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購買中國商品。美國人也不例外,盡管關稅成本不斷上升。
唯一的例外似乎是中國國內的消費者。
這正是中國最高領導層麵臨的一個重大難題的核心所在——他們正試圖引導疲軟的經濟穿越與美國的貿易戰動蕩。中國依賴全球消費者來維持經濟穩定,這一點在其周一發布的最新經濟報告中得到了明確體現。
今年中國出口額預計將比進口額高出1萬億美元。這種巨大的貿易失衡以及中國對出口的依賴使中國的處境更加複雜——尤其是在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預計下周將與特朗普總統會晤之際。這一問題也令特朗普越來越擔憂,全球各國官員正敦促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平衡,更多轉向國內消費。
本周,中國高層官員召開會議,製定未來五年的政策方向。他們麵臨著若幹國內挑戰,包括青年失業、社會福利體係薄弱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然而,政府並未積極解決這些問題,而是僅采取漸進式政策調整,並加倍投資於生產出口商品的工廠。
然而,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或許正是幫助像兩個孩子的母親陳逸玲(音)這樣的消費者擺脫困境的關鍵途徑。
“我覺得經濟環境比較差,”35歲的陳女士帶著三歲的女兒在上海郊區的一家商場裏逛飾品時說道。“所有人都很難找到工作,而且找到工作的話也很容易被辭退。”她的丈夫在金融行業工作,但沒有穩定職位。這一家人目前主要依靠積蓄生活。
經濟學家將這種悲觀情緒追溯到新冠疫情以及中國當時對社區和城市的突然封控。官員們原本認為,在2022年底放鬆這些防控措施後,中國會像其他國家一樣出現被壓抑已久的“報複性消費”熱潮。
但這種情況從未真正出現。
與許多在疫情期間向家庭發放補貼的國家政府不同,北京從未直接向民眾發放現金。如今,家庭的總體收入水平普遍低於疫情前,同時還要麵對不斷攀升的醫療支出。中國的企業同樣被迫自謀出路,許多公司削減了薪資,或者開始裁員。
在這個國民將積蓄投入房地產的國家裏,自2021年開始的房價暴跌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陳女士名下有四套公寓,其中三套供家人居住,另一套出租。但她的租客最近要求她降低租金。
“現在好多人都退租了,”她說,“租金也不像前幾年能收入很高,大家都想降租。”
為了刺激經濟,北京在2024年啟動了一項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鼓勵人們用舊家電和汽車換購價格更實惠的新產品。今年,這項計劃又擴展到了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
這一舉措最初帶動了一波消費熱潮,但如今熱度正在減退。日本野村證券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擔憂,如果該計劃再延長一年,可能會對那些為吸引買家而大幅降價的企業造成傷害。
“正好有需求的話是更好,”唐穎(音)在一個星期五與伴侶外出購買枕頭時說道。“但是如果沒有的話,也不會有了這個補貼我就特地去買。”
唐女士在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工作,她說公司正在裁員。“這讓情況有點緊張,”她說。唐女士說她以前每年會花數千美元購買奢侈品,但現在大幅削減了開支,不過她確實利用補貼更換了一台壞掉的空調。
要讓消費者有信心增加支出,政府必須先修複養老金體係——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退休人口平均每天僅能領取約1美元的退休金。
“我認為這確實是中國消費問題的核心,”陸挺表示,“如果你不想在退休後陷入貧困,那你就隻能存錢。”
近年來,許多失業的人、或者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轉而從事外賣或快遞配送工作。零工經濟雇傭了超過2億人,從事傳統上缺乏保障的工作,這些工作福利有限,往往沒有社會保險。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當政府本身都已經指出養老金體係資金不足、可能很快耗盡時,很難看到儲蓄的實際好處。
到目前為止,政府隻做了一些小幅調整。上個月,它修改了規定,要求所有雇主為員工繳納福利。今年,它自1950年代以來首次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齡。
政府也開始向年輕夫婦提供資金以鼓勵生育,但那些曾經推動消費熱潮的中年女性如今卻要麵對撫養年邁父母和自己孩子帶來的日益增加的開支。
在最近的一個工作日,45歲的黃偉佳(音)和42歲的珍妮·吳(音)在工作間隙來到嘉興東部的一家商場,一邊吃冰淇淋一邊聊天,她們在附近的一家社區護理診所工作。兩人都表示,作為醫生,他們的月薪約1萬元,雖然略有下降,但因為擁有政府工作,所以感覺相對有保障。
“這個階段消費會比較大,所以感覺開銷特別大,存不下來,”吳女士說道。她有兩個十幾歲的孩子,每年在孩子的課外學習上花費高達5萬元。
黃女士接過話,說到她們這一代人:“我覺得現在是我們倆(這樣的人)開銷最大,”她也有兩個十幾歲的孩子,並估算自己在每個孩子身上的開支與吳女士差不多。
“而且還有父母。父母現在年紀也上來了,(正是)生病多的時候。”黃女士說,“我以前覺得我能一邊花錢一邊存錢,我現在覺得存不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