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人小孩”事件繼續發酵。
10月18日,南澗縣“10·16”工作組發布情況通報稱,公安機關已依法介入,經初步核查,未發現拐賣行為。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孩子目前在雲南省外,南澗縣公安局、民政局等相關人員組成的工作組已抵達當地,孩子和其父母已在接觸範圍內,工作組當麵開展相關工作,要求其遵守公共秩序,不允許在公共場所再次出現衣不遮體及孩子爬行行為,其家庭已同意。
媒體報道還提到,這一家人計劃駕車回北京。工作組已同當事人女方母親取得聯係,後者介紹近期將把孩子戶口落到北京。但事件並未就此完結,公安機關已對孩子父母展開調查。

網絡視頻截圖
孩子為何會出現動物化特征,是輿論現在最關切的問題之一。大眾紛紛猜測原因,其中,“父母利用孩子拍獵奇視頻在暗網上牟利”的說法甚囂塵上。
有網友留言稱“這個是在外網直播的,就是虐待”,直言有的網站直播“逼著小孩子光著身子爬樹,還讓他吃毒蘑菇”;還有人建議查查父母有沒有境外收入來源。
起初這種說法被當地否認,10月17日,無量山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九派新聞,小孩家庭條件比較好,“像網上說的直播牟利這種情況肯定是沒有的”。
但是很快當地改了說法,稱對於網傳“父母利用孩子拍獵奇視頻在暗網上牟利”的說法,已移交給司法部門調查核實。
網友的質疑是天方夜譚,還是確有其事,有待警方的調查,包括徹查這對父母的資金流水情況,以及有無暗網活動,揭開籠罩在“野人男孩”身上的疑雲。
這些傳言,不僅事關當事孩子的長遠安全保障,也衝擊很多人的安全感。隻有徹底調查清楚,才能讓大家安心。
除了調查原因外,當下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做全麵評估和檢查,看看他身心發育是不是正常,其動物化特征,是暫時性的行為,還是由於不恰當的養育方式,退化到了原始狀態。
如果是後者,就要進行科學幹預,確保他能回歸正常生活。

報道提到,當地居民曾多次報警,政府各部門也多次上門勸導,但每次都被父母以“自然教育”的理念給擋了回來。這次也是因為網友緊追不放,才深度介入。
種種跡象說明,即便知道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點反人類,有關部門還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男孩已經三歲,如果能早點給他提供有效的幫助,而不是以家務事為由打退堂鼓,他的“野人”症狀可能不會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
2022年我國頒布了《家庭教育促進法》,其立法目的之一就是告訴社會,養娃不是“家事”而是“國事”,要求家長必須“依法帶娃”。
但是從當地有關部門對此事的反應來看,這種法治精神距離真正在基層生根,可能還遠得很。
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以犧牲兒童人格尊嚴與發展權為代價。如果孩子是像動物一樣養大,那太挑戰社會的文明底線。
所謂的“自然教育”理念,已經不能成為父母錯誤養育方式的遮羞布,不管背後有沒有其他動機,這種養育方式都該被禁止。
與此同時,對於這類不同於人們慣常理解的“虐待”,究竟該怎麽認定,由哪些部門介入救濟,父母最終該怎麽問責,確實也還存在很多模糊地帶,有必要以此事件為契機,好好完善未成年人的保護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