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剛去世不久,本不該在這個時候潑冷水,畢竟死者為大,但眼下對他的吹捧越來越離譜,不僅說他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學術地位曆史前十,甚至說他堪比牛頓、愛因斯坦與麥克斯韋。
楊振寧活著的時候,可沒人敢這麽吹,咋人一走就開始造神了?因為他沒法自辯了嗎?
誠然,楊振寧在理論物理領域稱得上大師,尤其是對20世紀後半葉粒子物理與統計物理的貢獻,屬於絕對頂尖行列。但這終究隻是在現有範式內的塑造與完善,而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則是這些基礎範式的開創者。一個是開天辟地,一個是繼往開來,兩者無法相提並論。
實際上,楊振寧的學術巔峰是在1950到1960年代,到了1970年代則逐漸退居二線,八九十年代更是徹底淡出了理論物理的前沿陣地。換言之,他的學術地位很早就已經確立且明晰了。
比如在1999年12月,《物理世界》的千禧年特刊曾通過傳真和電子郵件向全球250多位物理學家發送了包含七個問題的問卷,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哪五位物理學家對物理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收到的大約130份回複中,前十分別是:愛因斯坦119票,牛頓96票,麥克斯韋67票,波爾47票,海森堡30票,伽利略27票,費曼23票,狄拉克、薛定諤22票,盧瑟福20票,玻爾茲曼、法拉第、普朗克16票,而楊振寧等29人僅各得一票。
盡管這不是嚴謹的學術地位排名,但得票情況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理學界對此的看法。如果按五票一檔,那楊振寧與多普勒、朗之萬、洛倫茲、哈勃、泡利、吉布斯、朗道等人屬於一個級別;若按十票一檔,那楊振寧則與費米、居裏夫人等人一個級別。
以上這些名字,哪個不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即便對物理發展史不了解,也多少聽說過一些,與他們齊名足以證明楊振寧的水平與地位,過度吹捧反而有損他的聲譽。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吹捧角度也很有意思,說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在第二年便獲得了諾貝爾獎,說明諾獎“姍姍來遲”的規律對楊振寧並不存在。言外之意就是,楊振寧太偉大了,偉大到打破了諾獎的常規。
這當然也是無稽之談。楊李二人的發現確實偉大,就像麥爾遜-莫雷實驗證明以太不存在一樣,徹底顛覆了物理學界的固有假設。但宇稱不守恒之所以能在次年便獲得諾貝爾獎,僅僅是因為當時的實驗技術足夠成熟,能夠迅速對理論做出檢驗。
宇稱不守恒是1956年提出的,1957年便通過吳健雄等人的β衰變實驗得到證實。正因為這個革命性的理論有了充足的實驗數據支持,諾獎委員會這才決定給其頒獎,如果當時沒有能力驗證,那無論這個理論聽起來多顛覆,看起來多完美,也不可能拿到諾獎。
愛因斯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他的成就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廣義相對論與狹義相對論,其對現代物理學的意義再怎麽讚美都不為過。然而,諾獎並沒有頒給這兩個理論,而是給了他排名第三的光電效應。
理由很簡單,相對論尤其是廣義相對論,在當時的宇宙觀下顯得太過驚人,也足夠複雜,堪稱震碎三觀。盡管1919年日食期間觀測到的光線偏折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盡管當時的物理學界已經逐漸認可了該理論,但由於驗證手段實在有限,屬於未完全確證的成果,因此保守的諾獎委員堅持恪守原則,就是不給頒獎。
愛因斯坦等了四五十年,直到去世都沒有因相對論再獲得諾獎,難道是因為愛因斯坦不如楊振寧偉大?相對論不如宇稱不守恒重要?顯然不是。
當然,楊振寧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不遺餘力的吹捧,不僅是因為學術原因,也有政治原因,畢竟除了偉大的物理學家,他也是“傑出的愛國者”嘛。
不過無論如何,他的本職依舊是物理學家,蓋棺論定的事還是交給科學史學者與科學評論家去做,咱們就放過他吧。
FacebookTwitterTelegramRedd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