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紀錄片,突然火了。剛上線時悄無聲息。
但短短幾天,熱度飆升,取代《K-POP:惡魔女團》登上網飛熱榜第一。
全網都在熱議。因為,案件實在太獵奇。很多人看完表示,不敢相信是真實案件,明明比恐怖片更瘮人。
具體是怎麽個事?
今天就一起來開開眼——
《陌生號碼:高中短信詐騙疑雲》Unknown Number: The High School Catfish
網飛這兩年拍過不少罪案紀錄片,很多都是轟動全球的奇案。
不過,說著「奇」,仔細梳理下來,作案動機還有跡可循的,破案過程也是步步推進的。
然而,這部紀錄片所講述的案件,完全超出正常人的想象。
從頭到尾都像一場無法解釋的噩夢,
絕對是驚悚片的絕佳改編素材。
故事發生在美國密歇根州的一個小鎮。
小鎮非常小,隻有一個紅綠燈和兩個酒吧。
所有居民都互相認識。
主人公勞倫,就在這裏出生、長大。2019年,她12歲,在鎮上唯一的中學讀書。?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她和同學歐文談起戀愛。
兩人性格合拍,都熱愛運動,相處融洽。
在學校人緣也很好,還被稱為「黃金情侶」。
雙方的父母也沒有幹涉,不僅默認了這段純真的情感,還成了要好的朋友,兩家人
經常相約玩耍,
直到兩人交往一年後的某一天。
勞倫收到了一條匿名短信。
「嗨,勞倫,歐文要和你分手。他不喜歡你了,他早就不喜歡你了。他想要的人是我。他會大笑、微笑、撫摸我的頭發。你很貼心,但我知道我才能滿足他。我倆肯定會發生關係。」
勞倫和歐文都很迷惑。
他們環顧身邊的朋友,想不出誰會有這麽大的惡意。
兩人起初都沒當回事,隻當是有人惡作劇。
可沒想到,類似短信像洪水一樣湧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
幾乎到了每天數百條的程度。
這些短信全部來自不同號碼,很明顯是通過匿名服務器批量發送的。
內容卻都大差不差——
主要是從顏值、身材到性格等方方麵麵羞辱、謾罵勞倫,勸她和歐文分手。
用詞汙穢不堪,惡毒到令人不堪卒度。
更讓勞倫心驚的是,她意識到,發信息的人一直在自己身邊,因為短信中有提到很多具體的細節。
比如,會提到她們上課的聊天內容。
會說出籃球比賽的具體情況。
會吐槽她今天穿了緊身褲,顯得屁股很扁。
這意味著,有人一直在暗中跟蹤、監視著她。
這種折磨,持續了長達一年多時間。
在這樣的騷擾下,勞倫的心理漸漸崩潰。
她對身邊的同學、朋友逐漸失去了信任。
也越來越失去自信,對自己的長相和身材感到自卑。
漸漸地,勞倫真的開始懷疑,是不是歐文確實做了什麽?
終於,她提出了分手。
或許,分手了,騷擾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沒想到,
騷擾不僅沒有停止,還變本加厲。
匿名者直接要求她去死,一遍遍逼迫她自殺。
「歐文覺得你很醜、很蠢,你是個垃圾,你死了他的生活才會好。去死吧。」
「不死的話,就等著我們來幹掉你。」
言語騷擾升級為死亡威脅後,父母都重視了起來。
勞倫和歐文的父母一起報了警,他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揪出幕後黑手。
調查初期,警方判斷這起案件極有可能是熟人作案。
小鎮人口本就不多,且信息中包含大量日常細節,顯然對勞倫非常熟悉。
於是,他們采取了最直接的排查方式——
先鎖定學校、朋友圈、親屬圈中與勞倫存在矛盾或競爭關係的人。
第一個嫌疑人,是女孩科勒。
她曾喜歡過歐文,卻被他拒絕,因而一直對勞倫心懷敵意。
科勒曾舉辦過萬聖節派對,幾乎邀請了全校同學,唯獨沒有邀請勞倫。
更巧的是,多條涉及到具體信息的騷擾短信中,科勒都在現場。
騷擾短信有一段時間顯示定位在佛羅倫薩。
那時,科勒也剛好和家人去佛羅倫薩度假。
種種跡象,讓警方認為她嫌疑極大。
然而,調查她的手機後,警方卻一無所獲。
更蹊蹺的是,在這之後的短信中,騷擾者主動提及科勒,還發了她的照片。
更像是有人在刻意嫁禍。
第二個被懷疑的,是歐文的表妹,阿德裏安娜。她性格孤僻,在學校和女生們關係緊張。一條騷擾短信中附帶的照片,拍攝自歐文家的家庭聚會——
而當時,安娜也在現場,是最有可能拍下照片的人。
而且警方問話時,她一直把矛頭對準科勒。
據稱,她還曾經撒謊說自己被科勒霸淩。
這讓她一度成為重點懷疑對象。
第三個對象,是歐文的好友蘇菲。
她是歐文的青梅竹馬,從小關係就親近。
歐文和勞倫交往後,與蘇菲逐漸疏遠。
警方猜測,她可能因嫉妒心理產生報複動機。
但,警方在她們的手機上,都沒有發現任何信息。
調查了一大圈,依然毫無頭緒,不僅沒有找到任何確鑿的作案證據。
還在這個過程中造成了二次傷害。
被調查的女孩們都遭受了輿論攻擊,被當作善妒、陰暗的瘋子。
孩子們的友誼徹底破裂,學校一片混亂,風聲鶴唳。
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是不是勞倫自導自演,為了博取關注而製造假案。
家長們也對學校、警察感到失望無比,覺得就這麽點人,怎麽就查不明白呢。
直到聯邦調查局接手,真相才終於開始浮現。
FBI的網絡犯罪部門使用專業技術,追蹤短信背後的IP地址和服務器信息,並將所有相關人員的手機號進行比對分析。
終於,真凶浮出水麵——
所有線索都指向了一個完全無法想象的人:勞倫的媽媽。
沒有人相信這樣的結果。
所有人的印象中,勞倫媽媽一直是最溫暖、最值得信賴的存在。
她熱心善良,經常主動幫助社區居民;
還是學校球隊教練,對所有孩子都像親人一樣照顧。
在女兒遭受騷擾的那段時間裏,勞倫正得益於媽媽的安慰和支持才沒有徹底崩潰。
找真凶的過程中,媽媽更是四處奔走,表現得比誰都焦急。
誰也沒想到,噩夢的製造者,竟然就是這個看似最可靠的人。
可惜,事件沒有反轉。
警方查證勞倫媽媽的手機後,找出了確鑿證據。
人們這才得知,她其實早已失業多年。
她本來在大學任職,但幾年前就被開除了,並且之後也沒再找過工作。
幾乎就是全職從事騷擾女兒一事。
最終,她被控五項罪名,被判處19個月監禁。
所有人都想問一個問題——
為什麽?勞倫媽媽聲稱,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女兒」。
她舍不得女兒談戀愛,擔心她受傷,想要通過刺激她,讓她主動分手。
甚至辯稱:「雖然我讓她去死,但我了解女兒,知道她不會做傻事。」
她還聲稱,一開始的短信並不是她發的,而是假裝匿名者,為了引出真正的罪魁禍首,隻是在這個過程中無法自持地沉迷了。
但警方證明,這完全是謊言。
即便到最後,勞倫媽媽仍不放棄自我洗白。
她聲稱自己因為原生家庭不幸,小時候遭遇過創傷,所以做事才會極端。
甚至說出「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樣的話,試圖獲得人們的諒解。
很顯然,沒有人能接受這樣的解釋。
大眾和媒體更傾向於另一種更可怕的推斷:她愛上了女兒的男友歐文,並且因此深深嫉妒女兒。
歐文回憶,勞倫媽媽對他的關心,事後回想起來確實過度了,遠遠超出了一般長輩與孩子的界限。
而在歐文和勞倫分手後,他短暫和另一女孩交往,對方也曾收到過幾條騷擾短信。
這說明勞倫媽媽對歐文有強烈的占有欲。
但無論推測如何,這種情感的扭曲,依舊讓人無法理解。
一個母親,怎麽能以如此殘忍的方式,摧毀自己女兒的生活?
更難以理解的是,在法庭上,勞倫媽媽還是反複強調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她企圖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洗白」。
簡直讓人無語。
這也讓魚叔想到,近年來,原生家庭成為一個被頻繁討論的社會話題。
許多案件中,罪犯和家屬都會試圖將過錯推給童年經曆,希望借此減輕罪責,很多網友也試圖從這一方麵為罪犯開脫。
比如,吳謝宇弑母案。
而這部紀錄片選擇切斷母親的解釋,轉而將鏡頭對準不解的女兒、憤怒的父親和鄰居、朋友。其實也是借此在告訴我們:理解,不等於寬恕。
原生家庭可以解釋心理動因,但不能取代法律和道德判斷。
一個人的行為受諸多因素影響,家庭隻是其中一環。
如果任何罪惡都能輕易以「
原生家庭」為借口,那麽真正的受害者將永遠得不到公正。
而在這起案件中,真正承受原生家庭痛苦的是勞倫。
她的心理狀態令人擔憂。
紀錄片中,當得知真相後,她並沒有像旁人想象的那樣憤怒,而是充滿迷惘。
她無法將深愛的母親與那個匿名
惡魔聯係起來,依然選擇無條件接納母親的擁抱和親吻。
專業人員建議,母親出獄後,最好暫時與勞倫隔離,避免再次傷害。
但勞倫卻表示拒絕,她說她無法想象沒有母親的生活。
實際上,母親即使入獄後,也一直保持著和女兒的郵件聯係。
這種複雜、扭曲的親情,讓人難以想象她今後該如何在這段關係中自處。
影視劇中,扭曲病態的母親例子很多。
比如《黑暗榮耀》中的文東恩母親,極度自私,以出賣女兒換取利益。
《惡行》中的母親,對外宣稱女兒生病,自己盡心照顧,實際上是囚禁控製女兒。
電影《白色夾竹桃》中的母親,在被捕入獄後依然對女兒充滿控製欲,甚至嫉妒女兒在外麵過得比自己好。
不過,她們似乎都不像這部紀錄片裏的母親那樣,如此讓人難以理解。
而片子的最後,也沒有給出一個令人安心的答案。
也許真正的恐怖,並不在於罪惡本身,而在於:最親密的人,也可能是最可怕的陌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