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美國政府宣稱擁有廣泛權力,可強製推行全球規則,禁止全球任何企業向中國出口尖端計算機芯片及其製造所需設備。美國官員辯稱,此舉旨在確保中國不會在先進人工智能競賽中占據上風。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將供應鏈用作武器的做法早於美國的芯片限製。出於對依賴敵對國家石油和技術的擔憂,中國政府數十年來一直推行戰略產業培育計劃。
—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October 16, 2025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官員何時開始製定稀土許可製度。但特朗普的激進舉措為中國提供了試行這些措施的契機。https://t.co/fQkQi21XGu
但中國上周宣布的一係列全麵限製措施表明,這一手段並非美國一方所獨有。
中國政府通過旨在管控關鍵礦產流通的新規彰顯了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這些礦產廣泛應用於計算機芯片、汽車、導彈等各類產品,將於今年晚些時候生效的新規令外國政府和企業震驚——如今即便在境外開展相關產品貿易,可能也需獲得北京的許可。
分析人士指出,憑借在稀土礦產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以及對其他戰略產業的掌控,中國將供應鏈作為武器的能力可能比美國更強。
“美國現在必須麵對一個事實:對手有能力威脅到美國經濟的多個重要領域,”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政治學家亨利·法雷爾表示。他還說,美中兩國如今顯然“處於相互依存的更微妙階段”。
法雷爾說:“中國確實已經開始學會借鑒美國的策略,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比美國當前的運用更勝一籌。”
中國的這一舉措重新點燃了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係。特朗普威脅稱,若北京不撤銷新限製措施,將從11月1日起,在已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的基礎上額外加征100%關稅。
中國此次采取的供應鏈限製模式,最早於2020年由美國率先使用。當時,美國政府啟用了一項名為“外國直接產品規則”的冷門條款,目標直指被其視為國家安全威脅的中國科技巨頭華為。但美國不僅是限製美國技術向華為出口,更規定全球任何企業若其產品包含美國零部件或使用美國設備及軟件製造,均不得向華為提供產品。
由於美國在全球芯片製造產業中占據關鍵地位,這些規則實際上涵蓋了所有先進技術。這是美國經濟實力的廣泛彰顯,並成為拜登政府時期一係列全球科技規則的基礎。盡管外國政府對這種發號施令感到不滿,但許多國家因擔心被切斷美國技術供應而選擇合作。
如今的問題是:是中國的限製措施促使特朗普政府撤銷關稅或長期以來的技術限製,還是中國政府在壓力下先妥協?
美國政府似乎對中國的限製措施感到措手不及——這些措施可能重創美國產業。特朗普上周五威脅要取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原定會麵,並加征100%關稅。股市暴跌後,總統上周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別擔心中國,一切都會好起來!”
周二,特朗普再次發難,在麵對一群記者和阿根廷總統時表示,習近平“會變得暴躁,因為中國喜歡占別人便宜,而他們不能占我們的便宜”。當天下午,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寫道,美國正考慮終止從中國進口食用油,並可能終止其他貿易往來。
周三上午,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裏爾稱,中國的許可製度是在奪取全球權力,並表示如果中國推進相關措施,美國已準備好實施關稅。
“我們的預期是,這項製度永遠不會生效,”格裏爾說。
中國官員長期以來一直批評美國在域外強製執行經濟措施的做法,並堅稱麵對華盛頓的新一輪威脅,中國的行動始終保持了一致性。
“美方一邊要談,一邊威脅恐嚇加征高額關稅,出台新的限製措施,這不是與中方相處的正確之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周三表示。
複旦大學副教授江天驕表示,中國官員已注意到美國近期重啟本土稀土產業的努力,他們希望在特朗普與習近平可能會麵之前展示自身的影響力。
美國官員和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許可製度的影響範圍將遠大於美國的技術管製——後者僅針對較先進的計算機芯片。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將供應鏈用作武器的做法早於美國的芯片限製。出於對依賴敵對國家石油和技術的擔憂,中國政府數十年來一直推行戰略產業培育計劃。2010年,在一場海上爭端期間,中國曾切斷對日本的稀土出口。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官員何時開始製定稀土許可製度。但特朗普的激進舉措——包括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資船隻征收新費用——為中國提供了試行這些措施的契機。
今年4月,在特朗普對中國加征34%的額外關稅後,中國推出了針對汽車製造商和國防工業的初步稀土出口許可製度。隨著礦產供應減少,美國企業陷入恐慌,福特汽車等車企暫停了部分生產。特朗普的回應是將關稅提升至最低145%,導致兩國間的大量貿易陷入停滯。
在今年春夏的會談中,兩國恢複了脆弱的休戰狀態:美國降低了關稅,中國則讓礦產出口更加順暢。但美國仍在持續出台技術限製措施,引發了中國采取令人痛苦的反製措施。
9月29日,美國將貿易限製擴大至所謂實體清單上企業的子公司,限製它們購買美國技術的類型,隨後,中國推出此次更為全麵的礦產許可製度。
分析人士稱,中國官員認為,此舉破壞了此前的試探性緩和——不到兩周前,特朗普與習近平通電話,表示已就TikTok美國業務從其中國母公司剝離達成初步協議。
中國還采取了其他限製性措施作為回應:宣布對電動汽車電池生產所需設備實施管製、對美國芯片製造商高通發起反壟斷調查、對美國船隻加征港口費用,並將多家美國企業列入貿易限製清單。
但礦產限製措施尤為引人注目,因為它賦予中國政府對全球微型芯片供應的管控權——這些芯片驅動著幾乎所有電子產品的運轉。
“中國在顛覆全球供應鏈方麵無所不用其極,這讓世界其他國家感到恐慌,”華盛頓政治谘詢與研究機構歐亞集團主任魯小萌表示。
塔夫茨大學教授、《芯片戰爭——世界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一書作者克裏斯·米勒表示,中國新許可製度的影響可能“極為廣泛”,幾乎會波及全球製造的所有半導體。
中國政府在許可申請過程中會要求提供大量企業信息,對此美國、歐洲、日本、印度、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及政府也表達了擔憂。
米勒表示,預計要求提供信息將麵臨“巨大阻力”,這可能會加速構建非中國主導的稀土供應鏈。這一觀點與美國技術限製的批評者長期以來的論調相似——即美國的技術限製可能促使全球采用非美國的芯片技術。
美中兩國各自利用的供應鏈,都是對方多年來難以在本土提升的領域。但是,中國已在芯片產業投入數十億美元,推動本土芯片製造商發展,美國可能仍需數年時間才能重啟稀土生產。
“如果中國能夠規避芯片限製,而美國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擺脫稀土管製的影響,那對美國來說將是個大問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丁·科爾澤帕表示。
牛津大學教授譚葉淩表示,過去幾個月的事態發展,使中國處於比特朗普第一任期時更強的談判地位。但她表示,就“域外適用條款可能引發其他貿易夥伴的擔憂”而言,這些管製措施“最終可能讓中國付出代價”。
“這可能會損害中國作為可靠貿易夥伴的信譽,”她說,“這是一種極其微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