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周三首次宣布關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詳細目標,表示到2035年將把二氧化碳和其他汙染物的排放量至少削減7%至10%。
這一計劃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講話時宣布的。
過去,中國僅承諾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持續增長直至約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但如今有研究表明,中國的排放量可能已經達峰,比預期提前了五年。
習近平在周三的講話中還表示,未來十年內,中國能源體係中非化石能源(指太陽能、風能和水電)的比例將提高到30%以上。如果這些能源能夠替代中國目前仍嚴重依賴的燃煤電廠,那麽溫室氣體排放將會相應下降。
中國領導人此次簡短的視頻露麵印證了中國在加速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麵的巨大規模。他表示,中國計劃將風能和太陽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六倍以上,總規模達到驚人的36億千瓦。他還表示,中國將使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習近平作出此番表態之際,世界各國領導人在周三齊聚聯合國詳細闡述各自到2035年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最新計劃,這是全球《巴黎協定》應對氣候變暖努力的一部分。特朗普總統前一天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稱遏製氣候變化的努力是“有史以來全世界最大的騙局”。
中國最新的氣候目標之所以具有重要意義,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汙染排放國,這意味著如果它沒有重大轉變,全球變暖幾乎不可能得到遏製。
中國的新氣候目標也與美國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自工業時代以來,美國一直是累計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美國否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此外,中國的聲明也是對歐盟和印度等其他主要排放體的敦促,要求它們根據《巴黎協定》的規定提出新的2035年目標。歐盟已發布初步目標,而印度尚未提交計劃。
氣候倡導人士指出,僅靠中國的舉措還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將全球氣溫升幅控製在相對可控範圍內的目標,但他們也認為中國可能低報了目標,能源結構的轉型速度或許更快。綠色和平東亞區全球政策顧問姚喆表示:“2035年的目標對保障地球安全提供的保證有限,但令人心懷希望的是,中國經濟的實際脫碳進程很可能超越了其書麵目標。”
美國預計不會設定新目標。該國已經宣布將退出《巴黎協定》。
歸根結底,最重要的並非中國宣布了什麽,而是中國的實際行動。中國已成為全球清潔能源強國,正在向世界各地的清潔能源項目投資數千億美元。這不僅開始改變全球經濟格局,也正在重塑地緣政治。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表示,中國的最新目標(外交術語稱為“國家自主貢獻”)“已被清潔技術領域正在進行的真實經濟轉型所超越”。他指出:“在美歐缺位的情況下,中國將成為場上唯一的主角。”
中國在包括鎳、鋰在內的礦產開采和加工方麵占據主導地位,而這些是可再生能源技術所需的關鍵礦產。中國企業在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和電池的生產方麵居世界領先地位,其龐大的生產規模迅速拉低了價格,以至於在許多國家,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已經低於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發電。
中國的新能源車和電動摩托車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並正在幾乎所有大洲建設工廠。近期一項研究甚至指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上的大力投入正在“為化石燃料使用的減少創造條件”。
中國的能源發展軌跡映射出它崛起為全球大國的曆程。
上世紀90年代,中國依靠燃燒大量煤炭——最肮髒的化石燃料——來為工廠提供電力,從而成為“世界工廠”。至今,中國仍是全球煤炭消耗最多的國家,並且仍在新建燃煤電廠。
但這些新建燃煤電廠未來的實際使用程度尚不明確,因為中國正以驚人的規模和速度將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2023年一年,中國新增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就超過了美國迄今為止的太陽能裝機總量。
獨立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排放軌跡正迎來一個重要的拐點。在經曆了20年的增長之後,如今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似乎正在趨於平穩。一項研究顯示,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間,中國電力行業的排放下降了2%。雖然這個數字不算大,但研究人員預測,這一趨勢可能會在今年餘下的時間裏持續。
這一點對全球至關重要。倘若中國的排放不能快速下降,就不可能將全球氣溫升幅控製在相對可控的範圍內。全球科學界的共識是:必須把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限製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2攝氏度以內,理想情況下應控製在1.5攝氏度。
另一個重要轉變在於,中國曾是海外燃煤電廠的主要建設者。但在2021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要“急轉彎”:中國將停止在海外新建或資助燃煤電廠,轉而推廣清潔能源技術。這一承諾似乎基本得到兌現。波士頓大學的一項分析指出,自2021年以來沒有新的海外煤電項目獲得外國直接投資或其兩大開發銀行的貸款,不過那些此前已在建項目“或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排放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