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後,我們為何焦慮”
嚴肅的人口學八卦
2025-09-28 23:10:07
電影《退休萬歲!》劇照。
本文來自新京報書評周刊對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謝立黎副教授的訪談
“上學-工作-退休”這種“三段式”的生命周期
正在被打破
亞光:謝老師在一篇采訪裏曾經提到,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製度都是建立在“上學-工作-退休”這種“三段式”的生命周期劃分基礎上的,但如果現在還保持這樣的“三段式”,會限製人們更多元化的社會參與。想請問謝老師,今天應該如何重新理解這樣的劃分?
謝立黎:打破“三段式”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首先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以前我們提出“三段式”論的時候,我們的預期壽命大概是45歲,但是現在我們的預期壽命接近80歲,所以退休之後的這些時間要做什麽?從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延遲退休政策已經開始正式實施了,一些西方國家還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很早開始延遲退休年齡,很重要的原因是勞動力的老化。中國現在這個問題還沒有那麽緊迫,但在未來我們會麵臨同樣的挑戰。所以,從宏觀角度打破“三段式”有必然性和重要性;從個人角度來講,我們馬上就要進入長壽時代了,怎麽有意義地度過退休時光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現在我們會提倡終身學習,建立終身教育體係,這也是從製度角度打破過去三階段的生活模式。總書記提到全生命周期,也是打通去看的。不是說18歲大學畢業學習就終止了,包括工作和退休之間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有的國家甚至已經取消了退休年齡。所以我們一邊提倡一邊從製度上已經開始在做這件事了。
亞光:我之前看到過一個說法,如果按照八小時工作製計算,工作到65歲的勞動時間差不多10萬小時。接下來是退休後還有幾乎等長的時間需要度過,但對這段時間我們可能給予的重視度還不夠。我想我媽媽的退休迷茫應該不是個例,從調研角度來看,這種退休焦慮存在嗎?
謝立黎:與其說是焦慮,更多的是一種不適應。確實有一部分人,尤其是男性,從比較高的職位離開,這種不適會更明顯。用我們老年學比較經典的一個理論解釋,就是角色理論。人的一生會扮演很多角色,職場角色是其中很重要的社會角色,扮演的時間長,而且在每天占據的時長比例也很高。一旦這個角色失去的時候,可能有些人會找不到方向。以前進入辦公場景,會很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麽,但退休之後生活不再是有明確計劃的了。男性可能在工作中投入的時間更多,一旦整個轉回家庭可能相對女性更困難一些,大部分女性在退休前承擔的家庭事務性的責任會更多一些。另外離開職場社交圈也會產生很大變化,原有的社會網絡斷了,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社會網絡,這也是需要重新適應的部分。還有一種情況是經濟層麵,對於普通員工會麵臨很現實的問題——經濟收入減少,中國現在養老金的替代率不到50%,退休後的退休金不足在職工資收入的50%,這對普通員工來說是銳減,這方麵也許會產生一定的焦慮。還有就是有些人會把退休和變老畫等號,但其實你退休前一天跟退休後一天有什麽區別呢?但可能心態會有很大變化,覺得自己老了,開始擔心養老,擔心生病,這也許也會有一些焦慮。
小熊:所以有什麽辦法來緩解這些焦慮嗎?
謝立黎:在退休製度設計比較成熟的一些國家,在員工退休前,是會做工作調整的,提供一個緩衝,讓你慢慢地去適應。根據你的需求、能力和經曆的變化,調整你到更適配的崗位上去。還會在過渡階段提供一些服務,幫你做好退休規劃,包含養老、經濟等方麵,這些都能一定程度上減少驟變帶來的焦慮和不適應。
小熊:這些是國家層麵來做嗎?因為公司可能還是會從資本層麵考慮問題,如果是逐利的話,是不是願意提供這樣的協助呢?感覺這些工作更偏公益行為。
謝立黎:我去年11月去日本,一出機場發現地勤服務有很多都是老人,日本的老齡化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嚴重的。所以日本每年都會有一個關於老齡社會應對的白皮書,裏麵會進行一些社會倡導,企業要怎麽做去吸引老年員工,延長他們的工作周期。當然前期推行相關的製度是會遇到很多阻礙,企業也會覺得,我有年輕人的話為什麽要用老人呢?所以日本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搞一些老年友好企業的比賽,樹立一些標杆和典型,鼓勵大家模仿和學習,然後慢慢一步步走到今天。
提供隔代照料是老人的一種選擇,
但不是義務
亞光:我看謝老師的很多論文裏都提到過一個概念,叫老年紅利,就是怎麽去挖掘老年紅利,充分利用好老年這段時光。剛才謝老師提到工作的時候有人幫你規劃,知道每天做什麽,退休後這個部分沒有了,所以是不是年輕時候對生活有沒有規劃能力也會變得比較重要?
謝立黎:這裏麵的個體差異很大,但大部分人到了老年,能夠學會對自己的老年人生進行規劃是很重要的。現在媒體和政府都很關注老年學習,幫老人建立興趣愛好,讓他們有一些方向可以嚐試和選擇。
小熊:還有就是社會關係網的建立,謝老師剛才提到原有的關係網是斷掉了。我自己的觀察是,比如在天壇公園裏麵練拳健身的很多退休的大爺大媽,鍛煉確實是他們的訴求,但建立人和人的聯結對他們來說也非常重要。另外也說個題外話,我和一些退休的阿姨接觸的時候,會發現她們很多時候即便和子女住在一起,也會把一些涉及技術性的問題,比如怎麽調手機的字號大小,屏幕亮度這些問題帶到公園裏麵來問我,而不是問自己的孩子,這裏麵我也在推測,是不是存在子輩對父母輩可能不是那麽有耐心的情境。
電影《退休萬歲!》劇照。
謝立黎:我們的調查也會發現,老人在使用智能化設備的時候,遇到困難雖然第一位是向子女求助,但取得效果如何我們是打個問號的。相對來說,老人會更願意選擇可以提供持續性谘詢服務的社群,他們之間可能會形成互助組,比如大家都有剪輯視頻的共同愛好,在同樣的微信群裏,大家的互動會非常多。在這個過程裏,他們也建立了情感聯結,比如老人去天壇練拳,一方麵是鍛煉身體,另一方麵也是這種關係的建立。我們有一個社會情緒交換理論,可以解釋老年人特別是退休後,會把關注點放在更親近的人身上,以前的遠房親戚可能慢慢淡了,但是和鄰居的聯係會更緊密。而線下的這些活動,可以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外圈網絡,是很好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社會網絡持續縮減,會導致後續一係列問題,像日本有一係列相關研究,社會隔離是衰弱的第一步,後續會導致一係列健康問題。
亞光:就是說老年人在退休了之後,還是需要向外拓展關係的,那這個關係對於他的家庭也好,對他自己的身心發展也好,都是有好處的。但是上期節目我們和陳輝老師聊的時候也發現,一些幫子女帶孩子的老漂族會比較容易被囚禁在家裏。一方麵隔代照料讓他們找到新的人生角色,可另一方麵可能也變成了一個繭房,這好像一把雙刃劍。
謝立黎:你說的這個問題特別重要,我們另外一個研究,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個人—家庭平衡。以往這個理論主要應用於研究在職女性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而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老年人麵臨著相似的問題。如果根據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情況進行分類,占比最大的低參與型,這些老人在各個領域的社會參與度都比較低,這裏麵有部分是高齡老人,有些確實因為身體原因等會在家待的時間比較長。占比排名第二的是家庭中心型,這個類型的特點是什麽呢?就是相較於去做一些自己可以選擇的事情,比如誌願服務、文體活動等可以自主選擇的事情,這一型的老人有很大的精力放在家庭照料中。
這個非常有中國特色,美國的研究是沒有發現這種類型劃分的,美國有工作型但是沒有家庭型。我們也發現了個人中心型,就是參與自主選擇個體活動比例更高,家庭照料這塊會弱一些;還有一種是平衡型,兩邊都參加,水平都不是特別高也不是特別低,這一型是人數最少的,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是最好的;而家庭中心型的老人,社會適應水平相對是最低的。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的是,提供隔代照料是老人的一種選擇,但不是義務,如果他有更想做的事情,是可以去選擇的。當然這背後需要一係列配套製度建設,我們學院現在有個團隊在做托育體係的研究,如果這個體係建立起來,也能讓部分參與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有更多時間參與其他類型的社會活動。
電影《退休萬歲!》劇照。
老年就是生命曆程中一個自然的狀態
亞光:假如回到退休焦慮這個問題上,像我作為子女家人有什麽可以做的嗎?如何幫助父母減緩這樣的焦慮?
謝立黎: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首先你不能把它認為是一種病態,要理解可能他正在經曆一個適應的過程。甚至有一些老人退休下來之後,生理上會有一些反應的,缺少過渡期,昨天還幹活,第二天就回家了。有研究顯示,人在一定壓力下健康狀況比較好,完全放鬆下來之後反而容易生病。所以這個時候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麵,老人的生命經驗還是比我們更加豐富的,所以不一定需要我們告訴他們應該怎麽做,隻是需要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他們也有自己的同輩,在自己前後退休,大家慢慢都適應了這段時間,就又互動起來了。當然不排除有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上升到心理層麵,那可能需要做一些幹預和正向引導。
小熊:確實,生命裏斷崖式的變化不隻有退休,當年下崗潮比退休更凶猛,又或者運動員退役也是一次“重生”。很多時候,人需要自己回到自我探尋的過程裏,去麵對這種階段性的變化,有緩衝期當然很好,沒有的話可能也是做自己需要突破的生命課題。
亞光:可能也反映出我們還是對老年有點偏見,覺得這個階段很特殊,才會覺得他們需要幫助。
謝立黎:對,就像我們如果要失業,那也得要自己去越過這個坎。因為我們接觸的老人也比較多,各式各樣的老人都見過。我們不能否定變老這個過程,存在一些生理上麵的衰退。但是我們可能會比一般的不做老年學研究的人看到更多更積極的老年人是什麽樣子的,這些老人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他讓你看到了,到了老年不可怕,不是說我59歲跟60歲就有多大的變化了,其實他還是一樣的生活。我們老年學中有一些經典的理論。一個是活動理論,強調你到了老年要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才能夠保持身心健康;一個是脫離理論,認為你的能力下降了,主動選擇脫離這些對你能力要求高的角色,其實對你自己是一種保護,所以會有退休製度的設計;還有一個連續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不需要刻意去參與或脫離,你原來內向到了老年還是內向,原來外向到了老年就適合參加更多的活動,不用刻意去改變,老年就是生命曆程中一個自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