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一個危險的現象:我們的孩子, 已經交不到朋友了

一個危險的現象:我們的孩子, 已經交不到朋友了

文章來源: 外灘教育 於 2025-09-24 22:06:0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一個危險的現象:我們的孩子, 已經交不到朋友了

“沒有朋友的青春期”、“寂靜的一代”、校園“人機”、“透明人”焦慮、隻做“搭子”不做朋友、宿舍關係的 “陌生人化”、情感隔離……

越來越多的新式描述,都在訴說著這一代的孩子,在用沉默對抗世界的喧囂,在“內卷”的滾筒中碾碎了青春聯結,在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中成為孤島。

沒朋友、沒社交、沒欲望、沒感情,新一代的“四無”青年在泛濫。

這不是預警,而是危機已降臨。





心築起高牆,人活成了孤島

《三聯生活周刊》曾用“青春共同體”來形容那些相伴共度校園時光的朋友。可惜,這一代孩子的青春共同體正在消逝,群體的孤獨卻在蔓延。

從前,教室裏有同桌、課間能打鬧、上廁所會有伴、上學放學路上也可以呼朋喚友。身邊不缺同齡友伴,耳邊不缺玩樂喧囂,心裏不缺情感慰藉。

如今,教室拉開桌椅,獨桌獨座;課間禁止喧嘩追逐;上廁所計算分秒,有專人巡查;就連上學放學都被父母接送、培訓班,接力替代。

不缺吃喝的物質富裕年代,同伴成了奢侈品。

在學校裏習慣了獨來獨往的淩聰,曾經也是班裏組織活動的活躍分子。可是自從來到這所重點中學後,愛說愛笑的他就變得愈發沉默。

因為課上話多,淩聰經常被老師找家長;課間打鬧被教導處點名批評;因為好動影響同學,到講台邊專享“VIP位”;甚至因為籃球賽時“見義勇為”跟裁判起爭執,被老師列為“好事分子”。

重重打擊下,淩聰幹脆封閉自我,選擇在校園裏當“獨行者”。對現實的失望,讓他在心底築起了一座高聳的冰牆,將自己的內心與他人的情感隔絕開來。

當他有一天看到“情感隔離”這個詞時,突然感覺自己的心事被擊中,眼淚嘩地就掉下來了。

什麽是“情感隔離”(Emotional Isolation)?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指的是選擇將自己的情感與內心分離,以避免進一步的痛苦。

表現為,在人際關係中在情感上與他人保持距離,難以建立深厚的情感聯係,對周圍的世界缺乏熱情和參與感。



“我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和人相處讓我很累。”

13歲的初中生曉妍總愛皺緊眉頭,滿臉厭煩。因為同學間為了分數、排名、小團體而形成的勾心鬥角,形單隻影成了她最好的保護傘。

曾經她也有過很要好的三五知己,可惜分班以後,升入重點班的閨蜜,就“拋棄”了留在普通班的自己,這讓她深感受傷。

即使是在現在的班級,偶爾有找她搭話的同學,她的回應也總是簡短而生硬,漸漸地,大家都不再自討沒趣,她也越發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



號稱“後宮三千好友”的初三男孩彭昊,在網絡世界裏,他是一呼百應的遊戲大咖。但當他生病請假時,班上卻沒有一個人主動關心問候。這種線上熱鬧、線下孤單的社交模式,讓彭昊愈發覺得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充滿了疏離感,逐漸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與周圍同學的關係越來越淡漠。

麵對父母,他也時常覺得彼此之間隔著一堵看不見的牆。父母不懂他的遊戲世界,他不願配合父母的學習安排。所以日常的交流,總是止步於“嗯”“知道了”“你別問”“說了你也不懂”。多說兩句,就會戰火紛飛。

現實的世界太冰冷,隻有關上房門,一頭紮進虛擬的網絡世界,在遊戲和動漫中尋找慰藉,他才覺得自己真正放鬆下來。

“現在的孩子怎麽都這麽冷漠”“簡直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能理解,沒法溝通”,曉妍和彭昊的父母對此都無奈地歎息道。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鄰裏之間的孩子天天一起玩耍,親密無間,有什麽好吃的、好玩的都一起分享,如今自己的孩子卻仿佛對身邊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無論淩聰、曉妍,還是彭昊,這樣的孩子,並非個例。

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類似的“情感隔離”現象。

小學生下樓不找玩伴,中學生不交朋友,大學生不談戀愛,更別提新一代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保平安。

一個學校心理谘詢室的老師說,十幾年前常有學生來聊早戀心事,但現在沒人再聊感情困惑,她麵對更多的是抑鬱或抗拒上學的孩子。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

超過40%的青少年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獨,覺得身邊沒有人真正理解自己;

約35%的孩子在麵對困難和挫折時,選擇獨自承受,而不是向他人尋求幫助;

近30%的青少年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得極為被動,甚至會刻意回避社交活動。

於是,越活越失語,越活越孤單。



青春共同體的消逝,

孤獨成流行病

情感隔離並非簡單的“冷漠”,而是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當競爭取代互助,當虛擬社交侵蝕現實交往,當情感忽視成為成長底色,當校園友誼正以令人心驚的速度消逝,青少年心底藏著的不是屏障,而是傷痛。

13—19歲這一階段,正是埃裏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身份認同 vs 角色混亂”的關鍵時期。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如同在一片廣闊的未知海域中航行的船隻,他們需要尋找屬於自己的“港口”,也就是完成身份認同。在航行中探索“我是誰”“我能做什麽”“我在社會中處於什麽位置”等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他人的反饋就像是明亮的燈塔。燈塔散發的光芒,能照亮船隻前行的道路,幫助青少年這艘“船”明確自己的位置和狀態。而同伴的力量,恰恰是船隻最依賴的那盞明燈,讓他們在友誼的海洋中建立起穩定、清晰的自我認知。

缺失了這些“燈塔”,船隻就會在迷霧中失去方向,青少年就會陷入角色混亂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該駛向何方,甚至可能撞上暗礁,說翻就翻,陷入暗不見底的深淵。

青春共同體的不複存在,造成的“身份認同VS.角色混亂”的危機,正在一步步吞噬孩子健康的身心。

但,這一切是怎麽造成的呢?

01

友誼缺失下的情感荒蕪

曾經,友誼是純真無邪的糖果,甜蜜了孩子們的童年時光。可如今,它卻慢慢變質,成為孩子們心中酸澀的苦果。

牛津大學的社會學家項飆就曾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理論:當外賣替代了鄰裏互助,當線上購物取代了菜市場閑聊,當培訓班頂替了街頭巷尾的玩耍,青少年也就失去了建立初級社會關係的土壤。

他們在鋼筋森林中成長,卻從未學會如何與真實的人相處。

高壓緊張的競爭環境下,孩子們的生活被學習填滿,根本沒有時間去培養真正的情感關係。所以,本應該結伴同行的成長路,“青春共同體”早已不複存在。當年幼時情感交流的通道被阻斷,久而久之,與他人的連接也越來越弱,心也愈發高冷,情感隔離由此生根。

02

競爭的重壓與孤獨

現代社會仿佛是一場永不停歇的馬拉鬆,孩子們從很小就被卷入這場激烈的競爭洪流。友誼的變化,繞不開學校這個場域。

曾經,學校是孕育青春共同體的空間,孩子們在學校生活中尋求自由的縫隙,友誼也在成長路上自然生發。

如今,高強度學習與激烈競爭使一些學校教育的維度趨向單一。在嚴格的管理下,少年們自由生長和產生聯結的時間與空間被高度擠壓。

校園裏,“唯分數論”的考核機製將學生異化為“績點競爭者”,教室變成角鬥場,友誼也淪為隨時可以舍棄的奢侈品。

同伴間的交往摻雜著功利的念頭,跟學霸靠近,向學渣say NO;隻選“有利可圖”的同伴,拋棄沒有價值的好友;排名榜上的佼佼者,明麵上是討論習題的學習搭子,私下卻是暗暗較勁的競爭對手;在“一分一操場”的內卷語錄洗腦下,連噓寒問暖都變成打探複習進度的借口。

那些成績平平,在班上默默無聞的孩子,存在感越來越低,漸漸淪為校園“人機”,不被關注,不被看見。

03

網絡的虛幻與誘惑

現實越冷漠,網絡越熱鬧。

線上的世界宛如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潘多拉魔盒,吸引著孩子們不斷深入。

網絡的虛擬性讓孩子們很容易獲得即時的滿足感,現實世界中的壓力和煩惱在這裏都能暫時拋卻。

然而,每天發送200+條消息,卻從未進行過1小時以上的深度對話。這種“空心化社交”如同飲鴆止渴,用社交數量的膨脹掩蓋質量的匱乏。

網絡編織的虛幻美夢,讓孩子們迷失在現實的情感沙漠中,忘卻了如何與身邊的人真誠相擁。最終,人際交往能力逐漸退化,在現實世界中越發孤立,情感隔離愈發嚴重。



在虛擬世界如魚得水,在現實生活中卻寸步難行,已經成了常態。

相關研究顯示,約35%的青少年在麵對麵交流時會感到緊張、局促,難以理解他人的情感與意圖。這種社交能力的缺失,猶如短板,製約著他們未來在工作與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處理,可能導致他們在團隊合作、職場晉升等方麵遭遇重重困難。

社會學家孫立平指出——“信息化社會的個體正在經曆‘社交貧困’。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緊密相連,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孤獨。”



打破“隔離”,重建校園友誼

校園友誼的消逝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病症的集中顯現。

當我們將“沉默的一代”歸咎於孩子太懶、太頹、太任性時,更應反思:

是誰在教育的土壤中埋下了疏離的種子?是誰用功利主義的剪刀剪斷了情感的紐帶?是誰讓現實失去吸引力,逼得孩子隻能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存在感?

情感隔離不是天生的牢籠,而是成長土壤中缺失了“連接的養分”,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播撒溫暖的種子,讓每個心靈在愛的共振中重新舒展。

重建校園友誼,需要我們重新定義教育的本質 ——

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生命的對話;不僅是技能的培養,更是心靈的滋養。

01

家庭:要做心靈的“守護者”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情感錨點,溫暖的家庭互動能像壁爐的火光,融化孩子心中的防備。

當發現活潑好動的兒子變成沉默寡言的獨行者,淩聰的媽媽沒有急於說教,而是每天睡前留30分鍾“夜聊時間”,自己先分享工作中的煩惱——“今天媽媽在團隊合作中也遇到了誤解,你覺得我該怎麽溝通呢?”

這種平等的傾訴讓林東逐漸敞開心扉,說起在學校中遭遇的委屈,尋求媽媽的幫助。當心底的情緒被看見,青春的無助被接住,家庭就逐漸化解了孩子內心的冰山。

重拾希望的淩聰,開始嚐試重新去尋找合適的方法,在集體生活中去溝通、去相處、去表達自我。慢慢地,老師讚賞的目光更柔和了,圍繞在他周圍的同學更熱鬧了,他臉上的笑容也越多了。



02

學校:成為情感生長的溫室

校園不應隻是知識的流水線,更該是情感根係的培育場。

當學校取消了按成績分班,當老師撕下教室裏的排名表,取而代之是“樹洞信箱”時,備受成績打擊的曉妍突然找到了訴說心底話的出口。

她在投信中寫道“我覺得自己像個透明人,什麽優點也沒有。”

班主任沒有直接找她談話,而是在班會課設計了“優點盲盒”遊戲——每位同學寫一張紙條,匿名寫下對某同學的欣賞,由班長隨機抽取宣讀。

當曉妍聽到“坐在第三排的你,畫的黑板報邊框特別好看”時,眼裏閃過驚喜。當看到總考第一名的同桌帶頭鼓掌時,她更是有種落淚的衝動。當她願意卸下防備,主動去跟同學交流時,原來班上有那麽多誌同道合的朋友。

現在上學對曉妍而言,已經不再是無趣的負擔,而是多了更多呼朋喚友的期待。

03

社會:搭建跨越孤島的“心靈連通器”

當網絡讓孩子習慣在虛擬世界尋找慰藉,社會需要創造比屏幕更溫暖的連接場景。

重慶某中學就和社區合作,通過走進企業、走進菜市場、走進養老院等場所,讓學生走近生活、走近工作、走近親密關係中,進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掌握觀摩、傾聽、共情等社交技能。這種沉浸式社交訓練讓虛擬社交的優勢回歸到現實,成為重建聯結的橋梁。

當彭昊來到父母的工作單位,見識到他們上班的日常;來到菜市場,感受到人間煙火氣;來到養老院,傾聽老一輩對人生的感悟;他第一次發現,原來在網絡以外的世界,有著那麽多自己未曾發現的感動和溫暖。

社會的責任,是創造那些“屏幕之外的觸碰”,讓孩子從虛擬的雲層中落地,去觸碰更多現實中真真切切的喜怒哀樂,在情感的河流中,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倒影交相輝映。



打破情感隔離的冰牆,從來不是某個人的孤軍奮戰。

當家庭的火光、學校的溫室、社會的連通器形成共振,那些曾被隔離的心靈,才會像春日的凍土,逐漸鬆動、柔軟,生長出擁抱世界的勇氣。

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唯有讓教育回歸人性的溫度,才能讓寂靜的青春,重新綻放友誼之花。

全靠寫作養活自己,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介紹: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一個危險的現象:我們的孩子, 已經交不到朋友了
沒想到,這個國家的人吃了五十年預製菜
美七所大學中斷與中國政府的項目,美議員:"真正的領導力"
68頁PPT曝光在讀博士與人妻同居 華南理工大學回應
預製菜?這裏的人吃了五十年




24小時討論排行

雞毛秀複播走紅 靠川普 播放量翻了數十倍
加州驚現“蒙麵搶掠團”25賊光天化日洗劫珠寶店
經濟學人“戰狼指數”:中國外交官為何減少咆哮?
特斯拉又出事?華人連撞6車1死7傷 堅稱車輛自動加速
FT:川普樂觀是假象 想將烏克蘭戰敗責任甩鍋歐洲
政府關門倒數7天 白宮警告或永久裁員 曆史罕見!
習公布中國減排目標:首次承諾未來十年減排7至10%
印度擬購140架俄蘇-57隱身戰機 徹底升級作戰能力
被丈夫推下懸崖6年後,她隻想離婚
達拉斯槍案:槍手目標是ICE人員 稱他們領肮髒薪水
北大教授俞孔堅空難調查:飛機違規夜飛,曾被吊銷許可證
馬斯克跨性別女兒紐約時裝周連走4場 一夜爆紅
新能源“爛尾”局:一場關於車主、資本的殘酷清算
震驚視頻!車禍擔心賠不起 他竟從高架橋一躍而下
誘騙辦會員 亞馬遜認栽!25億天價和解 每用戶可賠…
澤連斯基警告:若不製止俄羅斯, 侵略將擴至烏克蘭以外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一個危險的現象:我們的孩子, 已經交不到朋友了

外灘教育 2025-09-24 22:06:05
一個危險的現象:我們的孩子, 已經交不到朋友了

“沒有朋友的青春期”、“寂靜的一代”、校園“人機”、“透明人”焦慮、隻做“搭子”不做朋友、宿舍關係的 “陌生人化”、情感隔離……

越來越多的新式描述,都在訴說著這一代的孩子,在用沉默對抗世界的喧囂,在“內卷”的滾筒中碾碎了青春聯結,在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中成為孤島。

沒朋友、沒社交、沒欲望、沒感情,新一代的“四無”青年在泛濫。

這不是預警,而是危機已降臨。





心築起高牆,人活成了孤島

《三聯生活周刊》曾用“青春共同體”來形容那些相伴共度校園時光的朋友。可惜,這一代孩子的青春共同體正在消逝,群體的孤獨卻在蔓延。

從前,教室裏有同桌、課間能打鬧、上廁所會有伴、上學放學路上也可以呼朋喚友。身邊不缺同齡友伴,耳邊不缺玩樂喧囂,心裏不缺情感慰藉。

如今,教室拉開桌椅,獨桌獨座;課間禁止喧嘩追逐;上廁所計算分秒,有專人巡查;就連上學放學都被父母接送、培訓班,接力替代。

不缺吃喝的物質富裕年代,同伴成了奢侈品。

在學校裏習慣了獨來獨往的淩聰,曾經也是班裏組織活動的活躍分子。可是自從來到這所重點中學後,愛說愛笑的他就變得愈發沉默。

因為課上話多,淩聰經常被老師找家長;課間打鬧被教導處點名批評;因為好動影響同學,到講台邊專享“VIP位”;甚至因為籃球賽時“見義勇為”跟裁判起爭執,被老師列為“好事分子”。

重重打擊下,淩聰幹脆封閉自我,選擇在校園裏當“獨行者”。對現實的失望,讓他在心底築起了一座高聳的冰牆,將自己的內心與他人的情感隔絕開來。

當他有一天看到“情感隔離”這個詞時,突然感覺自己的心事被擊中,眼淚嘩地就掉下來了。

什麽是“情感隔離”(Emotional Isolation)?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指的是選擇將自己的情感與內心分離,以避免進一步的痛苦。

表現為,在人際關係中在情感上與他人保持距離,難以建立深厚的情感聯係,對周圍的世界缺乏熱情和參與感。



“我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和人相處讓我很累。”

13歲的初中生曉妍總愛皺緊眉頭,滿臉厭煩。因為同學間為了分數、排名、小團體而形成的勾心鬥角,形單隻影成了她最好的保護傘。

曾經她也有過很要好的三五知己,可惜分班以後,升入重點班的閨蜜,就“拋棄”了留在普通班的自己,這讓她深感受傷。

即使是在現在的班級,偶爾有找她搭話的同學,她的回應也總是簡短而生硬,漸漸地,大家都不再自討沒趣,她也越發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



號稱“後宮三千好友”的初三男孩彭昊,在網絡世界裏,他是一呼百應的遊戲大咖。但當他生病請假時,班上卻沒有一個人主動關心問候。這種線上熱鬧、線下孤單的社交模式,讓彭昊愈發覺得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充滿了疏離感,逐漸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與周圍同學的關係越來越淡漠。

麵對父母,他也時常覺得彼此之間隔著一堵看不見的牆。父母不懂他的遊戲世界,他不願配合父母的學習安排。所以日常的交流,總是止步於“嗯”“知道了”“你別問”“說了你也不懂”。多說兩句,就會戰火紛飛。

現實的世界太冰冷,隻有關上房門,一頭紮進虛擬的網絡世界,在遊戲和動漫中尋找慰藉,他才覺得自己真正放鬆下來。

“現在的孩子怎麽都這麽冷漠”“簡直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能理解,沒法溝通”,曉妍和彭昊的父母對此都無奈地歎息道。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鄰裏之間的孩子天天一起玩耍,親密無間,有什麽好吃的、好玩的都一起分享,如今自己的孩子卻仿佛對身邊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無論淩聰、曉妍,還是彭昊,這樣的孩子,並非個例。

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類似的“情感隔離”現象。

小學生下樓不找玩伴,中學生不交朋友,大學生不談戀愛,更別提新一代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保平安。

一個學校心理谘詢室的老師說,十幾年前常有學生來聊早戀心事,但現在沒人再聊感情困惑,她麵對更多的是抑鬱或抗拒上學的孩子。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

超過40%的青少年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獨,覺得身邊沒有人真正理解自己;

約35%的孩子在麵對困難和挫折時,選擇獨自承受,而不是向他人尋求幫助;

近30%的青少年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得極為被動,甚至會刻意回避社交活動。

於是,越活越失語,越活越孤單。



青春共同體的消逝,

孤獨成流行病

情感隔離並非簡單的“冷漠”,而是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當競爭取代互助,當虛擬社交侵蝕現實交往,當情感忽視成為成長底色,當校園友誼正以令人心驚的速度消逝,青少年心底藏著的不是屏障,而是傷痛。

13—19歲這一階段,正是埃裏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身份認同 vs 角色混亂”的關鍵時期。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如同在一片廣闊的未知海域中航行的船隻,他們需要尋找屬於自己的“港口”,也就是完成身份認同。在航行中探索“我是誰”“我能做什麽”“我在社會中處於什麽位置”等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他人的反饋就像是明亮的燈塔。燈塔散發的光芒,能照亮船隻前行的道路,幫助青少年這艘“船”明確自己的位置和狀態。而同伴的力量,恰恰是船隻最依賴的那盞明燈,讓他們在友誼的海洋中建立起穩定、清晰的自我認知。

缺失了這些“燈塔”,船隻就會在迷霧中失去方向,青少年就會陷入角色混亂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該駛向何方,甚至可能撞上暗礁,說翻就翻,陷入暗不見底的深淵。

青春共同體的不複存在,造成的“身份認同VS.角色混亂”的危機,正在一步步吞噬孩子健康的身心。

但,這一切是怎麽造成的呢?

01

友誼缺失下的情感荒蕪

曾經,友誼是純真無邪的糖果,甜蜜了孩子們的童年時光。可如今,它卻慢慢變質,成為孩子們心中酸澀的苦果。

牛津大學的社會學家項飆就曾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理論:當外賣替代了鄰裏互助,當線上購物取代了菜市場閑聊,當培訓班頂替了街頭巷尾的玩耍,青少年也就失去了建立初級社會關係的土壤。

他們在鋼筋森林中成長,卻從未學會如何與真實的人相處。

高壓緊張的競爭環境下,孩子們的生活被學習填滿,根本沒有時間去培養真正的情感關係。所以,本應該結伴同行的成長路,“青春共同體”早已不複存在。當年幼時情感交流的通道被阻斷,久而久之,與他人的連接也越來越弱,心也愈發高冷,情感隔離由此生根。

02

競爭的重壓與孤獨

現代社會仿佛是一場永不停歇的馬拉鬆,孩子們從很小就被卷入這場激烈的競爭洪流。友誼的變化,繞不開學校這個場域。

曾經,學校是孕育青春共同體的空間,孩子們在學校生活中尋求自由的縫隙,友誼也在成長路上自然生發。

如今,高強度學習與激烈競爭使一些學校教育的維度趨向單一。在嚴格的管理下,少年們自由生長和產生聯結的時間與空間被高度擠壓。

校園裏,“唯分數論”的考核機製將學生異化為“績點競爭者”,教室變成角鬥場,友誼也淪為隨時可以舍棄的奢侈品。

同伴間的交往摻雜著功利的念頭,跟學霸靠近,向學渣say NO;隻選“有利可圖”的同伴,拋棄沒有價值的好友;排名榜上的佼佼者,明麵上是討論習題的學習搭子,私下卻是暗暗較勁的競爭對手;在“一分一操場”的內卷語錄洗腦下,連噓寒問暖都變成打探複習進度的借口。

那些成績平平,在班上默默無聞的孩子,存在感越來越低,漸漸淪為校園“人機”,不被關注,不被看見。

03

網絡的虛幻與誘惑

現實越冷漠,網絡越熱鬧。

線上的世界宛如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潘多拉魔盒,吸引著孩子們不斷深入。

網絡的虛擬性讓孩子們很容易獲得即時的滿足感,現實世界中的壓力和煩惱在這裏都能暫時拋卻。

然而,每天發送200+條消息,卻從未進行過1小時以上的深度對話。這種“空心化社交”如同飲鴆止渴,用社交數量的膨脹掩蓋質量的匱乏。

網絡編織的虛幻美夢,讓孩子們迷失在現實的情感沙漠中,忘卻了如何與身邊的人真誠相擁。最終,人際交往能力逐漸退化,在現實世界中越發孤立,情感隔離愈發嚴重。



在虛擬世界如魚得水,在現實生活中卻寸步難行,已經成了常態。

相關研究顯示,約35%的青少年在麵對麵交流時會感到緊張、局促,難以理解他人的情感與意圖。這種社交能力的缺失,猶如短板,製約著他們未來在工作與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處理,可能導致他們在團隊合作、職場晉升等方麵遭遇重重困難。

社會學家孫立平指出——“信息化社會的個體正在經曆‘社交貧困’。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緊密相連,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孤獨。”



打破“隔離”,重建校園友誼

校園友誼的消逝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病症的集中顯現。

當我們將“沉默的一代”歸咎於孩子太懶、太頹、太任性時,更應反思:

是誰在教育的土壤中埋下了疏離的種子?是誰用功利主義的剪刀剪斷了情感的紐帶?是誰讓現實失去吸引力,逼得孩子隻能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存在感?

情感隔離不是天生的牢籠,而是成長土壤中缺失了“連接的養分”,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播撒溫暖的種子,讓每個心靈在愛的共振中重新舒展。

重建校園友誼,需要我們重新定義教育的本質 ——

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生命的對話;不僅是技能的培養,更是心靈的滋養。

01

家庭:要做心靈的“守護者”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情感錨點,溫暖的家庭互動能像壁爐的火光,融化孩子心中的防備。

當發現活潑好動的兒子變成沉默寡言的獨行者,淩聰的媽媽沒有急於說教,而是每天睡前留30分鍾“夜聊時間”,自己先分享工作中的煩惱——“今天媽媽在團隊合作中也遇到了誤解,你覺得我該怎麽溝通呢?”

這種平等的傾訴讓林東逐漸敞開心扉,說起在學校中遭遇的委屈,尋求媽媽的幫助。當心底的情緒被看見,青春的無助被接住,家庭就逐漸化解了孩子內心的冰山。

重拾希望的淩聰,開始嚐試重新去尋找合適的方法,在集體生活中去溝通、去相處、去表達自我。慢慢地,老師讚賞的目光更柔和了,圍繞在他周圍的同學更熱鬧了,他臉上的笑容也越多了。



02

學校:成為情感生長的溫室

校園不應隻是知識的流水線,更該是情感根係的培育場。

當學校取消了按成績分班,當老師撕下教室裏的排名表,取而代之是“樹洞信箱”時,備受成績打擊的曉妍突然找到了訴說心底話的出口。

她在投信中寫道“我覺得自己像個透明人,什麽優點也沒有。”

班主任沒有直接找她談話,而是在班會課設計了“優點盲盒”遊戲——每位同學寫一張紙條,匿名寫下對某同學的欣賞,由班長隨機抽取宣讀。

當曉妍聽到“坐在第三排的你,畫的黑板報邊框特別好看”時,眼裏閃過驚喜。當看到總考第一名的同桌帶頭鼓掌時,她更是有種落淚的衝動。當她願意卸下防備,主動去跟同學交流時,原來班上有那麽多誌同道合的朋友。

現在上學對曉妍而言,已經不再是無趣的負擔,而是多了更多呼朋喚友的期待。

03

社會:搭建跨越孤島的“心靈連通器”

當網絡讓孩子習慣在虛擬世界尋找慰藉,社會需要創造比屏幕更溫暖的連接場景。

重慶某中學就和社區合作,通過走進企業、走進菜市場、走進養老院等場所,讓學生走近生活、走近工作、走近親密關係中,進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掌握觀摩、傾聽、共情等社交技能。這種沉浸式社交訓練讓虛擬社交的優勢回歸到現實,成為重建聯結的橋梁。

當彭昊來到父母的工作單位,見識到他們上班的日常;來到菜市場,感受到人間煙火氣;來到養老院,傾聽老一輩對人生的感悟;他第一次發現,原來在網絡以外的世界,有著那麽多自己未曾發現的感動和溫暖。

社會的責任,是創造那些“屏幕之外的觸碰”,讓孩子從虛擬的雲層中落地,去觸碰更多現實中真真切切的喜怒哀樂,在情感的河流中,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倒影交相輝映。



打破情感隔離的冰牆,從來不是某個人的孤軍奮戰。

當家庭的火光、學校的溫室、社會的連通器形成共振,那些曾被隔離的心靈,才會像春日的凍土,逐漸鬆動、柔軟,生長出擁抱世界的勇氣。

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唯有讓教育回歸人性的溫度,才能讓寂靜的青春,重新綻放友誼之花。

全靠寫作養活自己,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介紹: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