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台北捷運老婦逼“讓座” 華人區“優先席”為何常爆衝突?

台北捷運老婦逼“讓座” 華人區“優先席”為何常爆衝突?

文章來源: BBC中文網 於 2025-10-03 10:17:5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台北捷運近日再次發生“讓座”衝突,一名年長婦人要求讓座不果,就用手提袋攻擊年輕乘客,隨後年輕人用腳將其踹倒在對麵的座位。

在台灣屢屢爆出讓座糾紛後,立法院已通過將現行“博愛座”改為“優先席”,並將“其他有實際需要者”列入優先乘坐對象。https://t.co/xIyiot6IOO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October 3, 2025
台北捷運近日再次發生“讓座”衝突,一名年長婦人要求讓座不果,就用手提袋攻擊年輕乘客,隨後年輕人用腳將其踹倒在對麵的座位。

台灣屢屢爆出讓座糾紛,今年7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將現行“博愛座”改為“優先席”,在原有長者、孕婦、行動不便者、攜帶幼童者的標誌外,新增“其他有實際需要者”。

有長期關注博愛座議題的設計專家指出,台北捷運博愛座以深色強調識別效果,是“標簽化”讓座資格,容易激化矛盾。

台灣以外,兩岸三地屢因誰應使用博愛座引發衝突。有文化學者對BBC中文分析,儒家思想強調尊老,但用博愛座要求民眾“禮讓老人”實際是把“儒家法家化”,違反了“讓”的原意。

為讓座問題動手、動刀、公審

近年台灣因博愛座發生爭執,甚至傷人案件。最新一宗發生在本周一(9月29日),一名年長婦人乘搭台北捷運,要求一位坐在優先席的長發男乘客讓座,遭對方拒絕後,婦人揮動隨身提袋攻擊男子膝蓋,隨後男子一腳將婦人踹至對麵坐位。

事件激起社會廣泛討論,有人指出車廂內仍有其他空位,質疑為何婦人仍要求年輕人讓座。亦有人表示,就算是老人先動手是錯,但男子以牙還牙,一旦老人倒地受傷,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警方調閱監視器與票卡紀錄確認衝突雙方身分,各依社維法第87條“互毆者”通知到案,可處1.8萬元罰鍰。

過去台北捷運多次因讓座發生糾紛。2021年11月有男子乘搭台北捷運時,要求博愛座的年輕乘客讓座,並拿出剪刀刺向對方;翌年該男子再拿著剪刀朝坐在博愛座的男子攻擊,最終因傷害案被判刑8個月。

2023年,一名男子在搭乘捷運時不滿博愛座上的乘客沒有讓座,拿紙袋揮擊對方的臉部,更直接用屁股坐在對方腿上。

同年,作家李昂在搭乘台北捷運時,因身體不適向博愛座上的三位年輕人要求讓座未果,她在社交媒體公開經曆,並一度貼出相關年輕人的相片,被質疑是在網絡“公審”學生。

誰有資格坐?標簽化設計激化矛盾

在台灣推廣通用設計逾18年的餘虹儀向BBC中文表示,博愛座容易引起糾紛與設計有關。

她指出,台北捷運博愛座是深藍色,與一般座位淺藍色明顯有別,帶來一種識別效果,坐在博愛座的人或周邊的乘客,都會思考能不能坐在博愛座,“顏色的區分太明顯了,明顯到大家會去關注那個座位。”

她說在倫敦或日本的地鐵係統,並不會用座位顏色去劃分博愛座,隻是在座位上加上博愛座的標誌,減少標簽和識別的心理壓力。而台灣高鐵、高雄捷運也沒有用顏色去區分博愛座,“有需求的人,不管他外觀是怎樣,都有機會坐在博愛座上”。

其次,她認為捷運公司過去宣導使用博愛座時,強調要禮讓給老弱婦孺,早年宣導更涉及旅客請勿占用,“請勿占用就擺明了,我預測你可能會占用,我宣導你不要占用。”她認為這種宣傳手法加深博愛座非人人可坐的觀念,令博愛座與“老弱婦孺”標簽綁在一起。

餘虹儀表示,當標簽化坐在博愛座的“資格”,容易引起爭論,也令乘客有心理壓力,例如長者擔心自己外觀上不夠“老”,會被其他人質疑;孕婦也可能擔心肚子沒有明顯突起來。同時,也有人不想被認為是“弱勢”,不想坐在博愛座。

她指出,現有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博愛座數目早已不能滿足需求,建議將捷運座位顏色統一,保留優先席的標誌,在宣傳“博愛座人人可坐,請記得讓給有需要的人”以外,還要加上“不隻明顯的外觀需求,生病的人等隱性需求也有乘坐需要”。

餘虹儀分析,會否讓座給有需要的人,關鍵是民眾素質。她觀察就算坐在淺藍色一般座位,很多台灣人仍會讓座。

改名能促進世代理解嗎?

優先席(priority seat)起源於北歐國家,旨在照顧身障族群,希望他們能與一般人一樣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台灣在1976年為紀念總統蔣中正逝世周年,在各線公車普設“博愛座”,希望民眾搭車時能“發揮蔣公仁慈博愛精神”主動讓座給老弱婦孺。

2013年台灣立法院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比率不得低於總座位數15%,並視需要標示或播放提醒禮讓座位警語。

對照其他國家設立優先席的製度,法國地鐵的“優先席”不分顏色,亦明確訂立使用權順序。排序第一的是退伍或傷殘士兵,其後是視障者、身心障礙勞工、站立困難的不適民眾、孕婦、帶4歲以下幼童者、沒有明確站立困難的不適民眾、持有站立困難卡者。而75歲以上的長者則排最尾。

台灣立法院近年因博愛座爭議推動修法,立法院今年7月通過將現行“博愛座”改為“優先席”。

時任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博愛座的設置本意為讓有需求者優先使用,強調未來將加強意識宣導,讓大眾理解各年齡層皆麵對來自不同方麵的隱形障礙與需求,盼促進世代理解與互助。

餘虹儀認為,博愛座改為優先席,更符合英文priority seat的原意,優先席就是讓有需要的人可以無負擔坐下,即使單憑外表看不出有需要。

“年輕人也會有生理不舒服的時候,可能長褲底下就是義肢,某個器官是人工的,或者有甚麽疾病,連這塊的宣導也要做,因為太多民眾沒有想到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

敬老精神“儒家法家化”

在華人社會,孝道和尊老被視為美德。兩岸三地均有為優先席(香港稱“關愛座”、中國大陸稱“愛心專座”)使用權爆發爭議。

今年4月,香港地鐵車廂有年長婦人要求一名少女讓座被拒,隨後婦人向少女比出不雅手勢並斥責“你不是香港人啊!你沒有家教”。不少網民形容“關愛座”變成“批鬥座”。

中國大陸部分地鐵係統,也有廣播“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給有需要人士讓座”,但仍因讓座問題經常發生爭執,去年北京地鐵一名老伯因為未獲讓座情緒激動,出手捂住女乘客的嘴,又用拐杖襲擊其腿部。

中國媒體形容,近年屢有讓座問題產生的衝突,有老人以強行坐到別人腿上的方式來“搶座”,也有女子在地鐵上自稱“老師”,強行要求乘客給自己的孩子讓座,還有年輕人未讓座給老人遭掌摑及言語辱罵。

台灣世新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白品鍵向BBC中文表示,儒家希望社會整體和諧,用禮來相親相愛,但並不是無條件敬老,而是從親近之人開始。他引述《論語》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希望老人可以得到安頓,也希望所有年輕人得到保護,兩者是並列。

他表示,先秦儒家提出“上敬老則下益孝”,“敬老”更多是對統治者的要求,讓老百姓覺得長者是值得尊敬,然後回家孝敬自己的父母。

回顧這次爭議,他認為政府設立博愛座想民眾禮讓老人,實際是“把儒家法家化”,使用博愛座變成一種按身份和年齡規定,隻是表麵用儒家思想做包裝,“不是基於情感、尊敬,而是基於身份地位,這種身份地位是很純的法家(精神)”。

白品鍵指出,博愛座是為了秩序而來,不是為和諧而來。“設置這個位置,博愛座好像變成了隻有老人可以坐的專位,這種思維完全是違反原本‘讓’的樣貌。”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妮可因婚前協議要賠1.2億?男方疑嫌她太紅偷找新歡
在紐約市過“舒適生活”要多少錢?研究揭答案
巴菲特重磅出手!97億拿下化工巨頭 押注美國未來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中方向美方提“四不”要求:不見不該見的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擺"2028競選帽" 怒懟:醫保不給非法移民 決不妥協!
美國大豆豐收中國不買 “特朗普考慮100億美元援助”
為啥馬斯克繳稅那麽少?頂級富豪們是這樣逃稅的
政府關門:川普擬砍“民主黨機構” 對峙升級 裁員將開始
失業+資訊黑箱+歧視印度人 K簽證犯眾怒 官方失算
52歲萊溫斯基久違現身 聊起和克林頓往事淚流滿麵
韓國的“愛韓國反華遊行”,被總統批評損害國格
習近平出手!逼關鍵技術脫鉤 諾基亞愛立信遭嚴審
1400萬輛新能源車跑高速,充電樁夠用嗎?
敏感時刻,美軍一核武器指揮官突然宣布!
中國十一流行“假裝旅行”:國外代拍40元 頭等艙打卡千元
外交政策:挺台大將全失勢 台灣陷美中雙重夾擊
視頻瘋傳:移民挑釁ICE探員 數十大漢撲上 騎車突圍…
章瑩穎男友國慶探望章父並直播,網友勸其早結婚
美籍韓裔男在解放軍艦隊附近放無人機 被港警逮捕
曼徹斯特襲擊嫌犯為敘利亞裔 未列入英反恐計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台北捷運老婦逼“讓座” 華人區“優先席”為何常爆衝突?

BBC中文網 2025-10-03 10:17:51

台北捷運近日再次發生“讓座”衝突,一名年長婦人要求讓座不果,就用手提袋攻擊年輕乘客,隨後年輕人用腳將其踹倒在對麵的座位。

在台灣屢屢爆出讓座糾紛後,立法院已通過將現行“博愛座”改為“優先席”,並將“其他有實際需要者”列入優先乘坐對象。https://t.co/xIyiot6IOO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October 3, 2025
台北捷運近日再次發生“讓座”衝突,一名年長婦人要求讓座不果,就用手提袋攻擊年輕乘客,隨後年輕人用腳將其踹倒在對麵的座位。

台灣屢屢爆出讓座糾紛,今年7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將現行“博愛座”改為“優先席”,在原有長者、孕婦、行動不便者、攜帶幼童者的標誌外,新增“其他有實際需要者”。

有長期關注博愛座議題的設計專家指出,台北捷運博愛座以深色強調識別效果,是“標簽化”讓座資格,容易激化矛盾。

台灣以外,兩岸三地屢因誰應使用博愛座引發衝突。有文化學者對BBC中文分析,儒家思想強調尊老,但用博愛座要求民眾“禮讓老人”實際是把“儒家法家化”,違反了“讓”的原意。

為讓座問題動手、動刀、公審

近年台灣因博愛座發生爭執,甚至傷人案件。最新一宗發生在本周一(9月29日),一名年長婦人乘搭台北捷運,要求一位坐在優先席的長發男乘客讓座,遭對方拒絕後,婦人揮動隨身提袋攻擊男子膝蓋,隨後男子一腳將婦人踹至對麵坐位。

事件激起社會廣泛討論,有人指出車廂內仍有其他空位,質疑為何婦人仍要求年輕人讓座。亦有人表示,就算是老人先動手是錯,但男子以牙還牙,一旦老人倒地受傷,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警方調閱監視器與票卡紀錄確認衝突雙方身分,各依社維法第87條“互毆者”通知到案,可處1.8萬元罰鍰。

過去台北捷運多次因讓座發生糾紛。2021年11月有男子乘搭台北捷運時,要求博愛座的年輕乘客讓座,並拿出剪刀刺向對方;翌年該男子再拿著剪刀朝坐在博愛座的男子攻擊,最終因傷害案被判刑8個月。

2023年,一名男子在搭乘捷運時不滿博愛座上的乘客沒有讓座,拿紙袋揮擊對方的臉部,更直接用屁股坐在對方腿上。

同年,作家李昂在搭乘台北捷運時,因身體不適向博愛座上的三位年輕人要求讓座未果,她在社交媒體公開經曆,並一度貼出相關年輕人的相片,被質疑是在網絡“公審”學生。

誰有資格坐?標簽化設計激化矛盾

在台灣推廣通用設計逾18年的餘虹儀向BBC中文表示,博愛座容易引起糾紛與設計有關。

她指出,台北捷運博愛座是深藍色,與一般座位淺藍色明顯有別,帶來一種識別效果,坐在博愛座的人或周邊的乘客,都會思考能不能坐在博愛座,“顏色的區分太明顯了,明顯到大家會去關注那個座位。”

她說在倫敦或日本的地鐵係統,並不會用座位顏色去劃分博愛座,隻是在座位上加上博愛座的標誌,減少標簽和識別的心理壓力。而台灣高鐵、高雄捷運也沒有用顏色去區分博愛座,“有需求的人,不管他外觀是怎樣,都有機會坐在博愛座上”。

其次,她認為捷運公司過去宣導使用博愛座時,強調要禮讓給老弱婦孺,早年宣導更涉及旅客請勿占用,“請勿占用就擺明了,我預測你可能會占用,我宣導你不要占用。”她認為這種宣傳手法加深博愛座非人人可坐的觀念,令博愛座與“老弱婦孺”標簽綁在一起。

餘虹儀表示,當標簽化坐在博愛座的“資格”,容易引起爭論,也令乘客有心理壓力,例如長者擔心自己外觀上不夠“老”,會被其他人質疑;孕婦也可能擔心肚子沒有明顯突起來。同時,也有人不想被認為是“弱勢”,不想坐在博愛座。

她指出,現有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博愛座數目早已不能滿足需求,建議將捷運座位顏色統一,保留優先席的標誌,在宣傳“博愛座人人可坐,請記得讓給有需要的人”以外,還要加上“不隻明顯的外觀需求,生病的人等隱性需求也有乘坐需要”。

餘虹儀分析,會否讓座給有需要的人,關鍵是民眾素質。她觀察就算坐在淺藍色一般座位,很多台灣人仍會讓座。

改名能促進世代理解嗎?

優先席(priority seat)起源於北歐國家,旨在照顧身障族群,希望他們能與一般人一樣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台灣在1976年為紀念總統蔣中正逝世周年,在各線公車普設“博愛座”,希望民眾搭車時能“發揮蔣公仁慈博愛精神”主動讓座給老弱婦孺。

2013年台灣立法院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比率不得低於總座位數15%,並視需要標示或播放提醒禮讓座位警語。

對照其他國家設立優先席的製度,法國地鐵的“優先席”不分顏色,亦明確訂立使用權順序。排序第一的是退伍或傷殘士兵,其後是視障者、身心障礙勞工、站立困難的不適民眾、孕婦、帶4歲以下幼童者、沒有明確站立困難的不適民眾、持有站立困難卡者。而75歲以上的長者則排最尾。

台灣立法院近年因博愛座爭議推動修法,立法院今年7月通過將現行“博愛座”改為“優先席”。

時任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博愛座的設置本意為讓有需求者優先使用,強調未來將加強意識宣導,讓大眾理解各年齡層皆麵對來自不同方麵的隱形障礙與需求,盼促進世代理解與互助。

餘虹儀認為,博愛座改為優先席,更符合英文priority seat的原意,優先席就是讓有需要的人可以無負擔坐下,即使單憑外表看不出有需要。

“年輕人也會有生理不舒服的時候,可能長褲底下就是義肢,某個器官是人工的,或者有甚麽疾病,連這塊的宣導也要做,因為太多民眾沒有想到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

敬老精神“儒家法家化”

在華人社會,孝道和尊老被視為美德。兩岸三地均有為優先席(香港稱“關愛座”、中國大陸稱“愛心專座”)使用權爆發爭議。

今年4月,香港地鐵車廂有年長婦人要求一名少女讓座被拒,隨後婦人向少女比出不雅手勢並斥責“你不是香港人啊!你沒有家教”。不少網民形容“關愛座”變成“批鬥座”。

中國大陸部分地鐵係統,也有廣播“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給有需要人士讓座”,但仍因讓座問題經常發生爭執,去年北京地鐵一名老伯因為未獲讓座情緒激動,出手捂住女乘客的嘴,又用拐杖襲擊其腿部。

中國媒體形容,近年屢有讓座問題產生的衝突,有老人以強行坐到別人腿上的方式來“搶座”,也有女子在地鐵上自稱“老師”,強行要求乘客給自己的孩子讓座,還有年輕人未讓座給老人遭掌摑及言語辱罵。

台灣世新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白品鍵向BBC中文表示,儒家希望社會整體和諧,用禮來相親相愛,但並不是無條件敬老,而是從親近之人開始。他引述《論語》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希望老人可以得到安頓,也希望所有年輕人得到保護,兩者是並列。

他表示,先秦儒家提出“上敬老則下益孝”,“敬老”更多是對統治者的要求,讓老百姓覺得長者是值得尊敬,然後回家孝敬自己的父母。

回顧這次爭議,他認為政府設立博愛座想民眾禮讓老人,實際是“把儒家法家化”,使用博愛座變成一種按身份和年齡規定,隻是表麵用儒家思想做包裝,“不是基於情感、尊敬,而是基於身份地位,這種身份地位是很純的法家(精神)”。

白品鍵指出,博愛座是為了秩序而來,不是為和諧而來。“設置這個位置,博愛座好像變成了隻有老人可以坐的專位,這種思維完全是違反原本‘讓’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