出郭姐開店的原本預期。
對郭姐來說,這原本是一次絕地反擊的嚐試。比起理想,她更想搞錢。
賺錢,賺錢,賺錢
成為全女青旅的老板前,郭姐開過公司,辦公點覆蓋北上廣三所一線城市。
做全女旅店,對郭姐來說,和開公司一樣,目的隻有一個,搞錢。
從大學起,她就將“賺錢”的任務提到首位,還曾因此險些退學。
她出身農村,家裏3個大學生,父母總是把“我供你們讀書付出很多”掛在嘴邊。為此,她大學申請助學金被拒後,直接拎著包北上找朋友謀出路,“我本來就不想花家裏的錢,不上學就去上班嘍”。
她想證明給父母看,她有這樣的能力,過上想要的生活。
被父母勸回後,她利用一切閑暇時間去打工:商場服裝店銷售、擺攤、當中介……那時起,為了賺錢,她連過年都不回家。

大學時的郭姐
2009年畢業後,她像歸林的鳥,迅速從河南來到北京,投入職場。
那時她和朋友合租,兩人睡在同一張床上,共同分擔300元的房租。
一開始,她在中關村做電話銷售,大半年後,她受夠了無趣又煎熬的工作,跳槽到一家中介公司。沒承想,她的人生就此開始高速運轉。
工作的三四年裏,她經手的大品牌項目絡繹不絕,從各地彩票店、頭部快消品牌到大廠、海外企業。她去了更多的地方,結識了許多大佬,自己摸清了行業裏上下遊的流程。
能力與日俱增,但她的工資停在了5000元左右。
“該學會的我都會了,為什麽不能自己幹?”
想明白後,她和擠出租房的朋友,在西三旗成立了一間工作室。公司成立第二年,員工的年底分紅已經有幾萬元。

第一次創業時的郭姐(右)
“賺錢夢”剛剛穩步起飛,又火速墜落。
2020年初,一切都按下了暫停鍵。交通停擺,所有執行現場無法觸達,項目一一擱淺。收入縮水,員工銳減,郭姐不得不孤軍奮戰。
那段時間,她幾乎跑遍了北京商圈的寫字樓,她發現當時許多寫字樓的空房已經接近半數,許多小公司挨不過這樣的衝擊,紛紛倒閉。
但郭姐看到的不是蕭條,而是絕處逢生的機會。“新的機會一定是從人們最基礎的需求裏找的,無非就是衣食住行,無論發生什麽,離不開這些方麵,那就幹脆挨個試試。”
她嚐試賣女裝,但無奈對時尚穿搭沒有敏感度,賬號毫無氣色。她籌劃過開餐館,因太過瑣碎而放棄。剩下的隻有“住”和“行”。

郭姐去參觀服裝工作室
恰逢很多老板朋友向她透露,許多公司為節省成本,開始推行線上辦公,公司場地改為日租,員工日常遠程辦公。
不久後,郭姐又偶然間刷到一則新聞,一個社會性組織調研了年輕人的工作模式後聲稱,未來10年數字遊民的數量將高達近10億人。
“住”的嚐試,被提上日程。
做過大量調研後,她清楚意識到,女性是消費主力。而她本身就是女性,最了解女性的需求。
全女青旅計劃應運而生。在大家都退租的時候,郭姐在國貿租了門店,開始做生意。
郭姐盯著裝修、挑選軟裝,邀請不同身型的人試睡。每一個細節她都同步更新到社交平台上,在裝修到樓梯時,她糾結換什麽地毯,這樣細枝末節的問題她都會詢問網友的建議。
在裝修之餘,她還拍攝打卡北京景點的視頻,推薦值得去的店鋪。
或許是因為“活人味”很足,或許是因為這個老板聽勸。她還沒裝修完,就有顧客問價,想要預訂床位。
2024年4月份,郭姐國貿的第一家店“被迫”提前開業,迎接第一批顧客。
營業狀況超出郭姐的預期,旅店4個月回本,開業一年,三家店每月的總營業額超過20萬。
但在一切都步入正軌後,郭姐反而開始猶豫起來。
曾經卯足了勁,不惜退學離家隻為了賺錢的郭姐,被那些來到店裏的女孩們改變了。
女孩們不僅僅住下了,而且留下了,甚至開始認真考慮為這家全女旅店做點什麽。
女性需求
她們住在這的原因,很好理解。
旅店裏住滿了18歲至30多歲的女性,大家年輕、有共同話題、沒有刻板印象,也更安心:“穿著吊帶就能在旅店裏走來走去。”
女孩們因此逐漸處成了大學室友。為了保障全女環境不被打擾,外賣無法送上樓,有人下樓拿外賣時,會順帶著把其他人的拿到前台,在群裏吆喝一聲“外賣到了”。

女孩們互相幫忙拿外賣
從陌生人到室友,她們自發開始了更多互助行為。
許多女性旅客在旅店裏無償幹活。前台有輪番值班的管家來接待新顧客,但遇到突發狀況前台沒辦法趕來時,也會有女孩在群裏主動擔起接客人上樓的任務,她們甚至會細心提醒所有注意事項,入住流程、浴室在哪裏、儲物櫃子怎麽上鎖……
在店裏“工作”的概念,不再是每個人在辦公區打開電腦,完成遠程工作,而可進一步演化為做旅店的員工。
因出差等原因常住旅店的女性,藏龍臥虎。她們的學曆涵蓋了本碩博和留學生,工作也五花八門,有律師、審計、運營、自由職業等等。

女孩們在青旅線上辦公
旅店的財務,就是從開業以來頻繁住宿的一個年輕女孩。
郭姐詢問對方做兼職財務的意向,很快就被對方折服。還在溝通階段時,女孩就已經把她了解到的同行業同類型的其他公司的財務報告整理完成,並且從財務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議。
“她對店裏太了解了,甚至國外一些我都沒聽過的酒店名字,她都知道人家的財務報表。她早在我向她發出工作需求之前,就已經做了這些整合,這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人才。”
正是因為這些女孩,郭姐開始在“賺錢”這條路上,為一些別的東西讓步。
旅店開始不定時舉辦女性沙龍,而沙龍的發起人則是每位顧客。
有的女孩可能擅長化妝、讀書、做手工……她們把寫好的策劃,發給郭姐確認後,就可以舉辦自定義的沙龍。

女孩們舉辦的沙龍
她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能收獲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還可以吸引一些願意合作的姐妹,大家一起搞錢。
還有女孩向郭姐吐露心聲,分享工作裏的迷茫,郭姐就發動人脈,找到同行前輩,來免費傳授工作經驗。
幾百人的顧客群,現如今更像一個互助群,隻要有人發出問題,一呼百應,哪怕隻是糟糕的情緒牢騷,群裏也會有人出言安慰。有很多女生在此結緣,成為了摯友。
女孩們都將自己當作旅店裏的一份子,獻出錦囊妙計,推薦郭姐不容易壞的衣服袋子、洗手台上的收納架,添置棉簽、化妝棉等供有需要的人使用,郭姐都聽勸一一換上,拍照發給她們每個人,感謝寶貴意見。

郭姐詢問顧客意見
在大家的努力下,這片空間變得遠比郭姐設想的還要溫馨、宜居。
短暫相遇後,女孩們相繼離開,但都會和郭姐說上幾句話。
“謝謝啦,這幾天住的很開心。”
“郭姐,認識你真好。”
“有緣再見~”
有的女孩還寄來一些特產,特意給郭姐發來詳細的食用方法。順義的新店開業時,散落在美國、中國香港、深圳、唐山等世界各地的女孩們,拍攝了慶祝郭姐開業的視頻。

群裏有人分享晚霞
這樣主動的背後,都藏著女孩們對這段經曆的留戀,以及對全女環境的喜歡。
對於郭姐來說,她還想做更有質量的品牌連鎖,但擴大店麵的同時,又怕丟掉現在的人情味。
新的青旅開業後,她試著在原有的熟客小程序推薦之外,把酒店掛到更大眾的酒店預定平台上。她想測試一下,不同渠道來的顧客會不會打破現在的溫馨感。
現在的郭姐,和大學急切賺錢的自己大有不同,女孩們對這家店的感情突破了她的預期,她意識到女性需要這樣的空間,在“賺錢”之外,她開始將這些情感考慮在內。

女孩送給青旅的一本書
女孩們或許願意為了每一個幹淨衛生又安全的空間停留。
但能讓她們不斷回頭的,是空間裏珍貴而稀缺的女性情感。
在這裏,不用半夜急忙下單,就能隨手找到衛生巾、暖寶寶;就算穿著清涼,也絲毫不會有被騷擾的恐慌;再小的迷茫和煩惱,也值得拿出來討論解決,不被輕視。
一個可以將關愛輻射到每個人的“女性友好”空間,或許,對所有人都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