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這事兒,時不時就來一波流量。最近的這一波,由兩個“超級流量發動機”引發,吵到了各個平台都刷屏的程度。

那麽,大家到底在吵什麽?雙方都覺得委屈不滿,都在拋出質問與呼籲,背後真正的關切點是什麽?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場討論,先來說說“預製菜”這個詞。
在“預製菜”出現之前,
你在餐廳吃的菜是怎麽做出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餐廳賣的“鐵鍋燉大鵝”,大致有以下的操作方式:
1、最早的時候,餐廳小,客流也不多,你去點了單,餐館可以抓隻鵝給你過目,然後宰殺、去毛、清洗、剁塊、燉熟、上桌。

2、後來,人流比較多了,餐館會提前殺鵝、去毛、清洗好“備用”。等到你點了之後,拿出來剁塊、燉熟、上桌。
3、隨著餐廳進一步發展,客流更大,餐館會提前剁好鵝,把調料包也準備好,你下單之後就下鍋開燉,然後上桌。
4、再進一步,客人越來越多,餐館就提前燉好放在鍋裏,你下單之後,直接裝盤上桌。
5、再後來,餐館提前燉好更多,分成小份放在冰箱裏冷藏/冷凍,你下單之後,就拿出一份來加熱、上桌。
6、再往後,餐館引入了現代食品加工設備,采取加工食品的滅菌和包裝工藝,可以常溫保存,你點了之後直接開袋上桌,有客人需要的話也可以買了帶走。
7、再往後,這個鐵鍋燉大鵝越來越火,餐館建立了中央廚房,以上2-6都在中央廚房完成,然後送到門店使用。通過這種方式,這家餐廳開了很多分店,保持了各店的水平一致。為了方便後麵的討論,我們把相應的產品記作7.2-7.6。
8、中央廚房生產的這些產品,放到超市和電商售賣,其他餐廳可以買去加工了賣,消費者也可以買回家自己做,我們相應地記為8.2-8.6。
現在,“預製菜”這個說法出現了。
什麽是“預製菜”,一直是各說各話
“預製菜”是一個出現了很久,但定義一直比較模糊的詞。甚至官方文件裏,預製菜要作為戰略方向大力發展的時候,也沒有明確的定義。

圖源:圖蟲創意
上述的“鐵鍋燉大鵝”1-8.6的不同版本,哪些算預製菜、哪些不算,政府相關部門、媒體、食品行業、資本投資人、消費者,各有各的認知。
這種定義的模糊,是當前各種爭論的根源之一。大家往往是基於自己對“預製菜”的理解在發聲,於是形成了“各說各話”的熱鬧局麵。
為了“規範預製菜”,全國出現了大量的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對“預製菜”進行了各自的定義。
其中接受度最高的是中國烹飪協會製定的T/CCA 024-2022《預製菜》,其中把預製菜分為了“預製淨菜”“即烹型預製菜”“即食/即熱預製菜”。按照這個標準,上麵的各種鐵鍋燉大鵝,除了1之外,其他的全都屬於“預製菜”,其中2、7.2、8.2是“預製淨菜”,3、7.3、8.3是“即烹預製菜”,其他的則是“即食/即熱預製菜”。基於這個有利於投資畫大餅的定義,“預製菜”就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投資界動不動就說是“萬億市場”。
到了2024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發布了一個《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及對這個通知的簡明問答個解讀,對預製菜進行了另一種界定,強調其“工業化預加工”和“無需或隻需簡單複熱”的屬性,並強調連鎖餐飲企業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不屬於預製菜;僅經清洗、去皮、分切等簡單加工未經烹製的淨菜類食品,屬於食用農產品,不屬於預製菜;速凍麵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麵包、漢堡、三明治、披薩等主食類產品,不屬於預製菜;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也不屬於預製菜。

按照通知的定義,2~6和7的所有鐵鍋燉大鵝都不是預製菜了,8.2和8.6也不算,8.4實際上不存在,也就隻有8.3和8.5才算預製菜了。
在現實中,不管是烹飪協會的定義還是六部委通知的定義,都跟許多公眾心中的樸素認知不一樣。這種認知差異,正是許多爭論的起點:不同的人對“預製菜”這三個字的理解千差萬別,但每個人都堅信自己的認知才是“正確的”——人們痛罵或者辯護,其實是針對“自己以為的預製菜”,跟別人心目中的預製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食物。
厘清預製菜討論中的幾個關鍵點
在預製菜的爭論中,有幾個被反複提及的核心關切,值得被進一步厘清。
1、“不反對預製菜,隻是要求強製標示”。
這是最常見的一個呼籲,很多消費者表示:“不反對預製菜,但餐廳應該明確告知,保障我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甚至有媒體評論稱“從法律規定來看,若餐廳在未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使用預製菜品,涉嫌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這種呼籲源於一個非常合理的訴求——消費者的知情權。
然而,在實踐中,一方麵,現行法規沒有“強製標示預製菜”;另一方麵, “強製標示預製菜”現實操作起來,有複雜困難的地方。
“強製標示”的前提,是對於所標示的內容有一個客觀明確、可操作的界定標準。比如“強製標示反式脂肪”,前提是反式脂肪能夠準確地定量檢測,達到了標示閾值就是“有”,未到達標示閾值就是“無”。
而“預製菜”,以前麵的15種鐵鍋燉大鵝為例,沒有異議的“現製菜”隻有1,沒有異議的“預製菜”隻有8.3和8.5。其他的12種,哪些要標?哪些不標?“該標不標”的,要不要處罰賠償?版本2(提前洗好備用)需要標示嗎?版本3(提前剁好、配好料包)呢?版本5(提前燉好後冷藏,下單後加熱)呢?
這些處於“現製”和“預製”中間地帶的菜品,界線非常模糊。
如果標準不清,不僅會給餐廳經營帶來困擾,也可能在執行中引發更多爭議。
因此,如何科學地界定需要標示的範圍,是推動強製標示落地前必須解決的難題。
2、“不反對預製菜,反對預製菜賣現製菜的價格”
這一點觸及了消費者信任的底線。當消費者期望的是鍋氣十足的現炒菜,得到的卻是複熱的料理包時,會產生強烈的“被欺騙感”。
這個問題的核心,同樣與定義模糊有關。
比如前麵的鐵鍋燉大鵝,誰知道“現製鐵鍋燉大鵝”的價格?誰規定“現炒魚香肉絲”的價格?即便是“現炒魚香肉絲”,有餐廳賣18,也有餐廳賣38、58,那麽“預製魚香肉絲”的價格,不能賣18、38還是58呢?
現實中的餐廳,基本上都是給出菜品、給出價格,而沒有說明製作方式——那個價格,是“這家餐廳這道菜的價格”,跟“預製”還是“現製”沒有關係。

3、“不反對預製菜,但反對有的餐廳用預製菜卻聲稱是現炒菜”
還是那個問題:“預製菜”定義不明晰,“現炒菜”也就不明晰,當一道菜是“預製”還是“現製”產生爭議的時候,以什麽標準來判斷?
類似此前“XX現包餃子”引發的爭議:那家餃子確實是當著顧客的麵包的,但它的餃子皮是提前壓好的,餡是中央廚房做好了送來的,那麽這個餃子是算“現包”還是“預製”呢?
回到前麵的鐵鍋燉大鵝上來,把8.3和8.5聲稱“現製鐵鍋燉大鵝”確實是虛假宣傳,那5和6算不算呢?2、3、4算不算呢?
“預製菜”這個術語,是個失敗的概念
“預製菜”這個術語的出現,本意是概括一種現代食品工業的生產方式。但由於其內涵過於寬泛,將從淨菜、半成品到料理包等完全不同的產品都囊括其中,反而造成了概念的混亂和公眾的疑慮。
一個好的術語,應該是有助於理清混亂,有助於公眾理解,能夠保障各方共識,從而促進行業發展。而“預製菜”這個術語出現之前,相應的食品製作方式都在基於市場需求平和地發展,並不存在概念混亂,也沒有被“妖魔化”。
“預製菜”概念的出現,一度成為投資圈子“熱門賽道”,網羅更多的內容進來,有助於投資計劃上亮眼的“前景數字”。然而,一些劣質料理包帶來的負麵體驗,也影響了整個品類的聲譽,反噬整個概念,反而讓整個行業都被妖魔化。
或許,我們應該超越“預製”還是“現炒”的二元對立,回歸到餐飲的本質。
無論是淨菜配送、預處理食材、烹飪半成品,還是預製成品料理包,它們都隻是餐飲供應鏈上的不同環節和技術,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用本來的特征名稱。
消費者想要的,其實隻是一個更加安心透明的餐飲環境——餐品美味安全,後廚倉庫整潔衛生。員工規範整潔。

餐廳可以通過明廚亮灶、菜單說明等方式,更主動地與消費者溝通菜品的製作方式。
行業也需要推動建立更精細化的分級分類標準,讓消費者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麽。
對於消費者而言,到餐廳吃飯,最核心的訴求始終是:這道菜好不好吃?安全不安全?價格是否合理?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它是經過了中央廚房的標準化處理,還是後廚師傅的即興發揮,或許並沒有那麽重要。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麽即便是號稱“純手工現做”,也無法令人滿意。
推動行業走向透明、誠信和高品質,這或許才是“預製菜”這場全民大討論,最有價值的意義所在。