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前我對中國的發展水平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以整個國家來論,中國肯定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單以區域來論,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其實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其中上海更是相當於發達國家大城市的水平。
疫情之後,我更新了這個認知:
上海的經濟體量、基礎設施、居民收入等方麵的確是達到了發達國家大城市的水平,說領先也毫不誇張。但在社會運行的很多方麵,上海畢竟還是一座身處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不能有不切實際的太高期望。
這幾天很多人關心的上海學生校園午餐話題,則是給我這個判斷增加了最新的例證。




以上這些是今年秋季開學後上海家長發的學校午餐真實記錄,而且是在近幾日預製菜話題發酵之前就反饋的情況。
以我作為廣州小當家的視角來看這些午餐,總體評價就三個字:
不太行。
你要說它好吧,那肯定算不上,咱不能昧著良心說話,但你要說它完全不行吧,也不至於,葷素主食搭配和基本衛生看起來還是有保障的。
問題主要體現在餐量、口味、營養等幾個方麵。
首先是餐食量不夠的問題
學生不是標準體型的機器人,同一個班的學生,體重差出一倍都是完全有可能的,餐食供應最好的辦法是按需打菜。飯量小的同學,打菜的勺子多抖一下,飯量大的同學,打菜的勺子挖深一點,這樣既能吃飽也不浪費。
但上海這種做法是學生提前一周選AB兩種套餐,然後按統一標準定量配送的餐食,體重80斤的學生給一份,50斤的學生也給一份,這顯然就不科學。如果非要這麽定量的話,那也理應是就高不就低的,餐食量給多一些,允許飯量小的同學浪費一點。
從上述家長曬出的圖片來看,小學高年級學生是有可能吃不飽的,初中生就更加夠嗆了。
然後是口味不好的問題
對於會做菜的人來說,隔著手機屏幕雖然嚐不出鹹淡,但也能根據菜的狀態來大致判斷口味的,以我的眼光來看,這些菜做得相當湊合。原本就是食堂大鍋菜的水平,再疊加校外配送和較長時間保溫的問題,菜的口感可想而知是爛糊居多的,也就是比食堂還差一個級別。
你說能吃嗎?當然是能吃的。可問題是這是上海,這是2025年的上海,孩子們日常吃的什麽水平你也要考慮一下的,有對比就會有傷害,孩子不愛吃就是意料之中了。


再有就是營養不夠優質的問題
客觀來說,上述校園午餐可以看得出來是經過了營養師設計的,其中多少克蛋白質、多少碳水、多少蔬菜,搭配還是有章法的,真要送去檢測評估,數據上是能過關的。
但是!主要營養素含量能過關,不代表這頓飯的營養就算好的。
同樣是提供50克肉食,是一個雞小腿,還是幾塊牛腩肉,又或者一塊深海魚,一塊奶酪,其蛋白質之間本身就有區別,蛋白質之外的微量營養物質更是差別巨大。
可以明顯看出來,這些學生餐基本都是采用最便宜的那一檔肉食來滿足蛋白質供應量的要求。蔬菜也是同理,大量用最便宜的卷心菜、大白菜來湊數。

這份午餐的食材成本不超過4元。
作為集體供餐來說,18元其實是可以吃得比這個好得多的。你也別跟我扯滬幣不經花,對於大型供餐企業來說,在上海的食材采購成本並不會比其他城市更高的,部分食材甚至會因為集散中心的原因成本更低。
這就是賺得太多,下手太狠了……
其實,學校是最適合做食堂,也最應該做食堂的,上海的學校也完全有經濟實力建立自己的食堂給學生供餐。
為什麽不呢?這背後有兩個深層原因,出於賬號安全考慮,我隻點到為止。
一是教育主管部門有動力把校餐招標采購的權力集中收上去。
二是學校也有動力把運營食堂的責任風險推出去。公立學校開食堂不允許盈利,對學校來說根本就是高風險零收益的事情。

至於學生吃得怎麽樣,開不開心,營不營養,其實沒幾個決策者真正關心的。
這些才是發展中國家的純正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