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今年最惡心的醜聞,求她別再洗了

今年最惡心的醜聞,求她別再洗了

文章來源: 獨立魚電影 於 2025-10-03 10:26:5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有部紀錄片,突然火了。剛上線時悄無聲息。

但短短幾天,熱度飆升,取代《K-POP:惡魔女團》登上網飛熱榜第一。

今年最惡心的醜聞,求她別再洗了

全網都在熱議。因為,案件實在太獵奇。很多人看完表示,不敢相信是真實案件,明明比恐怖片更瘮人。

具體是怎麽個事?

今天就一起來開開眼——

《陌生號碼:高中短信詐騙疑雲》Unknown Number: The High School Catfish



網飛這兩年拍過不少罪案紀錄片,很多都是轟動全球的奇案。

不過,說著「奇」,仔細梳理下來,作案動機還有跡可循的,破案過程也是步步推進的。

然而,這部紀錄片所講述的案件,完全超出正常人的想象。

從頭到尾都像一場無法解釋的噩夢,

絕對是驚悚片的絕佳改編素材。

故事發生在美國密歇根州的一個小鎮。

小鎮非常小,隻有一個紅綠燈和兩個酒吧。

所有居民都互相認識。



主人公勞倫,就在這裏出生、長大。2019年,她12歲,在鎮上唯一的中學讀書。?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她和同學歐文談起戀愛。



兩人性格合拍,都熱愛運動,相處融洽。

在學校人緣也很好,還被稱為「黃金情侶」。

雙方的父母也沒有幹涉,不僅默認了這段純真的情感,還成了要好的朋友,兩家人

經常相約玩耍,



直到兩人交往一年後的某一天。

勞倫收到了一條匿名短信。

「嗨,勞倫,歐文要和你分手。他不喜歡你了,他早就不喜歡你了。他想要的人是我。他會大笑、微笑、撫摸我的頭發。你很貼心,但我知道我才能滿足他。我倆肯定會發生關係。」



勞倫和歐文都很迷惑。

他們環顧身邊的朋友,想不出誰會有這麽大的惡意。

兩人起初都沒當回事,隻當是有人惡作劇。



可沒想到,類似短信像洪水一樣湧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

幾乎到了每天數百條的程度。

這些短信全部來自不同號碼,很明顯是通過匿名服務器批量發送的。

內容卻都大差不差——

主要是從顏值、身材到性格等方方麵麵羞辱、謾罵勞倫,勸她和歐文分手。

用詞汙穢不堪,惡毒到令人不堪卒度。



更讓勞倫心驚的是,她意識到,發信息的人一直在自己身邊,因為短信中有提到很多具體的細節。

比如,會提到她們上課的聊天內容。

會說出籃球比賽的具體情況。

會吐槽她今天穿了緊身褲,顯得屁股很扁。

這意味著,有人一直在暗中跟蹤、監視著她。

這種折磨,持續了長達一年多時間。



在這樣的騷擾下,勞倫的心理漸漸崩潰。

她對身邊的同學、朋友逐漸失去了信任。

也越來越失去自信,對自己的長相和身材感到自卑。



漸漸地,勞倫真的開始懷疑,是不是歐文確實做了什麽?

終於,她提出了分手。

或許,分手了,騷擾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沒想到,

騷擾不僅沒有停止,還變本加厲。

匿名者直接要求她去死,一遍遍逼迫她自殺。

「歐文覺得你很醜、很蠢,你是個垃圾,你死了他的生活才會好。去死吧。」

「不死的話,就等著我們來幹掉你。」



言語騷擾升級為死亡威脅後,父母都重視了起來。

勞倫和歐文的父母一起報了警,他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揪出幕後黑手。



調查初期,警方判斷這起案件極有可能是熟人作案。

小鎮人口本就不多,且信息中包含大量日常細節,顯然對勞倫非常熟悉。

於是,他們采取了最直接的排查方式——

先鎖定學校、朋友圈、親屬圈中與勞倫存在矛盾或競爭關係的人。



第一個嫌疑人,是女孩科勒。

她曾喜歡過歐文,卻被他拒絕,因而一直對勞倫心懷敵意。

科勒曾舉辦過萬聖節派對,幾乎邀請了全校同學,唯獨沒有邀請勞倫。



更巧的是,多條涉及到具體信息的騷擾短信中,科勒都在現場。

騷擾短信有一段時間顯示定位在佛羅倫薩。

那時,科勒也剛好和家人去佛羅倫薩度假。

種種跡象,讓警方認為她嫌疑極大。



然而,調查她的手機後,警方卻一無所獲。

更蹊蹺的是,在這之後的短信中,騷擾者主動提及科勒,還發了她的照片。

更像是有人在刻意嫁禍。



第二個被懷疑的,是歐文的表妹,阿德裏安娜。她性格孤僻,在學校和女生們關係緊張。一條騷擾短信中附帶的照片,拍攝自歐文家的家庭聚會——

而當時,安娜也在現場,是最有可能拍下照片的人。

而且警方問話時,她一直把矛頭對準科勒。

據稱,她還曾經撒謊說自己被科勒霸淩。

這讓她一度成為重點懷疑對象。





第三個對象,是歐文的好友蘇菲。

她是歐文的青梅竹馬,從小關係就親近。

歐文和勞倫交往後,與蘇菲逐漸疏遠。

警方猜測,她可能因嫉妒心理產生報複動機。



但,警方在她們的手機上,都沒有發現任何信息。

調查了一大圈,依然毫無頭緒,不僅沒有找到任何確鑿的作案證據。

還在這個過程中造成了二次傷害。

被調查的女孩們都遭受了輿論攻擊,被當作善妒、陰暗的瘋子。

孩子們的友誼徹底破裂,學校一片混亂,風聲鶴唳。

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是不是勞倫自導自演,為了博取關注而製造假案。

家長們也對學校、警察感到失望無比,覺得就這麽點人,怎麽就查不明白呢。



直到聯邦調查局接手,真相才終於開始浮現。

FBI的網絡犯罪部門使用專業技術,追蹤短信背後的IP地址和服務器信息,並將所有相關人員的手機號進行比對分析。

終於,真凶浮出水麵——

所有線索都指向了一個完全無法想象的人:勞倫的媽媽。



沒有人相信這樣的結果。

所有人的印象中,勞倫媽媽一直是最溫暖、最值得信賴的存在。

她熱心善良,經常主動幫助社區居民;

還是學校球隊教練,對所有孩子都像親人一樣照顧。

在女兒遭受騷擾的那段時間裏,勞倫正得益於媽媽的安慰和支持才沒有徹底崩潰。

找真凶的過程中,媽媽更是四處奔走,表現得比誰都焦急。

誰也沒想到,噩夢的製造者,竟然就是這個看似最可靠的人。



可惜,事件沒有反轉。

警方查證勞倫媽媽的手機後,找出了確鑿證據。

人們這才得知,她其實早已失業多年。

她本來在大學任職,但幾年前就被開除了,並且之後也沒再找過工作。

幾乎就是全職從事騷擾女兒一事。

最終,她被控五項罪名,被判處19個月監禁。



所有人都想問一個問題——

為什麽?勞倫媽媽聲稱,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女兒」。

她舍不得女兒談戀愛,擔心她受傷,想要通過刺激她,讓她主動分手。

甚至辯稱:「雖然我讓她去死,但我了解女兒,知道她不會做傻事。」



她還聲稱,一開始的短信並不是她發的,而是假裝匿名者,為了引出真正的罪魁禍首,隻是在這個過程中無法自持地沉迷了。

但警方證明,這完全是謊言。



即便到最後,勞倫媽媽仍不放棄自我洗白。

她聲稱自己因為原生家庭不幸,小時候遭遇過創傷,所以做事才會極端。

甚至說出「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樣的話,試圖獲得人們的諒解。



很顯然,沒有人能接受這樣的解釋。

大眾和媒體更傾向於另一種更可怕的推斷:她愛上了女兒的男友歐文,並且因此深深嫉妒女兒。

歐文回憶,勞倫媽媽對他的關心,事後回想起來確實過度了,遠遠超出了一般長輩與孩子的界限。

而在歐文和勞倫分手後,他短暫和另一女孩交往,對方也曾收到過幾條騷擾短信。

這說明勞倫媽媽對歐文有強烈的占有欲。



但無論推測如何,這種情感的扭曲,依舊讓人無法理解。

一個母親,怎麽能以如此殘忍的方式,摧毀自己女兒的生活?

更難以理解的是,在法庭上,勞倫媽媽還是反複強調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她企圖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洗白」。

簡直讓人無語。



這也讓魚叔想到,近年來,原生家庭成為一個被頻繁討論的社會話題。

許多案件中,罪犯和家屬都會試圖將過錯推給童年經曆,希望借此減輕罪責,很多網友也試圖從這一方麵為罪犯開脫。

比如,吳謝宇弑母案。

而這部紀錄片選擇切斷母親的解釋,轉而將鏡頭對準不解的女兒、憤怒的父親和鄰居、朋友。其實也是借此在告訴我們:理解,不等於寬恕。

原生家庭可以解釋心理動因,但不能取代法律和道德判斷。

一個人的行為受諸多因素影響,家庭隻是其中一環。

如果任何罪惡都能輕易以「

原生家庭」為借口,那麽真正的受害者將永遠得不到公正。



而在這起案件中,真正承受原生家庭痛苦的是勞倫。

她的心理狀態令人擔憂。

紀錄片中,當得知真相後,她並沒有像旁人想象的那樣憤怒,而是充滿迷惘。

她無法將深愛的母親與那個匿名

惡魔聯係起來,依然選擇無條件接納母親的擁抱和親吻。



專業人員建議,母親出獄後,最好暫時與勞倫隔離,避免再次傷害。

但勞倫卻表示拒絕,她說她無法想象沒有母親的生活。

實際上,母親即使入獄後,也一直保持著和女兒的郵件聯係。

這種複雜、扭曲的親情,讓人難以想象她今後該如何在這段關係中自處。



影視劇中,扭曲病態的母親例子很多。

比如《黑暗榮耀》中的文東恩母親,極度自私,以出賣女兒換取利益。





《惡行》中的母親,對外宣稱女兒生病,自己盡心照顧,實際上是囚禁控製女兒。





電影《白色夾竹桃》中的母親,在被捕入獄後依然對女兒充滿控製欲,甚至嫉妒女兒在外麵過得比自己好。



不過,她們似乎都不像這部紀錄片裏的母親那樣,如此讓人難以理解。

而片子的最後,也沒有給出一個令人安心的答案。

也許真正的恐怖,並不在於罪惡本身,而在於:最親密的人,也可能是最可怕的陌生人。



?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妮可因婚前協議要賠1.2億?男方疑嫌她太紅偷找新歡
在紐約市過“舒適生活”要多少錢?研究揭答案
巴菲特重磅出手!97億拿下化工巨頭 押注美國未來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中方向美方提“四不”要求:不見不該見的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擺"2028競選帽" 怒懟:醫保不給非法移民 決不妥協!
美國大豆豐收中國不買 “特朗普考慮100億美元援助”
為啥馬斯克繳稅那麽少?頂級富豪們是這樣逃稅的
政府關門:川普擬砍“民主黨機構” 對峙升級 裁員將開始
失業+資訊黑箱+歧視印度人 K簽證犯眾怒 官方失算
52歲萊溫斯基久違現身 聊起和克林頓往事淚流滿麵
韓國的“愛韓國反華遊行”,被總統批評損害國格
習近平出手!逼關鍵技術脫鉤 諾基亞愛立信遭嚴審
1400萬輛新能源車跑高速,充電樁夠用嗎?
敏感時刻,美軍一核武器指揮官突然宣布!
章瑩穎男友國慶探望章父並直播,網友勸其早結婚
美籍韓裔男在解放軍艦隊附近放無人機 被港警逮捕
曼徹斯特襲擊嫌犯為敘利亞裔 未列入英反恐計劃
中國十一流行“假裝旅行”:國外代拍40元 頭等艙打卡千元
視頻瘋傳:移民挑釁ICE探員 數十大漢撲上 騎車突圍…
外交政策:挺台大將全失勢 台灣陷美中雙重夾擊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今年最惡心的醜聞,求她別再洗了

獨立魚電影 2025-10-03 10:26:52

最近有部紀錄片,突然火了。剛上線時悄無聲息。

但短短幾天,熱度飆升,取代《K-POP:惡魔女團》登上網飛熱榜第一。

今年最惡心的醜聞,求她別再洗了

全網都在熱議。因為,案件實在太獵奇。很多人看完表示,不敢相信是真實案件,明明比恐怖片更瘮人。

具體是怎麽個事?

今天就一起來開開眼——

《陌生號碼:高中短信詐騙疑雲》Unknown Number: The High School Catfish



網飛這兩年拍過不少罪案紀錄片,很多都是轟動全球的奇案。

不過,說著「奇」,仔細梳理下來,作案動機還有跡可循的,破案過程也是步步推進的。

然而,這部紀錄片所講述的案件,完全超出正常人的想象。

從頭到尾都像一場無法解釋的噩夢,

絕對是驚悚片的絕佳改編素材。

故事發生在美國密歇根州的一個小鎮。

小鎮非常小,隻有一個紅綠燈和兩個酒吧。

所有居民都互相認識。



主人公勞倫,就在這裏出生、長大。2019年,她12歲,在鎮上唯一的中學讀書。?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她和同學歐文談起戀愛。



兩人性格合拍,都熱愛運動,相處融洽。

在學校人緣也很好,還被稱為「黃金情侶」。

雙方的父母也沒有幹涉,不僅默認了這段純真的情感,還成了要好的朋友,兩家人

經常相約玩耍,



直到兩人交往一年後的某一天。

勞倫收到了一條匿名短信。

「嗨,勞倫,歐文要和你分手。他不喜歡你了,他早就不喜歡你了。他想要的人是我。他會大笑、微笑、撫摸我的頭發。你很貼心,但我知道我才能滿足他。我倆肯定會發生關係。」



勞倫和歐文都很迷惑。

他們環顧身邊的朋友,想不出誰會有這麽大的惡意。

兩人起初都沒當回事,隻當是有人惡作劇。



可沒想到,類似短信像洪水一樣湧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

幾乎到了每天數百條的程度。

這些短信全部來自不同號碼,很明顯是通過匿名服務器批量發送的。

內容卻都大差不差——

主要是從顏值、身材到性格等方方麵麵羞辱、謾罵勞倫,勸她和歐文分手。

用詞汙穢不堪,惡毒到令人不堪卒度。



更讓勞倫心驚的是,她意識到,發信息的人一直在自己身邊,因為短信中有提到很多具體的細節。

比如,會提到她們上課的聊天內容。

會說出籃球比賽的具體情況。

會吐槽她今天穿了緊身褲,顯得屁股很扁。

這意味著,有人一直在暗中跟蹤、監視著她。

這種折磨,持續了長達一年多時間。



在這樣的騷擾下,勞倫的心理漸漸崩潰。

她對身邊的同學、朋友逐漸失去了信任。

也越來越失去自信,對自己的長相和身材感到自卑。



漸漸地,勞倫真的開始懷疑,是不是歐文確實做了什麽?

終於,她提出了分手。

或許,分手了,騷擾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沒想到,

騷擾不僅沒有停止,還變本加厲。

匿名者直接要求她去死,一遍遍逼迫她自殺。

「歐文覺得你很醜、很蠢,你是個垃圾,你死了他的生活才會好。去死吧。」

「不死的話,就等著我們來幹掉你。」



言語騷擾升級為死亡威脅後,父母都重視了起來。

勞倫和歐文的父母一起報了警,他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揪出幕後黑手。



調查初期,警方判斷這起案件極有可能是熟人作案。

小鎮人口本就不多,且信息中包含大量日常細節,顯然對勞倫非常熟悉。

於是,他們采取了最直接的排查方式——

先鎖定學校、朋友圈、親屬圈中與勞倫存在矛盾或競爭關係的人。



第一個嫌疑人,是女孩科勒。

她曾喜歡過歐文,卻被他拒絕,因而一直對勞倫心懷敵意。

科勒曾舉辦過萬聖節派對,幾乎邀請了全校同學,唯獨沒有邀請勞倫。



更巧的是,多條涉及到具體信息的騷擾短信中,科勒都在現場。

騷擾短信有一段時間顯示定位在佛羅倫薩。

那時,科勒也剛好和家人去佛羅倫薩度假。

種種跡象,讓警方認為她嫌疑極大。



然而,調查她的手機後,警方卻一無所獲。

更蹊蹺的是,在這之後的短信中,騷擾者主動提及科勒,還發了她的照片。

更像是有人在刻意嫁禍。



第二個被懷疑的,是歐文的表妹,阿德裏安娜。她性格孤僻,在學校和女生們關係緊張。一條騷擾短信中附帶的照片,拍攝自歐文家的家庭聚會——

而當時,安娜也在現場,是最有可能拍下照片的人。

而且警方問話時,她一直把矛頭對準科勒。

據稱,她還曾經撒謊說自己被科勒霸淩。

這讓她一度成為重點懷疑對象。





第三個對象,是歐文的好友蘇菲。

她是歐文的青梅竹馬,從小關係就親近。

歐文和勞倫交往後,與蘇菲逐漸疏遠。

警方猜測,她可能因嫉妒心理產生報複動機。



但,警方在她們的手機上,都沒有發現任何信息。

調查了一大圈,依然毫無頭緒,不僅沒有找到任何確鑿的作案證據。

還在這個過程中造成了二次傷害。

被調查的女孩們都遭受了輿論攻擊,被當作善妒、陰暗的瘋子。

孩子們的友誼徹底破裂,學校一片混亂,風聲鶴唳。

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是不是勞倫自導自演,為了博取關注而製造假案。

家長們也對學校、警察感到失望無比,覺得就這麽點人,怎麽就查不明白呢。



直到聯邦調查局接手,真相才終於開始浮現。

FBI的網絡犯罪部門使用專業技術,追蹤短信背後的IP地址和服務器信息,並將所有相關人員的手機號進行比對分析。

終於,真凶浮出水麵——

所有線索都指向了一個完全無法想象的人:勞倫的媽媽。



沒有人相信這樣的結果。

所有人的印象中,勞倫媽媽一直是最溫暖、最值得信賴的存在。

她熱心善良,經常主動幫助社區居民;

還是學校球隊教練,對所有孩子都像親人一樣照顧。

在女兒遭受騷擾的那段時間裏,勞倫正得益於媽媽的安慰和支持才沒有徹底崩潰。

找真凶的過程中,媽媽更是四處奔走,表現得比誰都焦急。

誰也沒想到,噩夢的製造者,竟然就是這個看似最可靠的人。



可惜,事件沒有反轉。

警方查證勞倫媽媽的手機後,找出了確鑿證據。

人們這才得知,她其實早已失業多年。

她本來在大學任職,但幾年前就被開除了,並且之後也沒再找過工作。

幾乎就是全職從事騷擾女兒一事。

最終,她被控五項罪名,被判處19個月監禁。



所有人都想問一個問題——

為什麽?勞倫媽媽聲稱,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女兒」。

她舍不得女兒談戀愛,擔心她受傷,想要通過刺激她,讓她主動分手。

甚至辯稱:「雖然我讓她去死,但我了解女兒,知道她不會做傻事。」



她還聲稱,一開始的短信並不是她發的,而是假裝匿名者,為了引出真正的罪魁禍首,隻是在這個過程中無法自持地沉迷了。

但警方證明,這完全是謊言。



即便到最後,勞倫媽媽仍不放棄自我洗白。

她聲稱自己因為原生家庭不幸,小時候遭遇過創傷,所以做事才會極端。

甚至說出「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樣的話,試圖獲得人們的諒解。



很顯然,沒有人能接受這樣的解釋。

大眾和媒體更傾向於另一種更可怕的推斷:她愛上了女兒的男友歐文,並且因此深深嫉妒女兒。

歐文回憶,勞倫媽媽對他的關心,事後回想起來確實過度了,遠遠超出了一般長輩與孩子的界限。

而在歐文和勞倫分手後,他短暫和另一女孩交往,對方也曾收到過幾條騷擾短信。

這說明勞倫媽媽對歐文有強烈的占有欲。



但無論推測如何,這種情感的扭曲,依舊讓人無法理解。

一個母親,怎麽能以如此殘忍的方式,摧毀自己女兒的生活?

更難以理解的是,在法庭上,勞倫媽媽還是反複強調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她企圖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洗白」。

簡直讓人無語。



這也讓魚叔想到,近年來,原生家庭成為一個被頻繁討論的社會話題。

許多案件中,罪犯和家屬都會試圖將過錯推給童年經曆,希望借此減輕罪責,很多網友也試圖從這一方麵為罪犯開脫。

比如,吳謝宇弑母案。

而這部紀錄片選擇切斷母親的解釋,轉而將鏡頭對準不解的女兒、憤怒的父親和鄰居、朋友。其實也是借此在告訴我們:理解,不等於寬恕。

原生家庭可以解釋心理動因,但不能取代法律和道德判斷。

一個人的行為受諸多因素影響,家庭隻是其中一環。

如果任何罪惡都能輕易以「

原生家庭」為借口,那麽真正的受害者將永遠得不到公正。



而在這起案件中,真正承受原生家庭痛苦的是勞倫。

她的心理狀態令人擔憂。

紀錄片中,當得知真相後,她並沒有像旁人想象的那樣憤怒,而是充滿迷惘。

她無法將深愛的母親與那個匿名

惡魔聯係起來,依然選擇無條件接納母親的擁抱和親吻。



專業人員建議,母親出獄後,最好暫時與勞倫隔離,避免再次傷害。

但勞倫卻表示拒絕,她說她無法想象沒有母親的生活。

實際上,母親即使入獄後,也一直保持著和女兒的郵件聯係。

這種複雜、扭曲的親情,讓人難以想象她今後該如何在這段關係中自處。



影視劇中,扭曲病態的母親例子很多。

比如《黑暗榮耀》中的文東恩母親,極度自私,以出賣女兒換取利益。





《惡行》中的母親,對外宣稱女兒生病,自己盡心照顧,實際上是囚禁控製女兒。





電影《白色夾竹桃》中的母親,在被捕入獄後依然對女兒充滿控製欲,甚至嫉妒女兒在外麵過得比自己好。



不過,她們似乎都不像這部紀錄片裏的母親那樣,如此讓人難以理解。

而片子的最後,也沒有給出一個令人安心的答案。

也許真正的恐怖,並不在於罪惡本身,而在於:最親密的人,也可能是最可怕的陌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