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理勒科爾尼6日突然向總統馬克龍遞交辭呈,隨後得到馬克龍批準。勒科爾尼在任僅27天,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任期最短的總理,也成為馬克龍總統任內下台的第七位總理。
就在5日晚,法國總統府公布新一屆政府首批成員名單,馬克龍原定於6日舉行首次新內閣會議。新內閣剛誕生總理便“閃辭”,
法國再次陷入政治危機。勒科爾尼為何辭職?馬克龍將采取何種措施應對危機?
多重因素疊加影響
勒科爾尼在辭職後發表的講話中表示,他“履行總理職權的條件已不滿足”,並列舉三方麵原因。一是政府此前已聲明放棄行使可繞過議會投票、直接通過法案的憲法權力,為政黨協商營造了良好環境,但部分政黨視若無睹;二是因為部分政黨之間黨爭不斷,互不妥協;三是因為新內閣名單引發反對派強烈批評,在政府和執政聯盟內部也引發巨大分歧。
10月6日,勒科爾尼在法國巴黎總理府馬提翁宮發表講話。圖源:新華社
今年9月9日,馬克龍任命時任國防部長勒科爾尼接替被迫下台的貝魯,擔任政府總理一職。10月5日,勒科爾尼正式組閣。勒科爾尼自2022年5月起出任國防部長,被法國媒體視作馬克龍的忠實追隨者。
旅法學者、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認為這一事件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反映出當前法國政治格局的深刻裂痕和馬克龍政府麵臨的嚴峻挑戰。
首先,勒科爾尼被任命為總理的過程本身就不尋常。在第五共和國的傳統中,總理通常在一周內就能完成新政府的組建,但勒科爾尼卻用了將近四周的時間才勉強敲定內閣名單。這一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或許已經預示了新政府未來的不穩定性。
其次,勒科爾尼被任命為總理的方式進一步加劇了政治對立。馬克龍選擇的勒科爾尼為其核心嫡係,而非結盟政黨。這一決定被視為一種“政治上的倒退”。因為在此前國會解散後,馬克龍曾兩次任命來自盟友陣營的總理候選人,盡管均以失敗告終,但至少試圖擴大民意基礎。而這次轉向本陣營人選,不僅縮小了政府的支持範圍,還激化了反對派的敵意。
最後,新政府的成員構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勒科爾尼任命的內閣中,首批18位部長裏有12人是舊麵孔,核心崗位幾乎原封不動,給人以換湯不換藥的印象。
反對黨認為,勒科爾尼這樣的安排不僅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是在延續舊有格局。尤其是任命廣受反對派批評的前財政部長勒梅爾為國防部長,引發了共和黨的憤怒,並威脅退出政府。
此外,政策上的僵化也是勒科爾尼下台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組閣過程中,勒科爾尼未能與左派或極右派達成實質妥協,特別是在財政預算等核心議題上,他堅持保留了前任政府製定的方案,未作出任何重大讓步。
深層危機引發困局
去年6月,馬克龍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並提前舉行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新一屆國民議會分裂為三個高度極化的陣營: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議席數位居第一,其次是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聯盟,極右翼國民聯盟位列第三。三個陣營的政策針鋒相對,一直無法達成妥協。由於執政黨聯盟在國民議會所占議席數遠不及半數,因此反對派很容易通過投票彈劾總理。勒科爾尼曾坦言,他是“極為弱勢”的總理。
法國總統馬克龍。圖源:新華社
宋魯鄭表示,麵對政治危機,馬克龍眼下麵臨幾個選擇,但均充滿挑戰。
一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但由於馬克龍當前支持率已跌至低穀,這一選項可能進一步削弱其政治影響力,因而可能性不大。二是任命左派或極右國民聯盟的政治人物出任總理,但這與馬克龍的政治立場相悖,尤其是與極右結盟幾乎不可想象,而與社會黨等中間力量合作也因政策分歧難以實現。三是在本陣營中另選總理並大幅調整政策,但這涉及到捍衛馬克龍政治遺產的問題,在距離下屆總統大選不過一年多時間的情況下,妥協空間十分有限。
“無論如何,此次政府垮台暴露了法國政治陷入僵局的深層危機。”宋魯鄭說,“馬克龍若想打破困局,必須在策略上做出根本性改變,否則動蕩還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