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李玟去世後,這些“遺產”怎麽辦

李玟去世後,這些“遺產”怎麽辦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25-10-22 00:41:5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使用新辦理的手機號注冊網易雲音樂時,自動登錄上了歌手李玟的賬號。登錄後,該網友還能在賬號後台看到粉絲們發來的懷念私信。其展示的賬號主頁截圖顯示:賬號名為“李玟”,擁有26.1萬粉絲。

這名網友的經曆引起了廣泛關注。“數字遺產”問題再次浮出水麵,而且變得日益“緊迫”。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後,他(她)的社交賬號、遊戲賬號甚至聊天記錄和相冊,該如何處置?是像日記本一樣被家人妥善保管,還是會隨著時間徹底消失在數字的海洋裏?

這不隻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更觸動著每個人最深處的情感連接和記憶。

李玟去世後,這些“遺產”怎麽辦

歌手李玟的網易雲音樂賬號。來源:網絡

“數字墓碑”

十多年前,微博上有一個著名的賬號叫“走飯”。這位女孩生前患有抑鬱症,微博是她抒發內心痛苦的“樹洞”。在她離世後,這個賬號並沒有被注銷,反而成了一個特殊的紀念地。每天都有大量網友湧入這裏,在她的最後一條微博下留言,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傾訴生活的煩惱與希望。這裏仿佛成了一座“數字墓碑”,承載著無數陌生人的善意和對生命的思考。這個賬號的存在,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慰藉,證明著一個生命曾經來過,並且還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被銘記。

現實中並非所有逝者的賬號都能如此幸運。更多的家庭在失去親人後,麵臨的是僵化的平台規則和無盡的拉扯。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一位母親想通過女兒的社交賬號,了解她生前最後的生活片段,尋找她突然離世的蛛絲馬跡,卻被平台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拒絕。她無法登錄,無法查看,隻能看著賬號慢慢沉寂,甚至可能因為長期不活躍而被係統回收。逝者留下的生活點滴記錄、珍貴照片等,這些充滿情感價值的“數字遺物”,被一道無形的牆阻隔。這種情感需求與平台機械化管理規則之間的衝突,正在成為數字時代每個家庭都可能麵臨的痛點。

在“李玟賬號事件”後,網易雲音樂客服回應稱,經核查,問題原因是團隊為藝人賬號綁定的手機號被運營商二次放號,已第一時間聯係新號主進行了相應處理。此後,網易雲音樂方麵幫當事人手機解綁賬號,該用戶重新申請了網易雲音樂賬號。

中關村超互聯新基建產業創新聯盟總工程師袁博指出,“二次放號”,是指最開始使用的用戶停用、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最終可以供新用戶選擇。不少網友都在用新手機號注冊各類平台後,發現登錄了陌生人此前的賬號。這些情況都凸顯了數字時代,對虛擬資產保護的法律與技術的雙重滯後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數字遺產憲章》的定義,數字遺產是一種包含著人類知識和人類活動成果、以二進製形式描述的信息權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琦將“數字遺產”定義為:被繼承人在互聯網環境中形成、存儲或積累的,在其去世後仍存在並具有經濟或情感價值的全部數據。

數字遺產歸誰?

王琦提到,不能簡單地將網絡賬號看作“一個整體”,需要將其拆解來看。數字遺產具有多重屬性,一部分是明確的財產,比如支付寶裏的餘額、遊戲賬號裏的稀有裝備和皮膚、有大量粉絲並可以帶來廣告收入的自媒體賬號。這些具有直接經濟價值的部分,理論上應當像房子、車子一樣,被納入遺產範圍,由合法繼承人繼承。

另一部分則複雜得多,它牽涉到逝者的人格利益和隱私。每個人的聊天記錄、私人郵件、僅自己可見的動態,這些內容極具個人色彩。如果直接將這些信息全部交給繼承人,可能會侵犯逝者的隱私。

麵對用戶離世的情況,各大網絡平台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但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給逝者親屬設置了重重障礙。

核心的爭議點在於賬號的歸屬權。幾乎所有平台的用戶協議裏都有一條類似規定,用戶隻擁有賬號的“使用權”,而“所有權”歸平台所有。這意味著從法律上看,用戶每天使用的賬號並不完全屬於自己。

基於這個邏輯,當用戶去世後,平台不會輕易將賬號的控製權交給繼承人。騰訊曾明確表示,QQ和微信賬號不能被繼承。微博也規定,若賬號連續90天未登錄,平台有權回收。這些條款主要是為了平台管理便利和資源優化,卻很少考慮到用戶的情感訴求。

另一個困境是繼承路徑的缺失和複雜。大多數平台沒有為用戶提供生前規劃賬號處理方式的功能。當意外發生時,親屬們往往陷入被動。他們需要在悲痛中,去搜集各種證明材料,如死亡證明、戶口本、親屬關係證明等,然後通過煩瑣的流程向平台提交申請。即便材料齊全,結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能夠做的選擇非常有限,通常隻有兩個選項,要麽申請將賬號注銷,讓一切徹底消失;要麽申請凍結賬號,變為“紀念賬號”。

相比之下,一些海外平台更早進行了規則探索和完善。以Facebook為例,它較早推出了“遺產聯係人”功能,用戶生前可以指定一位朋友或親人,在自己去世後管理紀念賬號。這位聯係人可以發布悼念帖文、更換頭像,但不能登錄賬號或查看私信。國內的一些平台也在跟進。例如B站推出了“紀念賬號”服務,對不幸離世的UP主賬號進行保護。最近,微信也公開表示,從2025年9月起,對長期不使用的賬號已不再進行回收處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意味著那些承載記憶的朋友圈不會因為係統規則而突然消失。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兩位50歲女性,離婚後共同生活的十三年
這位出身貧寒的百億投資人,又做出驚人選擇
AI衝擊下的翻譯專業,經曆“斷崖式墜落”
多款知名進口藥退出國內市場,患者的不安並非多慮
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現在都泡爛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不滿被說美第三優秀總統,回應被評不如華盛頓和林肯
紐約時報:當矽穀陷入對中國的癡迷和羨慕
任由普京擺布的川普,憑啥覺得自己能拿和平獎?
“不想浪費時間”,特朗普為何又不想見普京了?
雙普會取消!俄羅斯拒絕即刻停火令談判蒙陰影
“你媽”成特朗普政府新口頭禪?“最強嘴替”引廣泛爭議
華人鋼琴家包攬肖邦鋼琴大賽前三名 美籍華裔奪冠
澤連斯基和他的國家,比書店還艱難
難以置信!哈馬斯分子竟獲美國綠卡 參與10·7屠殺事件
為何特朗普能在加沙取得突破,卻無法與普京達成協議?
老外遊長城遇無人機運材料紛紛驚歎 還現學鋪青磚
紐時:川普圈子裏 種族主義 支持納粹並非啥大問題
“00後”拳王與妻澳洲遇襲後發聲:想離婚 不配當老公
川普孫女蹭爺爺熱度帶貨割韭菜 上白宮宣傳被噴
公司遭NASA局長批評後,馬斯克回擊:智商兩位數
根除幽門螺杆菌,中國科學家取得新突破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李玟去世後,這些“遺產”怎麽辦

中國新聞周刊 2025-10-22 00:41:50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使用新辦理的手機號注冊網易雲音樂時,自動登錄上了歌手李玟的賬號。登錄後,該網友還能在賬號後台看到粉絲們發來的懷念私信。其展示的賬號主頁截圖顯示:賬號名為“李玟”,擁有26.1萬粉絲。

這名網友的經曆引起了廣泛關注。“數字遺產”問題再次浮出水麵,而且變得日益“緊迫”。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後,他(她)的社交賬號、遊戲賬號甚至聊天記錄和相冊,該如何處置?是像日記本一樣被家人妥善保管,還是會隨著時間徹底消失在數字的海洋裏?

這不隻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更觸動著每個人最深處的情感連接和記憶。

李玟去世後,這些“遺產”怎麽辦

歌手李玟的網易雲音樂賬號。來源:網絡

“數字墓碑”

十多年前,微博上有一個著名的賬號叫“走飯”。這位女孩生前患有抑鬱症,微博是她抒發內心痛苦的“樹洞”。在她離世後,這個賬號並沒有被注銷,反而成了一個特殊的紀念地。每天都有大量網友湧入這裏,在她的最後一條微博下留言,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傾訴生活的煩惱與希望。這裏仿佛成了一座“數字墓碑”,承載著無數陌生人的善意和對生命的思考。這個賬號的存在,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慰藉,證明著一個生命曾經來過,並且還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被銘記。

現實中並非所有逝者的賬號都能如此幸運。更多的家庭在失去親人後,麵臨的是僵化的平台規則和無盡的拉扯。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一位母親想通過女兒的社交賬號,了解她生前最後的生活片段,尋找她突然離世的蛛絲馬跡,卻被平台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拒絕。她無法登錄,無法查看,隻能看著賬號慢慢沉寂,甚至可能因為長期不活躍而被係統回收。逝者留下的生活點滴記錄、珍貴照片等,這些充滿情感價值的“數字遺物”,被一道無形的牆阻隔。這種情感需求與平台機械化管理規則之間的衝突,正在成為數字時代每個家庭都可能麵臨的痛點。

在“李玟賬號事件”後,網易雲音樂客服回應稱,經核查,問題原因是團隊為藝人賬號綁定的手機號被運營商二次放號,已第一時間聯係新號主進行了相應處理。此後,網易雲音樂方麵幫當事人手機解綁賬號,該用戶重新申請了網易雲音樂賬號。

中關村超互聯新基建產業創新聯盟總工程師袁博指出,“二次放號”,是指最開始使用的用戶停用、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最終可以供新用戶選擇。不少網友都在用新手機號注冊各類平台後,發現登錄了陌生人此前的賬號。這些情況都凸顯了數字時代,對虛擬資產保護的法律與技術的雙重滯後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數字遺產憲章》的定義,數字遺產是一種包含著人類知識和人類活動成果、以二進製形式描述的信息權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琦將“數字遺產”定義為:被繼承人在互聯網環境中形成、存儲或積累的,在其去世後仍存在並具有經濟或情感價值的全部數據。

數字遺產歸誰?

王琦提到,不能簡單地將網絡賬號看作“一個整體”,需要將其拆解來看。數字遺產具有多重屬性,一部分是明確的財產,比如支付寶裏的餘額、遊戲賬號裏的稀有裝備和皮膚、有大量粉絲並可以帶來廣告收入的自媒體賬號。這些具有直接經濟價值的部分,理論上應當像房子、車子一樣,被納入遺產範圍,由合法繼承人繼承。

另一部分則複雜得多,它牽涉到逝者的人格利益和隱私。每個人的聊天記錄、私人郵件、僅自己可見的動態,這些內容極具個人色彩。如果直接將這些信息全部交給繼承人,可能會侵犯逝者的隱私。

麵對用戶離世的情況,各大網絡平台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但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給逝者親屬設置了重重障礙。

核心的爭議點在於賬號的歸屬權。幾乎所有平台的用戶協議裏都有一條類似規定,用戶隻擁有賬號的“使用權”,而“所有權”歸平台所有。這意味著從法律上看,用戶每天使用的賬號並不完全屬於自己。

基於這個邏輯,當用戶去世後,平台不會輕易將賬號的控製權交給繼承人。騰訊曾明確表示,QQ和微信賬號不能被繼承。微博也規定,若賬號連續90天未登錄,平台有權回收。這些條款主要是為了平台管理便利和資源優化,卻很少考慮到用戶的情感訴求。

另一個困境是繼承路徑的缺失和複雜。大多數平台沒有為用戶提供生前規劃賬號處理方式的功能。當意外發生時,親屬們往往陷入被動。他們需要在悲痛中,去搜集各種證明材料,如死亡證明、戶口本、親屬關係證明等,然後通過煩瑣的流程向平台提交申請。即便材料齊全,結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能夠做的選擇非常有限,通常隻有兩個選項,要麽申請將賬號注銷,讓一切徹底消失;要麽申請凍結賬號,變為“紀念賬號”。

相比之下,一些海外平台更早進行了規則探索和完善。以Facebook為例,它較早推出了“遺產聯係人”功能,用戶生前可以指定一位朋友或親人,在自己去世後管理紀念賬號。這位聯係人可以發布悼念帖文、更換頭像,但不能登錄賬號或查看私信。國內的一些平台也在跟進。例如B站推出了“紀念賬號”服務,對不幸離世的UP主賬號進行保護。最近,微信也公開表示,從2025年9月起,對長期不使用的賬號已不再進行回收處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意味著那些承載記憶的朋友圈不會因為係統規則而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