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對台政策究竟是什麽,台海打仗,他究竟會不會派美軍直接介入“協防”?美國“外交家”雜誌在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特朗普這一屆任期的對台政策正逐步出爐,一共由兩大支柱所構成,一個是隻對台當局做“有限承諾”,打仗讓他們自己上,另一個則是打造“離岸平衡”建立責任分擔的同盟體係,如果台海有事,盟友上。
美國“外交家”雜誌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若要了解特朗普政府的對台政策,尤其是未來是否會軍事介入,主要關注國防次長科爾比,他深得特朗普的信任,主要負責製定美國的國防戰略,科爾比在其2021年出版的《拒止戰略》一書中指出,美國應盡可能維持台灣、菲律賓與韓國在其防衛圈內,但同時必須“設計一套不讓美國人民承受過多負擔的防衛策略”。
這樣的戰略藍圖有兩個核心:第一是限製美國直接“協防”台灣的程度,第二則是強化“負擔分攤”的聯盟體係,而現在特朗普政府也確實正逐步將重心轉向協助台灣“自我防衛”,而非明確承諾美軍介入。
在此背景下,美國比以往更加密切監控台灣的國防預算,視其為是否具備自衛決心的指標,今年3月,美國參議員蘇利文甚至點名批評國民黨刪減防務預算是在“玩危險遊戲”,此外,特朗普政府也正推動更新版的“亞洲安全聯盟架構”,希望在未來台海有事時,讓印太盟國分擔防衛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長期批評北約盟國“占美國便宜”,要求他們“支付應有的分攤額”,特朗普還經常指責歐洲在俄烏問題上“讓美國出錢打他們的仗”,在歐洲防務以及烏克蘭問題上,歐洲人必須要承擔責任。
如今這套“分擔責任”的邏輯延伸到了亞洲,今年7月美方官員曾敦促日本與澳大利亞明確說明,若中美因台灣開戰,兩國將扮演什麽角色,據稱負責此項協調的正是科爾比本人。
而這也與科爾比先前在書中所提理念相呼應:若因保護遠方盟友而使戰火延燒至美國本土,美國民眾將會認為這值得嗎?他在參議院聽證時強調,美國必須“以人民可接受的成本與風險,進行台灣的有限防衛”,而要達到這個目標,特朗普政府可能將采取“離岸平衡”策略。即美國在後方支援,讓日韓和澳大利亞等亞洲盟友衝到最前邊,承擔更多實際責任,以確保美國在亞洲的地位不因戰爭結果而動搖。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台海有事,美國人自己都不願意上,那其他盟友就更沒有動機衝到最前方,因此當科爾比向日澳兩國討要“台海協防”承諾時,兩國代表都對此感到異常驚訝。
“外交家”雜誌表示:台灣已經察覺到特朗普政府的對台政策正在出現極大動搖,因此他們進入今年之後想積極強化與歐洲、英國以及日本的安全合作,目前日本的態度很模糊,有一些歐洲國家盡管已派遣軍艦竄航台灣海峽,以示支持,但美國人尚且不想為台灣打仗,實力遠遜美國、身處千裏之外的歐洲會為台灣承擔真正的戰爭代價。
整體而言,特朗普版的“台灣戰略”已逐漸成型,核心是減少美方軍事負擔、要求台灣“自我防衛”,並推動印太盟國共同承擔台海局勢風險,但其他盟友卻未必願意為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