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紅圈靠“歪招”博流量的日子,怕是真的到頭了!
最近國家又放大招,短短幾天內,三位曾站在流量金字塔尖的頂級網紅——坐擁200萬粉的“社會觀察家”戶晨風、千萬家長追捧的“報考救星”張雪峰、年入九位數的電競頂流藍戰非,齊刷刷栽了跟頭。
他們的賬號要麽被一鍋端,要麽被標上“禁止關注”的紅牌,可網友非但沒心疼,反而拍手稱快:“早該治治了!”這仨曾經呼風喚雨的主兒,究竟踩了哪些紅線?他們的翻車,又為啥成了網紅圈亂象的“活靶子”?
"社會觀察家"變"對立製造機",200萬粉網紅栽在"蘋果教"?
先說戶晨風,這位給自己貼滿“全球華人頂流”“私募基金研究員”標簽的博主,早期靠拍“國外超市掃貨”“歐美物價對比”視頻起家。
那時候他鏡頭裏的“國外月亮特別圓”,確實唬住不少沒出過國門的網友。可眼看同類視頻紮堆,他直接玩起了“階層焦慮營銷”——在直播間拍著桌子喊:“用安卓手機的都是月入5000以下的打工人,我隻跟用蘋果的粉絲聊天!”?
這話一出,評論區立馬炸了鍋。有人罵他崇洋媚外,有人懟他製造對立,可他反而更來勁了:“開特斯拉的才叫中產,開國產電動車的就是窮鬼思維!”。
後來業內人士爆料,他早就算準了打賞主力是一二線城市的蘋果用戶,故意用極端言論挑動罵戰,吵得越凶,禮物刷得越猛。
最絕的是他一邊賺著國貨品牌的廣告費,一邊在私信裏教粉絲“買進口車才保值”,妥妥的“吃飯砸鍋”。?
翻車那天,他的抖音、微博賬號瞬間變“白板”,所有視頻灰飛煙滅。
更戲劇性的是,他曾跪舔的“韓國歐巴”們居然集體跳腳,在海外論壇酸溜溜地說“中國容不下說實話的人”,逗得國內網友直樂:“合著您這‘社會觀察家’,觀察的是韓國網友的玻璃心?”?
"報考救星"成"焦慮販子",張雪峰的教育生意塌房了?
再看張雪峰,這位短視頻平台2000萬粉的“誌願填報大神”,這次栽得可不冤。家長們記得他那句“文科就是服務業,說白了就是‘舔’”嗎?
把西南大學獸醫專業貶成“給豬看病”,說哈理工是“性價比最低的一本”,最狠的是那句“孩子報新聞專業就打暈”,直接把新聞學子的夢想按在地上摩擦。?
表麵看他是在“為家長省錢”,實則是把教育這麽複雜的事兒,硬塞進“賺錢快不快”的功利主義框架。
有高三家長透露,孩子聽了他的“醫學天打雷劈”論,死活不肯報協和醫學院,差點耽誤了報考。
更絕的是他的商業版圖:打著“峰學未來”的旗號賣17999元的誌願填報課,直播時卻連“應用心理學算不算文科”都答不上來,敢情家長花的都是智商稅??
平台封號那天,抖音顯示“禁止關注”,快手標注“違反社區公約”,連他最擅長的微博也沒留情麵。
可他的關聯賬號還在賣“高考衝刺禮盒”,主播麵對“主賬號為啥被封”的追問,隻會重複“下單送誌願手冊”,那躲躲閃閃的樣兒,像極了被當場抓包的小商販。?
電競頂流炫富翻車,年入九位數背後藏著多少貓膩??
最後說說藍戰非,這位從月薪3000的代練逆襲成頂流主播的“勵誌哥”,如今成了“炫富反麵教材”。
直播間裏他拍著跑車方向盤說:“我一年利息就200萬,結什麽婚?結婚影響我花錢!”環球旅行500天花200萬隻是“零花錢”,名下7家公司一年注銷5家,剩下的還因為沒報稅被列入異常名單。?
最讓網友起疑的是他的收入來源:公開財報顯示他每年直播帶貨分賬不過五千萬,可他曬出的銀行流水單卻有“9位數存款”。
有稅務專家算了筆賬:按照他的消費規模,至少得補幾千萬的稅。翻車後他在微博發長文“懺悔”,說“年輕人別學我”,可評論區全是“先把稅補了”的留言,曾經的“電競爽文男主”,如今成了“稅務黑洞”的典型。?
網紅圈大地震:這次整治動的是"流量根本"?
這三人的翻車,其實是一場早就該來的“行業洗牌”。今年8月,國家網信辦發的那份通報裏,明明白白點了“三隻羊”“東北雨姐”的名,還放話要建“主播黑名單全國聯網”——意思很清楚:別想換個平台東山再起,這次要連鍋端!?
更關鍵的是“清朗.情緒整治”專項行動,專門盯著那些挑動對立、販賣焦慮、傳播拜金主義的賬號。
你看戶晨風搞“手機歧視”,張雪峰製造“專業焦慮”,藍戰非炫耀“財富神話”,個個踩在槍口上。平台這次也沒手軟:抖音直接封停,快手秒刪視頻,連微博都不給“整改機會”,就是要告訴整個行業:靠“歪門邪道”換流量的時代,徹底過去了!?
往深了說,這暴露出網紅經濟的老毛病:太多人把流量當“免死金牌”,忘了自己扛著“社會燈塔”的責任。當戶晨風用“月薪五千不配說話”割裂人群,當張雪峰把大學專業貶成“賺錢工具”,當藍戰非用“九位數存款”誤導年輕人,他們就該想到:流量越大,摔得越重。?
好在現在的網友精著呢:不再迷信“百萬粉大V”,開始追問“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就像張雪峰被封那天,有教育博主翻出他早年“給排水專業才是yyds”的言論,網友這才發現:原來他貶低的專業,正是自己的母校。
這種“打臉式翻車”,恰恰說明公眾對網紅的期待變了——我們要的不是“情緒煽動家”,而是“價值傳遞者”。?
結語?
這仨網紅的翻車,說白了就是“德不配位”的現世報:拿著頂級流量,卻幹著挑事兒、坑錢、帶歪風的勾當,不翻車才怪!
這事給整個行業敲了個響鍾:別把監管當耳旁風,別拿網友當韭菜割,真以為“流量在手,天下我有”?記住咯:互聯網的記憶很長,而法律的尺子,永遠比流量更硬氣。下次再想靠歪招博出位,先問問自己:能接住這記“國家重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