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20多萬元買輛車,“方向盤加熱”還得另花錢

20多萬元買輛車,“方向盤加熱”還得另花錢

文章來源: 法治日報 於 2025-09-18 20:41:4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智能汽車有關功能付費解鎖調查

“花20多萬元買的新車,方向盤加熱功能居然要單獨花錢開通!”前不久,天津市民陳先生購入一輛某品牌智能汽車,提車時銷售各種誇讚車輛自帶的“預埋硬件”(在設備生產階段將硬件嵌入,為之後的功能升級預留出空間),但隻字未提需要付費使用的情況。幾天前,陳先生心血來潮想試試“方向盤加熱”功能,卻發現處於“鎖定狀態”,需在車機係統內額外支付費用才能啟用。

“作為車主花那麽多錢買車,使用車輛功能還要額外付費,這合理嗎?”陳先生質疑,“買車時花的錢,難道不該包含所有車輛功能的使用權嗎”?

這一情況並非個例。隨著汽車產業向智能化、網聯化轉型,“硬件預埋+軟件訂閱”的商業模式被越來越多車企采用。《法治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消費者花費十幾萬元乃至數十萬元購入一輛智能汽車後,雖然擁有了車輛的所有權,卻並不意味著擁有了車輛所有功能的使用權——四驅係統、方向盤加熱等硬件功能需額外付費才能啟用;導航、語音助手等軟件服務不續費就會被限製使用;還有些重要的係統功能被歸於“娛樂流量”,需要付費解鎖……

硬件軟件使用收費

今年4月,北京車主李女士在用車時發現,車輛中控屏顯示“循跡倒車”“遙控泊車”兩項功能需付費解鎖,“永久開通價1998元,App內甚至還標注了不同時段的優惠價”。讓她不滿的是,購車時銷售從未提及這兩項功能需額外付費。當她谘詢4S店工作人員如何使用時,對方竟表示“廠家沒做過相關培訓,我也不知道,建議先不購買”。

記者調查發現,有車企在生產階段便將座椅加熱、四驅係統、駕駛輔助傳感器等硬件裝配到車輛上,但消費者購車後若想使用這些功能,需額外支付費用解鎖——這種“先預埋再收費”的模式,讓不少車主陷入買了硬件卻沒有使用權的困境。例如,某品牌車四驅功能每月收費350元。

“不論你是否為這些硬件付費,這個預留接口的額外成本都加在你的購買成本裏了,都要車主承擔。”一汽車行業從業者告訴記者,以座位加熱功能為例,消費者必須花錢才能解鎖這項功能,但其製造成本其實已經包含在購買價格裏。“你付費使用,廠商多賺一筆;你不買,廠商也不虧。”

除硬件付費為一些車主詬病外,軟件付費也讓一些車主叫苦不迭。

此前,某品牌智能汽車遭到許多車主吐槽:流量權益承諾不兌現。起因是車企對“基礎流量”範圍的單方麵變更。

所謂“基礎流量”,指的是維持車輛最基本聯網功能的一部分數據,比如遠程用手機App開關車門、查看車輛位置和狀態等。

北京車主張女士告訴記者,購車時銷售明確承諾“基礎流量終身免費,娛樂流量3年免費”,且基礎流量涵蓋語音助手喚醒與控製、在線導航服務、SOS緊急救援等功能。“這些都是比較核心的功能,這個承諾是我買該品牌車的關鍵因素,畢竟智能車離了流量就像‘沒了眼睛’。”

但前不久,張女士發現基礎流量範圍被大幅縮減:原本包含的語音助手、OTA升級、在線導航等功能,都被車企劃歸為“娛樂流量”,需在3年免費期後自行續費,SOS緊急救援功能也被排除在基礎流量外,僅剩遠程控製App功能屬於“終身免費”範疇。張女士無奈道:“難道出了事故,還得想辦法讓車輛連上手機熱點,才能使用緊急救援嗎?”

“每天打開車機係統,都能看到‘服務即將到期’的彈窗,關閉後沒過幾分鍾又彈出來,簡直是‘騷擾式提醒’。”來自天津的某品牌車主鄭先生吐槽道。他在2023年購買某品牌車時,被強製購買“智能車聯服務”,前不久服務到期後,車機係統開始頻繁推送續費提醒,“不僅彈窗,導航時還會語音播報‘服務即將中斷,請盡快續費’,嚴重影響駕駛安全”。

規則不完善存隱患

北京市民劉先生是某品牌智能汽車車主,近期,他手機裏的智駕App經常彈出“隱私政策更新”提示,更新內容中包含“向您提供產品推廣活動邀約等消息推送”的條款——這意味著車企可能利用車主隱私數據進行廣告推廣。劉先生選擇“不同意”,但App隨即閃退,再也無法登錄使用,導致他無法使用遠程解鎖、啟動等功能。

“不同意隱私政策,就用不了App;用不了App,就沒法遠程控製車輛。我買的是車,車企憑什麽‘斷供’我的使用權?”劉先生憤怒地說。

對於車輛“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現象,受訪車主的態度高度一致:反對購車後額外支付硬件軟件使用費。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車主的不滿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一是承諾變卦,如從“基礎流量終身免費”縮減為“僅遠程控製免費”;二是所有權被架空,硬件雖歸自己所有,卻需付費解鎖,軟件服務到期就被限製功能;三是安全受威脅,如SOS功能與流量綁定、續費提醒影響駕駛安全等。

車企對此態度如何?

記者以車主身份谘詢相關車企,一車企回應稱“軟件研發成本高”,認為付費訂閱是合理模式。另有車企認為,根據不同階段車型市場定位、價格及配置差異,權益方案存在區別,消費者不滿可能是因為“信息傳遞表述不一致”。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教授鄭翔說,車企“硬件預埋+軟件訂閱”模式本質是將“一次性產權交易”部分轉為“長期服務租賃”,但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卻存在以下不完善之處:信息不透明,一些車企未充分披露服務成本、收費依據、取消方式等;選擇權受限,通過高頻提醒、技術限製(如限製遠程鎖定等功能)迫使用戶付費;售後保障缺失,服務故障維修、功能有效期等無明確標準;公平性存疑,“硬件預埋”讓用戶承擔不必要的硬件成本,訂閱製長期支出可能遠超一次性買斷,且費用可能逐年上漲。

鄭翔說,若車企存在故意隱瞞或虛假宣傳,導致消費者誤判並付費,屬於“消費欺詐”。如果不買服務導致基礎功能(如車輛遠程控製等)受限,也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權,車輛作為商品應具備基本使用價值,限製基礎功能違背“質量保障、價格合理”的公平交易條件。

製定規範明確邊界

那麽,如何規範智能汽車功能付費模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受訪專家指出,目前行業內整體處於標準初步探索但尚未統一狀態,定價方麵主要由市場供需、成本結構和企業決策決定,建議製定全國統一、強製性的行業規範。

鄭翔認為,交通管理部門與行業協會應盡快完善技術標準與行業自律規範,明確基礎功能與其他功能的定義邊界;市場監管部門則應加強執法與信用監管,定期檢查車企收費行為,查處違規行為;車企應建立內部合規機製,保障信息透明,不侵犯消費者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

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甄景善認為,規範需覆蓋生產、銷售、監管全鏈條。車企應提供多樣化價位與相應產品,杜絕捆綁銷售、強製銷售;銷售時,在顯要位置明確提示額外收費項目,避免消費者誤解;銷售人員應主動告知、解釋額外收費服務及權利限製,禁止隱瞞或誇大信息。主管部門與行業組織明確基礎功能與額外服務的邊界,禁止對涉及安全的功能、基礎功能額外收費,規範告知義務操作;多部門聯動監督各環節,查處違規行為。

他進一步提到,明確基礎功能與額外服務的劃分,規定禁止額外收費的功能範圍,規範提醒方式與告知義務。同時,落實監管執行,規範出台後,加強全環節監督,對超出範圍、違反規定的行為依法查處,重點聚焦收費模式公平性、是否存在誤導性陳述,嚴肅查處虛假宣傳、價格欺詐。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7年過去了,今年大家誰還敢取笑川普
川普又讓MAGA們失望?對H-1B簽證收年費是烏龍
北京首都機場:一男子繞著飛機狂奔 被裝約束袋抬走
成千上萬工程師失業 AI時代下矽穀的天堂與地獄
川普發驚人之言 終於發揮正麵影響 澤連斯基:重大轉變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聯大開砲:聯合國隻會空談 “氣候變遷是騙局”
川普聯大演說批開放邊境:你們正在“淪入地獄”
川普施政亂糟糟還獲廣大支持 正視他背後的力量吧
“3×8”還是“8×3”?一道小學數學題,網友吵翻了
“司馬南們”,還在美國瘋狂買房
放棄WTO特殊待遇,中國:充分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H-1B簽證費大增 印部長率談判團隊 尋求放寬限製
美6成核潛艇埋伏中國周邊!水下難偵測 隨時應對…
台女在英國遭圍毆:對方往死裡打 當地人冷眼旁觀
走線男被ICE關押 焦慮症失控 父願自掏機票求速遣返
川普稱止痛藥增胎兒自閉症風險,世衛歐盟紛駁斥:無證據
美中學生均分創新低 華人父母震怒:就這教育水平?
馬克龍與特朗普談加沙衝突:解散哈馬斯行不通
“中國為何偏愛戰爭?”韓劇台詞激怒中國網友
網紅賽道容不下戶晨風 他的“八大觀點”你認同嗎?
BBC:官方通報於朦朧墜樓案後 民眾為何繼續質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20多萬元買輛車,“方向盤加熱”還得另花錢

法治日報 2025-09-18 20:41:49
智能汽車有關功能付費解鎖調查

“花20多萬元買的新車,方向盤加熱功能居然要單獨花錢開通!”前不久,天津市民陳先生購入一輛某品牌智能汽車,提車時銷售各種誇讚車輛自帶的“預埋硬件”(在設備生產階段將硬件嵌入,為之後的功能升級預留出空間),但隻字未提需要付費使用的情況。幾天前,陳先生心血來潮想試試“方向盤加熱”功能,卻發現處於“鎖定狀態”,需在車機係統內額外支付費用才能啟用。

“作為車主花那麽多錢買車,使用車輛功能還要額外付費,這合理嗎?”陳先生質疑,“買車時花的錢,難道不該包含所有車輛功能的使用權嗎”?

這一情況並非個例。隨著汽車產業向智能化、網聯化轉型,“硬件預埋+軟件訂閱”的商業模式被越來越多車企采用。《法治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消費者花費十幾萬元乃至數十萬元購入一輛智能汽車後,雖然擁有了車輛的所有權,卻並不意味著擁有了車輛所有功能的使用權——四驅係統、方向盤加熱等硬件功能需額外付費才能啟用;導航、語音助手等軟件服務不續費就會被限製使用;還有些重要的係統功能被歸於“娛樂流量”,需要付費解鎖……

硬件軟件使用收費

今年4月,北京車主李女士在用車時發現,車輛中控屏顯示“循跡倒車”“遙控泊車”兩項功能需付費解鎖,“永久開通價1998元,App內甚至還標注了不同時段的優惠價”。讓她不滿的是,購車時銷售從未提及這兩項功能需額外付費。當她谘詢4S店工作人員如何使用時,對方竟表示“廠家沒做過相關培訓,我也不知道,建議先不購買”。

記者調查發現,有車企在生產階段便將座椅加熱、四驅係統、駕駛輔助傳感器等硬件裝配到車輛上,但消費者購車後若想使用這些功能,需額外支付費用解鎖——這種“先預埋再收費”的模式,讓不少車主陷入買了硬件卻沒有使用權的困境。例如,某品牌車四驅功能每月收費350元。

“不論你是否為這些硬件付費,這個預留接口的額外成本都加在你的購買成本裏了,都要車主承擔。”一汽車行業從業者告訴記者,以座位加熱功能為例,消費者必須花錢才能解鎖這項功能,但其製造成本其實已經包含在購買價格裏。“你付費使用,廠商多賺一筆;你不買,廠商也不虧。”

除硬件付費為一些車主詬病外,軟件付費也讓一些車主叫苦不迭。

此前,某品牌智能汽車遭到許多車主吐槽:流量權益承諾不兌現。起因是車企對“基礎流量”範圍的單方麵變更。

所謂“基礎流量”,指的是維持車輛最基本聯網功能的一部分數據,比如遠程用手機App開關車門、查看車輛位置和狀態等。

北京車主張女士告訴記者,購車時銷售明確承諾“基礎流量終身免費,娛樂流量3年免費”,且基礎流量涵蓋語音助手喚醒與控製、在線導航服務、SOS緊急救援等功能。“這些都是比較核心的功能,這個承諾是我買該品牌車的關鍵因素,畢竟智能車離了流量就像‘沒了眼睛’。”

但前不久,張女士發現基礎流量範圍被大幅縮減:原本包含的語音助手、OTA升級、在線導航等功能,都被車企劃歸為“娛樂流量”,需在3年免費期後自行續費,SOS緊急救援功能也被排除在基礎流量外,僅剩遠程控製App功能屬於“終身免費”範疇。張女士無奈道:“難道出了事故,還得想辦法讓車輛連上手機熱點,才能使用緊急救援嗎?”

“每天打開車機係統,都能看到‘服務即將到期’的彈窗,關閉後沒過幾分鍾又彈出來,簡直是‘騷擾式提醒’。”來自天津的某品牌車主鄭先生吐槽道。他在2023年購買某品牌車時,被強製購買“智能車聯服務”,前不久服務到期後,車機係統開始頻繁推送續費提醒,“不僅彈窗,導航時還會語音播報‘服務即將中斷,請盡快續費’,嚴重影響駕駛安全”。

規則不完善存隱患

北京市民劉先生是某品牌智能汽車車主,近期,他手機裏的智駕App經常彈出“隱私政策更新”提示,更新內容中包含“向您提供產品推廣活動邀約等消息推送”的條款——這意味著車企可能利用車主隱私數據進行廣告推廣。劉先生選擇“不同意”,但App隨即閃退,再也無法登錄使用,導致他無法使用遠程解鎖、啟動等功能。

“不同意隱私政策,就用不了App;用不了App,就沒法遠程控製車輛。我買的是車,車企憑什麽‘斷供’我的使用權?”劉先生憤怒地說。

對於車輛“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現象,受訪車主的態度高度一致:反對購車後額外支付硬件軟件使用費。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車主的不滿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一是承諾變卦,如從“基礎流量終身免費”縮減為“僅遠程控製免費”;二是所有權被架空,硬件雖歸自己所有,卻需付費解鎖,軟件服務到期就被限製功能;三是安全受威脅,如SOS功能與流量綁定、續費提醒影響駕駛安全等。

車企對此態度如何?

記者以車主身份谘詢相關車企,一車企回應稱“軟件研發成本高”,認為付費訂閱是合理模式。另有車企認為,根據不同階段車型市場定位、價格及配置差異,權益方案存在區別,消費者不滿可能是因為“信息傳遞表述不一致”。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教授鄭翔說,車企“硬件預埋+軟件訂閱”模式本質是將“一次性產權交易”部分轉為“長期服務租賃”,但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卻存在以下不完善之處:信息不透明,一些車企未充分披露服務成本、收費依據、取消方式等;選擇權受限,通過高頻提醒、技術限製(如限製遠程鎖定等功能)迫使用戶付費;售後保障缺失,服務故障維修、功能有效期等無明確標準;公平性存疑,“硬件預埋”讓用戶承擔不必要的硬件成本,訂閱製長期支出可能遠超一次性買斷,且費用可能逐年上漲。

鄭翔說,若車企存在故意隱瞞或虛假宣傳,導致消費者誤判並付費,屬於“消費欺詐”。如果不買服務導致基礎功能(如車輛遠程控製等)受限,也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權,車輛作為商品應具備基本使用價值,限製基礎功能違背“質量保障、價格合理”的公平交易條件。

製定規範明確邊界

那麽,如何規範智能汽車功能付費模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受訪專家指出,目前行業內整體處於標準初步探索但尚未統一狀態,定價方麵主要由市場供需、成本結構和企業決策決定,建議製定全國統一、強製性的行業規範。

鄭翔認為,交通管理部門與行業協會應盡快完善技術標準與行業自律規範,明確基礎功能與其他功能的定義邊界;市場監管部門則應加強執法與信用監管,定期檢查車企收費行為,查處違規行為;車企應建立內部合規機製,保障信息透明,不侵犯消費者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

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甄景善認為,規範需覆蓋生產、銷售、監管全鏈條。車企應提供多樣化價位與相應產品,杜絕捆綁銷售、強製銷售;銷售時,在顯要位置明確提示額外收費項目,避免消費者誤解;銷售人員應主動告知、解釋額外收費服務及權利限製,禁止隱瞞或誇大信息。主管部門與行業組織明確基礎功能與額外服務的邊界,禁止對涉及安全的功能、基礎功能額外收費,規範告知義務操作;多部門聯動監督各環節,查處違規行為。

他進一步提到,明確基礎功能與額外服務的劃分,規定禁止額外收費的功能範圍,規範提醒方式與告知義務。同時,落實監管執行,規範出台後,加強全環節監督,對超出範圍、違反規定的行為依法查處,重點聚焦收費模式公平性、是否存在誤導性陳述,嚴肅查處虛假宣傳、價格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