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網友發帖舉報,稱南昌大學雙選會現場出現露骨女主播招聘海報,認為211大學不應被這樣的企業混入。其後南昌大學道歉,表示“該企業已在江西省大學生就業服務平台注冊登記,此次申請入校招聘的崗位有人事專員、主播、剪輯師助理等,符合校園招聘要求,但該企業擺放的海報未向學校報備。”
我反而不能理解南昌大學的道歉,從涉事海報來看,招聘文字部分很正常,照片確實俗氣,但並沒有脫離整個社會大環境,很多人天天看的抖音快手小紅書,這樣的打扮不是比比皆是嗎?
很多人意難平的點,實際上是這樣的招聘海報出現在211高校的雙選會上。若是出現在大專招聘會上,他們就未必覺得那麽刺眼。
可是,在學曆極度貶值、頂級高校博士碩士人數居然超過本科、本科生熱衷“本升專”的當下,211真的能繼續高高在上嗎?至於主播這個行當,真的比一窩蜂考公考編低賤嗎?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傳統觀念中,學曆越高,意味著更大的社會資本、更優越的職業前景和更高的生活品質。在正常社會狀態下,這個規律當然沒錯。但在社會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學曆極度貶值,這個規律自然會被打破。
我是擴招前一年參加高考,曾有同學大致對比過,如果晚一年參加高考,前一年的二本分數足以考上重點本科。經過1999年以來的二十多年擴招潮,學曆的水分之大已經超乎想象。90年代的高中,能實現100%上線率和五成本科率,就已經可以在省內成為頂流,如今呢?985、211都是成批成批的。
更何況,在如今的社會結構中,學曆雖仍是最重要的敲門磚,但在一些新興領域和行業裏,比如內容創業、電競、短視頻和直播等,學曆已經不是硬性門檻。人工智能引領的未來,會讓個人學習能力和技能變得更重要,學曆隻能作為參考,尤其是在中國的教育體係下,這個參考意義甚至相當有限。
當然,在中國人普遍的認知裏,“職業不分貴賤”向來隻是口頭說說,對“高端職業”的認知就是“吃公家飯”。前些年流行的山東段子,“有編製月薪三千叫正經工作,企業裏年薪百萬叫不務正業”其實從不是山東專利,而是這片土地的普遍認知。原因很簡單,“公家飯”意味著權力,即使沒有尋租空間,起碼有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單位和圈子,在人情社會裏好辦事。
所以,公務員看不起一般的事業單位,事業單位看不起企業,企業看不起靈活就業,是一條相當固定的鄙視鏈。主播這種新興行業,不否認有拉低行業下限的人存在,但即使是正兒八經的從業者,在某些人看來也“天然不正經”。同樣是高校的招聘會,大國企能讓學生平添對學校的自豪感,招聘主播就會讓學生覺得學校墮落了。
教育是社會的延伸,社會整體思維以權力為尊,以“公家飯”為榮,教育也會走向“等級導向”而非“能力導向”。
正常文明社會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個人的能力、素養、價值觀,而非讓其成為某個“等級”的象征。但在中國社會,顯然不是如此。學校搞校慶,最推崇的校友當然是官員,行政級別就是校友等級。
這當然是現實,但另一個現實也不得不正視,那就是經濟下行和學曆貶值的就業現實。南昌大學能讓主播企業入駐招聘會,即使是所謂的“審查不嚴”,也是相當務實的做法。它起碼客觀承認了就業的多元化需求,對接了真實的市場需求。
如果拋開社會本不該有的權力尋租、退休金差異等暗麵因素,僅從職業本身而論,主播和體製內一樣都是社會需要的合法職業,都需要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並沒有本質差異。
很多人認為主播行業強調外表,其實外表一直都是個體條件的一部分,有些行業對外表有要求,一直是客觀事實,體製內同樣如此,甚至更為明顯。甚至可以說,主播比體製內大多數崗位要求的能力都更多(尤其是在許多人考公考編隻為上岸,而且體製內充斥大量無意義工作的當下)。相比外表,內容策劃、創意、傳播手段、表演能力、互動技巧、市場分析,乃至自主品牌的創建、供應鏈管理等,都更為重要。
我反而覺得,主播行業需要的是個體努力,它固然沒有傳統觀念最看重的“穩定”,也不符合傳統觀念的“體麵”,但實際上比這個社會的大多數行當都幹淨得多。
相反,一窩蜂的考公考編,將之“尊稱”為“上岸”,呈現出的功利心態,還有工作後無法避免的說假話、形式主義,打著“適應社會”旗號對人情和權力的服從,都顯得比主播行業低賤得多,對社會的危害也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基層公務員麵對爹味領導、無意義工作、形式主義和嚴苛等級時的唯唯諾諾,真的擁有比主播更多的尊嚴嗎?當然,有人認為隻要工作穩定、收入穩定就有尊嚴,那當我沒說過。
南昌大學道歉新聞的評論區裏,有一組對話很有趣,可以拿來做此文結尾——
有網友怒斥南昌大學招聘會“亂象”,認為主播行業“虛假、作秀、忽悠人”,另一位網友回複“你說的是主播,還是著名的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