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放棄所有頭銜和榮譽:一個英國王子的隕落

放棄所有頭銜和榮譽:一個英國王子的隕落

文章來源: ZAKER 於 2025-10-22 02:13:2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10月17日,當安德魯王子將放棄所有頭銜和榮譽——包括約克公爵爵位——的消息傳出時,標誌著這位英國頗具爭議的王室成員,其漫長而痛苦的跌落之路終於走到了終點。

醜聞接二連三

安德魯王子——全名安德魯·阿爾伯特·克裏斯蒂安·愛德華·溫莎——是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的次子,也是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弟弟。

放棄所有頭銜和榮譽:一個英國王子的隕落

安德魯王子曾是伊麗莎白女王生前最愛的孩子



年輕時的查爾斯、已故伊麗莎白女王和安德魯王子(右)

他曾被視為女王子女中最具活力的一位,曾在1982年馬島戰爭期間擔任皇家海軍直升機飛行員,因參與實戰而贏得公眾尊重。整個八九十年代,他都是英國媒體的寵兒,以其充滿魅力的個性、高調的社交生活和對女性的風流態度而聞名,小報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風流安迪”。





安德魯王子年輕時

後來,他擔任英國貿易特使,在海外推廣英國商業。但正是這種國際形象,日後卻成了爭議而非驕傲的來源。

公眾對安德魯王子的失望,遠在他被正式免除王室職責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最令人難忘的,是2019年11月他與BBC《新聞之夜》那次災難性的訪談。



安德魯接受BBC《新聞之夜》訪談

當時,愛潑斯坦案受害者弗吉尼婭·朱弗雷多次指控自己被愛潑斯坦販賣,被迫與安德魯發生性關係。為了公開為自己辯護並修複聲譽,安德魯同意接受《新聞之夜》記者艾米麗·梅特利斯的采訪——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是災難性的。

在被追問與愛潑斯坦的友誼以及朱弗雷的具體指控時,安德魯提出了一係列拙劣的否認,在網上迅速瘋傳。他聲稱事發當晚自己在沃金的披薩店,並且堅稱自己不可能出汗(朱弗雷在證詞裏提到,安德魯王子跟她跳舞時“汗流浹背”),以及對愛潑斯坦的受害者明顯缺乏同理心,都使這次采訪變成了一場全國性的“圍觀”。原本澄清名聲的機會,反而成了一個轉折點——鞏固了他脫離大眾、毫無悔意、不負責任的形象。



安德魯王子(左)、朱弗雷(中)與麥斯威爾(右)合照,攝於2001年

這次訪談造成的損害,使他後來的垮台幾乎不可避免。2022年1月13日,白金漢宮宣布,安德魯的所有軍銜和王室讚助人身份均被剝奪,且不能再使用“殿下”的稱號。

這一決定是在美國聯邦法官裁定朱弗雷提起的性侵民事案可以繼續進行之後一天做出的。最終,安德魯選擇了庭外和解,據報價值約1200萬英鎊,但未承認責任。

王室剝奪其頭銜的決定反映了公眾的憤慨程度。從那天起,安德魯停止了所有公共職責,被視作普通公民,盡管他仍以個人身份偶爾參加家庭活動。

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安德魯王子基本淡出公眾視野。他失去了眾多慈善職務和軍銜,缺席大多數國家場合,不再以任何官方身份代表君主製。

但他的退隱並未讓批評平息。全球輿論對愛潑斯坦案的關注,使他的名字不斷被提及,關於他是否通過和解“收買沉默”的公眾辯論仍在繼續。2025年,幾家英國媒體又報道稱安德魯曾親自敦促朱弗雷的法律團隊接受私人財務和解,重新點燃了關於問責的道德和政治辯論。

深陷地緣政治漩渦

大約在同一時間,一樁陳年爭議再次浮出水麵——這次涉及英國與中國的關係。有報道再次提及,在擔任英國貿易特使期間,安德魯曾與一位華裔商人保持聯係,此人後來被軍情五處指控是為中國工作的秘密代理人,旨在影響外國精英。

據官員稱,安德魯在政府告知此人可能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後,終止了往來。唐寧街拒絕公開評論,但這一披露重新引發了關於“外國勢力”影響英國上流社會的討論——在威斯敏斯特已開始正式將中國稱為“係統性競爭者”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政治敏感話題。

對安德魯而言,這個消息對他本人非常不利。即使沒有不當行為的證據,這一事件也強化了人們對他判斷力差、易受影響的整體判斷。對倫敦和北京的評論員來說,這也反映了中英關係基調的變化——從合作轉向猜疑,這種轉變自約翰遜政府後期以來,影響了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政治和媒體討論。

最終,在因這些報道重新引發的公眾憤怒以及王室內部日益增長的壓力下,安德魯同意放棄所有剩餘的頭銜和榮譽,包括“約克公爵”的稱號。

這一步是自願的,但在象征意義上卻是終極的——承認他的公共角色已無法維持。隨後幾天,以蘇格蘭民族黨為首的國會議員提交了一項動議,呼籲通過立法正式剝奪其公爵爵位,不過該提案尚未進入辯論程序。

安德魯王子的爭議,並非王室首次被卷入全球政治話題中。

近年來,哈裏王子和梅根·馬克爾已從在職王室成員轉變為獨立的公眾人物,主要在美國活動。通過電視訪談、播客和媒體項目,他們公開批評王室家族、已故女王的領導風格乃至君主製本身。

2021年,他們與奧普拉·溫弗瑞的訪談尤其具有爆炸性。梅根聲稱,一位資深王室成員曾對他們當時未出生孩子的膚色表示“擔憂”——這一指控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憤慨,並在英國被許多人視為對王室道德操守的直接挑戰。夫婦二人還質疑了家族與媒體的關係、王室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方式,以及與英聯邦相關的殖民主義遺留問題——這些都是極其敏感的話題,此前一直隻在私下討論。



哈裏王子和妻子梅根接受奧普拉·溫弗瑞的采訪

對此,英國國內公眾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支持者讚揚他們的坦誠,批評者則指責他們的虛偽和背叛。然而,在國外,他們的言論引起了年輕受眾的共鳴,並強化了那個關於英國仍在艱難麵對其殖民曆史的敘事。

哈裏和梅根的影響力源於對王室的公開批評,而安德魯的垮台則源於隱瞞、沉默和道德醜聞。然而,這兩起事件都凸顯了同一種張力:一個聲稱政治中立,卻又與英國的全球形象和文化外交密不可分的王室家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對此,英國王室也已經意識到,在21世紀,沉默再也無法使其免受公眾的審視。當公眾信心受到威脅時,王室的生存取決於能否做出可見且果斷的回應。對查爾斯三世國王來說,此刻必須明確在道德上劃清界限,安德魯的退出,與其說是個人選擇,不如說是體製的必要。



對英國王室來說,保住聲譽最好的辦法就是切割

關於君主製的追問一直在繼續

不了解君主製漫長的妥協曆史,就無法理解它今天的處境。

17世紀40年代英國爆發內戰,根源就在於君主拒絕與議會分享權力。查理一世被處決及其子查理二世複辟,使英國走上了一條君主立憲製的道路——即君主“統而不治”,由議會掌握統治實權。

這種在18至19世紀鞏固下來的權力逐步移交,避免了席卷許多歐洲王權的專製主義。但這也意味著,王室的權威不再根植於法律,而是根植於民眾的觀念——根植於其展現道德合法性的能力。

但在此後的歲月裏,這種合法性屢受考驗。1936年,愛德華八世因堅持要娶一位英國國教無法接受的離婚女子沃利斯·辛普森而退位。這場危機因對愛德華政治傾向的猜疑而加劇:他於1937年拜訪阿道夫·希特勒,這種可能的法西斯傾向給王室機構的判斷力投下了持久的陰影。這一事件表明,王室的行為——即使是象征性的——也能損害英國的國際聲譽和道德權威。



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同樣的原則在今天依然適用。當個人行為或政治上的天真威脅到公眾信心時,王室必須果斷行動以保護自身。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安德魯王子的爭議遵循了王室曆史上一個熟悉的模式:犧牲個人,以保全體製。

即便隻是作為一種禮儀性的存在,長期以來君主製也一直在引發辯論。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王冠》再次激發了公眾對一度隱秘的王室決策話題的熱議——從冷戰期間的政治幹預,到家族對戴安娜王妃去世的處理。這些描繪提醒觀眾,在中立形象的背後,是一個在公眾無情審視下應對自身缺陷的家族。



電視劇《王冠》

已故的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正是這種雙重性的體現。他因盡職盡責和在推動王室現代化中的作用而受到讚譽,但同樣因其不得體的言論而被人們銘記——從詢問一位澳大利亞原住民是否“還扔長矛”,到警告留學中國的英國學生可能變成“眯眯眼”。在以前,這類言論對英國公眾而言更多像是一種“會心一笑”,現在卻凸顯出王室特權是多麽容易與公眾價值觀脫節。

這些矛盾是君主製故事的核心。君主製的力量來自於延續性,但延續性有時意味著要捍衛那些日益與現代期望格格不入的傳統。

圍繞安德魯王子的爭議——從他與愛潑斯坦和弗吉尼婭·朱弗雷的關聯,到他與一名疑似中國間諜的短暫聯係——已經超越了他個人跌落神壇的故事。它們揭示了英國古老王室製度核心——形象與問責之間的緊張關係。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兩位50歲女性,離婚後共同生活的十三年
這位出身貧寒的百億投資人,又做出驚人選擇
AI衝擊下的翻譯專業,經曆“斷崖式墜落”
多款知名進口藥退出國內市場,患者的不安並非多慮
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現在都泡爛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不滿被說美第三優秀總統,回應被評不如華盛頓和林肯
紐約時報:當矽穀陷入對中國的癡迷和羨慕
任由普京擺布的川普,憑啥覺得自己能拿和平獎?
“不想浪費時間”,特朗普為何又不想見普京了?
雙普會取消!俄羅斯拒絕即刻停火令談判蒙陰影
“你媽”成特朗普政府新口頭禪?“最強嘴替”引廣泛爭議
華人鋼琴家包攬肖邦鋼琴大賽前三名 美籍華裔奪冠
澤連斯基和他的國家,比書店還艱難
難以置信!哈馬斯分子竟獲美國綠卡 參與10·7屠殺事件
為何特朗普能在加沙取得突破,卻無法與普京達成協議?
老外遊長城遇無人機運材料紛紛驚歎 還現學鋪青磚
紐時:川普圈子裏 種族主義 支持納粹並非啥大問題
“00後”拳王與妻澳洲遇襲後發聲:想離婚 不配當老公
川普孫女蹭爺爺熱度帶貨割韭菜 上白宮宣傳被噴
公司遭NASA局長批評後,馬斯克回擊:智商兩位數
根除幽門螺杆菌,中國科學家取得新突破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放棄所有頭銜和榮譽:一個英國王子的隕落

ZAKER 2025-10-22 02:13:26



10月17日,當安德魯王子將放棄所有頭銜和榮譽——包括約克公爵爵位——的消息傳出時,標誌著這位英國頗具爭議的王室成員,其漫長而痛苦的跌落之路終於走到了終點。

醜聞接二連三

安德魯王子——全名安德魯·阿爾伯特·克裏斯蒂安·愛德華·溫莎——是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的次子,也是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弟弟。

放棄所有頭銜和榮譽:一個英國王子的隕落

安德魯王子曾是伊麗莎白女王生前最愛的孩子



年輕時的查爾斯、已故伊麗莎白女王和安德魯王子(右)

他曾被視為女王子女中最具活力的一位,曾在1982年馬島戰爭期間擔任皇家海軍直升機飛行員,因參與實戰而贏得公眾尊重。整個八九十年代,他都是英國媒體的寵兒,以其充滿魅力的個性、高調的社交生活和對女性的風流態度而聞名,小報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風流安迪”。





安德魯王子年輕時

後來,他擔任英國貿易特使,在海外推廣英國商業。但正是這種國際形象,日後卻成了爭議而非驕傲的來源。

公眾對安德魯王子的失望,遠在他被正式免除王室職責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最令人難忘的,是2019年11月他與BBC《新聞之夜》那次災難性的訪談。



安德魯接受BBC《新聞之夜》訪談

當時,愛潑斯坦案受害者弗吉尼婭·朱弗雷多次指控自己被愛潑斯坦販賣,被迫與安德魯發生性關係。為了公開為自己辯護並修複聲譽,安德魯同意接受《新聞之夜》記者艾米麗·梅特利斯的采訪——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是災難性的。

在被追問與愛潑斯坦的友誼以及朱弗雷的具體指控時,安德魯提出了一係列拙劣的否認,在網上迅速瘋傳。他聲稱事發當晚自己在沃金的披薩店,並且堅稱自己不可能出汗(朱弗雷在證詞裏提到,安德魯王子跟她跳舞時“汗流浹背”),以及對愛潑斯坦的受害者明顯缺乏同理心,都使這次采訪變成了一場全國性的“圍觀”。原本澄清名聲的機會,反而成了一個轉折點——鞏固了他脫離大眾、毫無悔意、不負責任的形象。



安德魯王子(左)、朱弗雷(中)與麥斯威爾(右)合照,攝於2001年

這次訪談造成的損害,使他後來的垮台幾乎不可避免。2022年1月13日,白金漢宮宣布,安德魯的所有軍銜和王室讚助人身份均被剝奪,且不能再使用“殿下”的稱號。

這一決定是在美國聯邦法官裁定朱弗雷提起的性侵民事案可以繼續進行之後一天做出的。最終,安德魯選擇了庭外和解,據報價值約1200萬英鎊,但未承認責任。

王室剝奪其頭銜的決定反映了公眾的憤慨程度。從那天起,安德魯停止了所有公共職責,被視作普通公民,盡管他仍以個人身份偶爾參加家庭活動。

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安德魯王子基本淡出公眾視野。他失去了眾多慈善職務和軍銜,缺席大多數國家場合,不再以任何官方身份代表君主製。

但他的退隱並未讓批評平息。全球輿論對愛潑斯坦案的關注,使他的名字不斷被提及,關於他是否通過和解“收買沉默”的公眾辯論仍在繼續。2025年,幾家英國媒體又報道稱安德魯曾親自敦促朱弗雷的法律團隊接受私人財務和解,重新點燃了關於問責的道德和政治辯論。

深陷地緣政治漩渦

大約在同一時間,一樁陳年爭議再次浮出水麵——這次涉及英國與中國的關係。有報道再次提及,在擔任英國貿易特使期間,安德魯曾與一位華裔商人保持聯係,此人後來被軍情五處指控是為中國工作的秘密代理人,旨在影響外國精英。

據官員稱,安德魯在政府告知此人可能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後,終止了往來。唐寧街拒絕公開評論,但這一披露重新引發了關於“外國勢力”影響英國上流社會的討論——在威斯敏斯特已開始正式將中國稱為“係統性競爭者”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政治敏感話題。

對安德魯而言,這個消息對他本人非常不利。即使沒有不當行為的證據,這一事件也強化了人們對他判斷力差、易受影響的整體判斷。對倫敦和北京的評論員來說,這也反映了中英關係基調的變化——從合作轉向猜疑,這種轉變自約翰遜政府後期以來,影響了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政治和媒體討論。

最終,在因這些報道重新引發的公眾憤怒以及王室內部日益增長的壓力下,安德魯同意放棄所有剩餘的頭銜和榮譽,包括“約克公爵”的稱號。

這一步是自願的,但在象征意義上卻是終極的——承認他的公共角色已無法維持。隨後幾天,以蘇格蘭民族黨為首的國會議員提交了一項動議,呼籲通過立法正式剝奪其公爵爵位,不過該提案尚未進入辯論程序。

安德魯王子的爭議,並非王室首次被卷入全球政治話題中。

近年來,哈裏王子和梅根·馬克爾已從在職王室成員轉變為獨立的公眾人物,主要在美國活動。通過電視訪談、播客和媒體項目,他們公開批評王室家族、已故女王的領導風格乃至君主製本身。

2021年,他們與奧普拉·溫弗瑞的訪談尤其具有爆炸性。梅根聲稱,一位資深王室成員曾對他們當時未出生孩子的膚色表示“擔憂”——這一指控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憤慨,並在英國被許多人視為對王室道德操守的直接挑戰。夫婦二人還質疑了家族與媒體的關係、王室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方式,以及與英聯邦相關的殖民主義遺留問題——這些都是極其敏感的話題,此前一直隻在私下討論。



哈裏王子和妻子梅根接受奧普拉·溫弗瑞的采訪

對此,英國國內公眾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支持者讚揚他們的坦誠,批評者則指責他們的虛偽和背叛。然而,在國外,他們的言論引起了年輕受眾的共鳴,並強化了那個關於英國仍在艱難麵對其殖民曆史的敘事。

哈裏和梅根的影響力源於對王室的公開批評,而安德魯的垮台則源於隱瞞、沉默和道德醜聞。然而,這兩起事件都凸顯了同一種張力:一個聲稱政治中立,卻又與英國的全球形象和文化外交密不可分的王室家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對此,英國王室也已經意識到,在21世紀,沉默再也無法使其免受公眾的審視。當公眾信心受到威脅時,王室的生存取決於能否做出可見且果斷的回應。對查爾斯三世國王來說,此刻必須明確在道德上劃清界限,安德魯的退出,與其說是個人選擇,不如說是體製的必要。



對英國王室來說,保住聲譽最好的辦法就是切割

關於君主製的追問一直在繼續

不了解君主製漫長的妥協曆史,就無法理解它今天的處境。

17世紀40年代英國爆發內戰,根源就在於君主拒絕與議會分享權力。查理一世被處決及其子查理二世複辟,使英國走上了一條君主立憲製的道路——即君主“統而不治”,由議會掌握統治實權。

這種在18至19世紀鞏固下來的權力逐步移交,避免了席卷許多歐洲王權的專製主義。但這也意味著,王室的權威不再根植於法律,而是根植於民眾的觀念——根植於其展現道德合法性的能力。

但在此後的歲月裏,這種合法性屢受考驗。1936年,愛德華八世因堅持要娶一位英國國教無法接受的離婚女子沃利斯·辛普森而退位。這場危機因對愛德華政治傾向的猜疑而加劇:他於1937年拜訪阿道夫·希特勒,這種可能的法西斯傾向給王室機構的判斷力投下了持久的陰影。這一事件表明,王室的行為——即使是象征性的——也能損害英國的國際聲譽和道德權威。



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同樣的原則在今天依然適用。當個人行為或政治上的天真威脅到公眾信心時,王室必須果斷行動以保護自身。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安德魯王子的爭議遵循了王室曆史上一個熟悉的模式:犧牲個人,以保全體製。

即便隻是作為一種禮儀性的存在,長期以來君主製也一直在引發辯論。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王冠》再次激發了公眾對一度隱秘的王室決策話題的熱議——從冷戰期間的政治幹預,到家族對戴安娜王妃去世的處理。這些描繪提醒觀眾,在中立形象的背後,是一個在公眾無情審視下應對自身缺陷的家族。



電視劇《王冠》

已故的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正是這種雙重性的體現。他因盡職盡責和在推動王室現代化中的作用而受到讚譽,但同樣因其不得體的言論而被人們銘記——從詢問一位澳大利亞原住民是否“還扔長矛”,到警告留學中國的英國學生可能變成“眯眯眼”。在以前,這類言論對英國公眾而言更多像是一種“會心一笑”,現在卻凸顯出王室特權是多麽容易與公眾價值觀脫節。

這些矛盾是君主製故事的核心。君主製的力量來自於延續性,但延續性有時意味著要捍衛那些日益與現代期望格格不入的傳統。

圍繞安德魯王子的爭議——從他與愛潑斯坦和弗吉尼婭·朱弗雷的關聯,到他與一名疑似中國間諜的短暫聯係——已經超越了他個人跌落神壇的故事。它們揭示了英國古老王室製度核心——形象與問責之間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