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拉鋸戰,千萬人在承受極端通勤
文章來源: J的第二曲線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自從換了工作後,我的早晨就像一場和時間的拉鋸戰。
家到公司的直線距離隻有11公裏,按理說,騎個自行車都能輕鬆搞定的路程,偏偏開車卻得整整一個小時。
一路上幾段必堵的路口,每個都像設了關卡一樣,想要準點抵達工位,就得提前和無數個“早高峰戰士”拚命賽跑。
可即便是我早上七點二十就起床,經過刷牙洗臉、出門開車、被動擠在車流裏、在公司停車場打轉、買份早餐、排隊等電梯、再順手去個洗手間……這一連串動作下來,等我真正坐在工位上,幾乎剛好九點整。
而我的角色屬於對接客戶,每周五天的時間,四天都需要和客戶視頻開會。所以每天早上,從睜眼到十點開完客戶視頻會,我的心跳都像掛在了加速器上,絲毫沒有緩衝的時間。
為了解決這趟通勤噩夢,我試過繞道走高速,想象中應該更快,結果下了高速後,還得穿過西安牛馬聚集地——軟件新城和環普。
那裏人山人海,程序員、測試、產品、外包團隊……一群又一群打工人被擠在路口,像潮水一樣往各自的工位湧去,生怕遲到被扣錢。
這一幕讓我想起幾年前在上海,擠地鐵趕實習麵試、秋招麵試的日子。那是一段很苦的日子,非常疲憊。
這不僅僅是我的困境。
01
國內打工族的通勤,正在成為現代都市生活裏最隱秘、最耗費精力的痛點之一。
無論是地鐵的擁擠,還是早高峰的堵車,每個打工人都在一邊計算時間,一邊被動消耗著自己的耐心和體力。
國內打工族的通勤現狀究竟是什麽樣子?
平均值下的隱痛,多數人覺得“通勤還行”,隻有少數“極端通勤族”最受傷。
中規院與百度地圖聯合,選取了45個中國主要城市,研究通勤時間、通勤空間、通勤交通三個方麵的9項指標,《2024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發布,單程平均通勤時間約為
36分鍾,與前期持平。略高於人類普遍能容忍的30分鍾“幸福通勤時間”(即“馬爾凱蒂常數”)。
【馬爾凱蒂常數:意大利物理學家 Cesare Marchetti 在 1980
年提出。核心思想是,在人類曆史的大多數時期和不同國家、不同交通工具條件下,人們每天用於通勤或出行的平均時間保持在大約 1
小時左右。】
超大城市平均約 40分鍾,特大城市約 36分鍾。北京則更為嚴重,28% 的上班族單程通勤超過
60分鍾,為全國最高。
同年,全國依舊有約 12% 的人單程通勤超過 60分鍾,可被稱為“極端通勤族”,
換算下來,全國仍有超過1400萬人被卡在這“1 小時通勤圈”的極限線上。
可是據我所知,我的某些同事們,每天單程通勤路程甚至遠達30公裏,比我還要辛苦一些。
02
“職住分離”現象明顯的根源在於,房價、城市規劃曆史遺留問題等原因,大量就業人口居住在城市外圍的新城或郊區,而工作崗位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區,導致長距離通勤流。
單程在45分鍾以內,被認為是衡量城市運行效率的一個標誌;2022年,45分鍾以內通勤者占比約
76%。雖然看似高比例,仍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每天高強度消耗在路上。
研究表明,通勤時間越長,主觀幸福感越低,尤其是單程超過 1小時 的極端情況,對生活滿意度明顯打折。
甚至,北京通勤研究顯示,每增加10分鍾通勤時間,抑鬱概率就增加
1.1%。這證明通勤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壓力源,尤其對藍領、年齡較大人群影響更明顯。
每天早上,我開著車在城市裏疾馳,和無數個像我一樣的打工人,一起被時間和堵車追趕。
11公裏,一個小時,這隻是中國千萬個通勤故事裏最普通的一種。
通勤帶走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一個人麵對生活的力氣,甚至會蠶食掉生活的熱情。
也許,有朝一日,當城市學會為人留出更多喘息的空間,我們才能不必把大半的清晨,交給漫長的路途和無盡的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