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的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在談到公司計劃在構建人工智能方麵的投入規模時毫不避諱。
“可以預見,OpenAI在不久的將來會在數據中心建設等方麵投入數萬億美元,”奧爾特曼近期談及支撐AI技術的大型計算設施時表示。
“大可預料到,一幫經濟學家會憂心忡忡,說‘這太瘋狂了,太魯莽了’之類的。我們隻會這樣回應:‘你知道嗎?讓我們按自己的方式來做事情吧。’”
那麽,那個“事情”到底是什麽?隨著科技行業不斷砸錢,將農田變成數據中心,把人工智能研究員變成全國收入最高的一群人,它卻難以向外界闡明自己到底在打造什麽,又為什麽要花這麽多錢。
他們是在打造一個智力可與人類媲美的人工智能係統嗎?還是創造一種若不先毀滅人類,就將改變世界的神一般的機器?他們是在開發那些已經賣了幾十年的軟件“豪華升級版”嗎?這些巨額投入是為了實現一個打造虛擬網絡朋友和精準廣告的大膽計劃?還是說,他們隻是害怕錯過別人都在做的事情?
以下是這些願景的梳理——從最現實的設想到天馬行空的宏圖,以及他們試圖實現這些想法的原因:
承諾:一個更好的搜索引擎
聊天機器人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搜索引擎,不過它們提供的是通俗易懂的自然語言答案,而不是藍色鏈接的列表。這可能是一種更快捷、更簡單、更直觀的回答問題方式,盡管聊天機器人經常會出錯,甚至憑空編造內容。
背後的動機是什麽?
穀歌的搜索引擎是科技行業最為盈利的業務。如果有公司能夠提供更優質的信息檢索方式,就能搶占一個用戶規模達數十億人的市場。

這項技術距離實現還有多遠?
已經有數億人在使用聊天機器人獲取信息。僅ChatGPT的月活用戶就突破7億。

OpenAI的ChatGPT月活用戶超過7億。
但實現盈利仍是行業難題。運行一個聊天機器人比維護普通網站的成本高得多。而且,傳統搜索引擎的數字廣告盈利模式未必適用於該領域。
OpenAI提供一個每月20美元的ChatGPT付費版本,據公司稱,這至少能覆蓋其自身的運營成本。但付費用戶僅占用戶總數的6%不到。
免費版本仍處於虧損狀態,因為OpenAI還沒有開始嚐試投放廣告。相比之下,穀歌的搜索引擎每天服務約20億用戶,每個季度可帶來高達54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
(《紐約時報》已起訴OpenAI和微軟,指控它們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它的新聞內容訓練人工智能係統。這兩家公司對此予以否認。)
承諾:提升辦公效率(乃至取代人力)的工具
驅動ChatGPT的技術不僅可以回答問題,更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計算機程序、總結文檔和會議內容、起草電子郵件,甚至還能操作其他軟件應用,比如電子表格和在線日曆。
背後的動機是什麽?
科技企業的高管們認為,隨著人工智能進入律師事務所、醫院、新聞編輯部等領域,它可能會重塑商業生態。微軟和OpenAI等公司通過銷售能夠生成計算機程序的人工智能係統已經獲得了可觀收入。
亞馬遜、穀歌、Meta、微軟和OpenAI計劃今年在大型數據中心上的合計總投資將超過3250億美元,比比利時一年的國家預算還多出1000億美元。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表示,從長期來看,大約10%的基礎設施將用於構建人工智能技術,而80%到90%將用於將這些技術交付給客戶。

亞馬遜正在印第安納州建設一個大型數據中心綜合體,用於支持其與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nthropic的合作。
這項技術距離實現還有多遠?
許多企業已經開始試用人工智能,但尚未在美國經濟中實現大規模應用。除非像亞馬遜、穀歌和OpenAI這樣的公司能持續改進這些技術,否則人工智能的普及速度可能低於預期。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近八成企業已經開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但同樣比例的企業表示,它“未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這座紙牌屋很快就要開始倒塌了,”人工智能初創公司Hugging Face的研究員薩莎·盧西奧尼說道。“當前資金投入與商業回報完全不成比例。”
承諾:全能型數字助手
科技公司也正在將類似聊天機器人的技術整合進各種消費類產品和服務中。他們表示,人工智能將像一個數字助手一樣,在你需要的任何地方隨時出現。
Meta正將這項技術應用到智能眼鏡中,讓人們在街上行走時能夠識別地標建築,出國時翻譯路牌。亞馬遜將人工智能視為革新其所有業務的關鍵——從購物網站到Alexa語音助手,皆可通過AI實現全麵升級。
背後的動機是什麽?
如果你開始使用數字助手,背後的公司就有了更多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力,最終向你推銷商品。
因此,這些公司正全力將人工智能技術植入各種設備和在線服務中,力圖掌控用戶的互聯網使用方式。
“一切都將被人工智能徹底改變,”亞馬遜高級副總裁羅希特·普拉薩德表示。“這絕非科學實驗。”
這項技術距離實現還有多遠?

亞馬遜已經在Alexa智能家居設備中植入了人工智能。

Meta已經在其雷朋智能眼鏡中加入了人工智能技術。
Meta的人工智能智能眼鏡仍屬於小眾產品,僅有幾百萬用戶。亞馬遜的Alexa更受歡迎,但與全球所有電腦和手機相比,用戶數量仍然有限。
自十多年前首次發布以來,Alexa本身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它主要被用來推動其他產品和服務的發展。
當亞馬遜用新的人工智能技術重塑Alexa時,向所有Prime會員免費提供了升級版本。人工智能可能會提升它的受歡迎程度,但短期內仍難實現盈利突破。
承諾:人工智能好友
Meta以及包括Character.AI和埃隆·馬斯克的xAI在內的多家初創公司開始提供一種全新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陪伴服務。人們可以在社交網絡上與這些機器人互動,幾乎與真人社交無異。
紮克伯格在最近一次播客采訪中表示:“普通人渴望獲得比他們現在擁有的更多的連接和互動。”
背後的動機是什麽?
紮克伯格和馬斯克經營著社交網絡平台,具備對其虛擬朋友服務進行收費的能力。馬斯克已推出月費高達300美元的聊天機器人訂閱服務。
Meta雖也可像OpenAI對ChatGPT那樣收取訂閱費,但它一直更傾向於通過讓用戶留在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等平台上來提升廣告收入。(該公司也在這一領域應用人工智能。Meta最近發現,使用新人工智能技術製作的廣告,點擊率幾乎提高了7%。)
這項技術距離實現還有多遠?
有的人已經把聊天機器人當作朋友看待,但人工智能的陪伴也開始受到嚴厲批評。這些技術可能會讓人們脫離真實的人際關係,甚至導致令人擔憂的妄想行為。
該領域距離形成成熟市場尚有數年之久,僅是科技企業探索的眾多方向之一。
一些觀察人士將科技巨頭的布局比作棋局博弈,競相爭奪下一代技術主導權。
“如此巨大的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矽穀風投公司紅杉資本的合夥人戴維·卡恩指出,“他們正在進行的這場棋局,將影響我們所有人的未來。”
承諾:科學突破

Anthropic的首席執行官達裏奧·阿莫代伊寫了一篇關於人工智能未來的萬字長文。
Anthropic(OpenAI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首席執行官達裏奧·阿莫代伊相信,人工智能在未來幾年——最快可能就在明年——就會如同在“數據中心裏構建了一個天才國度”,能夠協同合作,解決人類社會麵臨的重大科學難題。
背後的動機是什麽?
像阿莫代伊這樣的技術專家相信,這類技術將徹底改變我們所知的生活。去年,他在一篇萬字長文中表示,人工智能最終可能治愈癌症、消除貧困,甚至帶來世界和平。
他預測,在十年內,人工智能技術將使普通人的平均壽命翻倍,達到150歲。
這項技術距離實現還有多遠?
這類技術的實現路徑尚不明確,甚至其可行性仍存爭議。
但穀歌負責研究、實驗室、技術與社會事務的高級副總裁詹姆斯·曼尼卡表示,穀歌在追求更遠大目標的同時,也會開發出能夠立即投入使用的技術。例如,他提到了AlphaFold ——這是穀歌開發的一個係統,能夠在一些雖小但關鍵的方麵加速藥物研發,最近其開發者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穀歌旗下的Isomorphic Labs正致力於通過協助製藥企業運用此類技術實現盈利。
承諾:媲美乃至超越人類的人工智能
像紮克伯格和穀歌DeepMind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德米斯·哈薩比斯這樣的高管表示,他們的公司正致力於研發通用人工智能(AGI),即一種能夠匹敵人類大腦能力的機器,甚至更強大的技術——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
背後的動機是什麽?
許多技術專家決心追逐他們所能想象的最大目標:超級智能。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技術專家們就一直在追求這個夢想。
這項技術距離實現還有多遠?
像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級智能這樣的概念其實難以精確定義。科學家們甚至無法就“人類智能”的定義方式達成共識。
真正媲美人腦的機器仍遙不可及,或許還需數十年乃至更久。
目前還沒有人能夠清晰闡釋此類技術的盈利路徑。當科技公司斥資數千億美元建設新的數據中心時,他們其實是在“賭一把”。
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創始首席執行官奧倫·埃齊奧尼表示,這種“賭博”背後,是矽穀大佬們常見的驅動力混合體:貪婪、自負,以及對被突如其來的技術突破取代的恐懼。“如果我隻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埃齊奧尼說,“那就是FOMO(錯失恐懼症)。”

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創始首席執行官奧倫·埃齊奧尼認為,許多科技公司擔心錯過人工智能的機遇,即使他們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會錯過什麽。
FOMO的代價不菲。奧爾特曼表示,當他和競爭對手追逐這些遠大目標時,一些投資者可能已經投入過度。研究人員或許能找到硬件需求大幅降低的AI開發方式;人們也未必真正想要這些公司正在打造的人工智能技術。過去幾年中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可能會放緩,甚至陷入停滯。而整個經濟格局也可能因其他無關的因素而發生轉變。
“我們的一些競爭對手會燒光資金、失敗出局,另一些則會非常成功——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奧爾特曼說。“我猜測,有人最終會虧掉多得驚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