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出了奇葩事。
魚叔之前分享過的電影《同甘共苦》,本要這月上映內地院線。
起初我還想,這麽大尺度的片子該怎麽處理啊。
結果影片首輪點映時,就爆出大笑話。
除了意料之中的刪減,這次居然還出現了離譜的新操作——
AI換性別。
片中一對同性戀,被直接變成了異性戀。
從「刪減」到「篡改」。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剪刀手,而是徹底的「二創」了。
荒誕至此,前所未見。
如今,影片已在群嘲之下,宣布撤檔。
鬧劇雖然結束,但引發的話題卻一時難以褪去。
恐怕,這樣的操作並不會是最後一次……
其實《同甘共苦》這部電影,引進前就不被看好。
看過的魚友們應該不難理解。
電影內容本就敏感:神秘宗教、兩性生活、同性戀情、怪力亂神……
還涉及不少大麵積身體裸露的畫麵。
這些不隻是噱頭,而且是推動劇情發展、塑造人物的關鍵。
按照我們的慣用思維,這樣的片子肯定過不了審。
即便引進,肯定也或多或少有刪減、打碼。
畢竟,之前類似的例子太多。
尤其像《致命感應》《異形:契約》《死神來了》這些恐怖片,無一例外都剪掉了血腥、驚悚的鏡頭。
所以看到《同甘共苦》定檔後,觀眾已經降低了期待。
但沒想到,現實還是超出了想象。
除了刪掉大尺度畫麵,還改了角色性別和性取向。
這已經不僅僅是刪減,而是變成了「深度二創」。
這個事情就變得有些黑色幽默了。
就像很多網友吐槽的,沒想到AI技術發展,最先推動升級的是審查刪減技術。
從打馬賽克、加黑底字幕、改翻譯台詞。
到後來P衣服,調色調、裁畫麵。
現在竟然性別都能改了。
說實話,引進片遭刪減,我們早就見怪不怪了。
觀眾幾乎已經習慣了這種「內地特供版」。
單是近期上映的幾部,都沒逃過被剪的命運。
隻是程度有所區別,有的隻是刪去一閃而過的畫麵,有的則是像這部片,改得麵目全非。
這種差異,其實和電影的引進方式也密切相關。
《同甘共苦》《伊甸》《蝸牛回憶錄》這些電影屬於買斷片,中方發行方一次性買下大陸發行權後,擁有更大的的修改處置權。
為了盡快過審、搶占檔期,發行方往往會主動大幅度刪改,甚至不惜魔改,隻求安全上映和票房最大化。
再加之這些影片本身「敏感點」很多,最終呈現在影院的版本幾乎是「重製版」。
而像《死神來了:血脈詛咒》這樣的分賬片情況就有所不同。
分賬片的版權仍在原片方手裏,中方隻能在審核基礎上提出刪改要求。
雖然也被詬病刪掉了精髓內容,但相比買斷片,刪改幅度還是控製得相對較小。
全片刪減不到一分鍾,血腥內容依然保留了大部分,不至於破壞原作整體表達。
如果說後者至多隻是讓人惋惜,那前者的魔改則更讓人憤怒。
無論如何,麵對被刪減的電影,觀眾的心理落差都一樣大。
一方麵,這不隻是刪掉幾場戲的問題,而可以說是對本身作品表達的扭曲,對創作者身份的僭越。
像《同甘共苦》《伊甸》《蝸牛回憶錄》幾部電影的刪減,都讓影片核心的主題崩塌。
《同甘共苦》作為身體恐怖類型,也潛在表達了邊緣群體在宗教壓迫下的身份認同和身體異化,男同角色就是這一主題的支柱。
改成全員異性戀後,就變成單純獵奇的恐怖愛情故事。
關於社會邊緣、壓迫與認同的議題被徹底抹去。
《伊甸》中大量大尺度戲,是為了探討文明與野蠻的邊界、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變化等問題。
刪去最富衝擊力的畫麵後,無法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到荒島環境下人性滑落的恐怖,影片的說服力也會相應削弱,
黏土動畫《蝸牛回憶錄》更是典型案例。
影片刪去了很多涉及裸露、親密關係和動物交配的台詞、畫麵。
這些鏡頭看似出格,實則是導演用以表達創傷、坦誠、孤獨的現實語言。
刪掉後,電影隻剩下一個可愛外殼。
原本陰鬱的成人寓言,就此被淡化為一個關於古怪小女孩的普通合家歡電影。
類似這種經過「閹割」引進後的電影,已經完全不是原汁原味的作品。
就像預製菜,倒也能吃。
但口感相差太大,心理也會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憤怒,覺得這錢花得太不值。
也就不怪乎很多人寧願看盜版資源。
但另一方麵,麵對慘淡的電影市場,也還有不少人覺得,引進總比不引進的好。
很多人認為,能在大銀幕看這類電影,哪怕刪減也很滿足。
有些人即使知道刪減也會買票支持,隻為好的票房能推動更多好作品引進。
這讓魚叔不由地想起一度引發熱議的「正版受害者」現象。
國內視頻網站購買海外劇的版權,卻隻能播放刪剪版。
觀眾花錢看正版,卻得到殘缺版本。
轉而去看完整的盜版,又被指責不支持正版。
如今,院線引進片觀眾的處境幾乎一樣:
想在影院支持導演,花幾十塊買票,卻隻能看到AI換臉、情節都不連貫的版本。
看盜版,又會被扣上「不支持正版」的帽子,也讓作品在市場上失聲。
很明顯,矛盾的不隻是觀眾。
很多人都在問,既然這麽不敢播,到底為什麽要引進?
尤其近兩年,很多人們都覺得肯定不會被引進的電影,居然都引進了。
答案顯而易見——商業利益。
近年來,很多看似小眾、敏感的類型片在內地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異形:奪命艦》內地票房大爆。
《死神6》在刪減和滯後上映的情況下,還能收獲2億票房。
這都讓片方和發行商看到了巨大的商業空間。
於是形成了一個悖論:
尤其對於買斷片來說,刪改得越狠,通過審核的概率越高,上映速度越快,賺錢也更快。
片方和發行方為了商業利益,不惜主動大刀闊斧魔改作品,換取一個所謂更安全的版本。
若隻是單純裸露或者血腥的畫麵消失,問題還沒有那麽大。
畢竟,審查和文化差異也是全球都存在的問題,隻是很多其他國家可以通過分級製度來解決。
內地上映《奧本海默》的「小黑裙」,同樣出現在印度影院。
更多被當作笑料,也沒有影響到市場傳播和作品口碑。
真正讓人擔心的是,眼下很多刪改已經不是幾個鏡頭的問題。
大量以假亂真的「二創」版,更是悄然抹去了原本承載的社會議題和文化表達。
犧牲了的,是反思多元觀念、理解社會複雜性的機會。
尤其是《同甘共苦》這類身體恐怖片,這幾年在全球大爆,靠的不隻是驚悚、裸露的畫麵。
而是它借由身體的極限表現來探討身份認同、性別表達和社會邊緣議題的方式。
當院線發行方隻考慮審核結果和商業利益,而忽視作品本身的文化價值時,不隻是畫麵消失,不同文化語境和多元觀念的交流也相應被切斷。
觀眾看到的,已經不再是導演建構起來的關於恐懼、權力、身體與社會關係的世界,而是一種深加工後的平行宇宙版本。
在這種情況下,還想要觀眾滿意地買單,也難怪會激起民憤。
魚叔也不止一次地陷入困惑,「我們買的票,到底是在支持誰?是在支持創作者,還是在支持這種魔改機製?」
說來說去,買票支持院線閹割版,還是看盜版守護原版?
之後很長時間,這恐怕還是會不斷橫亙在影迷麵前的一道選擇題。
但可以確定的是,當閹割的尺度越來越大,當一部電影本身的表達越來越不被珍惜時。
這道選擇題的答案,也必然會越來越清晰。
FacebookTwitterTelegramRedditWhatsAppEmailCopy Link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