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見到過這樣一家護手霜店。 店麵采用小清新的配色,正麵牆羅列著各種味道的護手霜,還貼著標語“xx地必買護手霜”。 這裏的 “xx” 可以是上海、北京、昆明,也能是太原、西安、武漢,仿佛每個城市都為這個品牌定製了 “專屬身份”。 可若你多留意瓶身信息,就會發現:這個名為 “青稚” 的“當地必買”護手霜品牌,其運營主體是一家注冊在上海奉賢的公司,既沒有采用當地原料,也沒有與地方非遺工藝結合。 可就是這樣一家標準化產品的護手霜品牌,卻像 “複製粘貼” 般開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旅遊景區——從上海田子坊的文藝巷弄,到武漢江漢路的繁華商圈,再到昆明滇池邊的遊客中心,甚至香港尖沙咀的商鋪,都能見到它幾乎一模一樣的門店。 它成了各地地標 “查重率100%”的存在,也悄然承包了許多年輕人 “當地必買” 的伴手禮清單。 一個疑問隨之而來:為何一家產品、陳列、營銷模式高度標準化的護手霜店,能擊中年輕人的消費心理?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 “景區營銷” 故事裏,這支護手霜又恰好踩中了當代年輕人的哪些生活痛點? 文 | 楊佳 編輯 | 卓然 陳聞清第一次見到“青稚”是在2023年的上海街頭。 彼時她路過上海烏魯木齊路,被這家護手霜店那句“上海必買的護手霜”標語吸引,想著“反正要給朋友們帶點護手霜”,於是打算看看什麽情況。 走進店內,她很快被鋁製圓盒包裝的護手霜打動:上麵貼著上海標誌性的建築圖案,打開後還有濃鬱的柑橘味,“很有電視劇裏上海雪花膏的感覺,又比老款精致”。 更讓她放心的是,瓶身生產商一欄明確寫著 “上海 XX 日化有限公司”,“之前買伴手禮總踩坑,這次看到是本地企業,覺得應該是真‘特產’,就沒猶豫”。 “確定是企業所在地後才敢買單實在是無奈之舉”,陳聞清說。 這些年她出門旅遊給朋友帶伴手禮遇到過許多次“烏龍時刻”——有好幾次,她給朋友帶了當地特色冰箱貼後,回來一看產地在義烏,而且網上售價隻要一半。 次數多了,她漸漸患上了 “伴手禮恐懼症”,每次旅遊前都要在社交平台搜半天攻略,生怕帶回去的 “特色” 變成 “全國通用款”。 挖到這個“必買護手霜”寶貝後,陳聞清以為自己找到了救星。可這份 “找到寶藏” 的喜悅,隻持續了 3 個月。 之後她去武漢旅遊,在武漢江漢路上也看到這家護手霜門店——同樣的小清新裝修,同樣的鋁盒護手霜,甚至連貨架上的香味排列都和上海門店一模一樣。 唯一的不同,是玻璃門上的標語換成了 “武漢必買護手霜”,貨架上多了幾款印著黃鶴樓圖案的 “城市限定款”。 圖 | 無論到哪裏旅遊,都會出現XX必買護手霜 “當時我還特意拿起來看,發現隻是貼紙圖案變了,膏體味道、包裝材質完全沒區別”,陳聞清說,那一刻她 “有種被欺騙的感覺”,“原來我推薦的‘上海特產’,到了武漢就成了‘武漢特產’”。 和陳聞清一樣經曆的還有生活在廣州的姚瑤。 去年姚瑤去昆明旅遊前,內心發誓“堅決不買伴手禮”,但是從景點出來後,見到店內掛著“昆明必買的護手霜店”的標語後,一頭紮了進去,並在買五送一的刺激下,花費275元,帶走了6個“昆明必買”護手霜。 等姚瑤回到廣州,偶然去廣州塔去遊玩時,發現那裏也有一家寫著“廣州必買的護手霜”標語的的同品牌護手霜店。 讓她哭笑不得的是,回到廣州後,她陪外地朋友去廣州塔遊玩,在景區商業街又看到了 “青稚” 的門店,門口貼著 “廣州必買護手霜”,貨架上擺著印著廣州塔圖案的 “限定款”。 “後來去香港、福州,都看到了這家店,店裏裝修、產品一模一樣,連店員的話術都差不多”,姚瑤無奈地說,“現在我抽屜裏還放著 3 支沒送出去的‘昆明特產’,根本不敢給朋友,怕人家發現廣州也有”。 而在社交媒體上,有相似經曆的年輕人並不少。 他們在全國各地被“當地比買護手霜”吸引進店,興致昂揚的買了護手霜,當做特色寶貝送給他人後,轉頭發卻發現各地都有這樣的護手霜連鎖店。 這群原本想通過伴手禮傳遞 “專屬心意” 的年輕人,最終都被各大景區查重率 100% 的護手霜 “背刺”。 “必買護手霜”們能反複 “打動” 年輕人,核心原因其實很簡單:當代年輕人的 “伴手禮焦慮”,早已成了普遍痛點。 伴手禮的本質是 “情感載體”,可在電商高度發達的今天,傳統特產的 “獨特性” 正在逐漸消失。 過去旅遊帶的糕點、幹貨、手工藝品,如今在各大電商平台上都能輕鬆買到,甚至產地直供的價格更低。 景區裏常見的文創產品,又陷入了 “同質化陷阱”,不是印著地標圖案的絲巾、冰箱貼,就是刻著城市名字的掛件、手賬本。 圖 | 文創產品成了年輕人旅遊更願意帶的伴手禮 “而且這些文創產品,沾上‘原創設計’的標簽就賣得很貴,網上搜同款能便宜一半,還不用自己扛著趕路”,陳聞清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更關鍵的是,紀念品和伴手禮的 “功能邊界” 正在模糊。 陳聞清解釋:“紀念品是給自己的,比如我每去一個地方就買個冰箱貼,貼在冰箱上能想起旅遊的日子;但伴手禮是給別人的,要兼顧實用和心意。現在大家都是‘社畜’,你送一個印著‘我去過 XX’的冰箱貼,對方可能會覺得你在炫耀旅遊,反而尷尬。” 相比之下,護手霜的優勢顯而易見:實用屬性強,不分年齡、性別都能使用;包裝精致,拿得出手。 50元左右的定價,不算太貴,不會給收禮人造成心理負擔,恰好契合了年輕人 “輕伴手禮” 的需求。 但真正讓“必買護手霜”們敢於在全國鋪開的,是這個模式背後極高的利潤空間——護手霜本身是 “低門檻、高溢價” 的品類,再加上景區門店的標準化運營,幾乎成了 “一本萬利” 的生意。 上海各個地標可見的“摩登紅人”、“上海女人”雪花膏,就是其前輩。 圖 | 青稚的加盟登記表中,會特別關注店鋪附近是否有其他雪花膏門店 “護手霜的生產門檻比想象中低得多”,在上海從事日化行業多年的王維,算了一筆賬:“現在廣州、浙江的 OEM 工廠都有成熟的護手霜配方,如果你直接用現成配方,單支成本能控製在 5 元以內;就算你想‘定製’,比如添加一點精油、調整香味,研發成本也很低,單支成本最多增加 1-2 元,出廠價能控製在 8 元以內。” 王維進一步解釋:“護手霜不像麵霜、精華,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不高,隻要基礎的保濕、香味過關,就能賣出溢價。 比如添加一點玫瑰精油,就能叫‘玫瑰精粹款’;加一點不同香精,就可以做出柑橘、木質調,這些概念都能支撐更高的定價。 而且它的出新速度快,不用像護膚品那樣做複雜的功效測試,換個香味、改個包裝貼紙,就能當成‘新品’推出,研發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圖 | 青稚三款不同護手霜的配方, 三者唯一差別在於香精、保濕劑添加上,其實可以視為同一產品 與低成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地購物點門店的高定價。 青稚要求,選擇店鋪時,選擇在客流量較大的景區、步行街等,建議麵積40平及40平以上,門寬5至6米的雙門麵雙門頭的店鋪(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旺鋪)。 這樣的店鋪依托於人流量,容易接受高溢價的產品。 圖 | 青稚的門店,多集中在各地著名步行街 根據 “青稚” 標價顯示,50g 基礎款護手霜售價 55 元,100g 裝日常售價 128 元(促銷時 55 元)。 而在其加盟招商頁麵上,明確寫著 “加盟商拿貨價為零售價的 2.5 折”—— 也就是說,一支售價 55 元的 50g 護手霜,加盟商拿貨價僅 13.75 元。 扣除約6元的生產成本,單支毛利潤可達7.75元以上,綜合毛利潤率超過50%;若按 128 元/100g的成本計算,毛利潤率更是高達 70% 以上。 “這個利潤空間在日化行業裏算很高的了”,王維坦言,“普通超市裏的護手霜,定價 20-30 元,品牌方的毛利潤率大概在 30%-40%;高端護手霜品牌,前期的投入又極大。‘青稚’這種模式,把成本壓到最低,又把定價抬到景區‘特產’的水平,利潤自然高”。 更聰明的是,“青稚” 通過標準化運營,進一步降低了開店成本。 從事文創產品設計的吳濤分析:“景區文創店的成本,主要在裝修、庫存和人力上。 ‘青稚’的門店裝修很簡單,都是統一的貨架、燈光、配色,裝修成本比個性化文創店低 30%;產品隻有護手霜一個品類,不用像文創店那樣備大量不同品類的庫存,資金周轉更快;而且門店麵積大多在 30平方米,隻需要 1-2 個店員,人力成本也低。” 對比之下,傳統景區文創產品的 “性價比” 就顯得更低了。 吳濤舉例:“做一個定製冰箱貼,要先設計圖案、開模,開模費至少幾千元,還得批量生產才能攤低成本;如果賣不出去,就會變成庫存。但護手霜不一樣,換個貼紙就是‘城市限定款’,貼紙成本幾毛錢,還能根據銷量靈活調整,幾乎沒有庫存壓力。” 這也是為什麽 “必買護手霜”店鋪 能快速複製: 它把 “文創” 的概念,變成了產品上 “可替換的貼紙”,卻保留了 “城市專屬” 的營銷噱頭,既滿足了年輕人對 “特色伴手禮” 的需求,又實現了低成本擴張。 某種程度上來說,“青稚” 的定位更像一家 “披著日化外衣的景區文創店”: 它不追求線上銷量(甚至主流的電商平台上,其價格定價更高),而是靠著 “城市必買” 的噱頭,抓住景區遊客的即時消費心理;它也不強調產品的功效創新,而是把核心放在 “伴手禮屬性” 上,用標準化的產品,適配不同城市的旅遊場景。 這一點在其品牌的發展中可見一二。 公開信息顯示,“青稚” 的第一家店開在 2020 年的上海田子坊 —— 這裏是上海有名的文藝街區,聚集了大量售賣手作、文創的小店,遊客多為追求 “小資情調” 的年輕人。 最初的 “青稚” 門店,還帶著一點 “小眾文創” 的屬性:店內陳設亮眼、容易出片、產品包裝精美、服務精良,還搭配年輕人喜歡的“蓋章活動”,在田子坊一眾雷同的商品裏脫穎而出。 可隨著門店向全國景區擴張,“小眾感” 逐漸消失,“標準化” 成為主流。 從裝修風格到產品陳列,從香味品類到定價體係,甚至店員的促銷話術,都形成了固定模板。 這種模式的優勢很明顯:加盟商容易複製,品牌能快速擴張,但隱患也隨之而來,且在近幾年愈發突出。 最直接的危機,是競爭者的蜂擁而入。 “青稚” 的成功,讓許多人看到了 “景區護手霜” 的紅利,一批模仿者迅速出現:有的產品包裝與 “青稚” 高度相似,有的隻在門店裝修顏色上做細微調整,連 “XX 必買” 的標語都如出一轍。 圖 | 類似的護手霜店,圖片來源於“化妝品財經在線” 遊客走進這些店,往往分不清誰是誰。 為了應對競爭,“青稚” 開始陷入 “內卷”:先是在產品設計上 “加碼”,從最初的基礎款,推出四季護理、經典花香、城市係列,試圖用 “差異化設計” 吸引消費者、後來又打起了價格戰,推出子品牌 “春桃”,定價比 “青稚” 低 20%,主打 “高性價比”,覆蓋更多消費群體。 可這些舉措,反而讓品牌陷入了 “惡性循環”。 設計上的 “差異化”,本質還是換貼紙、換香味,沒有真正的創新;子品牌的推出,又分流了原有客戶。 更關鍵的是,所有品牌都把重心放在 “開店擴張” 上,試圖通過搶占景區點位來搶占市場。 “青稚” 的加盟政策堪稱 “低門檻”:不收取加盟費,隻要求加盟商支付 3 萬元保證金,首次進貨金額在 7-10 萬元,同時承諾 “選址支持”“裝修指導”“物料供應”,甚至會協助加盟商與景區管理方談合作。 在瘋狂的加盟之下,截止2025年6月,“青稚”在全國開設了160餘家“必買護手霜店”。 可繁榮的背後,是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同一景區內,可能出現 2-3 家 不同品牌的“必買護手霜店”。 彼此競爭客源外,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 “新鮮感” 正在消退 —— 當 “上海必買”“武漢必買”“昆明必買” 的護手霜長得一模一樣時,“城市專屬” 的噱頭就會失效,年輕人也會逐漸失去購買欲望。 或者說,當各地文旅都在卷“差異化”、旅遊不再是 “打卡拍照”,而是追求 “深度體驗” 時,大家還需要這麽多雷同的 “必買護手霜” 店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