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果子在iPhone 17係列上的堆料和設計變動,不能說大,簡直是史詩級更新。
iPhone的標準版,此前一直是Pro係列的價格錨定工具。
可眼看著國產安卓,這兩年通過硬件升配、軟件兼容蘋果生態等操作,逐漸吃走果果的份額。
果子哥也終於舍得給新機堆料,標準版的高刷、Pro係列的散熱、電池和影像,都帶來了實打實的體驗提升。
反饋到實際銷量上。
今年iPhone 17係列,也的確是大獲成功。
在國內的首周激活量突破百萬有103萬台,其中——
iPhone 17 Pro Max:40.2萬台
iPhone 17 Pro:39.3萬台
iPhone 17:23.5萬台
作為對比,iPhone 16係列首周的成績是——
iPhone 16 Pro Max:28.5萬台
iPhone 16 Pro:31.5萬台
iPhone 16:9.8萬台
這波iPhone 17係列,首銷銷量對比前代全係上漲,17標準版更是銷量翻了倍。
再從機哥摸到的爆料來看,果子這波“並非全力”。
接下來果子的新技術,還包括折疊屏、可變光圈、億級像素、屏下Face ID和屏下攝像頭等等。
機哥也打算跟大家聊聊,果子在這些新技術上的進展如何。
屏下Face ID
盡管如今的手機屏幕邊框,能做到1.1mm左右,屏幕挖孔也控製在了不影響肉眼觀感的範圍內。
但一款完全沒有多餘元素幹擾的「真·全麵屏」。
依舊是不少機友們的終極追求。
啊不過,屏下前攝導致拍攝畫質下降的物理限製,目前技術上尚無完美解決方案。
所以嚴格來說,蘋果率先要搞定的,是屏下Face ID。
首先是機友們最關心的進度。
爆料顯示果子給iPhone 18 Pro係列,開發了兩塊新屏,一塊6.27英寸小屏,一塊6.86英寸大屏。
共同點都是,FaceID做了屏下化處理。
大家都知道,iPhone因為要塞下Face ID,導致頂部挖孔,比常規手機大了一圈。
如果iPhone 18 Pro係列,真能把Face ID做成屏下。
那就意味著,iPhone在常規狀態下,終於可以跟安卓旗艦一樣,回歸單挖孔狀態,把更多屏幕空間還給咱們。
至於靈動島,完全可以在有實時信息時,再展示出來。
具體的技術路徑,機哥也去摸了一下。
Face ID屏下化最大的難題,是紅外光透光率不足。
如果強行屏下化,就會導致人臉識別率下降,實際解鎖體驗拉垮。
所以果子想到的解決方法是。
把Face ID傳感器上方的屏幕的10%-90%子像素去掉,增加紅外線透光率。
又因為相鄰的子像素之間,可以互補和借用顏色,實際上用戶很難察覺到,被閹割掉的那些子像素。
已知iPhone 17係列,上完了大矩陣鏡頭Deco。
未來26年、27年的屏下Face ID和屏下前攝,究竟是按照節奏掏大招,還是畫大餅。
讓咱們拭目以待。
影像:可變光圈、2億像素
不得不承認的是,iPhone雖然在視頻軟硬件協同上,形成了無可匹敵的護城河。
但回到拍照片這件事上,阿果是真的躺平了有一段時間。
隔壁安卓都卷完一輪1英寸可變光圈主攝、長焦微距和2億像素長焦了。
結果iPhone現在才被爆料說,要跟著搞可變光圈和億級像素。
就在今年6月底,果子悄咪咪公布了一項,關於可變光圈相機模塊的專利。
比較有意思的是。
果子並沒有采用傳統的重疊機械葉片,來控製光圈大小。
而是利用柔性薄膜的可控變形,使膜變形為雙曲麵形狀,從而縮小或擴大光圈。
在專利裏,果子也寫清楚了,不用“傳統工藝”的原因:
因為傳統的機械葉片故障率高,重量也不低。
而且,這種基於控製柔性薄膜的可變光圈技術,相比傳統重疊葉片,也有著相當多的優勢。
比如它重量更輕,占用空間更小,天生就適合輕薄型手機,無活動機械葉片,也有效降低了故障率。
甚至說。
它還支持在無需拍攝時,完全關閉光圈,實現物理層麵上的隱私泄露保護。
聊完了果子在新技術加持下,對傳統可變光圈的自研改造。
剩下的,基本就是可變光圈所帶來的好處了。
比如更精準的光圈控製,可以讓手機拍照和錄像,適應不同光線和場景。
強光下可以縮小光圈,抑製高光溢出,提高銳度;暗光下又可以放大光圈,增加進光量,降低ISO減少噪點。
至於2億像素。
預計會被蘋果用於iPhone 18 Pro係列或iPhone 19 Pro係列,並且搭載於主攝端。
考慮到安卓陣營這邊,早就把2億像素主攝玩出花來。
機哥還是很好奇,姍姍來遲的「果式2億」,到底會掏出些啥不一樣的東西。
折疊屏
關於iPhone折疊屏,目前爆料風向沒咋變化。
采用橫向折疊設計,內屏7.8英寸無開孔全麵屏,外屏5.5英寸挖孔屏。
如果沒啥即視感。
機友們也可以想象成,它由兩台iPhone Air並排組合而成。
此外,iPhone折疊屏還將在鉸鏈上,用上鍵盤值很高的「液態金屬」材質。
強度比不鏽鋼、鈦合金還要高,抗彎曲強度也是不鏽鋼的3倍。
此外包括耐腐蝕性、彈性和抗氧化性都是T0水準。
為了追求超薄設計和無折痕,果子也要把中框弄成鏤空設計,預計會和國產做3D打印的公司合作。
另外中框材質,會沿用強度、輕量化和耐腐蝕屬性都很高的鈦合金。
看到這裏,機友們估計都看懂了。
折疊屏才是iPhone各種自研軟硬件技術的集大成之作。
極致的輕薄、屏下攝像頭、液態金屬鉸鏈,3D打印中框...
唯一的缺點,就是貴。
有分析師根據iPhone折疊屏,所應用到的各種技術進行成本拆解,最終預測它的起售價2000美元起,也就是接近兩萬元。
進度說慢也不慢,大概率在2026年秋季發布會,跟著iPhone 18係列同步上市。
那麽問題來了。
到時候機友們,是買屏下Face ID的iPhone 18 Pro係列,還是果子技術集大成之作——iPhone折疊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