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知名進口藥將退出國內市場,近日引發關注。
據界麵新聞,10月15日晚,國家藥監局公眾號顯示,注銷費卡華瑞的氯雷他定片等80個藥品的注冊證書,意味著這些藥品後續將停止生產銷售等行為。這80個藥品中,超過一半是外資公司的產品。
最近幾年,很多醫院開不到進口藥、進口藥逐漸退出中國市場,早已不是什麽新聞。但數十款進口藥再次“跑路”,仍引發公眾疑慮——以後還能不能買到進口藥了?部分罕見病是不是無藥可醫了?
前麵提到的氯雷他定片,主要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等症狀,每年北方春秋季花粉高發季節,很多人都得靠它來“續命”。費卡華瑞是一家中瑞(瑞典)合資藥企,是氯雷他定片的原研公司,後被德國藥企巨頭拜耳收購,後者目前仍持有氯雷他定片的產品批文。
也就是說,關於氯雷他定片,患者依然可以選擇同類進口原研藥或國產仿製藥。但另一些藥品,尤其是針對罕見病特效藥的退出,患者別無選擇,影響就大了。
黏多糖貯積症IVA型是一種典型的罕見病,症狀包括生長遲緩、脖子異常短等。美國新興生物製藥公司百傲萬裏生產的“唯銘讚”,是全球唯一獲批治療該病的藥品,但價格高昂,一支7500元(5mg),一次用藥數萬元。

“唯銘讚”2019年5月在中國獲批上市,隨後被列入第一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2021年,“唯銘讚”曾出現在醫保談判預選名單中,但最終談判失敗。2024年5月,製藥企業百傲萬裏在“唯銘讚”的進口藥品注冊證到期後未再續期,退出中國內地市場。
百傲萬裏當時在回複媒體時表示,“複雜的市場準入規則使得藥物的供應不可持續,特別是在罕見病治療方麵。盡管我們在過去幾年中盡了最大努力,仍然沒有促使‘唯銘讚’進入醫保報銷體係,我們決定不再續簽該產品的進口藥品注冊證。”
事實上,盡管大部分退出中國市場的進口藥生產商,並未詳細說明退出原因,但進口藥定價高,若不能進入醫保,價格上完全競爭不過國產仿製藥,退出就成了很自然的市場行為。
去年12月,在國家醫保局展開的第十批藥品集中采購中,所有原研藥企或放棄競標或象征性報價,最後無一中標,曾引發輿論關注。在此之前,已不斷有進口原研藥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據“中國醫療保險”公眾號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24年5月,已有161種進口藥未在我國再注冊。
同樣一種藥,進口原研藥的價格是國產仿製藥的近十倍,在“以價換量”邏輯下,國產仿製藥憑借價低的優勢大量入選集采。據國家醫保局數據,前九批藥品集采中,國產仿製藥中選1583個,進口原研藥中選70個,仿製藥占比95%以上。

前些年,進口藥即便未進入醫保,或者落選醫保,但還能被一些醫院采購,近些年越來越少被開出。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完成國家考核指標,幾乎所有醫院都在努力降低藥占比(藥費占治療費的比重)。於是在療效差不多情況下,減少高價進口藥使用成了醫院的必然舉措。
對跨國藥企來說,隨著進口藥專利懸崖(專利即將到期)的到來,自知無法與國內的眾多仿製藥企競爭,主動提前退出,把更多精力放在創新藥研發和推廣上,也合乎自身商業利益。
不管什麽原因,進口藥退出,醫保省錢了,患者的負擔也減輕了。之所以屢屢引發爭議,部分是因為國內市場對原研藥仍有比較大的需求,雖然很多仿製藥並不比進口藥差,但每個人的病情、身體狀況不同,有的人用仿製藥就能治好,有的人可能更適合用進口藥,所以希望能夠給進口藥留出一些空間,讓患者自主選擇。
尤其對於沒有仿製藥的“孤兒藥”來說,若也退出國內市場,患者隻能海外購藥,這些藥更需要國內醫院提供購買渠道。像前麵提到的進口藥“唯銘讚”,在退出中國內地市場4個月後,廣東婦兒醫院通過“港澳藥械通”,以“特批”的方式進口該藥,讓數十名患者重新用上了“唯銘讚”。
從全球範圍看,用國產仿製藥替代專利到期的進口藥,是正常趨勢,而且集采省下來的錢,理論上可以給到專利藥和創新藥,讓更多罕見病和腫瘤患者得到救治。
但現階段患者的不安並非多慮。醫院保留部分進口藥,既可以讓患者多一些選擇,也可以促使國內仿製藥企業把好質量關。如果仿製藥的藥效足夠好,患者沒有理由不選更便宜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