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習近平特朗普有望會麵,台灣問題為何再次成為焦點

習近平特朗普有望會麵,台灣問題為何再次成為焦點

文章來源: BBC中文 於 2025-10-08 00:06:3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習近平特朗普有望會麵,台灣問題為何再次成為焦點

APEC峰會將在韓國舉行,預料特朗普與習近平將碰麵。

如無意外,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月底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期間會晤。這場磋商許久的美中領袖會麵前夕,台灣議題再次浮上檯麵,分析認為這顯示台灣問題將成為雙方碰麵觸及的重點。

美媒《華爾街日報》近日刊出獨家報導稱,北京正積極遊說白宮做出重大讓步,公開明確“反對台灣獨立”,並稱北京可能會以此作為交換美中貿易協議的條件,試圖在美中談判前夕,為北京眼中的“一個中國”原則定錨。之後,美國商務部提出的“50-50”半導體生產方案——要求台灣將美國所需先進晶片的50%產能移轉至美國本土——引發台灣內部疑美論聲浪又起,台灣行政院代表則直接表示台美雙方沒有談過,台灣也不可能接受這項提議。

因此,外界關注中美兩國領袖會麵前,一連串有關台灣問題的浮現意味著什麽?也有若幹分析提出疑問,“特朗普2.0”似乎正試圖將台灣的戰略資產“內化”,以減輕美國在產業上依賴台灣的風險?而北京是否已掌握特朗普的“交易”風格,將台灣問題包裝成經濟談判籌碼,以拆解美台合作框架,從半導體到軍售一一瓦解?

美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兼任資深研究員藍若思(Elisabeth Larus)教授向BBC中文強調,說到底,特朗普對台灣的態度取決於兩件事:“誰能影響他”以及“美國國會允許他偏離既定美國對台政策到何種程度”。

研究美中台關係的她解釋,自1979年以來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但同時也遵守《台灣關係法》,依法有義務透過出售防衛性武器協助台灣自我防禦。現在,與前任總統一樣,特朗普總統也維持了這兩項政策。“我看到的危機是,若美國國會配合特朗普改變了政策——通常這不太可能,因為國會一直非常支持台灣,甚至比某些美國總統更甚——目前國會中的共和黨人似乎異常願意給特朗普總統他想要的,如果他們未能約束特朗普對中國有利的交易,那將傷害台灣。”她說。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則向BBC表示,不認為習近平相信自己能讓“特朗普賣掉台灣”。但她強調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尋求美國總統明確聲明並反對台灣獨立,甚至支持中國主導的兩岸統一:“如果習近平達成這一點,他將視之為重大勝利。”



台灣總統賴清德內外都麵臨許多挑戰。

那麽,就台北而言,處在強國之間,該如何應對美中潛在交易帶來的挑戰及壓力?

據此,台灣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鍾誌東博士向BBC中文分析,以特朗普與普京在阿拉斯加碰麵為例,特朗普是一貫以“元首外交”視為其對外展示實力的要件,這也是一種吸引光環的外在式政治展演:會談結果是什麽也許並不重要,他說的跟做的可能不一樣。

“台灣不需要因為他說了什麽,就以為川普或美國對台灣態度改變了。”他說。

鍾教授分析,從當代東亞曆史及現下全球戰略考量來看,華府如何定位美中關係,再據此訂定對台關係,“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台灣所能影響”。他說這就像台灣無法要求美國,也就是或美國在台協會(AIT)之前公開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一樣。

他強調,台灣隻能因勢利導,利用美中矛盾中尋求台美共同利益。他認為,台灣選擇“以美製中”向美國一麵倒的親美路線,反而是台北要“以小搏大”反製北京威脅的必要戰略選擇。

北京拆解美台關係?

今年九月底,美媒《華爾街日報》刊出一篇獨家報導稱,由於北京辨識出特朗普處理政治以“交易”為主要邏輯,因此,在APEC峰會中美領袖碰麵之前,試圖以市場準入、稀土供應等經濟誘因,換取華盛頓表態從過去的“不支持”台獨轉向明確“反對”台獨,試圖為中南海拿下一場“外交大勝”。

此外,根據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於9月下旬公開敦促台灣“分享”半導體產能,強調這是強化美國供應鏈韌性的必要步驟,否則將麵臨潛在關稅懲罰。

這兩件事均在台灣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特別是台灣正在與美國持續進行關稅談判。台灣談判代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對外強調台灣從未承諾,也不會同意此類條件,在與白宮的關稅談判也沒有提及半導體產能分享一事。

盡管本月初美國國務院迅速澄清“對台政策未變”,但此類議題已讓台灣與論警鈴大作。台媒“台北時報”(Taipei Times)於10月3日社論直指:“美國是否正將台灣的‘矽盾’(silicon shield)拆解,為美中交易鋪路? 台灣社會再次激起“疑美論”的漣漪。



美國國務院雖迅速澄清“對台政策未變”,但相關議題已讓台灣輿論警鈴大作,再次激起“疑美論”的漣漪。

事實上,“特朗普2.0”與台北的互動起起伏伏,今年是越來越明顯。台灣媒體分析稱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譬如,今年七月賴清德外訪過境美國一事突然被推辭;美媒《華盛頓郵報》稱特朗普拒絕批準一批對台價值超過4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計劃。一些分析論斷華盛頓對台態度已然轉變——從盟友轉向‘交易夥伴’。而美國對手北京也因此辨識出特朗普的“交易”施政風格——他在第一任期內曾以高關稅逼中國讓步,如今中國反客為主,試圖讓特朗普“將台灣交易出去”。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itution)資深研究員萊恩·哈斯(Ryan Hass)在近期訪談中稱台灣是美中“少數高風險議題”之一,北京藉談判前夕的施壓,試圖迫使美國模糊防衛承諾,讓台北陷入“戰略焦慮”。 更多相關分析甚至斷言北京摸透了特朗普的交易性格,施壓台灣。

10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確認:“美國應正式聲明反對台獨,這是緩和台海的基礎。”

中國是否識破了特朗普的談判戰略 ? 甚至在APEC前掌握涉台議題的主動權?

回答這問題,藍若思教授同意中國如今已熟稔特朗普的交易模式,因為習近平當局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四年中觀察過他,並在特朗普今年就職後的幾個月內目睹他急速推進若幹政策。但藍若思也向BBC強調,中南海或該注意到特朗普的決策時而“不可預測”,“而且他願意被少數有影響力的聲音改變想法,無論是史蒂芬·米勒 (Stephen Miller,現任白宮副幕僚長)、蘿拉·盧默(Laura Loomer,特朗普的極右翼盟友),還是先前的馬斯克。”

中國專家葛來儀則告訴BBC說,北京與美國談判的目標,是說服華盛頓放寬出口管製、降低關稅、獲得更多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北京正扣留對美國農產品的采購,並限製/延遲對美國買家的稀土磁鐵出口,以作為籌碼。

葛來儀認為中國對美國的談判“並未展現真正的靈活性”,但越來越自信“北京認為自己處於足夠強勢的位置來保護其核心利益。”她說。

多重挑戰下台灣如何突圍

麵對美國商務部提出的“50-50”分工提案在台灣引發輿論焦慮,台灣官方急於滅火。經濟部長龔明鑫在稱此方案將嚴重損害台灣的“矽盾”效應——半導體產業不僅是經濟支柱,更是對中國的戰略威懾。

不過,布魯金斯學會的哈斯今年4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僅37.5%的台灣受訪者相信美國會在兩岸衝突中介入,其分析稱這反映出特朗普2.0施壓台灣加劇的“效應”,也就是疑美論在台灣的發酵。

對此,台灣總統賴清德本周在台北接受美國保守派廣播電視脫口秀主持人賽斯頓(Buck Sexton)時稱,若有機會與特朗普直接對話台海情勢,他會建議特朗普特別留意習近平目前不僅在台海進行越來越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在東海、南海也擴軍。賴清德說:印太區域持續變化,情勢不斷變緊張,麵對的不是隻有並吞臺灣而已,“當台灣被並吞之後,中國會更有力量在國際上跟美國競爭,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最後也會衝擊到美國的本土利益,所以希望川普總統能夠持續維護印太的和平穩定。”

回答台灣如何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維持主動,一些專家建議“多元化”與“主動出擊”。 英國查塔姆研究所10月文章呼籲台灣與歐洲應該深夥伴關係,共享民主價值與晶片利益,讓台灣從‘棋子’變‘玩家’。” 蘭德智庫(RAND)馬劄爾教授則認為,台灣的回應之道是‘大膽自立’,“利用特朗普的交易本性,換取明確防衛保證,避免成為美中協議的犧牲品。”



美國商務部要求與台灣均分半導體產能,遭台灣拒絕。

不過,國際關係學者鍾誌東向BBC強調,分析特習會中的台灣議題,或許應該從美國怎麽定義美中的大格局入手,在這框架裏再來看台北的位置及美中台關係比較不會“見樹不見林”。

他向BBC解釋,從1949年以降,曆經冷戰時期到現在,美國不分黨派,美台關係始終放在美中關係之下。因此,他認為從大格局來看,如同美防長剛說的中國是印太地區發生危機時期的製造威脅對象,在美國的定義之下,不管反對台獨或支持台獨,美國將中國視為安全上的對手的定性已經不會變。

他表示,特朗普就算在APEC給中國一個“lipservice (口頭諾言),將反台獨說出口”,但美國將中國視為威脅不會改變,在此框架內,台灣作為圍堵中國的前線不會改變,半導體的戰略價值也不會改變。“隻要美國將中國定性為頭號威脅沒有改變,台灣作為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核心及反製中國的角色也不會改變。”

“美中台三角關係不能從美台來看。美中關係不好,美台關係就會好;反之,若美中關係回溫和解,台美關係就會動搖,就有被犧牲掉的危機。換言之,台灣從來就是美中競爭的獲利者。”鍾誌東強調。

兩岸問題專家葛來儀則向記者強調,賴總統應深化對台灣內部問題的關注例如薪資、高房價、能源安全,以及將台灣產業多元化,超越半導體和電子業:“賴總統或該尋求緩解與反對黨的緊張關係,並在政府預算上建立結盟,包括國防支出。”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楊蘭蘭再登媒體 家世奢華生活曝光 網歎“不如她的狗”
43歲伊萬卡光腳出海 被曝不滿丈夫被父親派往埃及
這個日本人獲諾獎了,中國人為什麽值得開心?
59歲著名歌手關淑怡近日病危 正在ICU搶救
諾獎得主接到瑞典來電以為是垃圾電話 說“別開玩笑”




24小時討論排行

賴清德:若川普說服中國放棄武力犯台 應獲諾獎
中國停買美國大豆,川普政府施壓非洲亞洲國家增購
默克爾烏戰一番言論 引發波海國家與波蘭強烈反彈
中共黨媒在為胡春華接班製造輿論氣氛?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川普顯現癡呆症狀 引白宮擔憂
兩紐約女童淩晨爬上“地鐵衝浪” 頭部慘遭重創身亡…
政府拒出口中國!加拿大樂園喊沒錢,威脅"安樂死30頭白鯨"
“羞辱”完了,“環保少女”被以色列驅逐出境
環保少女控“遭以色列綁架折磨” 獄中遭受酷刑
留不下來的留學生們,正在“婚綠”...
91次前科犯吸毒撞死2人 僅5年法官就要放人 亞裔怒了
華人女子出席中秋活動 突遭ICE帶走 社區一片錯愕
美國會報告認“封堵失敗”!中企砸錢繞道買芯片
嚴查雙國籍?華男從中國出境被攔 要求當場銷戶!
特朗普政府擬推百億農業補貼 豆農:更想要市場
日本為什麽會是亞洲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習近平特朗普有望會麵,台灣問題為何再次成為焦點

BBC中文 2025-10-08 00:06:34
習近平特朗普有望會麵,台灣問題為何再次成為焦點

APEC峰會將在韓國舉行,預料特朗普與習近平將碰麵。

如無意外,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月底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期間會晤。這場磋商許久的美中領袖會麵前夕,台灣議題再次浮上檯麵,分析認為這顯示台灣問題將成為雙方碰麵觸及的重點。

美媒《華爾街日報》近日刊出獨家報導稱,北京正積極遊說白宮做出重大讓步,公開明確“反對台灣獨立”,並稱北京可能會以此作為交換美中貿易協議的條件,試圖在美中談判前夕,為北京眼中的“一個中國”原則定錨。之後,美國商務部提出的“50-50”半導體生產方案——要求台灣將美國所需先進晶片的50%產能移轉至美國本土——引發台灣內部疑美論聲浪又起,台灣行政院代表則直接表示台美雙方沒有談過,台灣也不可能接受這項提議。

因此,外界關注中美兩國領袖會麵前,一連串有關台灣問題的浮現意味著什麽?也有若幹分析提出疑問,“特朗普2.0”似乎正試圖將台灣的戰略資產“內化”,以減輕美國在產業上依賴台灣的風險?而北京是否已掌握特朗普的“交易”風格,將台灣問題包裝成經濟談判籌碼,以拆解美台合作框架,從半導體到軍售一一瓦解?

美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兼任資深研究員藍若思(Elisabeth Larus)教授向BBC中文強調,說到底,特朗普對台灣的態度取決於兩件事:“誰能影響他”以及“美國國會允許他偏離既定美國對台政策到何種程度”。

研究美中台關係的她解釋,自1979年以來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但同時也遵守《台灣關係法》,依法有義務透過出售防衛性武器協助台灣自我防禦。現在,與前任總統一樣,特朗普總統也維持了這兩項政策。“我看到的危機是,若美國國會配合特朗普改變了政策——通常這不太可能,因為國會一直非常支持台灣,甚至比某些美國總統更甚——目前國會中的共和黨人似乎異常願意給特朗普總統他想要的,如果他們未能約束特朗普對中國有利的交易,那將傷害台灣。”她說。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則向BBC表示,不認為習近平相信自己能讓“特朗普賣掉台灣”。但她強調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尋求美國總統明確聲明並反對台灣獨立,甚至支持中國主導的兩岸統一:“如果習近平達成這一點,他將視之為重大勝利。”



台灣總統賴清德內外都麵臨許多挑戰。

那麽,就台北而言,處在強國之間,該如何應對美中潛在交易帶來的挑戰及壓力?

據此,台灣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鍾誌東博士向BBC中文分析,以特朗普與普京在阿拉斯加碰麵為例,特朗普是一貫以“元首外交”視為其對外展示實力的要件,這也是一種吸引光環的外在式政治展演:會談結果是什麽也許並不重要,他說的跟做的可能不一樣。

“台灣不需要因為他說了什麽,就以為川普或美國對台灣態度改變了。”他說。

鍾教授分析,從當代東亞曆史及現下全球戰略考量來看,華府如何定位美中關係,再據此訂定對台關係,“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台灣所能影響”。他說這就像台灣無法要求美國,也就是或美國在台協會(AIT)之前公開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一樣。

他強調,台灣隻能因勢利導,利用美中矛盾中尋求台美共同利益。他認為,台灣選擇“以美製中”向美國一麵倒的親美路線,反而是台北要“以小搏大”反製北京威脅的必要戰略選擇。

北京拆解美台關係?

今年九月底,美媒《華爾街日報》刊出一篇獨家報導稱,由於北京辨識出特朗普處理政治以“交易”為主要邏輯,因此,在APEC峰會中美領袖碰麵之前,試圖以市場準入、稀土供應等經濟誘因,換取華盛頓表態從過去的“不支持”台獨轉向明確“反對”台獨,試圖為中南海拿下一場“外交大勝”。

此外,根據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於9月下旬公開敦促台灣“分享”半導體產能,強調這是強化美國供應鏈韌性的必要步驟,否則將麵臨潛在關稅懲罰。

這兩件事均在台灣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特別是台灣正在與美國持續進行關稅談判。台灣談判代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對外強調台灣從未承諾,也不會同意此類條件,在與白宮的關稅談判也沒有提及半導體產能分享一事。

盡管本月初美國國務院迅速澄清“對台政策未變”,但此類議題已讓台灣與論警鈴大作。台媒“台北時報”(Taipei Times)於10月3日社論直指:“美國是否正將台灣的‘矽盾’(silicon shield)拆解,為美中交易鋪路? 台灣社會再次激起“疑美論”的漣漪。



美國國務院雖迅速澄清“對台政策未變”,但相關議題已讓台灣輿論警鈴大作,再次激起“疑美論”的漣漪。

事實上,“特朗普2.0”與台北的互動起起伏伏,今年是越來越明顯。台灣媒體分析稱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譬如,今年七月賴清德外訪過境美國一事突然被推辭;美媒《華盛頓郵報》稱特朗普拒絕批準一批對台價值超過4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計劃。一些分析論斷華盛頓對台態度已然轉變——從盟友轉向‘交易夥伴’。而美國對手北京也因此辨識出特朗普的“交易”施政風格——他在第一任期內曾以高關稅逼中國讓步,如今中國反客為主,試圖讓特朗普“將台灣交易出去”。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itution)資深研究員萊恩·哈斯(Ryan Hass)在近期訪談中稱台灣是美中“少數高風險議題”之一,北京藉談判前夕的施壓,試圖迫使美國模糊防衛承諾,讓台北陷入“戰略焦慮”。 更多相關分析甚至斷言北京摸透了特朗普的交易性格,施壓台灣。

10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確認:“美國應正式聲明反對台獨,這是緩和台海的基礎。”

中國是否識破了特朗普的談判戰略 ? 甚至在APEC前掌握涉台議題的主動權?

回答這問題,藍若思教授同意中國如今已熟稔特朗普的交易模式,因為習近平當局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四年中觀察過他,並在特朗普今年就職後的幾個月內目睹他急速推進若幹政策。但藍若思也向BBC強調,中南海或該注意到特朗普的決策時而“不可預測”,“而且他願意被少數有影響力的聲音改變想法,無論是史蒂芬·米勒 (Stephen Miller,現任白宮副幕僚長)、蘿拉·盧默(Laura Loomer,特朗普的極右翼盟友),還是先前的馬斯克。”

中國專家葛來儀則告訴BBC說,北京與美國談判的目標,是說服華盛頓放寬出口管製、降低關稅、獲得更多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北京正扣留對美國農產品的采購,並限製/延遲對美國買家的稀土磁鐵出口,以作為籌碼。

葛來儀認為中國對美國的談判“並未展現真正的靈活性”,但越來越自信“北京認為自己處於足夠強勢的位置來保護其核心利益。”她說。

多重挑戰下台灣如何突圍

麵對美國商務部提出的“50-50”分工提案在台灣引發輿論焦慮,台灣官方急於滅火。經濟部長龔明鑫在稱此方案將嚴重損害台灣的“矽盾”效應——半導體產業不僅是經濟支柱,更是對中國的戰略威懾。

不過,布魯金斯學會的哈斯今年4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僅37.5%的台灣受訪者相信美國會在兩岸衝突中介入,其分析稱這反映出特朗普2.0施壓台灣加劇的“效應”,也就是疑美論在台灣的發酵。

對此,台灣總統賴清德本周在台北接受美國保守派廣播電視脫口秀主持人賽斯頓(Buck Sexton)時稱,若有機會與特朗普直接對話台海情勢,他會建議特朗普特別留意習近平目前不僅在台海進行越來越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在東海、南海也擴軍。賴清德說:印太區域持續變化,情勢不斷變緊張,麵對的不是隻有並吞臺灣而已,“當台灣被並吞之後,中國會更有力量在國際上跟美國競爭,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最後也會衝擊到美國的本土利益,所以希望川普總統能夠持續維護印太的和平穩定。”

回答台灣如何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維持主動,一些專家建議“多元化”與“主動出擊”。 英國查塔姆研究所10月文章呼籲台灣與歐洲應該深夥伴關係,共享民主價值與晶片利益,讓台灣從‘棋子’變‘玩家’。” 蘭德智庫(RAND)馬劄爾教授則認為,台灣的回應之道是‘大膽自立’,“利用特朗普的交易本性,換取明確防衛保證,避免成為美中協議的犧牲品。”



美國商務部要求與台灣均分半導體產能,遭台灣拒絕。

不過,國際關係學者鍾誌東向BBC強調,分析特習會中的台灣議題,或許應該從美國怎麽定義美中的大格局入手,在這框架裏再來看台北的位置及美中台關係比較不會“見樹不見林”。

他向BBC解釋,從1949年以降,曆經冷戰時期到現在,美國不分黨派,美台關係始終放在美中關係之下。因此,他認為從大格局來看,如同美防長剛說的中國是印太地區發生危機時期的製造威脅對象,在美國的定義之下,不管反對台獨或支持台獨,美國將中國視為安全上的對手的定性已經不會變。

他表示,特朗普就算在APEC給中國一個“lipservice (口頭諾言),將反台獨說出口”,但美國將中國視為威脅不會改變,在此框架內,台灣作為圍堵中國的前線不會改變,半導體的戰略價值也不會改變。“隻要美國將中國定性為頭號威脅沒有改變,台灣作為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核心及反製中國的角色也不會改變。”

“美中台三角關係不能從美台來看。美中關係不好,美台關係就會好;反之,若美中關係回溫和解,台美關係就會動搖,就有被犧牲掉的危機。換言之,台灣從來就是美中競爭的獲利者。”鍾誌東強調。

兩岸問題專家葛來儀則向記者強調,賴總統應深化對台灣內部問題的關注例如薪資、高房價、能源安全,以及將台灣產業多元化,超越半導體和電子業:“賴總統或該尋求緩解與反對黨的緊張關係,並在政府預算上建立結盟,包括國防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